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

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道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禅宗与茶道的关系以及佛教对茶道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及佛教渗透中国茶道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西周时期。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中,佛教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佛教的传入使得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由草药药用逐渐演化为一种饮品。

佛教寺庙成为推广茶叶的重要场所,茶与佛教联系在一起,茶具、茶艺的发展也开始与佛教元素融合。

佛教徒通过品茶来静心、修行,茶的作用在佛教中得到了强调,茶与佛教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二、禅宗与茶道的关系茶道与佛教的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禅宗佛教中。

禅宗强调内观与冥想,其修行方式与茶道的精神境界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据说曾经在寺庙里坐禅修行时,因犯困将自己的眼睛割下,之后将其埋在地下。

神奇的是,在眼禅禅师埋眼的地方长出了茶树,并且从该茶树上产出的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从此,禅宗寺庙开始推广茶道,茶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在寺庙中蓬勃发展,并从此与佛教密不可分。

三、佛教对茶道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于茶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更深入到了茶道的哲学思考中。

茶道不只是品味茶汤的过程,还包括了茶具的使用、礼仪的遵循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式等等。

在佛教的影响下,茶道注重于内心的净化与沉静,倡导人们通过饮茶来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宁静。

在茶道的实践中,茶与禅修、艺术、自然等元素相结合,借助品茶的过程来感悟自然的美妙、领悟生命的真谛。

佛教的慈悲与尊重生命的观念也深深融入到了茶道的理念中,茶道注重“以茶会友”,通过与他人分享茶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尊重、包容与友善的精神。

结语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茶道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中国茶道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关联。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借鉴了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精神修养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从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精神内涵和茶道的实践体验等方面来阐述。

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右。

中国的茶叶种植和饮茶文化的形成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正是佛教的传入与普及,使得茶道真正走向了深入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6世纪,唐代佛教大师隋唐时期,茶道逐渐与佛教教义相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方面,和尚们开始用茶来提神醒脑,以助于禅修;另一方面,佛教认为茶具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禅修的专注力和平静内心的能力。

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体验的细腻感受。

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们对于茶的品鉴与把握,对于环境的尊重与感知,对于身心的平衡与静心。

佛教的思想深深渗透在茶道的精神内涵之中。

佛教倡导的是心灵的平和与修行的境地。

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和谐。

在茶道的过程中,茶艺师们注重心境的净化和专注的态度,即一种类似于佛教中的禅修状态。

茶道通过泡茶和品茶的流程和仪式,鼓励人们抛弃杂念,安住当下,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茶道的实践体验茶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修行实践。

通过参与茶道的实践,人们可以体验到心灵的愉悦与宁静,增加内心的力量与智慧。

茶道的实践包括泡茶、品茶和品味茶香等几个方面。

泡茶是茶道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

茶艺师们通常会选用精选的茶叶,用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时间泡制出优质的茶汤。

这个过程涉及到茶艺师对于水温、时间、泡茶器具的把握和掌握。

通过泡茶的过程,人们可以感受到茶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抚平了心灵的波动,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宜人的感觉。

品茶和品味茶香是茶道实践的另一重要方面。

茶性与佛性

茶性与佛性

茶性与佛性相通茶多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环境,秉性高洁,不入俗流。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

茶寄托着人类高洁清雅的情怀。

佛教以涤净心灵之凡尘,求得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自度度人为目的宗教。

两者秉性有许多共通和重合之处。

一是“苦”。

“苦”是佛教“四谛”之首,而茶性也苦,故可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的同时,吟味人生,参破“苦”谛。

略带苦涩的茶,饮之能“破睡”,这是茶进入佛寺最直接的原因。

进而在茶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佛家认为茶有“二德”:能助人通夜不眠;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

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禅茶一味”之说。

二是“静”。

“静”是达到澄怀观道的必由之路,也是“戒、定、慧”的基础。

静坐静虑,茶能提神益思,成为禅者最好的朋友,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阴柔、静寂、清旷、安详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

正所谓“为饮涤尘烦”。

据《茶经》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

到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

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

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已趋于规范。

在清寂、古朴的禅堂,以茶敬佛,以茶消心,以茶待客,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三是“凡”。

佛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的小事契悟大道。

茶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平民百姓都可以栽植、制造、啜饮,从而获得不同层面的感受。

以茶入佛,是最适宜不过的。

僧侣以茶布施做佛,以茶祭奠圆寂高僧,以茶参禅悟道,以茶代餐,举行茶会、茶宴,以茶汤饯飨宾客等,已成为禅礼风尚。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茶文化发展

