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经络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经络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经络
第四章 经 络
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 ----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系统。
经 --- “路径”,经络的主干,大而直。 络 --- “网络”,经脉的分支,细小而纵横交错。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十二正经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复习题
1、什么是经络?经络有什么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什么?其走向和分布有什
么规律? 3、什么是奇经八脉?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督、任、冲、带四条经脉大体分布在哪里?
各有什么功能?
[张红林,首都医药,2012,(10):46]
病案举例(经脉流注)
童某,男,17岁,学生。主诉:定时腹大神昏已月 余。每于午夜2时,先呵欠数声,旋即腹大如鼓, 继而昏不知人,喊之不应,推之不动,待至3时 左右,上叹气,下矢气,腹大逐渐消除,神志清 醒,一如常人,余时如常。察面色晦暗,神情默 默,形体稍瘦,时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淡苔 薄白。细问之,知曾遇一大蛇横卧路中,惊吓不 已。
后病家信告,药后其病未复发。
[湖北中医,1988,(2):32]
病案举例[冠心病]
赵×,女,70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8年在右室的血管 上装了两个支架。每天下午、夜间频发心前区闷痛,每 日发作在3~5次以上。发作的时候,先感到右手虎口胀 痛,然后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向上发展,随后心前区闷痛。 心绞痛缓解后,右上臂酸胀也跟着缓解。气短乏力,心 悸,劳累则心绞痛必发,每次大便也必发。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心悸气短,心气虚也;右臂胀痛沿手太阴肺经上 行,当为肺气虚,气虚不能行血脉。故证属心肺气虚。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分支2:从掌中分出, 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交 于手少阳三焦经。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五别络
络脉系统
浮络 孙络
从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 加脾之大络而为十五别络。以加强表里两 经在体表的联系作用。
是循行于体表浅部,且浮而易见的络脉。
是络脉中较细小的分支,是最细小的络脉。
ppt精选版
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命名 走向与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 表里配合 流注次序 循行部位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通是节内 路气,属 。血 脏
运腑 行, 的外 主络 要肢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
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 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 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 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 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 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 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 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 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ppt精选版
24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 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 肠。
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ppt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ppt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ppt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ppt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指导方剂组成
方剂是临床防治疾病所采用的中药组 合,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而配 成的,也需要经络学说作为其指导理 论之一。
如:治疗水肿,根据其病因病机多在肺、脾、肾三脏,可 分别选用归脾经的白术、归肾经的猪苓、归肺经的通草等。
ppt课件 31
ppt课件 6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ppt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中医经络》课件

《中医经络》课件

经络炎症
经络发生炎症常常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经络的诊断方法
中医经络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病人的症状和经络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
观察皮肤、舌苔等表现来推断经络的状态。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来判断体内经络的异常。
问诊
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和经络相关的症状。
切诊
通过经络切诊,触摸患者的经络来判断其异常情况。
4 刺激穴位
通过经络的供应,各个脏腑器官能够得到营养和 调节。
经络上的穴位刺激可以调整机体的功能,产生各 种正面的生理反应。
经络的病理变化
经络阻塞
经络阻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会引发疾病,如经络痛、 经络痹等。
气血亢盛
经络中气血过于旺盛会影响身体的平衡,导致不适和 疾病。
经络虚弱
经络虚弱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和
经络分布
经络分布于全身,包括主干经络和支脉,如手太阴肺 经、手少阴心经等。
穴位作用
经络上的穴位是调节和治疗身体问题的关键点,如气 海、合谷、曲池等。
经络的分类
根据其循行路径和所属经脉,中医经络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和八奇脉。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三阳 经脉,八奇脉则包括任脉、督脉等。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
3
流注方式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有直行、往返、环行等多种方式,与身体的状况息息相关。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以及营养物质的输送,对身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调节阴阳
2 运送气血
经络的畅通可以调节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正常 机能。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保证气血充足供应各个 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旁
心中 肺 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前肢太阴肺经 前肢阳明大肠经
后肢阳明胃经 后肢太阴脾经 前肢少阴心经 前肢太阳小肠经 后肢太阳膀胱经 后肢少阴肾经 前肢厥阴心包经 前肢少阳三焦经 后肢少阳胆经 后肢厥阴肝经
前肢食指端 后肢大趾端 前肢小指端 后肢小趾端 前肢无名指端 后肢大趾端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一节
1.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
连,称为“属”
➢ 手三阴经内属于肺、心包和心 ➢ 足三阴经内属于脾、肝和肾 ➢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和小肠 ➢ 足三阳经分别内属于胃、胆和膀胱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2.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
联系,称之为“络”
➢ 阳经属腑而络脏,阴经属脏而络腑。 ➢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分别络属于 相应的脏腑,构成了阴阳经脉与脏腑表里 相合的关系。即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 太阳与少阴均相为表里。
2.浮络——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 现的络脉。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中医学导论
(三)内属脏腑部分 ➢ 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 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并 深入体内连属各脏腑。 ➢ 正经、经别、奇经、 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联系。 其中十二经脉起着主要和直 接的连属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2.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
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
走腑(络胸)”;“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手三阴经
入腹胸络胸
手三阳经 足



