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茶道融通道、儒、佛的思想精华

茶道融通道、儒、佛的思想精华

念灌注它的起始发生的全过程。 道家的思想发展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此时, 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渐普及,并且逐渐演变为功利主 义的宗教。一人们在日
夜思考着如何得道成仙。在那一个充满狂热求仙风尚的 时代,含“道”、含“生命素”成分较多的茶,自然成 为成仙的灵物。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 以一个超然潇洒、自
求着神仙世界,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 “道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茶道思想 对茶文化开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茶道强调 “道法自然”,包含了物
质、行为和精神3个层面。在物质方面,认为茶是“南方 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 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产出好茶;在 行为上,讲究在茶事
儒家伦理的“中和”思想,儒家茶文化也讲“道”,但 这已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然之道”,而是“以茶利仁” 之道,故儒家茶文化同样讲“以茶可行道”。佛教禅宗 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
盛与发展上,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茶禅 一味”的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 的深刻涵义。禅宗建立的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 式,具有很高的审美趣
中国茶道是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融会了 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道、儒、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 华。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最为久远,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
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茶文化自始便与道家思想 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茶道无疑是“自然之道”的一部 分。从发展角度看,茶道的核心思想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这一核心思想主要是
由自在、似僧非僧的文人茶道家的身份,淋漓尽致地描 绘了“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赏君 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一中荡忧栗”等饮茶而羽化成仙的 道家理想,把茶道精神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种饮品,既能帮助人们保持清醒,又能提供修行时所需的内在宁静。

本文将探讨茶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茶与佛教的渊源茶与佛教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唐朝。

传说中,禅宗祖师达摩(Bodhidharma)在修行九年后,为了战胜疲劳和困倦,割下眼皮,那些眼皮掉落在地时,茶树就顺势而生。

达摩将这些茶树的叶子煮水饮用,以帮助他保持清醒和专注。

从此,茶与佛教的关系开始发展。

二、茶的作用1. 清醒和专注: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氨基酸能够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的警觉性。

在修行时,茶能够帮助修行者保持清醒和专注的状态,提升内在的觉知能力。

2. 内在的宁静:茶叶所具备的气味和品味能够帮助修行者进入冥想的状态。

茶与佛教修行相辅相成,茶的饮用过程有助于修行者放松身心,提升内在宁静。

3. 社交的桥梁:茶与佛教修行中的社交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修行者在一起品茶时,可以交流心得、分享修行心得,茶成为修行者之间的纽带,促进团结和共同修行的目标。

三、茶文化与佛教修行1. 茶道与禅修:日本的茶道与禅修密切相关。

在茶道中,泡茶和品尝茶的同时,修行者能够体验到“此时此地”的存在,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茶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和敬清寂”,强调了修行者与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精神。

2. 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茶喝得慢、慢慢品味茶,与此同时,用心体验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修行的态度正是茶与佛教修行的契合点。

四、茶与佛教修行的实践1. 醒悟的喝茶:在修行时,修行者可以以茶喝的方式,专注于茶的气味、色彩和口感。

通过此种方式,修行者能够提升对自身感受的觉知,增强内在的醒悟。

2. 冥想与茶:修行者可以在冥想前或者冥想间饮用一小杯茶。

在品味茶叶的过程中,修行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茶的气味和口感上,借此提升冥想的品质和内在的平静。

茶文化与中国佛儒道

茶文化与中国佛儒道

中国茶文化与佛儒道文化摘要:中国茶文化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关键字:茶文化佛儒道思想一、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而中国茶文化,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

