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栽培对小麦生育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微专题---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

微专题---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背景信息: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资源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灌溉、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
影响因素:1. 供水量:供给充足的水资源对农业至关重要。
水资源不足会导致灌溉和作物生长的困难,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水质:水的质量对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污染的水源可能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产生灾害。
3. 并灌技术:并灌技术是一种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方法,通过混合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节约水源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影响机制:1. 灌溉:充足的灌溉水资源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适时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营养吸收,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收集降水:农业可以通过收集降水来增加水资源供应。
利用蓄水设施和水库等能够将降水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3. 水管理: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包括合理的灌溉制度和保护水源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1. 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北方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采用节水农业技术和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
2. 水资源丰富地区农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合理的农田排水和水资源管理来避免水浸和农业产生的其他问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结论: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和农民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的产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灌溉和施肥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灌溉对于小麦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的灌溉能够维持土壤湿度,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在施肥方面,氮、磷、钾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营养元素,它们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至关重要。
而不同的施肥方式也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用方式,不同的氮磷钾比例等等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对比实验为了深入探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
以夏玉米 - 小麦轮作区的旱地农田为试验地点,我们采用了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和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进行对比实验。
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是按照经验和习惯施肥灌溉,而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是根据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施肥灌溉。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不同的施肥方式,并且比较了不同的氮磷钾比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一年的实验观测,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实验结果:第一,采用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的小麦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第二,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式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单一施肥方式;适当调整氮磷钾比例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确认了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影响机制探讨那么,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呢?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提高了土壤湿度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小麦的生长。
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式能够为小麦提供更为全面的养分,能够弥补单一施肥方式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随着春季来临,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也进入了生长旺季。
在冬小麦
生长期间,适时的灌水对产量的影响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
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春季初期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适时的补充水分可以推动作
物的生长和发育。
冬小麦的叶面积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吸收光能能力提高,从而增加了
籽粒数和单粒重,为获得理想的产量奠定了基础。
同时,春季中后期是冬小麦拔节到抽穗期的生长黄金期。
此时,若能给予充分灌溉,
可有效延长生长周期、增加垂穗数和穗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另外,灌溉还可以保证
