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PPT课件

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 (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 • 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 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 络,共十五条。
10
11
十二经的命名规则
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
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
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
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30
• 2.分经用药 • 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
21
•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 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 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 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 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 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 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
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
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
表现。
20
•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 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 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 润,关节得以通利。
10
11
十二经的命名规则
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
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
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
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30
• 2.分经用药 • 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
21
•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 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 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 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 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 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 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
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
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
表现。
20
•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 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 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 润,关节得以通利。
经络腧穴各论ppt课件

10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奇经八脉
定义 • “奇”的含义 • 与十二正经的区别(特点 ) • 功能 • 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
特点
• 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 •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 • 奇经八脉之间无气血流注。
• 功能:
1.统帅,主导作用 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 阴阳----循行在内,在外;
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 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也”);阳气最盛为阳明 (“两阳合明也”),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四肢
• 外行部分
• 四肢:
•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阳明在前(上),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下)
藏的先天精气的综合功能体现.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 气街四海
• 根结:指十二经脉之气 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标本:经气集中于四肢 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 胸腹一定部位为标.
• 气街:
• 四海:
经络的作用
•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灵枢·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
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
• 手足三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太阴在前(上),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下)
• 特殊:足三阴经在内踝高点8寸 以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头面,躯干:
• 手阳明——肩前、颈、下 齿、鼻旁
• 手少阳——肩上、颈、耳 后、眉梢
• 手太阳——肩胛、颈、耳 前
• 足 阳 明 —— 目 下 、 面 周、颈前、胸腹第二 侧线
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联络、传输、调节作用,以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分类
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
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现有经穴361 个,其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有309对; 任脉和督脉的腧穴为分布于前后正中线的单穴,有52个。共 670个穴位。
• 脏腑联系:属胃 络脾
足 三 里——胃经
• [位置]:犊鼻下三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 [主治]:健脾和胃、
宁神定志、益气回阳、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强身健体等作用。
•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 呕吐、呃逆、腹痛、便 秘、泄泻、痢疾、下肢 瘫痪、痿痹,以及心悸; 失眠、昏厥、休克等病 症。
足三里的简便取穴法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足
厥
少
阴
阴
肝
肾
经Hale Waihona Puke 经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是空隙的意思,称“穴位”。
三、常用保健穴位
手太阴肺经
• 起点:中焦 • 止点:大指端 • 循行部位:
上肢内侧前缘 • 脏腑联系:属肺
络大肠
列缺 ——肺经
腧穴的分类
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
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现有经穴361 个,其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有309对; 任脉和督脉的腧穴为分布于前后正中线的单穴,有52个。共 670个穴位。
• 脏腑联系:属胃 络脾
足 三 里——胃经
• [位置]:犊鼻下三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 [主治]:健脾和胃、
宁神定志、益气回阳、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强身健体等作用。
•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 呕吐、呃逆、腹痛、便 秘、泄泻、痢疾、下肢 瘫痪、痿痹,以及心悸; 失眠、昏厥、休克等病 症。
足三里的简便取穴法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 ①足阳明胃经 ②足少阳胆经 ③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③足少阴肾经
足
足
厥
少
阴
阴
肝
肾
经Hale Waihona Puke 经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是空隙的意思,称“穴位”。
三、常用保健穴位
手太阴肺经
• 起点:中焦 • 止点:大指端 • 循行部位:
上肢内侧前缘 • 脏腑联系:属肺
络大肠
列缺 ——肺经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中医学腧穴篇》PPT课件ppt课件