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

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

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

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

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

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

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

是时,清谈之风盛行,玄学占上风,佛教便与玄学攀关系,相表里。

一些人把佛学与老庄比附教义,甚至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风俗方面 ,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 的渗透和影 响。由于佛教 强调 因果报应 、轮 回转世 、西方净 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 佛等观念 ,一 些与之相对应 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 孝道 ,因此 中 国佛教 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 以便超度亡 魂。佛 教谈论 的孝 ,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 ,更要使其止恶行善 ,进而 了生脱死 ,离苦 得乐 。也因此 ,佛教提倡的 “ 孝 ”扩大并充实 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 还对 中国的传统节 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 降服众妖魔 的 日子 ,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 ,灯火辉煌象 征着世界 的光 明和美好。佛教 寺 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 的发展 。因为坐禅 是佛教徒 日 常 中的重要环节 ,而坐 禅要求 头正 背直 ,静 心专 一。这样 长 时间静 坐,容易导致疲劳 困倦 ,需要清心提神 ,因此饮茶是达 到这一要求 的最 好 的途径 。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 ,很多禅 寺中还专 门设了茶堂 ,把它 作为禅僧讨论佛理 ,招待宾客 ,品尝名茶的地方 。事 实上 ,我 国的许 多 名茶 ,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 。比如碧螺春茶 , 是 由江苏 洞庭山碧萝峰水 月院僧人首先制作 的,它的原名是 “ 水月 茶” 。通过饮茶 ,禅 师能够把 自己与 自 然融为一体 ,在茶 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 ,谈佛经 与 茶道 , 并赋诗 ,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 ,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 的内 容。 0 此外 ,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 代就十分重视音 乐, 认 为音乐有怡悦性情 、改善 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 被称为 “ 梵呗” , 它对佛教 的传播起到 了重大行创新 ,形成了新的佛曲 ,促进 了中国佛 教音乐 的不断发展 。唐代音乐吸收 了天竺乐 、 龟 兹乐 、安国乐等来 自佛 教国家的音乐 , 佛教音乐更为繁荣 ,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 了出 神入化 的境界 。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 中。到了 宋元 时期 , 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 ,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 式 来颂扬佛 、 菩 萨,并 以此来 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 和发展 民间音 乐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明清时期 ,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 不 断兴起 , 各种 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 ,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 的元 素。 文化的交 流是双方面 、相互 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 默化 的影响的过程 中,佛教文 化也受 到了中 国文 化的影 响。二 者相互促 进 , 才导致 了佛教 中国化 和中国化佛教盛行 的局面。 ( 作者 单位 :南京师 范 大学国际文化教 育学院)

智慧树知到《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1933年到2005年,中国产茶量占世界第一()A.对B.错正确答案:错2、关于茶叶的著名传说有A.神农尝百草B.女娲补天C.大禹治水D.达摩禅定正确答案:神农尝百草,达摩禅定3、茶文化的核心为A.茶习俗B.茶制度C.茶审美D.茶哲思正确答案:茶哲思4、茶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茶之人文精神的全部形态。

A.对B.错正确答案:对5、茶文化传播的第一人是A.炎帝B.黄帝C.周公D.吴理真正确答案:周公6、在周朝的时候,茶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不可缺少的祭品A.对B.错正确答案:对7、“以茶养廉”是()的精神A.佛家B.道家C.儒家D.清谈家正确答案:儒家8、“茶圣”是指()A.陆羽B.皎然C.王敷D.卢仝正确答案:陆羽9、唐代时的种茶区域已经与现代的种茶相差无几了,除了()当时未在《茶经》中体现。

A.浙江省B.福建省C.贵州省D.云南省正确答案:云南省10、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茶叶形式有A.紧压茶B.片茶C.散茶D.花茶正确答案:片茶,散茶,花茶第二章1、茶树是生长在()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正确答案:亚热带2、桉树型分三种:()。

A.乔木型B.小乔木型C.灌木型D.大乔木型正确答案: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3、采一芽一叶的茶叶有()。

A.西湖龙井B.黄山毛峰C.信阳毛尖D.庐山云雾茶正确答案: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茶4、兰色光、紫色光、绿色光照射,茶树的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含量较高,对()品质有利。

A.绿茶B.红茶C.乌龙茶D.白茶正确答案:绿茶5、我国最著名的红茶有()等。

A.祁门红茶B.金锁匙C.云南的滇红茶D.广东英德红茶正确答案: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茶,广东英德红茶6、红色光、橙色光有利于(茶)的合成,对()品质有利。

A.叶绿素;绿茶B.氨基酸;绿茶C.茶多酚;红茶D.芳香物质;乌龙茶正确答案:茶多酚;红茶7、野生茶树就是野生型茶树,栽培茶树就是栽培型茶树A.对B.错正确答案:错8、栽培茶树是指由人工栽培管理的栽培型或野生型茶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2015-4-9 09:03来源:第一茶叶网
摘要: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一、茶叶与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

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

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

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

《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

“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

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

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

《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

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

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

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

宋代禅僧饮茶已经十分普遍。

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

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的记载。

温州瑞鹿寺的本先禅师,“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此时,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寺院饮茶及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

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

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

《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

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

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
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

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

他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赞誉了剡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

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

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

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

由此可见佛教徒对于茶事的鉴赏研讨可谓精妙非凡。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

三岁时,被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

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

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就,著成《茶经》一书。

书中论述了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整个社会饮茶风俗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

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

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

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

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

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寺院与茶叶的生产
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有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禅思想,因而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采制茶叶。

如唐代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山桑、佛师二寺,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两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圈岭善权寺;钱塘(今杭州市)天竺、灵隐两寺都出产茶叶。

五代十国时,扬州禅智寺,寺枕山岗,建有茶园。

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

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

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

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

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

宋元以后“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

”武夷岩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僧徒们按照不同时节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

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

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

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在长期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

茶树有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为了创造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同年,刘禹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作《西山兰若试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提到在竹间种茶的方法,可使茶树有适度的庇荫环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气”。

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僧徒们将新采的竹间茶,经过炒焙的工艺处理,使满室生
香。

这种炒青工艺方法,以往认为始于明代,其实,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经产生了。

四、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

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

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

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

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

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

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

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

总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