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探究阅读——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思考: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 文章④⑤⑥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 历史与现在,在全文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是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中心偏离,能否去掉这些部分?
不能。 明写鼎湖山之景、庆元寺的历史与现在,暗 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这几段内容,一 是为后文听泉而悟 “蓄势”,二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1.构思独特: 鼎湖山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在众多美景 中,作者只抓住鼎湖山的泉,从听觉的角度写山之美。从 全文来看,“听”是认识泉的手段,而“颂泉”才是目的。 2.意境深远: 作者由听到泉声而想去见泉水,继而又爱上泉,最后 听泉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3.语言优美: 文章语言整散句夹杂,富有变化;描摹泉形,善用 修辞。
鼎 湖 山 听 泉
谢 大 光
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听过柳树梳头的声音吗?你听过一大群小蚂蚁跑步的 声音吗?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也许你会说:“这都是想像的,我怎么能听出来呢?”那 么我再说清楚一点。 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 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 了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 沿唱歌,当一只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 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 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 些什么了吧?
*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标题是《鼎湖山听泉》,文章 是借什么来抒情的? 借鼎湖山的泉抒情,而泉之韵味 主要靠听觉器官感受到的。
《鼎湖山听泉》原文

《鼎湖山听泉》原文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
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 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鼎湖山听泉四年级暑假作业2022

鼎湖山听泉四年级暑假作业2022 阅读《鼎湖山听泉》选文,按要求答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中的“浸”字用得好,请赏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鼎湖山听泉》阅读练习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练习及答案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9.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10.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2分)11.“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
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参考答案:9 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10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2024年普通话考级作品拼音及标注版-08号作品《鼎湖山听泉》

作品8号《鼎湖山听泉》红色:翘舌音紫色:平舌音黄色:鼻音绿色:边音作品8号《鼎湖山听泉》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
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
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
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
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cónɡ zhào qìnɡ shì qū chē bàn xiǎo shí zuǒ yòu biàn dào le dōnɡ jiāo fēnɡ jǐnɡ mínɡ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shènɡ dǐnɡ hú shān xià le jǐ tiān de xiǎo yǔ ɡānɡ tínɡ mǎn shān lǒnɡ zhào zhe qīnɡ shā胜鼎湖山。
《鼎湖山听泉》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 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
(1)“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3)“安 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 (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
作者在这些句子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前后是否一致?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 渐 人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 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一、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你会联 一、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你会联 想到什么? 想到什么? 二、登山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 二、登山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 身心了无杂尘”,你有过这种体验 身心了无杂尘”,你有过这种体验 吗? 吗? 三、在山上补山亭内有一副楹联 三、在山上补山亭内有一副楹联 “到此已无半点尘,上来更有碧千 “到此已无半点尘,上来更有碧千 寻”,这是什么意思呢? 寻”,这是什么意思呢?
(4)浑然一 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 出人 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 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 这样的内容?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 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不 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 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 长繁衍、死亡”等等;因为作者无 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 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 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 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 下来
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听泉
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 个“泉”字来写,用 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 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鼎湖山听泉》(1)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 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 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 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 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 及天溪、云溪两大溪 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 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 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 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 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 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一一、、见见到到时时隐隐时时现现的的山山泉泉,,你你会会联联 想想到到什什么么??
二二、、登登山山使使人人““如如入入清清澈澈透透明明的的境境,, 身身心心了了无无杂杂尘尘””,,你你有有过过这这种种体体验验 吗吗??
三三、、在在山山上上补补山山亭亭内内有有一一副副楹楹联联 ““到到此此已已无无半半点点尘尘,,上上来来更更有有碧碧千千 寻寻””,,这这是是什什么么意意思思呢呢??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 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 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 下来
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听泉
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 个“泉”字来写,用 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 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 “泉”字?
• 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 过是认识泉的手段。本文作 者 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 写,用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 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作者借听泉要阐述什么道理?
• 作者从历史观和美学观的 高度昭示人们:生生不息 ,就是历史;孕育生机, 就是美感。(结束)
复习上节课内容
1.本文是篇写景散文,文 章材料的组合主要是以时 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 顺序为主?
鼎湖山听泉阅读练习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儇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可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湖山听泉(原文)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
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
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 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
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
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
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
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现已开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
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
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