冬小麦的根系充分发育,提高冬小麦耐旱能力。
然而,应注意灌水量的控制。
过度的灌水会导致土壤过湿,增加冬季农闲期耕作难度,而且冬小麦抽穗及成熟期灌水过量也会导致作物品质下降,降低冬小麦市场价值。
总之,适时的灌水是冬小麦获取高产量的必要条件之一。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
产量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分析,逐渐增加灌水量,保证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得到较高的产量
和质量,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农艺学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张燕(河北省鹿泉市城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鹿泉050200)摘要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关键词冬小麦;生理生态基础;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北方地区中图分类号$512.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3—0108一Ol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统冬小麦栽培产量要超过6000kg/hm,一般至少要灌水4次,灌水量在3000m3/hm2以上,该栽培模式有以下弊端:一是小麦灌溉多是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达1m以上,已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是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小麦利用土壤贮水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土壤水得不到充分利用,土壤的库容小,不能容纳夏季较多的降水,雨水大部分通过渗漏和径流流失,浪费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的硝态氮淋失易污染地下水和环境;三是多次进行水肥的施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益;四是大量灌水并不一定提高小麦的品质,且可能不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i】.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田.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而北方小麦用水量又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一80%,可谓用水大户中的大户.为了利用有限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目前,在设施和工程方面如喷灌,滴灌等已有较多的成果,但因投资较大.难以适用无资金支持的地区.因此,由工程节水,设施节水进而发展到技术节水,建立一套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综合栽培技术是发展节水农业的良好途径,对保护水资源,增收节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08年,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各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影响小麦高产丰收. 因而,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大力推广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实现水肥高效利用与高产统一的有效途径.1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1.1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为400—60Omm(相当于3000~6000ma/hm2).小麦不同生育期耗水量有很大不同.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期是北方冬麦区耗水最多的阶段,这2 个阶段的历时约占全生育期的1/3,但是耗水量却占总耗水量的65%左右.其中挑旗期对水分最敏感,为需水"第一临界期",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期,为需水"第二临界期".因此,抓好这2个需水高峰期,在需水低谷期采取节水技术措施是完全可行的1.2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态基础降水,土壤水,灌溉水可为小麦提供水源,灌溉水越多.收稿日期2011-10—08土壤水利用越少,总耗水量越大,而土壤水利用越多,总耗水量越少圆.冬小麦生长季节较为干旱,总降水量少,部分被冠层截留,部分进入土壤上层,大多被蒸发,成为无效降水, 水分生产率低.通过灌溉进入土壤的水,多数在0~60em土层中,造成蒸发多.土壤水贮存在2m土层中,耕作表层为松土,上层土壤水分蒸发少,可逐渐为小麦供给水源,实效耗水比例提高.可见提高土壤水利用率是目前节水的核心. 研究发现,2m土层是小麦的根系带,也是巨大的水分库和养分库,冬小麦生长结束后该库的贮水量被消耗,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进入汛期后,降水量不断补给土壤水,水分库又逐渐回到初始状态.节水的关键就在于根据降水分布特点和2m土层的贮水效应.建立将传统冬小麦生长期耗灌溉水为主转变为耗土壤水为主的耗水结构,减少有限水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提高土壤水利用率.2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2.1选择适宜的节水型品种可选用早熟,灌浆早快,多花,结实期短,容穗量大,中粒,穗粒数稳定,水分生产效率高的品种,这样可补偿后期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对粒重的不利影响.以全面适应限量供水等条件,形成大群体,小株型,高光效的经济株群结构. 目前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品种大部分可用,例如济麦22,石麦18,石新828,良星66,石麦15,衡观35,冀5265,邯6172 等,可实现6000—6750kg/hm的产量目标.2.2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不同,贮水量和供水效果有较大差异.一般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土壤贮水量大,供水效果好,较为适宜.黏土贮水量虽多,但有效供水量少,加之蒸发耗水多.实效耗水量少,应用该技术应适当增加灌溉次数,不适宜;砂土地易渗漏,贮水量少,也不适宜,要减少灌水量,增加灌溉次数.2.3浇足底墒水播种前灌水,提高土壤水的容量,使底墒水充足,并通过耕作疏松表土层,抑制上层土壤水分蒸发,增大实际耗水比例,实现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播前雨水充足,土壤墒情达到要求(田间持水量达到75%左右或土壤含水量达到16%-18%)可不浇底墒水,灵活掌握.2.4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肥料运筹以底肥为主,全部肥料基施,适当增加基肥氮量,掌握限氮,稳磷,补钾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以增强冬小麦的前期长势,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 109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提高成穗率.