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_张敏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和推广 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和预 防措施。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压力源和求助途径等方面的情况。
2 访谈
与一些中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的体验、观点和建议。
3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程度和相关因素。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报告通过调查、分析和 解决方案的提出,旨在揭示其主要表现,深入挖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调查目的
1 了解现状
2 明确需求
3 制定干预措施
探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包括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 题的普遍程度。
了解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支持 和资源的需求,以提供相应 的帮助和服务。
2 社交障碍
包括回避社交场合、害怕公众演讲和困难的人际交往。
3 自我否定
缺乏信,对自己过于苛刻,有时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某些任务。
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学业压力
过度的学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会 增加中学生的心理负担。
社交压力
来自同伴间的压力、欺凌和排 斥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 负面影响。
家庭问题
家庭冲突、家庭不支持和不良 家庭环境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 重要因素。
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提供支持
在学校和家庭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支持。
2
教育宣传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3
减轻压力
通过合理分配作业、鼓励锻炼和提供放松技巧等方式,帮助中学生减轻学业和社 交压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2)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
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
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
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
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引言: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学业压力的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节:调查背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针对某市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覆盖了不同学校和年级的中学生,包括他们的心理压力来源、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
第二节:心理压力来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期望。
其中,学业压力是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超过80%的中学生表示对考试成绩和升学压力感到焦虑。
第三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一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他们普遍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问题。
同时,一些中学生还存在自卑、自尊心脆弱和缺乏自信等问题。
第四节: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还发现,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度期望和家庭环境不和谐等因素,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第五节: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学业竞争激烈、偏重成绩评价以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会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第六节: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还显示,网络的普及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过度使用网络、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欺凌等问题,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教育,提高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
第七节:心理咨询和支持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和支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和家长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让中学生能够适当地发泄情绪和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第八节: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其现状、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1. 调查目的和背景为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有效样本。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2. 调查结果概况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大约50%的初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这其中,压力过大、焦虑和抑郁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3. 原因分析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因素、学习压力、社交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不良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学校过度竞争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 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影响源之一。
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过度的期望以及家庭纷争等不健康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5. 学校因素的压力学校中的学习压力和应试教育是导致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过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以及与同学或老师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6. 社交问题的困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或遭受欺凌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缺乏社交支持和适应能力会导致学生感到自卑、孤独和焦虑。
7. 解决办法之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从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到设置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缓解压力。
8. 解决办法之二:改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沟通关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同时,改善家庭环境,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也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9. 解决办法之三:强化学校管理学校在管理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测评,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方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引言心理健康在中学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一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旨在提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某市100所中学的800名学生,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构化问卷包含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个方面: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和自我认知等,以评估中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和自愿参与的原则,所有数据均经过保密处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和分析经过对800份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关键结果和分析。
1.学习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压力。
其中,45%的学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大,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2.人际关系: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困扰。
其中,25%的学生表示与同学之间存在紧张关系,20%的学生表示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矛盾。
这表明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15%的学生表示存在情绪波动和焦虑问题,10%的学生表示存在自卑和抑郁问题。
这表明心理问题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需要重视和关注。
4.自我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自我认知。
其中,40%的学生表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
