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痛点推拿结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临床探索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李似伟 (于都县贡江镇卫生院,江西赣州 342300)摘要:目的:研究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行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JOA腰椎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较优的疗效,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治疗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造成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有理疗、牵引、手法、卧床休息等,操作简单,不造成其他损伤,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1]。

但保守治疗效果不持久,易复发,不能减轻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整体疗效并不理想[2]。

本研究旨在探究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2岁,平均(66.27±16.05)岁;病程1,5~3年,平均(2.29±0.64)年。

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7~73岁,平均(66.52±16.17)岁;病程1~3年,平均(2.16±0.32)年。

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保守治疗,包括推拿按摩、针刺。

(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手法有按揉、扳法、法,推拿按摩的主要部位是腰臀部及下肢,目的是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每隔1天1次,每次20 min,持续治疗3周。

中药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41例

中药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41例
30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阿北 中 医 2 1 0 2年 3月第 3 4卷第 3期
Hee JT M, ac 0 2 V l 4, o3 bi C M rh2 1 , o 3 N .
中药 配 合 推 拿 治 疗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合 并 侧 隐 窝狭 窄 4 例 1
骆 阳春
( 东省 深圳 市宝安 区中医 院骨伤科 ,广东 深圳 广
日1 。 次 13 3 疗 程 .. 4个 月 为 1 疗 程 , 个 疗 程 后 统 计 疗 效 。 个 1
法耐受手 术治疗 , 而西医治疗对于不符合手术要求患者疗
效并 不 理 想 。
腰椎 间盘突出症合并侧 隐窝狭 窄属 中医学腰腿 痛范 畴, 主要致病 因素为肝 血不足 , 肾气 亏虚 , 以外伤 、 加 m瘀 内滞 , 由外感 风寒 湿邪 而引起 脊 柱 内外 的 阴阳平 衡 失 或
湿 热严 重 加 黄 柏 1 。每 日 1剂 , 煎 2次 取 汁 3 0m , 5g 水 0 L 分 早 、 2次 服 。 晚
上 口的宽度 < 4m 3~ m。本病具有起 病隐 匿而缓慢 , 临床 症状 多 , 但体征少 , 以及腰部 活动功 能受 限等特 点。临床
中应 以 C T检 查 、 髓 造 影 结 合 患 者 临 床 表 现 进 行 诊 断 。 脊 西 医 通 常采 取 手 术方 式 进 行 治疗 , 后 可 有 效 缓 解 患 者 的 术

0, l 笔者运用 中药配合推拿治疗腰椎 间盘突出症合并侧
隐窝狭 窄 4 l例 , 结果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合 并 侧 隐窝 狭 窄 多 发 于 4 0岁 以 上 的 群 体 以及 有 腰 部 积 累 劳 损 史 者 。 腰 椎 侧 隐 窝 也 称 为 神 经

椎旁与侧隐窝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椎旁与侧隐窝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椎旁与侧隐窝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作者:吴平蕾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比较椎旁与侧隐窝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经椎旁注射组(Ⅰ组,n=100)和经侧隐窝注射组(Ⅱ组,n=100),用药均为消炎镇痛复合液。

两组均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Ⅰ组的有效率和优良率分别为90%和77%,Ⅱ组的有效率和优良率分别为92%和78%。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Ⅰ组的神经激惹征发生率更少。

结论两组均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并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经椎旁较经侧隐窝入路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且不良反应更少。

[关键词] 椎旁注射;侧隐窝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039-0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诊疗一直困扰医患。

目前侧隐窝注射已广泛应用于LDH的治疗[1]。

但侧隐窝注射靠近硬膜囊,易误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腰麻、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椎旁注射离硬膜囊相对较远,但注射液同样能够分布至硬膜外腔和神经根周围。

故本研究旨在比较椎旁注射和经侧隐窝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09~2012年疼痛门诊确诊的LDH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椎旁注射组(Ⅰ组,n=100)和经侧隐窝注射组(Ⅱ组,n=100)。

两组均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CT和MRI确诊,符合:①神经性间歇性跛行;②影像学检查:X线片检查可有椎弓及椎间关节肥厚性变化,椎体后缘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椎弓根间距缩短。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另外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外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导致慢性腰痛史;臀部、髋部、腹股沟、大小腿内侧等放射痛,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腰部活动受限;坐骨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反射消失或减弱;CT 及MRI 显示腰椎间盘突出,JOA评分>7分,且无明显严重的马尾神经、脊髓损伤症状和体征。

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28•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1月第20卷第16期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张勇(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新郑451150)摘要:目的:探讨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洽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