施肥时若进行秸秆还田,则底施氮肥量应增大比例,以避免秸秆腐烂时微生物与小麦争肥.2.S适当晚播.增加播种量,确保播种质量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冬前旺长现象.适当晚播冬小麦,春季灌水时间推迟,减少小麦生长量,叶少蘖小,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而且年前及早春的水分消耗减少,则后期可利用的土壤水较多,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对后期灌浆十分有利.与常规小麦栽培相比,节水小麦应适当增加播量,提高栽培密度,形成独特的根系结构,充分利用深层水.减少拔节前土层水分亏缺对穗数造成的影响.节水小麦基本苗多, 播种时要求深度适宜且一致,落粒均匀,使植株均匀分布, 提高出苗整齐度.河北适宜的播期为10月l0—20曰,10月l0日播种,保证基本苗450万根/hm,播期每推迟1d,增苗22.5万根/hm,以基本苗750万根/hm为最高苗限.2.6播后暄土保墒.浇水后及时松土,把好整地质量关实行晚播,就是要给予充分的浇水整地时间,确保播种质量,降低弱株率,增加均匀度,提高整齐度,抗逆增产.播前浇好底墒水后,墒情适宜时,施肥,深翻,旋耙2~3次,沉实土壤.临播前要达到土壤表层无根茬,秸秆匀碎,无坷垃, 土壤细平,上虚下实,无架空暗垄,这样有利于根系下扎,充分利用土壤水,有利于纳水保墒.播后采取垄内镇压,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的实效性.2.7优化灌溉制度一是春水晚浇,适期适量.春季灌水时间适当推迟有利于根系下扎,上部叶片面积得到控制,株群光合效率高.耗水量少,对增加粒重有一定作用.生育期间浇一?水模式.灌水时间从起身至孕穗期可延续1个月,在此期间灌一水产量达到6000kg/hm的目标;生育期灌二水模式,起身水配孕穗水,拔节配开花水,产量达到6750kg/hmz的目标.灌水时期对小麦的生育与产量结构的影响不同,穗数偏少时,灌水时期要提早;群体偏大时,灌水时期应后延.二是减少灌溉次数,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减少灌水量和灌溉次数,可显着增加土壤水的消耗量,增加土壤库容,为讯期储存降水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土壤水的高效利用.2.8病虫草害防治春季及时防控根部病害,麦红蜘蛛,吸浆虫,麦田杂草等病虫草害,后期坚持早防早治,综合防控,进行2~3次"一一喷综防",同时治虫防病,增加干粒重,提高工效.3参考文献[1】王志敏,兰林旺,王树安.诠释"吴桥模式"——冬小麦节水省肥简化高产"四统一"栽培技术[J1.中国农资,2004(Z1):55—57[2]刘正学,刘飞,李宝强,等.小麦优化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Jj_作物杂志,2005(2):18—20.【3】刘殿英,黄炳茹,董庆裕.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fJJ.【JJ东农业大学,1991(2):103—110.『4J严平,任杰,梅雪英,等.郑宁节水栽培对小麦生育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J1.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1129—1130.(上接第104页)3.5病虫害防治超级稻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做好秧苗和本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41.纹枯病始发期(早造,晚造分别在抛后35,25~28d),始穗期各喷施1次井冈霉素,能有效控制纹枯病.超级稻示范种植过程中未发生稻曲病,若发生,可在始穗期用16%稻丰收1.5kg/hm进行预防,水稻的其他病虫害如稻瘟病,三化螟,卷叶螟及稻(上接第105页)青期要控制肥水以防倒伏.2.4病虫草害防治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灰飞虱,蚜虫等.坚持选准药种,用足药量,提高效果.防治赤霉病,选用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防治自粉病,选用丙环唑,腈菌唑,烯唑醇,三唑酮等:防治灰飞虱,可用吡蚜酮喷雾,或于小麦黄熟期用敌敌畏毒土熏蒸;防治蚜虫,选用高氯,啶虫脒,抗蚜威,吡虫啉等.小麦播后飞虱要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4参考文献【1]李晓平,王伟成,刘龙生.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lJ1.湖南农业科学,2006(4):41—43.【2】孙鹰,陈立云.超级稻高产机理研究进展[JJ.作物研究,2007(S1): 578—582.【3】邹应斌,唐启源,汪汉林,等.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J_ 杂交水稻,2003(6):24—27.【4】王学会.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JJ.安徽农业科学,2003(5): 8】0-8】1.至出苗前杂草刚出苗,用25%氯磺隆喷施土壤表面,兼冶阔叶草,禾本科杂草.3参考文献【1】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IJ1.江西农业,2007,19(10):34—37.【2]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J.种业导刊,2009(10):22,25.[3】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4]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I.河南农业科学,2002 (8):49.(上接第108页)在3月中旬.力争在小麦拔节前结束,可选择杜邦"巨星"粉剂15g/hm+6.9%骠马乳油600-750mL/hm,对水750kg喷雾.6适时机械收获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多,干粒重最高,要及时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遇雨潮湿霉烂.1107参考文献【1】张学伟,宁朝辉,高俊,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o6(B12):lO7一lO8.[2】王水柱,任怀民,张献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JJ.河南农业科学,2005(8):87.[3]张松令,刘玲玲.旱地小麦窄行条播渗灌栽培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o2,17(2):40—43.f4]胡明智.浅谈资源节约型小麦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 (B12):162.【5】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J.河南农业科学,2002 (8):4.。
小麦产量提升考核试卷

B.施肥量
C.灌溉
D.品种选择
16.以下哪个时期进行小麦测产较为准确?()
A.播种期
B.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17.下列哪种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产量?()
A.增加施肥量
B.适时翻耕
C.深耕
影响较大?()
A.麦蚜
B.麦蜘蛛
C.小麦赤霉病
17.以下哪些条件会影响小麦的种子发芽率?()
A.种子储存条件
B.种子年龄
C.种子处理方法
D.播种时的气候条件
18.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麦产量波动?()
A.气候变化
B.病虫害发生
C.土壤肥力的变化
