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总论-我

合集下载

贫血概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贫血概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贫血概述大纲要求(1)概念(2)分类(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一、概念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较为重要。

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竭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地中海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1)内源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致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多:脾功能亢进。

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症状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

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查体可以有心脏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贫血总论

贫血总论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12
13
大细胞性贫血 Macrocytic anemia
•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和VB12缺乏) Megaloblastic anemias (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酒精中毒 Alcoholism •药物 Drugs •肝病 Liver diseases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脾脏切除术后Splenectomy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pathogenesis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更能反映贫血的病理本质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pathogenesis can represent the nature of anemia
4
正常值 Normal values of the hemogram:
RBC (×1012/L) Hb (g/L) 成年男性 (adult men) 4.0 ~ 5.5 120 ~ 160 成年女性 (adult women) 3.5 ~ 5.0 110 ~ 150 新生儿 (newborn) 6.0 ~ 7.0 170 ~ 200 孕 妇 (pregnant) >100 Hct (L/L) 0.40~0.50 0.37~0.48
18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According to Bone marrow proliferative degree
骨髓Bone marrow 增生性贫血 Hyperplasia 增生不良性贫血 Hypoplasia 贫血anemia

1 血液贫血的知识

1 血液贫血的知识
贫血总论(Anemia)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
概念
全身循环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 浓度、红细胞计数(RBC)或红细胞比容(HCT) 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在我国 海平面地区判断贫血的标准是:
成年男性Hb<120g/L,RBC<4.0×1012/L或HCT<40%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 RBC<3.5×1012/L或HCT<40% 孕妇HB<100g/L
图2
图3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常见疾病 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MCV(fl) >100
MCH (pg) 26~32
正细胞性贫血
80~94
26~32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铁<8.95umol/L,转铁蛋白饱度<15%,总铁结 合力>64.44umol/L; 4.骨髓铁染色外铁消失,内铁减少; 5.血清铁蛋白<12ug/L;
6.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6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 贫血。
3.实验室断 (3)提示诊断 (4)髓外疾病的诊断
诊断 (Diagnosis)
3.实验室: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1)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铁、叶酸和
VitB12检测和原发病的检查。
(2)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
(3)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4)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基因及抗原的检查
诊断 2. RBC代偿性增生证据

贫血的有关资料

贫血的有关资料

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按发病原因,贫血可分为造血不良性、失血性和溶血性三大类。

一、造血不良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1.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需要量相对增加(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期)铁吸收障碍(慢性胃肠道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失血。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4.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

(二)核成熟障碍1.恶性贫血。

2.其他原因致叶酸及或维生素Bl2。

缺乏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营养不良(食物中缺乏、婴幼儿哺育不当、长期酗酒、顽固性厌食〉、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阔节裂头绦虫感染、溶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吸收不良(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病、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切除术后、肠憩室细菌感染〉、药物对核酸代谢的影响(如抗叶酸剂、抗惊厥药、抗结核药、口服避孕药、新霉素、亚硝酸盐等)。

(三)骨髓造血功能减低1.干细胞缺陷(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2.骨髓造血组织被其他细胞挤占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骨髓纤维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大理石骨病等。

3.红细胞生成调节因子缺陷肾性贫血、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感染性贫血等。

二、失血性贫血(一)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创伤致大量外出血或内脏破裂大出血、宫外孕、胃肠大出血等。

(二)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月经过多、痔出血、钩虫病、胃癌、消化性溃疡等。

三、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一)红细胞内在缺陷1.先天遗传性(1)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异常: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的缺乏(~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常因服蚕豆、伯氨喹等氧化药物或感染诱发溶血;其他有关成分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贫血总论

贫血总论
2.后天获得性: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抗体介导: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ABO不合,Rh血型不合 (4)机械性因素导致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行军;创伤 (5)感染所导致溶血 (6)化学、物理及生物毒素导致溶血
贫血的病理生理分类——红细胞丢失过多
1.急性失血 2.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血红蛋白浓度不变
有时以血红蛋白浓度判断有无贫血容易引起漏诊或误诊
血浆容量改变明显对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 血浆容量相对增加而红细胞总量不变(稀释性假性贫血)

孕产期水肿

充血性脾大

低蛋白水肿

体位改变(直立位变卧位)
• 血浆容量相对减少而红细胞总量不变(假性红细胞增多)
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
现病史:
1.发病年龄:幼儿(先天,营养性);育龄妇女;老年人 2.体格、智力发育 3.病情快慢、波动性 4.大便、尿液改变:大便习惯及性状;尿液色泽变化 5.伴发症状:骨痛;发热;出血;消瘦;消化系统(纳差、吞咽困难; 恶 心、厌油);神经系统(手脚麻木);肾脏系统(颜面水肿)
贫血的病理生理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丢失增加
红细胞的发育过程
红细胞的发育过程
造血原料 铁 叶酸 维生素B12
红细胞的发育过程
• 红细胞的发育过程,受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水 平的调节
• 是由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 样物质
• 受缺氧刺激的调节 • 严重肾功能不全时EPO分泌减少
贫血的病理生理改变
血液携氧能力减低 组织、器官缺氧 机体代偿机制:心率增加,呼吸加速,EPO分