• 1、近治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 点,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 例如:睛明、四白、承泣治疗眼病。 • 2、远治作用:十二经脉所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的腧穴,可治疗本经、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
• 3、特殊作用 • (1)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
调整作用。
十四经穴(经穴)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脉上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经外奇穴
•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 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 穴。
• 经外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 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 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有些 奇经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 成,如十宣、八风、八邪、华佗夹脊等。
• 既是针灸治疗刺激点,又是疾病反应点。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 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 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 活 动进行调整
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一、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痛为腧 归经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
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 线决定主治范围。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小海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 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肘臂疼痛。 肩贞 【定位】 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指寸) 【主治】 肩臂痛,上肢不遂。 肩外俞 【定位】 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肩背疼痛,颈项强痛。
肩中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 开2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颈项强 痛。 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痛,颊肿等局部病。 【操作】 直刺0.3~0.5寸。 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牙关不利, 齿痛等局部病。
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梁门 【定位】 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泄泻。 天枢 【定位】 脐中旁2寸 【主治】 ①腹痛,腹胀,泄泻,便秘, 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 科病。
上巨虚 【定位】 当犊鼻下6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中指) 【主治】 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痢疾,便秘,肠痈;②下肢痿痹。 条口 【定位】 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中指) 【主治】 ①脘腹疼痛;②下肢痿痹; ③肩痛不举。 丰隆 【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 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主治】 ①咳嗽、痰多,癫、狂、痫 证,头痛,眩晕;②下肢痿痹;③便秘、 腹胀。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本经有穴通路起自中府, 止于少商,单侧11穴。
主治概要:
主治咳喘、咳血、咽痛、 外感伤风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 部病证;②肩背痛。 尺泽 【定位】 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 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等急症。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 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①咳、喘、咳血、咽痛等肺 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灵枢·经脉》
注释: [123456781]0臑]中 络 还 胃 属 肺 腋寸臂:焦 : 口 系 下口内音: 联 回 隶:上闹上络来指属此“桡骨,腹、;贲处系动下指胃网循门统所”脉廉上脘络:部属说是搏:臂所、顺。系“动臂部带在散沿腋处内。的部络。下。上意。的”据骨思经意为当《,,是脉思顺甲指指起。着乙桡相腋于 用 走经骨连前中 如 。》。接方焦 动应廉的,词以:部其是 ,经指分穴因 义渠侧。为
经 网 肺 中 边 为脉 络 系 , 正府气 指样 棱 ,、血肺分角当云的脏布部腕门产的该。后生系处上一和带。边寸运,应处行即称。有气“赖管上于。廉胃”气,。下边应称“下廉 ”。
2、白话: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
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 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 侠白), 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 缘(孔最),⑥进入寸口 ──桡动脉搏动处(经 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 的末端(少商)。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 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 证,多见肩背部酸痛而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 颜色异常。
小结:本经腧穴主治头面、喉、胸、 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手太阴络脉
(Collateral of Hand-Taiyin)
络名:列缺 位置:腕上分间 循行:走向手阳明大肠经;另一条并太阴之经,直 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 治疗:取列缺穴
1、出处:
中府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云门 《素问·水热穴论篇》
2、释名:
中云府门:云中,指云中气焦,、即中山气川;之府气,;聚门也,。指意手为太手阴太肺阴脉之所脉 起出于之中门焦户,。穴意为中肺气聚犹会如之云处雾,气又化为,肺出之 入募于,此即门藏户气,结故 聚名之。所,肺、脾合气于心,故名。
3、定位 Location
中府: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 平第一肋间隙。 云门: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 锁骨下窝凹陷处。
4、主治 Indication
共性: ①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②活血通络:胸痛、肩臂疼痛 特点:
中府 肺募穴(mu point of lung )
一、手太阴经脉
(Meridian of Hand-Taiyin)
(一)经脉循行(Course of Lung Meridian)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 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 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 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 循 鱼际, 出大指之端。
*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咳嗽,气喘,胸部胀
满,胸痛。现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活血通络:肩臂疼痛。现多用于肩周炎,常拔
罐。
5、配伍举例
配肺俞,为俞幕的配穴法,有疏风解 表、宣肺止咳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作用,治肺燥咳 嗽。
配外关治肩背痛,如肩周炎。
6、 刺灸法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防 止伤及肺脏。
7、现代研究
天府,侠白
1、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府 《灵枢·本输》 侠白 《针灸甲乙经》
2、释名:
天侠府白:侠天,与为夹上通部,指人旁之边头;、白胸,;白府色,,聚肺也之,色居。住肺之色处, 肺白为,人穴身侠诸于气赤之白府肉,筋局分天间位,,故又名开。窍于鼻,故名。
腕部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 (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3、图示
(二)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 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 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 息,溺色变。 《灵枢·经脉》