这表明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心理问题。
2.学习压力管理: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问题分析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问题分析报告引言: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的阶段,身心发展的迅猛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我们选择了广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十所中学,调查了1000名学生。
调查内容包括心理压力源、情绪状态、自尊自信程度、应对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1. 心理压力源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源头是学业压力和家庭关系。
学业压力包括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等;家庭关系问题包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父母对学业的过高期望。
2. 情绪状态在情绪状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和失眠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学业困扰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情绪调节。
3. 自尊自信程度中学生的自尊自信程度普遍较低。
他们在学习、外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自我负面评价,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不足的信任感,增加了心理压力。
4. 应对能力大部分中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较差。
他们倾向于逃避问题、自我怀疑,缺乏积极应对的策略。
这种缺乏应对能力的现象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
三、问题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教育制度的问题使得学生承受了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缺乏适当的课外活动和娱乐时间;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问题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四、问题解决1. 教育制度改革学校和政府应当共同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
学校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2. 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且在家庭中树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
3. 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应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俱乐部和活动,增强他们的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引言:中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为中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将分析调查结果,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了10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涵盖了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压力、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尊心等。
问卷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调查结果:1. 学习压力:超过80%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其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于沉重,让他们感到无法承受。
这表明学习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情绪管理:近60%的中学生表示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3. 人际关系:超过7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其中有近40%的学生感到孤独,缺乏朋友支持。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遭受到同学的欺凌或排挤。
4. 自尊心:约40%的中学生存在自尊心问题。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和自责。
讨论与建议:1. 学校关注:学校应当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和管理,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2. 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沟通,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同时,家长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 社会支持: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导语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和学业负担的增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选择了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覆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中学生。
问卷涵盖了心理自评、压力来源、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共计调查了500名中学生。
第二部分: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受到压力的困扰。
有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于中度或重度的压力状态。
此外,约有40%的中学生在过去一年中出现过情绪低落或抑郁的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第三部分:压力来源学习成绩成为中学生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近80%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给予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以及社会期望也是中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来源。
第四部分: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相对不足。
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有效地管理负面情绪,且缺乏处理压力的方法。
这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问题面前无所适从。
第五部分: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面临着挑战。
近60%的学生感到与家人之间存在沟通问题。
此外,超过70%的学生表示担心与同学间的关系,他们往往担心自己被排斥。
第六部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调查显示,中学生互联网使用频率与心理健康的程度呈正相关。
使用时间过长并且滥用互联网资源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要对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进行合理引导。
第七部分:家庭教育角色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关注与支持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调查显示,在受到家庭关爱的学生中,他们更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
第八部分:学校的责任学校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体系并提供合适的辅导,是学校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九部分:解决方案为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34) 张 敏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18001) 王振勇摘 要 目的: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对来自5个省、直辖市20个地区的912名中学生进行了SCL-90测试,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有5 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九个因子上其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
男生抑郁、恐怖两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初中生躯体化、恐怖二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强迫症状均分高于初中生。
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SC L-90Mental Health State of Middle or High School StudentsZhang Mi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Wang Zhenyong Insti 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Shenzhen,518001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middle or high school s tudents M ethod:A total of912 middle 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20districts of5provinces respectively were tes ted wi th SCL-90 The result was com pared with norms of Chinese you th Results:5 2%s tudents suffered from various mental disturbances The mean scores of9 factors of SC L-90were all higher than the counterpart in the norms of Chinese youth Depression and phobic anxiety sub scores were higher in boys than in girls Somatization and phobic anxiety subscores were high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 ts tha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while who had higher subscor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than former Conclusion: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middle 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i nterven tion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 tudent hi gh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 th SCL-90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1-11]。
