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合集下载
贫血总论及缺铁性贫血 PPT课件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一)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1、再生障碍贫血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的贫血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二)造血调节异常
1、骨髓基质细胞受损所致的贫血
2、淋巴细胞亢进所致的贫血 3、造血调节因子水平所致的贫血
4、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的贫血
贫 血
一、 概念
二、贫血的分类
三、贫血的临床分级
四、主要临床表现 五、诊断:
贫
一、概念★
血
(Anemia )
(一)定义:贫血是一种症状,系指单位容积的外 周血液中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 量及血细胞比积(HCT)低于同龄、同性别正
常最低值。
(二)正常值范围
成 人
RBC个/L
Hb g/L
一) 病史询问 1、贫血发生的时间、病程及症状; 2、出血史(黑便、酱油色尿); 3、月经过多;
4、营养状况及有无偏食习惯;
5、化学毒物、放射线物质或特殊药物接触史; 6、家族中慢性炎症、感染、肝肾疾患、 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病史。
二)体格检查: 1、皮肤巩膜有无黄染; 2、淋巴结、肝脾肿大; 3、心脏是否有杂音。
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多发性骨髓瘤;
各种异形红细胞或有红细胞碎片--微血管病性溶血的可能; 晚幼RBC----提示RBC的增生加速,有骨髓病性贫血或髓外造血等
大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 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极度 30以下 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
贫血总论,缺铁性贫血

血液病的标志
1.皮肤、黏膜苍白 2.皮肤、巩膜黄染 3.浓茶色或酱油色尿 4.出血倾向(全身性) 5.反复感染或间断不规则发热 6.骨关节疼痛 7.肝脾淋巴结肿大
病 史
1.药物或毒物史 2.营养和饮食习惯 3.手术史(巨贫) 4.月经孕产史(缺铁) 5.家族史与发病年龄(遗传)
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营养、精神) 2.皮肤黏膜(苍白、出血、黄染) 3.淋巴结(传单、淋巴瘤、恶组、白血病) 4.胸骨压痛 5.肝脾肿大,尤其肝大(与肝病区分)
注射铁剂
适应症:1、吸收不良:手术或功能性病 2、肠道疾病不宜口服 3、严重胃肠道反应 制剂与用量:右旋糖酐铁 50mg/ml 山梨醇枸橼酸铁 用量:应准确,不应超量 铁总量(mg)=300×(15-Hb)+500 用法:首次50mg、深部肌肉注射 次日100mg /日 ,im 不良反应:疼痛、头痛、发热、寻麻疹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亚铁制剂): ①剂型种类:硫酸亚铁 02 3/日 富马酸亚铁 02 3/日 富马酸亚铁糖浆 10 3/日 ②治疗效果评价:自觉症状好转—最早 RC:5—10天达高峰 Hb:2周后开始上升 Hb恢复正常需2个月时间 Hb正常后小剂量治疗3—6个月 ③无效原因:诊断有误 病因治疗不力:出血 合并:炎症、感染、肿瘤、肠道病 药品过期、假药、未按医嘱服
铁的丢失
肠粘膜、皮肤脱落、月经 男性:1mg / 日 女性:2mg / 日 经期妇女:17mg / 次(1.5倍) 妊娠:700mg / 次 = 25mg / 日 (2.5倍) 哺乳:增加051mg / 日
病
因
①需要增加,摄入不足: 婴幼儿、儿童、青春 期女青年、妊妇、哺乳期 ②吸收不良:胃次全切除术,腹泻,真性胃酸↓↓ ③失血:消化道出血(溃疡、癌、钩虫病、V曲张、 痔疮、水杨酸盐等) 月经过多 溶贫伴含铁血黄素尿或Hb尿
贫血总论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12
13
大细胞性贫血 Macrocytic anemia
•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和VB12缺乏) Megaloblastic anemias (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酒精中毒 Alcoholism •药物 Drugs •肝病 Liver diseases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脾脏切除术后Splenectomy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pathogenesis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更能反映贫血的病理本质
Th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etiology/pathogenesis can represent the nature of anemia
4
正常值 Normal values of the hemogram:
RBC (×1012/L) Hb (g/L) 成年男性 (adult men) 4.0 ~ 5.5 120 ~ 160 成年女性 (adult women) 3.5 ~ 5.0 110 ~ 150 新生儿 (newborn) 6.0 ~ 7.0 170 ~ 200 孕 妇 (pregnant) >100 Hct (L/L) 0.40~0.50 0.37~0.48
18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According to Bone marrow proliferative degree
骨髓Bone marrow 增生性贫血 Hyperplasia 增生不良性贫血 Hypoplasia 贫血anemia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ppt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
如茶、咖啡等含有鞣酸的食物,可能会影响 铁的吸收。
PART 05
案例分析
REPORTING
病例一: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行为和身体发 育。
详细描述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通常是由于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所致。症状 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生长发 育迟缓和智力发育障碍。
输血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贫血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的 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失血、胃 肠道疾病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01
02
03
04
合理饮食
保证饮食中富含铁元素,特别 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
人群。
补充铁剂