对照组实施保守洽疗,观察组行侧隐窝神经阻滞术。

比较两组洽疗效果、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洽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疼痛评分(2.28±1.09)分、腰椎功能评分(3.04±1.44)分,均低于对照组(3.86±1.45)分、(8.21±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结论:与传统保守洽疗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隐窝神经阻滞术洽疗更利于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洽疗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神经阻滞术;疼痛;腰椎功能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16.01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患者发生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当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纤维环在外力作用下部分或全部破裂,对神经根、窦椎神经等造成压迫或刺激,患者常表现出腰腿麻木、疼痛等症状。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呈现年轻化现象,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叫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 疗是通过牵引、理疗、卧床休息、手法及应用消炎镇痛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的目的,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其他损伤叫但保守治疗维持时间较短,短时间内复发率较高,难以减轻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侧隐窝神经阻滞术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疼痛,解除神经根水肿,在临床应用广泛叫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侧隐窝神经阻滞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分析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分析我院自2001年4月-2008年7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47例,手术后1-5年的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38-76岁;病程1年-28年。

所有病人均有腰痛病史。

腰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者14例,腰痛伴单侧肢疼痛、麻木者21例,腰痛较重不能行走者8例、腰痛无下肢疼痛者4例。

12例有小腿肌肉萎缩或拇指背伸肌力减弱,18例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32例直腿抬高小于60°,加强试验(+)。

所有病人均有椎旁压痛,叩击痛,其中37例有典型的沿神经根放射性疼痛。

本组所有病人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腰椎CT或MRI检查,结果示L4-5椎间盘突出14例,L5-S1椎间盘突出26例,L4-5,L5-S1椎间盘两节段突出7例。

左侧突型23例,右侧突型18例,中央突出6例。

2治疗方法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两髁嵴垫高,以减少腹部受压。

取后正中切口,紧贴棘突及椎板剥离肌肉,显露出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突。

根据术前定位,结合术中提拉L5棘突,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椎间隙。

切除病变间隙的棘突黄韧带及上下缘椎板少许,暴露硬脊膜及相应的神经根,根据临床表现,CT所示,结合术中情况,扩大手术范围,决定手术方式。

47例中行全椎板切除28例,半椎板切除19例。

术中去除明显增厚的椎板及黄韧带扩大侧隐窝,充分松解神经根同周围组织的粘连,13例因狭窄严重,切除了部分小关节,另用切取的棘突行关节突间植骨。

2例滑脱者加横突间植骨。

术中所见: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其中椎板厚0.5~1.2cm,黄韧带厚为0.5~1.1cm。

全部病人有关节突肥大,内聚,使侧隐窝变窄。

神经根大部分表现为苍白、水肿,张力高,不易推动,椎管内静脉曲张。

8例椎间盘已完全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并同神经根粘连,其中3例在椎体后缘形成钙化。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疼痛、麻木症状消失,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显效:疼痛、麻木症状大部分消失,恢复日常工作生活;好转:疼痛、麻木症状部分消失,一般生活可以自理;无效:疼痛、麻木症状较前治疗无明显变化。

腰椎侧隐窝神经阻滞结合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腰椎侧隐窝神经阻滞结合三维正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 关键词 】 神经 阻滞术 ;三位正脊疗法 ; 腰椎 间盘 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 :R 7 . 2 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6 9 (0 0 2 0 5 — 2 64 4 5 2 1 )0 — 0 6 0
Ci ia s r a i n o e t g t e Lu i c Ob e v to f Tr a i h mb r Dic He n a i n b r e Bl c f Lu b r La e a c s mb n d wi n i n a s r i t y Ne v o k o m o a t r l Re e s Co i e t h
【 bt c】 Ojcv T s v icln n —r cc tan eu br i mii t e e e l k f m A s at r b te o be e l i dog e e a o r tgh m ad c e ao h b t r o l - e i o r cn aa l tm f y f e i t l i s h tn e y nv b c o u h
r ae yn rebo k o tetdb ev lc flmb rltrlrc s o ie t h e —i n in l i d e t u g l ia f c c f r1mo t n u a ea e esc mbn d wi tredme so a nr g , oid eci c le a yat nh a d a h ma i n i e
l n - r f c c e r tr Re u t 3 ain swe e e c l n 2 a e , o d i 8 c s s g n r l n 3 a e , o r 4 c s s o g tm e a y t y a sl e . s l 2 0 p t t e i wo a s e r x el t 1 0 c s s g o 5 a e , e e a 8c s s p o 1 a e , e i n n i n i e c l n n o dr t s7 .9 . o l w- pp t nswe e 1 0 c s s e c l n 0c s s g o 8 c s s g n r l c s s n o r x el t dg o ewa 7 3 % F l e a a o u ai t e r a e , x e l t n9 a e , o d i 3 a e , e ea 1 a e d p o 5 e i n n i 8 a n 4 c s s e c l t d g o e wa 5 3 Co cu i n T e t i a e . x e ln n o dr t s8 .% . n l so r a ig t el mb r i e n ai n h yt en r eb o k o mb rltr l e e s e a a n h u a s h r i t t eb e v lc f u a e c s d c o h l a a r c mb e t r e d me so a i d eh so v o sci ia f c c dsa l n — r e c c . o i dwi t e - i n i n l n r g a b iu l c l i a y a tb el g t m f a y n hh ma i n e n o e i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推拿和针灸的效果-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推拿和针灸的效果-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推拿和针灸的效果-针灸推拿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医推拿论文第五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推拿和针灸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疼痛度及JOA评分观察。