手末端
足三阴经
足末端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头为诸阳之会 ➢ 同名阴经在胸部交接。胸为诸阴之会
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阳脉之海”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3.冲脉
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后肢,贯穿全身,
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
冲。有溢蓄贮存或灌渗补充十二经气血之
作用。“十二经脉之海”。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冲、任、督脉
冲脉起于胞中,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女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一、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是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形体官窍、沟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 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学导论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 第一节
(一)经脉
(二)络脉
(三)内属脏腑部分
(四)外连体表部分(经筋和皮部)
中医学导论
(一)经脉 1.十二正经 2.十二经别 3.奇经八脉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1.十二正经 ➢ 手足三阳经和三阴经。 ➢ 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 位和交接顺序,分布和走向 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 接的络属关系。 ➢ 是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 通道。
中医学导论
二、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 冲脉、带脉、 阴跷脉、阳跷脉 阴维脉、阳维脉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 不遍布全身,如前肢无奇经分布; ➢ 除带脉横绕腰腹,冲脉一分支下行之 外,其余诸脉均从后肢或少腹部上行; ➢ 奇经八脉(除督脉外)不与脏腑直接 络属,无表里相配关系,只有部分经脉与 脏腑连属,如督脉入属脑、络肾、贯心; 冲、任、督三脉均与胞宫相连系。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1.表里关系
➢ 手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
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
➢ 足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
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
➢ 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
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
关系。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手和足 表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阳经 里 太阴经 厥阴经 少阴经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2.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1)经脉 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 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2)络脉
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之,深部
和浅部均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二) 功能
1.任脉
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后肢三阴经及阴维
脉交会,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
经的气血。“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有妊养之意。“任主胞胎”。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2.督脉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上后肢的三
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
第四章 第四节
(五)其他艾灸保健要穴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全身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 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就是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 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都是从十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脏腑还通过经络的循行、交叉和经别、 络脉等的分支,或与其它脏腑贯通连 接等,从而构成了经络与脏腑之间广 泛而复杂的联系,称为“脏腑络属”。
中医学导论
(四)外连经筋、皮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 部分,故称之为“十二经 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睑开合的作用。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6.阴阳维脉
维有维系维络的含义,“阳维阴维者,
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
也”。对气血盛衰起着调节溢蓄作用,
而不参与环流。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防卫体表,抗御外邪。
第四章 第三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三节
➢ 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 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 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有的经脉还联系 多个脏腑。 ➢ 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阴 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流注次序。十二经 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
中医学导论
二、病理方面
传导病邪。 反映病变。
壮作用。每周针1~2次,可起到强壮
身体的作用。
中医学导论
(五)气海
第四章 第四节
位于脐下1.5寸。此穴为保健要穴,常
针此穴,有强壮作用。可与足三里穴 配合施针。
中医学导论
二、艾灸保健要穴
(一)足三里 健脾益胃,促进消化, 强壮身体。可预防中老 年人中风。具防老及强 身作用。灸法:用艾条、 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 握在5~10分钟。
第四章 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四节
(二)曲池
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
此穴具有调整血压、防止视力衰退之功。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四节
(三)三阴交 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
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四)关元
位于脐下3寸。本穴为保健要穴,有强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1、表里关系 2、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2.十二经别
➢ 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 较大的分支。 ➢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 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 能通达正经未循行到 的部位和器官,以补正 经之不足。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3.奇经八脉
➢ 共有八条,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 和阳维脉,合称为“奇 经八脉”。 ➢ 具有密切十二经脉 的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气血的作用。
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
同发挥作用的。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1.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机体两侧,分别 循行于手足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 分别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每一条经脉 的名称,是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 面而命名的。 2.机体各部分以阴阳分类,即脏为阴、腑 为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十二经脉是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机体
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
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在前肢太
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