D.种植技术的差异
19.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小麦的机械化种植?()
A.规模化种植
B.统一品种
C.规范化栽培管理
11.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干物质积累?()
A.合理施肥
B.控制灌溉
C.选用高产品种
D.适时收割
12.以下哪些条件有利于小麦光合作用的进行?()
A.充足的光照
B.适宜的温度
C.足够的二氧化碳浓度
D.适量的水分
13.以下哪些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小麦的倒伏?()
A.适时施用钾肥
B.控制氮肥使用
C.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8.小麦灌浆期一般持续时间为:______天。
9.小麦的千粒重是指每千粒小麦种子的平均重量,一般范围为:______克。
10.下列哪种做法有助于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______。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D.小麦纹枯病
19.以下哪种灌溉方式对小麦生长最为有利?()
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6期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周成立(淄博市周村区农村改革发展中心,山东淄博 255300)摘要: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诸多新型小麦栽培技术随之涌现。
在此背景下,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与应用,在节约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小麦作物的生长需求。
基于此,对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展开详细论述,希望能为今后小麦种植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创新研究0 引言小麦作为一种传统且经济效益显著的作物,在国内有着较为广泛的种植面积。
小麦在实际栽培环节,对水分有着较高的要求,加之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南北水源分布不均衡,需通过践行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全面提升小麦作物节水抗旱能力,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小麦的增产、增质、增效。
1 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难点1.1 浪费水资源虽然当前各部门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大范围宣传与推广,使得小麦种植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满意度。
但是受到传统小麦栽培模式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民思想认知。
此外,传统小麦栽培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既缺乏先进种植设备的支持,也没有良好的栽培技术加以辅助,在浇灌环节多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溉后未积极采取中耕作业,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致使土壤面临严重的失墒问题,最终因未合理灌水,导致水源出现浪费现象。
加之部分地区水源充足,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片面认为水浇得越多越有利于小麦生长,不重视农业用水,更不利于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还有就是小麦缺乏健全完善的灌溉设施,部分地区管道老化、损坏,加大了水源流失量。
1.2 施肥缺乏科学合理性小麦节水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在大力宣传过程中会受到部分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主要是农民认知程度不高,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大多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认为传统种植技术更有保障,所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多将增产、增效的希望寄托于化肥之上,施肥过程更是缺乏科学合理性,在不了解肥料用途前就盲目施肥,或者参考其他农户的施肥类型开展施肥工作,并未充分考虑到小麦实际用肥需求,最终导致土壤种植环境遭到破坏,小麦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

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本文旨在探讨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特征。
随着近几年来关于植物胚芽萌发的研究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小麦胚芽萌发常常被看作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本文将概述小麦胚芽萌发的机制、生理活动及其关联的化学反应。
首先,小麦种子在正常情况下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外界因素如湿度、温度及光照程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其萌发。
在这些因素调节下,小麦种子中自然存在的萌发烷甙类激素如IAA、GA、ABA等会促发种子萌发过程,即使在不良环境下仍可以发芽成果。
在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细胞活性也会显著增强,各项生理活性也会有所增加,其中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糖酵解,蛋白质合成,脂肪合成,膳食纤维消化等等。
具体的机理正在逐渐揭示,可能是萌发烷甙类激素的作用下,通过激活膜蛋白等有关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
本文概括了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特征,也探索了其受调控的因素及其机制。
虽然有大量研究涉及到小麦种子萌发,但是在具体的机理及有效利用小麦萌发烷甙类激素进行强制萌发等方面仍有很多不明确之处,将来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入。
植物胚芽萌发旨在保证植物常规生长,它是植物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小麦种子萌发的发育过程中,外界因素对其萌发有重要的影响,包括水分、温度、光照等,它们的变化会引发种子的萌发反应。
此外,小麦萌发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理活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营养物质的交换、氧化还原反应、糖酵解、蛋白质合成、脂肪合成以及膳食纤维消化等。
另一方面,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也与萌发烷甙类激素有关,例如脯氨酸(IAA)、乙酰肉碱(ABA)、叔丁烯肉碱(GA)等。
