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一生三起三落的人生历练
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远比影视剧里人物精彩

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远比影视剧里人物精彩可以说,在影视剧里,这三个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尽管这样,他们的结局却都不怎么样,周培公被贬之后因病去世,姚启圣倒是有自知之明,直接自动告老还乡,选择隐居,李光地则是被贬台湾,终老在那里。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三个人又是一个何等的境遇呢?首先说说周培公,他在真实的历史上,没有那么大的功劳,只是劝降了割据一方的王辅臣。
他是出生在明末时期,母亲在战乱之中而死,他也就从此无依无靠的生活,不过由于他读过书,所以很幸运的被挡死的县官看中,因此做了幕僚。
后来清军入关,最后执掌天下,他被人推荐到内阁做了供奉。
后来康熙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吴三桂直接起兵叛反,在陕西的王辅臣也举兵响应。
一旦让他们联合在一起,那么大清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境当中,所以他和一席人就被皇帝派往陕甘地区进行阻击。
但是当时不仅仅是这两股力量在叛变,还有耿精忠等其他几个实力也在造反,所以朝廷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军队交给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困难。
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决定去劝降王辅臣,结果果然成功。
而他也因此被封山东去做官,但是他却和当地总兵不和,一怒之下辞官归隐。
但是没过两年,噶尔丹叛乱,他再一次上书献计,以为内被康熙封为提督,镇守边关,最后病死在任上。
而姚启圣就不一样了,真实的他远比影视剧里的功劳大。
当年的他,由于被当地的土豪乡绅欺辱,他大怒之下投靠了清军由于他比较有才华,所以就被任命为知州。
但是他实在不是一个老实人,直接就将当初欺负他的那个人打死了,然后直接挂印而走,也是潇洒。
后来没过多久他又想当官了,就去参加乡试,借此做了香山知县,但是他不老实的劲儿又上来了,擅自让当地百姓去南洋做生意,结果被罢官。
从此他开始自己做生意,结果没过几年,三藩之乱爆发,他拿着自己赚到的钱直接招兵买马,开始主动加入了当地镇压负责人康亲王的麾下。
也就是这个过程中,他屡建奇功,从而一路高升。
他不仅逼迫耿精忠投降,还将吴三桂的手下大将收入麾下,之后协助康亲王收复了不少失地,可以说就是一段传奇的人生。
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倾尽全力不得赏,原是一大人物背后插刀

有志者,事竟成。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南犯后,腾出手来处理台湾事务。
其实,在平叛三藩时,李光地等不时敲打郑锦、刘国轩的进犯之敌,朝廷调能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就是为平台做准备。
姚启圣上疏:请攻台湾,可任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康熙王朝》姚启圣、施琅剧照在此之前,姚启圣多次追随康亲王杰书、海澄公黄芳度等,对郑锦势力进剿。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锦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
新晋内阁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做台湾可取的形势分析,推荐施琅熟悉海事,可当大任。
康熙下决心,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
同时任命福建总督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攻台大计。
姚、施二人,一主帅一先锋,身份不同,任务有别,但都是康熙的平台大事主要执行者。
施琅至军营,便上疏:“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
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