3、定位
天 侠府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 腋前纹头下34寸处。 ,或肘横纹上5寸处。
4、主治:
共性: ①宣肺止咳:咳嗽、气喘 ②活血通络:肩臂疼痛
5、刺灸法:直刺0.5-1.0寸。
尺泽(Chize,LU5) 孔最(kongzhui,LU6) 列缺(lieque,LU7) 经渠(jingqu,LU8) 太渊(taiyuan,LU9)
三、手太阴经别
(Divergent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离:腋(中府) 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 出:浅出缺盆,循喉咙 合:与手阳明大肠经合于扶突穴处
图示:
四、手太阴经筋
(Muscle Region of Hand-Taiyin)
手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上,循指上行, 结于鱼后;行寸中外侧, 上循臂, 结肘中;上内 廉,入腋下,出缺盆, 结肩前髃;上结缺盆, 下结胸里,散贯贲,合 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其成息贲者, 胁急、 吐血。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本经共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要求掌握的穴位 7个(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余穴了解。
中府 Zhong-Fu LU1 云门 Yun-Men LU2
注释: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气喘, 咳嗽,“缺盆”中间(喉咙部)疼痛;严重的则交捧 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 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急 ,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 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经络腧穴学
李燕萍
针推2004级
经络腧穴各论
要求掌握: 1、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脏腑的络属 关系,十二经脉病候及其主治。 2、十二经穴中各特定穴等重要穴位的 定位、取法、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四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注释: [123456781]0臑]中 络 还 胃 属 肺 腋寸臂:焦 : 口 系 下口内音: 联 回 隶:上闹上络来指属此“桡骨,腹、;贲处系动下指胃网循门统所”脉廉上脘络:部属说是搏:臂所、顺。系“动臂部带在散沿腋处内。的部络。下。上意。的”据骨思经意为当《,,是脉思顺甲指指起。着乙桡相腋于 用 走经骨连前中 如 。》。接方焦 动应廉的,词以:部其是 ,经指分穴因 义渠侧。为
经 网 肺 中 边 为脉 络 系 , 正府气 指样 棱 ,、血肺分角当云的脏布部腕门产的该。后生系处上一和带。边寸运,应处行即称。有气“赖管上于。廉胃”气,。下边应称“下廉 ”。
2、白话: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
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 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 侠白), 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 缘(孔最),⑥进入寸口 ──桡动脉搏动处(经 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 的末端(少商)。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 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 证,多见肩背部酸痛而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 颜色异常。
小结:本经腧穴主治头面、喉、胸、 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手太阴络脉
(Collateral of Hand-Taiyin)
络名:列缺 位置:腕上分间 循行:走向手阳明大肠经;另一条并太阴之经,直 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 治疗:取列缺穴
1、出处:
中府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云门 《素问·水热穴论篇》
2、释名:
中云府门:云中,指云中气焦,、即中山气川;之府气,;聚门也,。指意手为太手阴太肺阴脉之所脉 起出于之中门焦户,。穴意为中肺气聚犹会如之云处雾,气又化为,肺出之 入募于,此即门藏户气,结故 聚名之。所,肺、脾合气于心,故名。
3、定位 Location
中府: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 平第一肋间隙。 云门: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 锁骨下窝凹陷处。
4、主治 Indication
共性: ①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②活血通络:胸痛、肩臂疼痛 特点:
中府 肺募穴(mu point of lung )
一、手太阴经脉
(Meridian of Hand-Taiyin)
(一)经脉循行(Course of Lung Meridian)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 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 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 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 循 鱼际, 出大指之端。
*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咳嗽,气喘,胸部胀
满,胸痛。现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活血通络:肩臂疼痛。现多用于肩周炎,常拔
罐。
5、配伍举例
配肺俞,为俞幕的配穴法,有疏风解 表、宣肺止咳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作用,治肺燥咳 嗽。
配外关治肩背痛,如肩周炎。
6、 刺灸法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防 止伤及肺脏。
7、现代研究
天府,侠白
1、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府 《灵枢·本输》 侠白 《针灸甲乙经》
2、释名:
天侠府白:侠天,与为夹上通部,指人旁之边头;、白胸,;白府色,,聚肺也之,色居。住肺之色处, 肺白为,人穴身侠诸于气赤之白府肉,筋局分天间位,,故又名开。窍于鼻,故名。
腕部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 (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3、图示
(二)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 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 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 息,溺色变。 《灵枢·经脉》
3、定位
天 侠府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 腋前纹头下34寸处。 ,或肘横纹上5寸处。
4、主治:
共性: ①宣肺止咳:咳嗽、气喘 ②活血通络:肩臂疼痛
5、刺灸法:直刺0.5-1.0寸。
尺泽(Chize,LU5) 孔最(kongzhui,LU6) 列缺(lieque,LU7) 经渠(jingqu,LU8) 太渊(taiyuan,LU9)
三、手太阴经别
(Divergent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离:腋(中府) 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 出:浅出缺盆,循喉咙 合:与手阳明大肠经合于扶突穴处
图示:
四、手太阴经筋
(Muscle Region of Hand-Taiyin)
手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上,循指上行, 结于鱼后;行寸中外侧, 上循臂, 结肘中;上内 廉,入腋下,出缺盆, 结肩前髃;上结缺盆, 下结胸里,散贯贲,合 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 其成息贲者, 胁急、 吐血。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本经共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要求掌握的穴位 7个(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余穴了解。
中府 Zhong-Fu LU1 云门 Yun-Men LU2
注释: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气喘, 咳嗽,“缺盆”中间(喉咙部)疼痛;严重的则交捧 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 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急 ,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 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经络腧穴学
李燕萍
针推2004级
经络腧穴各论
要求掌握: 1、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脏腑的络属 关系,十二经脉病候及其主治。 2、十二经穴中各特定穴等重要穴位的 定位、取法、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四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of Hand-Taiyin)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