它们可以通过影响膜蛋白及其他信号转导蛋白调节种子萌发过程,扩展植物萌发调控机制,以及调节其化学特性、生长和发育过程。
除此之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细胞外液体中的激素水平也会影响植物的萌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植物萌发过程。
此外,小麦种子萌发受到外界因素调节的探究也将有助于揭示植物萌发调控机制,有助于改善小麦种子萌发的效率,以及植物的高效发育。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
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 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水栽培对小麦生育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严平 任杰 梅雪英 杨书运 郑宁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 研究了节水栽培对小麦全生育进程及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小麦生育期平均分别比对照提前3、4和6d。
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的生育时期随水分胁迫程度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脯氨酸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孕穗期的含量最大;有利于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的节水模式为: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75%~80%、60%~65%。
关键词 小麦;节水;可溶性糖;脯氨酸;叶绿素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4)06-1129-02Study on Effect of Wa ter-sav ing on Grow th D uratio n a nd the Physio lo gy-biochemistry of Winter WheatY an P ing et al (An 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 hui230036)A bstract Effect of the techniqu e of water-s aving on the con ten ts of the soluble su gars,proli ne and the chloroph yll in the leaf was rep orted.Thecontent of solu ble sugars h ad different changi ng regularities in different growin g s tages.Th e content of proline increased as the siol water reduced, inclu ding the maxi mu m content of p roli ne in the spi ke formation stage.The content of soil m ois tu re controlled between60%~65%in headin g s tage,75%~80%in filling stage and60%~65%after fillin g stage d ues to s yn thesize chloroph yll.Key w ords Win ter wheat,Water-savi ng,Solu ble s ugars,Proli ne,C hloroph yll目前,水资源短缺已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节水农业的研究亦随之开展。
已有研究表明,节水与增产可同时实现。
Morgan(1977)首次发现小麦品种间渗透调节存在差异,并与其抗旱性有关。
安徽省常年种植小麦达200万hm2,其中2/3以上分布于淮北平原。
该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000mm以下,但年际降水变率大,最大降水变率达50%以上,尤其小麦生育期内降水分布不均,常导致大面积播种、出苗及生长困难,干热风的发生几率高达30%,水分越来越成为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在影响小麦生产的诸多因子中,水作为主导因子,对小麦的生理生态及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节水栽培对小麦生育期进程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58,于2002~2004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场钢架大棚内进行盆钵栽培试验,雨天遮雨,雨止除去遮雨布。
11月3日播种,采用聚乙烯塑料盆钵,每盆5株。
节水分4个处理,用称重法控制水分,即CK为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T1为轻度水分胁迫,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T2为中度水分胁迫,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5%;T3为重度水分胁迫,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
分为苗期(S1)、分蘖期(S2)、拔节期(S3)、孕穗期(S4)、抽穗期(S5)、开花期(S6)、灌浆期(S7)、乳熟期(S8)8个时期,各时期分别持续注: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041210)资助。
作者简介:严平(1951-),女,浙江省余姚市人,研究员,从事农业气象研究。
收稿日期:2004 10 18处理15d,其他时期均保持CK水平,分别设6次重复。
试验用土壤均为同一田块的黄褐土,土壤容重为1.37 g/c m3,基本性状:pH值6.2,有机质21mg/g,全氮15 mg/g,速效氮120.1mg/kg,速效钾185.4mg/kg,速效磷8.2mg/kg,田间持水量26.3%。
2 结果与分析2.1 节水处理对小麦生育进程和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程度的节水处理均对小麦生育进程有影响。
分蘖以前对小麦生育期有延缓效应,这可能是水分胁迫影响出苗所致;分蘖以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生育期提前。
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分别比对照全生育期缩短了3、4和6d,说明生育后期水分胁迫加快了小麦的生育进程。
自拔节期开始和对照相比,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小麦生育期平均分别比对照提前1.3、2.2和3.5d。
表1不同节水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处理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乳熟全生育期 d CK12-1104-0204-1204-2304-2905-0305-16226T112-1104-0104-1104-2204-2805-0205-13223T212-1203-3104-1004-2104-2805-0105-12222 T312-1203-3004-0904-2004-2604-3005-102202.2 小麦主要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分析 表2表明:孕穗期(S4),CK与T1、T2、T3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抽穗期(S5),各处理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灌浆期(S7),T1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2、T3、CK间的差异不显著,且都低于T1的可溶性糖含量,说明该时期轻度水分胁迫有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29-1130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利于叶片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乳熟期(S 8),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前期都有所增加,其中以水分严重胁迫的T 3增加量最大,T 2次之,它是作物对逆境反应的生理表现。