俟风便,可获全胜。
”(《清史稿•施琅传》)施琅既期待已平定三藩的康熙,时刻关注攻台大计,但又担心主子力促进攻,故而要报告天时暂时不利,但他还在精心准备人事。
他要向康熙表达一个意思,人定胜天,如果顺应天理,则战果更大,“可获全胜”。
战前拖久了就是问题。
这让负责粮饷和军费的户部官员还是很着急。
曾在康熙二十年担任过福建乡试主考官的户科掌印给事中孙蕙,是一个立朝敢言的官员,上疏请求康熙缓征台湾。
康熙帝戎装像(中坐者)户部尚书兼管兵部的新任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亦以七月见彗星为凶兆,康熙下诏暂缓进剿。
施琅又上疏:“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
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清史稿·施琅传》)康熙下旨,以施琅意见为准,下定决心,以施琅和姚启圣一起攻台。
施琅前方作战,姚启圣后方筹粮,姻亲合作得很成功。
《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记载了姚、施合作分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击败贼众,取澎湖。
文言文《清史稿姚启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姚公讳启圣,字熙止,性豪荡。
甫冠,以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
既至,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
归而游于萧山之郊。
有二健卒,佩刀驱二女行,一老翁随哭之,则其父也。
公阳呼二与之适,且劝以精与金,卒许诺。
公出不意夺其刀,连毙二卒,谓老翁曰:“速以而女去!”康熙二年,知香山县。
甫下车,澳门贼霍侣成猖甚,督抚不能制,公以计擒之。
俄而逃去,又以兵缚之,澳门始平。
论功应得上賞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公夜见平南王尚可喜而诉之,可喜上疏言其枉,督抚皆以是自杀,而公亦罢官。
客粤中,且无以为生。
时年五十,见者多叹其拓落,而公之志浩然。
时和碩康亲王讨精忠,自浙江入,公向与王有旧,乃令其子仪募兵,帅之赴王,请自效。
王喜,即令公从征。
击枫桥贼,破之。
王即军中迁公温处分巡道金事,驻吹台,益募兵,自为一军,破石塘,夺杨梅冈。
精忠之骁将曾养性至温州,公使仪逆击,大破之。
精忠已夺仙霞关,公为前锋,乃迄人说之曰:“郑氏害日深,何不来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为郑禽乎?”精忠狐疑,公单骑至其营说之。
精忠享公,其宾客皆列侍,公饮啖醉饱,指画伉爽。
享罢,长揖径出,曰:“王自裁之!”精忠曰:“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
”遂降。
论功即以公为福建布政司,仍从征,进剿郑氏。
后公用密计授施烺下台湾,七日破之,诏封烺为靖海侯,而公自陈无功,故賞亦不及。
是年,公疽发背薨,归葬于越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冠,以诸生游通州甫:刚刚B.又以兵缚之兵:兵器C.精忠享公享:宴请D.是殆李抱真之流殆:大概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B.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C.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D.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1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启圣智勇双全。
历史趣谈:秦桧 他被称为中国大奸臣曾经三起三落升入丞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桧他被称为中国大奸臣曾经三起三落升入丞相
导语:在历史上,秦桧的名声之所以比其它奸臣要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陷害了岳飞,而刚刚好岳飞又是精忠报国的代表,在后人的心里,岳飞就是秦
在历史上,秦桧的名声之所以比其它奸臣要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陷害了岳飞,而刚刚好岳飞又是精忠报国的代表,在后人的心里,岳飞就是秦桧一手害死的,那到底是这样的吗?