对于存在缺铁风险的人群,可 适当补充铁剂进行预防。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缺铁 性贫血并进行干预。
扩大研究范围 改进研究方法 深入病因研究 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布情况。
应采用更为科学、准确的研究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
针对尚未明确的病因细节,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预防和 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损失过多
长期慢性失血、月经过多 等情况导致铁元素大量流 失,未能及时补充。
缺铁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铁 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受阻,红细胞数量 和体积减少,携氧能力下降。
贫血表现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贫血, 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如茶、咖啡等含有鞣酸的食物,可能会影响 铁的吸收。
PART 05
案例分析
REPORTING
病例一: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总结词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行为和身体发 育。
详细描述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通常是由于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所致。症状 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生长发 育迟缓和智力发育障碍。
输血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贫血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的 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失血、胃 肠道疾病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01
02
03
04
合理饮食
保证饮食中富含铁元素,特别 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
人群。
补充铁剂
对于存在缺铁风险的人群,可 适当补充铁剂进行预防。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缺铁 性贫血并进行干预。
扩大研究范围 改进研究方法 深入病因研究 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布情况。
应采用更为科学、准确的研究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
针对尚未明确的病因细节,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预防和 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损失过多
长期慢性失血、月经过多 等情况导致铁元素大量流 失,未能及时补充。
缺铁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铁 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受阻,红细胞数量 和体积减少,携氧能力下降。
贫血表现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贫血, 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总论和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Hb<120g/L,女 Hb<110g/L,孕妇 Hb<100g/L;MCV<80fl,MCH<27pg.MC HC<0.32
• 有缺铁的依据:符合IDE的诊断标准 • 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 铁剂治疗有效
缺铁的实验室依据
• 骨髓铁染色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 粒幼红细胞<15%
不定
缺铁或失利用 正常 正常/↑ ↓ ↓ ↓
正常 ↑ ↓
治疗
病因治疗
• 是缺铁性贫血能否得以根治的关 键所在
• 铁剂治疗虽可缓解病情,但若未 去除病因,贫血难免复发且可延 误原发病的治疗
• 不能仅满足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性 诊断,而应力争查明病因并加以 有效治疗
• 体内铁的形式:①功能状态铁:Hb(67 %)、肌红蛋白(15%)、转铁蛋白(3 -4mg)和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 的铁;②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形式贮存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男 1000mg,女300-400mg
铁的功能
1. Hb中携带氧、贮氧、释放氧。 2. 呼吸链细胞色素C、C1b、b5的电子输
• 大剂量口服铁盐使过多Fe3+在肠粘膜细 胞内与去铁蛋白结合,留在细胞内3~5 天随细胞脱落排出
• 人体每天排铁不超过1mg。一次妊娠失 铁:700mg;一次月经失铁:17mg;每 天哺乳失铁:0.5mg-1mg
铁的贮存
• 目的:(1)贮存铁;(2)对细胞外内铁 增多时起解毒作用
• 形式:(1)铁蛋白:是以磷酸氧化高铁形 式存在,能溶解于水,电泳分L、H二型; (2)含铁血黄素:铁蛋白降解产物或变性 部分,其不在能溶解于水
可见细胞体积小,中心 淡染区扩大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课件

04
转铁蛋白饱和 度:低于15%
05
红细胞形态: 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03
总铁结合力: 高于
360μmol/L
06
骨髓检查:红 细胞系增生活 跃,铁染色阴
性
缺铁性贫血治疗
铁剂补充
铁剂种类: 口服铁剂、 注射铁剂等
铁剂剂量: 根据患者病 情和体重确
定
铁剂服用时 间:饭后服 用,减少胃
肠道反应
铁剂副作用: 恶心、呕吐、 腹泻等,可 适当调整剂 量或更换铁
增加维生素C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 果和蔬菜,如柑橘、草莓、西红柿等
减少咖啡和茶摄入:咖啡和茶中的单宁 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增加铁吸收: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 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缺铁性贫血, 及时治疗
体检频率:根据个人 健康状况和医生建议, 定期进行体检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 1 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时 2 食用,如咖啡、茶、巧克力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 3 食、偏食