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茶文化发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深远,使得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02
隋唐时期佛教茶文化
隋唐时期的佛教与茶
隋唐时期,佛教与茶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高僧 01 不仅嗜茶,而且善于以茶参禅,悟道。
茶禅一味:佛教认为茶有提神、助消化、益思等 02 功效,与禅宗参禅的“不寐不歇”相似,因此提
倡饮茶。
佛教寺院经济与茶业: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 03 比较发达,寺院多拥有土地和茶园,茶叶的种植
、采摘、加工和贮运等都由寺僧负责。
僧侣的饮茶习俗
01
02
03
坐禅饮茶
为提神醒脑,僧侣将茶引 入坐禅修行中,一边饮茶 一边念佛,以助修行。
客来敬茶
为款待宾客,僧侣会将精 心烹制的香茗奉上,以表 达敬意。
过午不饮
为保持修行清净,僧侣规 定过午不饮茶。
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01
佛教注重禅定、清净,将这种思想融入茶文化中,使茶文化更
加高雅、清净。
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02
佛教对茶具要求较高,推动了茶具的精致化、艺术化。
对茶艺的影响
03
佛教对茶叶的采摘、加工、贮运等都有严格规定,影响了茶艺
的发展。
03
五代至宋时期佛教茶文化
五代至宋时期的佛教与茶
01 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在南方发展迅速,逐渐与当 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南方佛教文化。
02 宋代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佛教寺院遍布全国, 对茶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02 禅宗的兴起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禅 茶一味成为佛教茶文化的重要理念。
禅修与茶艺
佛教僧侣在禅修的过程中 ,将禅的精神融入茶艺之 中,传承和发扬了茶道技 艺。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

是时,清谈之风盛行,玄学占上风,佛教便与玄学攀关系,相表里。

一些人把佛学与老庄比附教义,甚至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叶与佛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

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

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

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

《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

“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

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

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

《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

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

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

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茶在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饮品,它不仅滋味独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探讨茶在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中的作用。

1.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茶叶最早被用作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欣赏和享用茶的味道,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1.2 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密不可分。

中国茶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从绿茶、红茶到白茶、黑茶等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品味和冲泡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普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传统宗教与茶文化的密切联系2.1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中,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将茶视为一种表达尊重和友善的手段。

在古代,茶也被用作仪式中重要的符号,以示对上级的尊敬。

儒家推崇的“和”、“中庸”等思想也与茶文化的平和与和谐相契合。

2.2 佛教信仰与茶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对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将冲泡茶的过程视作一种冥想的方式。

茶在佛教寺庙中也作为信仰仪式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禅修和修行过程中。

茶与佛教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茶文化与宗教的深度联系。

2.3 道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道教对茶文化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茶叶作为一种自然之物,被视为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饮品。

道教强调茶对身心健康的好处,并将茶视为一种神圣的饮品,与道家的修行和炼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茶在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中的作用3.1 茶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茶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佛教寺庙中,茶被用作供品,被供奉和奉献给佛祖和神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适应和兴盛起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并在矛盾和融洽中不断磨合,并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的茶文化中就与佛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 佛教的传入与基本教义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而这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即"缘起性空"这一教理。

即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关系结合而生;万物又变化无常,非永恒实在,是缘生缘灭的,一切皆空。

故人们又称佛教为"空门"。

二.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兴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与中国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里,本文只针对佛教与中国的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和分析。

1.佛教教义与中国茶文化思想
中国佛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从印度传到中国.此后,佛教教义逐渐同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伦理相结合,并吸收了大量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到了唐代以后正宗的佛教学说已基本上被汉化,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因此,佛教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和民间风俗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茶叶的广泛传播发展、饮茶礼仪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

佛教的禅观之学(即禅学)包括“戒、定、慧”。

其中是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 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但要“定、慧”必须坐禅。

坐禅又要不食不眠。

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要人们忍受苦难以修来世,酒欲乱性。

并且僧侣坐禅要做到“枷跌而坐,头正背
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又“过午不食”。

而茶汁性淡,醒脑提神,既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难的教义,同时又利于佛教修炼“禅定”。

即适应僧徒坐禅时消除疲劳、放激精神、阻止磕睡,从而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

另外,茶苦而后甘,其滋味本身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再加品饮者的精神寄托,似乎就很容易进入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这也正符合佛教觉、悟、参禅明义之说和“涅盘清寂,超脱轮回”的佛法主张。

因此,佛家把茶叶视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

唐朝作为茶叶与佛教的兴盛时期,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更加密切。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2.佛教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佛教教义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

”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

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

到了唐朝,佛教已进入空前的昌盛时期。

随着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佛院内已经形成一整套非常注重形式的茶礼和茶宴。

寺院内还专门设有“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场所,备有召集饮茶的“茶鼓”,有专门煮茶的“茶头”和负责布施茶水的“施茶僧”,并且还贮备有自制的“寺院茶”。

甚至,在一些寺院内还有专门从事“种茶制茶”劳动的僧尼。

由于寺院生态条件优越,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加之僧尼们的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较佳。

因而历史上的
诸多名茶都原产于佛家寺院所在地。

如全国有名、至今仍在生产的: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浙江普陀山佛茶、江苏东山洞庭碧螺春以及云南省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昌宁碧云寺的碧云仙茶、保山九隆山的太和茶及卧佛寺的卧佛茶、昆明太华寺的太华茶(现已失传),等等,都是出自佛门的传统历史名茶。

并且,迄今在大理感通寺、宜良宝洪寺、昌宁碧云寺和保山五峰寺还残存有古老的大茶树。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

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

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

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

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

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

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
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

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

我国的饮茶习惯也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因此,可以说中国茶叶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受着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佛教茶文化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