表2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处理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T 13.1Bc 28.1Aa 41.3Aa 43.5CcT 2 4.0Bb 21.1Cc 30.6Bb 98.4Bb T 3 3.4Bbc 15.9Dd 32.2Bb 109.0Aa CK 8.1Aa 25.7Bb 32.5Bb 34.3Dd 平均4.722.734.171.32.3 小麦主要生育期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水分处理小麦叶片的脯氨酸积累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随生育进程变化的规律也较为明显:从拔节期(S 3)到孕穗期(S 4)脯氨酸在小麦叶片内大量积累,且不同水分处理脯氨酸积累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水分胁迫严重的T 3、T 2增加的幅度更大;从孕穗期(S 4)到灌浆期(S 7)小麦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降低,CK 和T 1处理在灌浆后期脯氨酸含量又呈现增加的趋势,T 2和T 3处理脯氨酸在该时期的含量降幅亦有所减缓,这与2个处理在前期积累的脯氨酸较多有关。
图1 不同水分处理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2.4 不同水分处理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分析 表3表明,各水分处理小麦主要生育期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因此对于冬小麦理想的控水模式是:在抽穗期(S 5),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灌浆期(S 7)控制在75%~80%;乳熟期(S 8)控制在60%~65%。
在灌浆期(S 7)水分胁迫严重的T 3、T 2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灌浆受阻,产量降低,而含水量较高的CK 仍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
水分胁迫最为严重的T 3在孕穗期(S 4)之后一直保持较低的叶绿素含量,这是严重水分胁迫影响产量的重要原因。
乳熟期(S 8),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都有显著增加,其中轻度胁迫更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因此,乳熟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可延缓旗叶衰老,提高光合作用。
表3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处理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T 1 2.49Ba 1.89Aa 2.43A 1.64Bb3.91Aa T 2 2.23Cb 1.63Bb 2.16B 1.36Bc 3.62ABab T 3 2.15Cb 1.72Ba 1.83C 1.29Bc 2.26Bb CK 2.62Aa 1.67Bb 1.97D 2.06Aa 3.22Bb 平均2.371.732.101.593.253 小结与讨论(1)不同程度的节水处理对小麦生育进程都有影响,分蘖前对小麦生育期有延缓效应,这可能是水分胁迫影响出苗所致;分蘖以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生育期提前。
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分别比对照全生育期缩短了3、4和6d 。
(2)试验证明,拔节期水分对冬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影响较小;孕穗期,由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比较旺盛,该时期CK 处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抽穗期至灌浆期,轻度胁迫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而严重水分胁迫时可溶性糖含量则明显下降;乳熟期,严重水分胁迫使植株体内碳代谢受阻,旗叶向穗部输送的同化贮存物质减少,积累在叶片中,导致水分胁迫严重的处理旗叶糖含量迅速升高。
(3)研究结果表明,严重干旱时叶片中脯氨酸的积累量不仅与水分胁迫程度有关(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与小麦生育期有关,其中孕穗期脯氨酸积累量最大。
因此将脯氨酸在孕穗期积累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小麦抗性能力大小的指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控水模式是:抽穗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灌浆期,籽粒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耗水量较大,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乳熟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可延缓旗叶衰老,提高光合作用。
4 参考文献1 姜东,于振文,李永庚,等.冬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籽粒淀粉积累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38-41.2 郭卫东,沈向,李嘉瑞,等.植物抗旱分子机理[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4):102-106.3 汤章城.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脯氨酸累积及其可能的意义[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20(1):15-26.4 商振清,李爱丽,董永华,等.6-BA 或K T 对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及千粒重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2):20-24.5 张宪政,陈凤玉,王荣富.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 张爱良,黄桂英,苗果园,等.不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18(3):200-202.(责任编辑:孙红忠 责任校对:孙红忠)1130安徽农业科学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