溶血性贫血总论

溶血性贫血总论

球形
Ca2+ -Mg2+-ATP酶抑制
溶血(血管外) 黄疸(间歇性) 脾大
渗透试验+ 切脾效果好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lob1in红ur细ia胞(膜P对NH补)体敏感
是红细胞膜的获得性缺陷引起2的慢对性激血活管补内溶体血
异常敏感的慢性血管内溶血。3 血红蛋白尿(间歇、睡眠)
1 血管壁异常:心脏瓣膜病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PNH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TTP/HUS、DIC。
3 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
(四)理化因素: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并发溶血。
发病机制:
• 红细胞膜受到破坏 • 血红蛋白降解途径 • 红系造血代偿能力
实验室检查:1 球形红细胞 2 溶血(网织、骨髓象)3 渗透性脆 性试验阳性,Coomb阴性。
诊断:1贫血、黄染、脾大 2 网织红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 球形细胞>10%,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高 3 家族史。
治疗:切脾,补叶酸,输血。
血影蛋白
膜蛋白缺乏 锚连蛋白
带III蛋白
Na+内入 变形性差 Ca2+沉积 柔韧性差
部分海洋性贫血,切脾红细胞寿命延长,贫血减轻。
红细胞 自身异常(膜、酶、Hb)
周围环境异常
溶血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血症
结合珠蛋白降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
含铁血黄素尿 痛热白黄衰竭
(PNH)
急性(内)
血管外溶血
遗传球、自免溶贫
慢性(脾)

贫血总论

贫血总论
贫血概述
吴忠市医院 董玲 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贫血的定义,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 断步骤和方法。
熟悉:贫血临床分类方法,治疗原则。 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重点难点: 贫血的不同分类方法
贫血概述(Anemia)
贫血定义


贫血分类

临床表现

贫血诊断
贫血治疗
(复习)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在入血前 被破坏、死亡
(二)皮肤黏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贫血时机体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有效血容量重新分配,相对 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减少;另外,由于单 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 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
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是贫血时皮肤、黏膜 的另一类表现,可能还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1. 贫血的原因 2. 贫血的程度 3.贫血的速度 4. 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5. 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神经系统 2.皮肤、粘膜 3.呼吸循环系统 4.消化系统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一)神经系统
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 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 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 发育。
营养史和月经生育史对铁、叶酸或维生素 B12等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有辅助诊断价值
射线、化学毒物、药物、病原微生物等暴露 史对造血组织受损和感染相关性贫血的诊断至关 重要。
(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全面系统的了解病人 情况,有助于贫血程度和病因的诊断:
体检时特别注意:

贫血总论缺铁贫血

贫血总论缺铁贫血

三系减少 :大细胞 ------ 巨幼贫 正细胞正色素 ---- AA、MDS 单纯红系: 网织红细胞正常-------- 纯红再障 网织红细胞升高伴黄疸 ---治疗
对因治疗
抗感染、止血 保护脏器功能 去铁
贫血的临床表现
希恩氏综合症
临床表现:
1. 血红蛋白 携氧功能、呈色功能 2.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 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困乏、无力、易疲劳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多尿、月经紊乱 等等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缺铁性贫血血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铁粒幼细胞阴性或减少(正常为20~90%)
骨髓铁染色:骨髓含铁血黄素阴性(正常为+~++)
01
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100±60ng/ml 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2ug/L(15ng/ml) [一般认为:﹤20 μg/L 示贮铁减少, ﹤12μg/L 示贮铁耗尽,是较 敏感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检。]
血清铁蛋白:是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
缺铁性贫血
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
1
缺铁红细胞生成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铁粒幼细胞缺乏,轻度小红细胞
2
晚期缺铁性贫血:缺铁再进一步发展,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缺铁性贫血
贫血: 头昏乏力 疲劳 心悸气促 缺铁表现: 发育迟缓 智力低 易怒或淡漠 异食癖 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 缺铁原发病表现 体查: 皮肤粘膜苍白 指甲扁平、反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发病率高。 • 含铁较丰富的食物 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动物的肝、
肉、血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 2、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 • 3、铁丢失过多: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血红蛋白尿、咯血和
肺泡出血等。
• (3)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准确度高于SF,但不及其灵敏, 不能用于早期诊断。IDA时EF <6.5ug/细胞。
检验
• (4)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运铁蛋白饱和度(TS) 测定:IDA患者SI明显减少,TIBC增高,TS减低。三者同时检测, 对IDA、慢性病性贫血和其他贮铁增多的贫血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 转铁蛋白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 SI、TIBC、SF及骨髓含铁血黄素均明显降低。
检验
• (5)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灵敏、特异性高, 与组织缺铁的程度正相关,不受病理因素影响,较SF更可靠。
•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和血液锌卟啉(ZPP)测定:缺铁 时二者均增加。FEP可间接反映铁的缺乏,敏感性仅次于SF和EF, 但铅中毒、MDS等FEP也增高。
检验
鉴别诊断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家族史,自幼贫血、脾大。靶形红细胞。 血红蛋白电泳可见HbF或HbA2增加,骨髓可染铁、SI、TS增加。
• 慢性病性贫血:SI降低,TIBC不增加或有降低,TS不一定下降,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增加、内铁增加或偏少,SF常增高。
鉴别诊断
• 铁粒幼细胞贫血:SF增高,TIBC正常,TS增高。骨髓可染铁增多, 环形铁粒幼细胞易见(大于15%)。
检验
• 铁代谢检查 (1)骨髓铁染色:直接而可靠。细胞外铁阴性。若外铁阳性可排除 缺铁诊断。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铁粒幼细胞<15%且颗粒变小 和着色淡。
检验
• (2)血清铁蛋白(SF):贮存铁。早期诊断,灵敏度高,IDA时 <12ug/L,易受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肝病等病理因素干扰 而升高。
贫血的治疗
• 1、病因治疗: 首要原则 2、药物治疗 铁剂:IDA 叶V糖it酸皮B6和质:激V部it素B分1:2铁:A粒巨IH幼幼A 贫 雄激素:AA Epo:肾性贫血 3、输血 4、脾切除 5、BMT:重型AA、重型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概述
•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 殆尽,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 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 1、一般表现:疲乏、软弱无力、皮肤粘膜苍白。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可有心脏扩大、 心衰、HR↑、心脏杂音、脉压↑、ECG ST段下降。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嗜睡,严重 有晕厥、神志改变、VitB12缺乏可有肢体麻木、感觉障碍。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轻度蛋白尿、尿浓缩功能减退, 性欲改变,月经失调。 6、其它: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慢。
单胺氧化酶活性↓→患儿神经及智力发育受到 影响
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胃酸分泌↓。
临床表现
• 1、贫血的表现: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 气短、纳差。
• 2、组织缺铁的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毛发 干枯、匙状甲、异食癖、吞咽困难。
• 3、缺铁的原发病表现:黑便、血便、血红蛋白尿、月经过多。
• 其他检验:红细胞寿命缩短。 • 病因检查:大便潜血、寄生虫卵、胃镜等。
诊断
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有缺铁的依据:符合贮铁耗尽(ID)或缺铁性红细胞生 成(IDE)的诊断。 ID符合下列任一条即可诊断:1)血清铁蛋白<12ug/L;2)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IDE:1)符合ID诊断标准;2)血清铁<8.95umol/L, 总铁结 合力>64.44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 FEP/Hb>4.5ug/gHb 3.有明确的缺铁病因,铁剂治疗有效。
匙状甲
检验
• 血象:RBC、Hb、Hct 均降低,MCV<80fl,MCH<26pg,MCHC < 32%。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WBC、 Pt多正常。 钩虫病者E增多。
检验
• 骨髓象:增生性贫血。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为主,粒红比降 低。中晚幼红为主,“核老浆幼”(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 缘不整齐)。成熟红形态同外周血。 粒系相对减低,各阶段比例形态正常;巨核系、淋巴和单核正常。
贫血总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定义
• 贫血(anemia)是指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 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地区、相同年龄和相同性 别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贫 血 的 分 类(一)
贫 血 的 分 类(二)
贫 血 的 分 类()
贫 血 的 分 类(三)
贫血的诊断
铁代谢
• 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转铁蛋白铁、乳铁 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
• 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 铁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发病机制
• 体内缺铁时: ①Hb合成↓→贫血 ②其他:
含铁酶活性↓→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受 影响
运铁中后骨骼肌中的乳酸堆积↑→肌肉功能、 体力↓
确定贫血的存在
确定贫血的程度
明确贫血的病因及诊断
明确贫血的病因及诊断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 代表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多少倍,用以评价造血系统对 贫血状态的反应。是对RC(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校正 。 正常值=2
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 血涂片:
RBC中心淡染区扩大—IDA 球形细胞增多—遗传球性细胞增多症 RBC嗜碱性点彩—铅中毒 镰状细胞—镰状细胞性贫血、Hbs病 靶形RBC—地中海贫血 泪滴样RBC—骨髓纤维化 RBC呈缗钱状排列—MM 裂红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贫 幼红细胞—溶贫、髓外造血、骨髓病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