岳飞的死算在秦桧的头上其实是有些过分,虽然现在能考证的秦桧夫妇跪像有七处,这些都是恨他才雕刻的,大家想一想,不管是影视剧中还是野史都记载着风波亭惨案,奸臣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得肯定的,那就是对主子忠心,忠心的程度可想而知,谗言当然也会给皇帝讲,如果皇帝心里自己有想法的时候,你外人再说什么有什么用呢,对吧,我的个人理解是皇帝想杀一个人很简单,关键他们都想名垂千古,让后世人敬仰,那他们想除去眼中钉怎么办呢,那这时奸臣就派上用场了。
那怎么一说,大家可能要问,既然不是秦桧的主要要害死岳飞,那皇帝为什么非要岳飞死地呢!我们从当时的历史情形就能明白了!岳飞主张“北伐、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高宗的地位,是他被杀的原因。
李亚平曾提出观点,认为岳飞在立储问题上,越职言事,犯了皇家大忌,令高宗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
还有学者认为,据说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台湾有学者提出,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金人便以“释母必杀岳飞”为交换条件;也有人认为是各类矛盾的综合,才使高宗做出这一决定。
终上述三点所讲,其实真正想要岳飞死的是宋高宗。
秦桧在宋朝仕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可是说官职是从小做到大,后面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大清朝历史上何人功勋卓著?大清帝国收台第一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清朝历史上何人功勋卓著?大清帝国收台第一人导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当今,也有特定的背景。
很多情况下,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看看,我们聊聊就好了,真没必要联系当今。
收复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当今,也有特定的背景。
很多情况下,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看看,我们聊聊就好了,真没必要联系当今。
收复台湾,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只要提起此事,大家总是情不自禁的联系。
还望大家只看文章中的这个人,其他事情,还是不联系的好。
没什么可以联系的,时代不同。
我所要说的这位,他是大清收台第一人,没有他,大清收复台湾恐怕还要晚几年。
他叫姚启圣,是政治家,更是军事家。
满清入关以来,遭到了汉人的顽强抵抗。
可是,笼络了大批明朝降将的满清政权,还是成为了中华大地的权利掌控者。
为了能安定中原局势,满清政权不惜进行大规模屠杀。
南明小朝廷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剩下的郑成功退守台湾。
台湾问题,让康熙帝寝食难安。
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
康熙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招募数百兵丁赴康亲王麾下效力。
姚启圣被委任为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
这次不是姚启圣首次为官,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
姚启圣前往通州,本想着抗击清兵,结果受到了当地土豪侮辱,于是转而投靠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
给满人当官,日子想必不好过,这姚启圣最终还是辞官了。
之后,姚启圣依附族人,列汉军镶红旗。
姚启圣有才华,满清政权已经无法被推翻了,为了能报效祖国,他生活常识分享。
姚启圣阅读答案

姚启圣阅读答案【篇一:(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2章文言文阅读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53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________,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________,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3)21日上午,在四川省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眉山的活动现场,文物鉴定专家甘晓忙得________,几十名等候鉴定的市民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a.理想等闲视之不亦乐乎b.现实等闲视之不能自已c.理想漠然视之不能自已d.现实漠然视之不亦乐乎答案 d解析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漠然视之:对人或事物不关心不在意。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
根据语境,d项最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罗丹那些充满人道精神的雕塑,通过强烈的变形展示人物心灵,成为米开朗琪罗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d.多年来这位芭蕾舞演员除国内各地外还到国外许多地方巡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一时蜚声舞坛,倾倒无数观众,其艺术造诣已使其同行望尘莫及。
答案 d解析 a项主宾搭配不当,根据句子主干,原句成了“??雕塑??成为??雕塑家之一”。
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
c项“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他们官居何位,结局如何?

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他们官居何位,结局如何?《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旷世伟业的不世之功臣。
周培公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收服王辅臣,并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
康熙要收复台湾之时,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厥功之首。
李光地助康熙击垮索明两大集团,还朝堂以安定。