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 60%[12-14]。
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对少。
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15]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的研究者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象与方法抽取云南、贵州、四川、山西、重庆等五个省、直辖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从初一至高三),由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SCL-90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6份,有效问卷912份。
其中初中学生405人,男生210人,女生195人,平均年龄14 7(SD=0 95),高中学生507人,男生253人,女生254人,平均年龄17 5(SD= 0 98)。
数据应用SPSS9 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果1 测验工具的信度与效度信度分析:9个因子的分半相关系数界于0 77~ 0 91之间(校正后),总体分半相关为0 85;用库德-理查逊(K-R20)进行内部一致性的分析后发现,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 62~0 89间,而全量表的则高达0 96,说明本次测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表1 中学生SCL-90量表因子分 2、 3分人数及所占百分比*因子分2 3男女合计男女合计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躯体化182 **** **** 300 000 000 0强迫症状636 9687 513114 400 070 770 7人际关系敏感596 5475 210611 740 470 7111 2抑郁232 5262 9495 420 210 130 3焦虑323 5343 7667 240 400 040 4敌对505 5566 110611 670 760 7131 4恐怖313 4202 2515 630 300 030 3偏执323 5394 3717 810 120 230 3精神病性242 6222 4465 000 020 220 2其它273 0273 0546 000 010 110 2合计35939 435138 571077 9212 3262 9475 2 *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 2、 3。
效度分析:采取因素分析的方式对效度进行检验。
经二阶因素分析并加以正交旋转后,我们发现九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1 9%,各因子的因素负荷量界于0 44~0 73之间,表明SC L-90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表1中可见:912名中学生中,有710名因子分 2分,其中男生359人,女生351人,有47人因子分 3,其中男生21人,女生261。
经检验男女生均无显著差异。
由上可知,有77 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 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年级差异将中学生在SCL-90九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后发现,912名中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等九个因子的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国内正常人青年组常模[16],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SC L-90九因子上所得均分的比较结果如下:表2 初中生与高中生SCL-90因子分比较表统计量初中生(n=507)高中生(n=405)M SD M SDZ值躯体化1 6950 5781 5620 5083 08**强迫症状2 1690 5882 3050 6612 68**人际关系敏感2 1300 6652 1600 6840 54抑郁1 8270 6041 8260 6130 02焦虑1 8690 6511 7930 5881 44敌对2 0260 7052 0200 7060 10恐怖1 8220 6411 6790 6142 72**偏执1 9990 6201 9330 6441 26精神病性1 8100 5721 7720 5780 79注:*p< 05,**p< 01下同表3 中学生SCL-90因子分的性别差异性 别统计量男(n=402)女(n=405)M SD M SDZ值躯体化1 6570 5501 5830 5361 67强迫症状2 2320 6042 2550 6630 42人际关系敏感2 1600 6402 1310 7110 52抑郁1 8960 6031 7500 6062 98**焦虑1 8730 6141 7760 6191 91敌对2 0280 6972 0140 7160 23恐怖1 8640 6421 6160 5925 00**偏执1 9650 6171 9560 6520 14 从表2中可见,初中生在躯体化、恐怖二因子上的均分显著地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强迫症状均分显著地高于初中生,而其它因子分则无显著差异。
(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如下:从表3中可见,男生的抑郁、恐怖等两个因子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其它则无显著差异。
讨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 85,克伦巴赫@系数为0 96,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其效度也较好,可以认为本次研究结果是较为有效的。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有5 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结果低于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结果[1 5,12]。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等症状。
过去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有23 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17],有10 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12]。
从本次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上,由中学至大学呈递增趋势[12]。
但与过去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的九个因子上,中学生的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全国正常青年组常模,这再一次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强迫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在躯体化、恐怖二因子上均分显著地高于高中生,这与以往研究一致[12]。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学生在抑郁和恐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在二因子上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差异较大,以往的研究发现女生在两因子上其均分高于男生[7,12,17]。
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对其教育有关[7]。
本文结果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参考文献1 Farnsworth D L,Blaine G H Counseli ng And The CollegeStudent London:Churchill LTD,1970,249-2532 Reifler CB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Journal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1971,19:1593 赵靖平 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2):76-814 连长贵 大学生群体心理卫生回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9-1305 季建林,夏镇夷,徐俊冕 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3-1256 郑延平,赵靖平,梁魏等 中国生活事件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62-2747 王雁,秦金环,王建华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995 5 37-448 叶芄 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青年研究,1996 1 16-179 曲力秋 香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年研究1996 2 44~4710 于守臣,宋彦 141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7-8 11 杨莲清 珠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 1 2912 胡胜利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4,2,153-16013 李宁宁 心理保健 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 学海,1992 4 37-4114 李强 论心理健康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及控制 天津社会科学,1994 3 106-11015 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上海精神医学,1984,2(2):71-7416 金华,吴文源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17 刘美涓,余华 大学生SC L-90测试结果的研究 心理科学,1995 5 295-298调查研究嫖娼人员人格因素的调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100005) 杨 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陈 巍嫖娼不仅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成为性病、艾滋病、吸毒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