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血液循 4 环,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
缺铁性贫血预防
合理膳食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 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剂种类
饮食调整
1
增加铁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 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
坚果等
2
增加维生素C摄入:多吃富含 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
橘、草莓、西红柿等
3
减少咖啡和茶摄入:咖啡和茶 中的单宁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4
增加高蛋白食物摄入:多吃富 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 奶、鱼肉等,有助于铁的吸收
贫血的分类

贫血的分类
贫血一种症状,而且贫血的分类也很多,治疗贫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几种贫血的类型。
1.营养性贫血:主要由于体内缺乏造血原料引起。
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造成这种贫血的原因是慢性失血、某些胃肠道疾病、长期偏食等。
其次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造直原料,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2.感染性贫血:某些较为严重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并发贫血,如脑膜炎、病毒性肝炎、各种化脓性疾病、慢性霉菌感染等。
此类贫血待感染彻底治愈后,贫血也随之治愈。
3.免疫性贫血: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多见。
某些免疫性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引起贫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输血反应等。
4.内分泌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
另外,垂体功能不足、粘液性水肿常引起轻度贫血,性腺功能不足可导致轻、中度贫血。
贫血如何治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保证足够的营养,特别是铁元素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黑木耳、芝麻酱、大枣、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血红素和球蛋白。
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应摄入丰富的优良蛋白质食物,如瘦肉、蛋、乳、鱼虾、动物血、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等。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食欲。
3、不要过分节制饮食,及时纠正偏食,要吃平衡膳食。
4、少用煎、炸的食物。
5、饮古方雪焰茶。
古方雪焰茶将补血与补气结合在一起,气血双补,从根本上补血,固本正源。
贫血总论缺铁贫血

三系减少 :大细胞 ------ 巨幼贫 正细胞正色素 ---- AA、MDS 单纯红系: 网织红细胞正常-------- 纯红再障 网织红细胞升高伴黄疸 ---治疗
对因治疗
抗感染、止血 保护脏器功能 去铁
贫血的临床表现
希恩氏综合症
临床表现:
1. 血红蛋白 携氧功能、呈色功能 2.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 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困乏、无力、易疲劳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多尿、月经紊乱 等等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缺铁性贫血血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铁粒幼细胞阴性或减少(正常为20~90%)
骨髓铁染色:骨髓含铁血黄素阴性(正常为+~++)
01
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100±60ng/ml 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2ug/L(15ng/ml) [一般认为:﹤20 μg/L 示贮铁减少, ﹤12μg/L 示贮铁耗尽,是较 敏感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检。]
血清铁蛋白:是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
缺铁性贫血
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
1
缺铁红细胞生成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铁粒幼细胞缺乏,轻度小红细胞
2
晚期缺铁性贫血:缺铁再进一步发展,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缺铁性贫血
贫血: 头昏乏力 疲劳 心悸气促 缺铁表现: 发育迟缓 智力低 易怒或淡漠 异食癖 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 缺铁原发病表现 体查: 皮肤粘膜苍白 指甲扁平、反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220g/L 生后2-3个月: RBC 3.0×1012/L,Hb
110g/L
网织红细胞
出生时,4~7天迅速下降,4~6周回升,5个 月后与成人相同。
白细胞总数
出生时:15~20×1012/L, 1周时:12 ×1012/L 婴儿期:10 ×1012/L 8岁以后:4~10 ×1012/L
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RBC内在异常:RBC膜、RBC酶、Hb异常 RBC外在因素:免疫、非免疫
RBC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 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MCHC)的结果分为四类 正常值如下:
新生儿 :轻度~120g/L,中度~90g/L,重度~60g/L, 极重度<60g/L。
贫血的分类
病因分类
RBC和Hb生成不足
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维生 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 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单纯红细胞再障 其他:感染、炎症、肿瘤、慢肾、铅中毒等
<28
<32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
其他系统表现