这三人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局都不怎样,周培公被贬到盛京最后因病而死,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就自动辞官归隐山林,李光地被贬往台湾直至终老。
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1、周培公历史上周培公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
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康熙曾亲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孙氏撰写祭文,可以说恩宠一时无两啊。
而后在守孝三年后,周培公前往山东赴任,但是由于在任上他与山东总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适应官场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当了三年的登莱道,他就辞官归隐了。
后噶尔丹的反叛,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道平叛的计策呈给了康熙,后康熙看了觉得很好于是就让周培公前往盛京担任提督一职,负责守卫边境的安全。
直到1701年,在盛京护卫着大清边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看出,真正历史中周培公的功劳和官职虽然没有电视剧中说的那么大,但是他的结局却要比电视剧中好多了,他并不是被贬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奋勇去了盛京帮助清廷守卫边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干了足足11年,可以说深受皇帝的信赖,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能让一个汉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见的他有多受恩宠。
×2、姚启圣姚启圣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比电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
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之乱之时,姚启圣携家财随康亲王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晋升为福建布政使,后又利用奇策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大任收入麾下,之后更是协助康亲王收复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晋升为福建总督。
后又成功阻止台湾郑氏政权对于福建的觊觎,并斩杀郑英等大将,而被晋封为正一品。
收复台湾却不被康熙信任,揭秘康熙对姚启圣“千古之骂”的原因

收复台湾却不被康熙信任,揭秘康熙对姚启圣“千古之骂”的原因本文导读:收复台湾功臣之一姚启圣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从康亲王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累官至福建总督,少保领兵部尚书衔。
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
1683年6月底,病逝于福建。
虽然姚启圣一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依旧没有得到康熙的信任,甚至还有了康熙对于姚启圣的千古之骂。
二、康熙对姚启圣的千古之骂康熙透过周培公了解姚启圣这个人,通过相关调查知道了姚启圣为人傲气。
于是,康熙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把他打发到大牢里。
关了它整整三个月,不准牢卒跟他有任何交谈。
姚启圣一开始还忍住了,之后,就在那抱怨,让狱卒给他一本书读读。
因有皇命,狱卒对其提出的要求,只好无视。
三个月之后,姚启圣被叫到康熙面前,还偷了本书打算回去再看。
康熙知道后,对其说道:“朕在心里要杀你已经有好几千次了。
”姚启圣跪乎皇上。
康熙说:“你这糟老头子,你就因为愤世嫉俗、讥讽大臣,你看不起满人的文学,就宁肯去养马,也不肯当官。
现在在朕面前跪着,心里还是看不起朕。
”姚启圣说,圣上骂的痛快,糟老头子就该多骂骂。
康熙说,朕现在就想杀你,你不是觉得你才高八斗,看不起我满人吗?明日朕就与你好好辩论辩论,看看你多有么博学多才。
姚启圣立刻就跪着说,糟老头子不是皇上的对手。
从双方的谈话中,我们看到了姚启圣一开始的确是对康熙存在很大的反抗情绪。
在被康熙一顿痛骂之后,姚启圣知道了大势已去,知道满人执掌天下已不可违。
这才开始,一心一意的辅佐康熙,为其立下赫赫功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一生三起三落的人生历练
导语:姚启圣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曾经藐视朝中的大臣,但是后来他却成了康熙手下一个最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为什么
姚启圣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曾经藐视朝中的大臣,但是后来他却成了康熙手下一个最忠实的“奴才”,姚启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呢?姚启圣一直对康熙很衷心,并且为清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他的一生曾起起落落,这是为何呢?
姚启圣奴才是怎样炼成的
姚启圣在整个康熙王朝的作用是很大的,台湾没有姚启圣镇不了,只有姚启圣才能对付的了施琅。
姚启圣被打入大牢后,康熙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然后去大牢探望姚启圣。
没想到姚启圣不配合,反而调戏康熙,这让康熙恨也不是,杀也不是,要不是姚启圣还有利用价值,姚启圣早已死100次了。
康熙饶了姚启圣一条命,但是却虐待姚启圣。
大冬天让姚启圣在外挨饿受冻,自己在温暖的轿子里面吃点心。
末了还不忘下车去调侃下姚启圣,问问其冷不冷饿不饿,姚启圣面对这种困境没有任何抱怨却一脸的油嘴滑舌样子,康熙问姚启圣冷吗?姚启生说皇帝觉得冷,奴才就冷,皇帝说热,奴才就热。
这一番讨好逗趣却为自己讨得了一个好去处,和皇帝同坐一个车厢,吃着上好的点心看着皇帝的书和皇帝同席而坐,一副感恩戴德再生父母之感油然而生。
康熙告诉姚启圣,说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姚启圣是个直性子,而且直言不讳,从他做官起就与这个官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他从大官做到小官,甚至甘愿当一个养马官。
姚启圣藐视朝中大臣,藐视一切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