循环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贫血的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年龄、病程经过、伴随症状、喂养 史、既往史、家族史。
体征
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 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RBC形态、Ret计数、WBC和Plt计数、骨髓 检查、Hb分析、RBC脆性试验、其他。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能使三价 铁转变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磷酸、草酸、植物纤维、蛋、牛乳、茶和咖啡 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乳类含铁量均少,而牛乳中铁的吸收率仅为 10%
人工喂养儿及6个月以后的母乳喂养儿应及时 添加含铁丰富易于吸收的辅食,否则易发生缺 铁性贫血
发病机制
缺铁 血红蛋白合成 新生的红细胞内HB 含量不足,细胞浆不足,细胞变小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小,红细胞数量 减少的程度不如HB减少明显,形成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缺铁到出现贫血经过三个阶段: 铁减少期(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IDA)
第二节 小儿贫血
贫血的定义和介定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新生儿 < 145g/L, 1~4个月< 90g/L,
4~6个月 < 100g/L, 6个月~6岁 < 110g/L, 6岁~14岁 < 120g/L,
贫血的分度
轻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极重度 <30g/L。
• 缺铁的原因
❖铁摄入量不足
❖储铁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
铁的摄入不足
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及衰老的红细胞破 坏释放 食物中铁吸收率与铁的摄入量、铁的种类有关 动物性食物的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约 10%~25%),还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植物性食物的铁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甚低 (约1%),且易受肠内其他因素的影响
MCV 80~94 fl MCH 28~32 pg MCHC 33%±2%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值
80~94
大细胞性
>94
正细胞性
80~94
单纯小细胞性 <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MCH(pg) MCHC(%)
28~32 32~38
>32
32~38
28~32 32~38
<28 32~38
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 儿科教研室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其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 肝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生后2~5周成为唯一造血场所。 骨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胎儿期: 出生时: RBC 5.0~7.0×1012/L,Hb
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疗法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 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 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 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铁的吸收和转运:十二指肠、空肠上部 ❖ 铁的贮存与利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铁的排泄和需要量:1mg/kg,<15mg/d ❖ 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孕期后3月胎儿从母体获取铁
最多,够生后4~5月用。
➢ 病因:人体内铁分两类:功能铁,占70%,
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构成细胞色素酶等 各种含铁酶;储存铁,占30%,主要以铁蛋白 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
➢ 铁的代谢
❖ 人体总铁量及其分布:体内总铁量正常成人男性约50mg/kg, 女性约35mg/kg,新生儿约75mg/kg。总铁量的64%用于合 成Hb,3.2%合成肌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 式贮存于肝、脾与骨髓内。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内 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 铁的来源:从食物中摄取的铁 红细胞释放的铁
临床表现
一般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肝脾肿大
其他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口腔炎等 神经系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心血管系统:心率快、心脏扩大、心前区杂音、心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生时,4~6天,4~6岁,7岁以后
血小板
血红蛋白种类和年龄特点
组成Hb的肽链:α、β、γ、δ、ε Hb总类:
胚胎期:Gower1,Gower2,portland 胎儿期:HbF( β2γ2) 成人:HbA( α2β2 ),HbA2( α2δ2 ) Hb的年龄特点: 胎儿6个月:HbF 95%,HbA 5~10% 出生时:HbF 70%,HbA 30%,HbA2<1% 1岁时:HbF≦5%, 2岁以后:HbF≦2%, 成人: HbF≦2%,HbA22~3%,HbA 95%
110g/L
网织红细胞
出生时,4~7天迅速下降,4~6周回升,5个 月后与成人相同。
白细胞总数
出生时:15~20×1012/L, 1周时:12 ×1012/L 婴儿期:10 ×1012/L 8岁以后:4~10 ×1012/L
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RBC内在异常:RBC膜、RBC酶、Hb异常 RBC外在因素:免疫、非免疫
RBC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 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MCHC)的结果分为四类 正常值如下:
新生儿 :轻度~120g/L,中度~90g/L,重度~60g/L, 极重度<60g/L。
贫血的分类
病因分类
RBC和Hb生成不足
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维生 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 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单纯红细胞再障 其他:感染、炎症、肿瘤、慢肾、铅中毒等
<28
<32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
其他系统表现
循环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贫血的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年龄、病程经过、伴随症状、喂养 史、既往史、家族史。
体征
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 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RBC形态、Ret计数、WBC和Plt计数、骨髓 检查、Hb分析、RBC脆性试验、其他。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能使三价 铁转变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磷酸、草酸、植物纤维、蛋、牛乳、茶和咖啡 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乳类含铁量均少,而牛乳中铁的吸收率仅为 10%
人工喂养儿及6个月以后的母乳喂养儿应及时 添加含铁丰富易于吸收的辅食,否则易发生缺 铁性贫血
发病机制
缺铁 血红蛋白合成 新生的红细胞内HB 含量不足,细胞浆不足,细胞变小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小,红细胞数量 减少的程度不如HB减少明显,形成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缺铁到出现贫血经过三个阶段: 铁减少期(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IDA)
第二节 小儿贫血
贫血的定义和介定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新生儿 < 145g/L, 1~4个月< 90g/L,
4~6个月 < 100g/L, 6个月~6岁 < 110g/L, 6岁~14岁 < 120g/L,
贫血的分度
轻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极重度 <30g/L。
• 缺铁的原因
❖铁摄入量不足
❖储铁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
铁的摄入不足
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及衰老的红细胞破 坏释放 食物中铁吸收率与铁的摄入量、铁的种类有关 动物性食物的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约 10%~25%),还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植物性食物的铁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甚低 (约1%),且易受肠内其他因素的影响
MCV 80~94 fl MCH 28~32 pg MCHC 33%±2%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值
80~94
大细胞性
>94
正细胞性
80~94
单纯小细胞性 <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MCH(pg) MCHC(%)
28~32 32~38
>32
32~38
28~32 32~38
<28 32~38
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 儿科教研室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其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 肝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生后2~5周成为唯一造血场所。 骨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胎儿期: 出生时: RBC 5.0~7.0×1012/L,Hb
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疗法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 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 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 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铁的吸收和转运:十二指肠、空肠上部 ❖ 铁的贮存与利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铁的排泄和需要量:1mg/kg,<15mg/d ❖ 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孕期后3月胎儿从母体获取铁
最多,够生后4~5月用。
➢ 病因:人体内铁分两类:功能铁,占70%,
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构成细胞色素酶等 各种含铁酶;储存铁,占30%,主要以铁蛋白 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
➢ 铁的代谢
❖ 人体总铁量及其分布:体内总铁量正常成人男性约50mg/kg, 女性约35mg/kg,新生儿约75mg/kg。总铁量的64%用于合 成Hb,3.2%合成肌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 式贮存于肝、脾与骨髓内。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内 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 铁的来源:从食物中摄取的铁 红细胞释放的铁
临床表现
一般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肝脾肿大
其他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口腔炎等 神经系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心血管系统:心率快、心脏扩大、心前区杂音、心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生时,4~6天,4~6岁,7岁以后
血小板
血红蛋白种类和年龄特点
组成Hb的肽链:α、β、γ、δ、ε Hb总类:
胚胎期:Gower1,Gower2,portland 胎儿期:HbF( β2γ2) 成人:HbA( α2β2 ),HbA2( α2δ2 ) Hb的年龄特点: 胎儿6个月:HbF 95%,HbA 5~10% 出生时:HbF 70%,HbA 30%,HbA2<1% 1岁时:HbF≦5%, 2岁以后:HbF≦2%, 成人: HbF≦2%,HbA22~3%,HbA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