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推拿疗法治疗,研究组40例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及疼痛度、JOA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为(41.093.17)d,明显比对照组短(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JOA(19.693.34)分与VAS(1.990.60)分明显比对照组优(P 0.05)。

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JOA评分及降低VAS评分,还能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 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评分; 观察;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herapy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LI Wenhui LIANG Aiping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huhai)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pain and JOA scor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herap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o hadbeen receiving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assage therapy, and the 40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icacy, treatment duration, pain, and JOA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hown to b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treatment dur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41.093.17) d,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scores of JQA and VA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19.693.34) points and(1.990.60) points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herapy can help shorten the treatment duration, increase the JOA score and lower the VAS score,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response.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发群体,主要以腰部疼痛、下肢麻木、马尾神经等为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

综合治疗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占7 . 5 %,总有效率9 2 . 5 % 。其 中 5 例无效 的原因为 患者突 出 3 ~5 mL + 确炎 舒 松 ・ A 1 0 mg + 维生素B l 2 0 . 5 mg + 6 5 4 — 2 3 mg , +生 理 盐 水 至 2 0 mL ) 。 边 注 药 边 认 真 观 察 , 时 间 为 物较 大 , 且有 椎 间盘 脱 垂 后 改为 开 放 手 术 治 愈 。
1 . 2 . 1骶 管神 经 阻滞及 腰部 椎侧 隐 窝臭氧 注射 治疗 : 效 :症 状 及 体 征 较 治 疗 前 无 变 化 。 患者 取俯 卧位 ,臀 部垫 高,用 7 号5 c m针 在 两 骶 角 中 点 上
5 。 角 进 针 , 穿 过 骶 尾 韧 2 结

带 ,针 管 向尾 部倾斜2 5 ~4 0 。角 ,有 落空感 时 ,回抽注射
对6 7 例随访2 ~2 0 个 月,平均 1 0 个 月,其 中优5 0 例 ,占
器 无 血 液 及 脑 脊 液 后 , 注入 止痛 混合 液2 O mL ( 2 %利 多卡 因 7 4 . 6 % ,显 效 7 例 , 占1 0 . 4 % ,有 效5 例 , 占7 . 5 % ,无 效 5 例,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5 . 0 6 . 1 0 9 6 . 0 2
我 院 疼 痛 康 复 科 自2 0 0 8 年3 月~2 0 1 4 年6 月 对 资 料 较 完 加清 水 以淹没药 物为宜 。一般 温度控 制在4 0  ̄4 5 ℃, 以患
拿手法治疗 、电牵引、中药熏 蒸、运 动疗 法综合 治疗腰椎 间盘 突出症是治疗椎间盘 突出症 的一种安 全、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第26卷第9期
常采用V-Y延长+锚钉固定行跟腱止点重建,锚钉固定在跟骨结节处,跟骨结节为松质骨,易引起锚钉失效、拔钉,导致手术失败。

采用异体肌腱移位重建,来源有限,价格昂贵,保存困难,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也易发生感染、排异等风险。

采用合成材料修补跟腱断裂感染风险更高。

主流采用拇长屈肌和腓骨短肌、跖肌腱行跟腱止点重建,各自存在弊端。

采用单拇长屈肌转位存在肌力较弱缺点[3],且创伤较大,影响拇趾活动,尤其对拇趾要求较高的运动爱好者和职业运动员不宜选择。

采用腓骨短肌肌腱转移易发生后踝关节外翻力减弱。

而采用跖肌腱转位V-Y延长重建陈旧性跟腱止点断裂,取材方便,术中损伤小。

跖肌腱作为肌腱移植供腱,对踝关节功能无影响,虽较细,但长度为掌长肌2倍,采用回折编织,避免跖肌腱强度不足。

同时跖肌腱与跟腱同属于腱性组织,其胶原蛋白含量在组织上无明显差异,有利于减少术后瘢痕形成。

跟腱愈合过程中力学刺激必不可少,跟腱断裂患者术后若长期制动,跟腱就得不到良好的愈合和应有的功能恢复[4]。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跟腱断裂属于伤筋病范畴,对损伤三期应用中药辨证论治,早期局部肿痛,予桃红四物汤加减,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促使局部肿胀消退,减轻术后疼痛;中期组织已基本修复,局部活动受限,予舒筋活血汤加减,有活络祛瘀、接骨续筋之效,防止组织粘连;后期予壮骨养血汤加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有效防止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作用。

熏洗煎剂中,青风藤、海风藤等通经络,透骨草、伸筋草等祛风除湿。

诸药外用可舒筋通络,促使肿胀消退,防止组织粘连,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结果显示,1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示踝关节功能达优良者占16例。

综上所述,跖肌腱转位与V-Y延长重建配合中药治疗陈旧性KuwadaⅢ型跟腱止点断裂效果满意,有手术操作方便、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唐恒涛,王闯建,严旭,等.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断
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1):5626.
[2]汤耿民. 骨伤科效方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7.
[3]王碧菠,徐向阳,刘津浩,等. 跟腱再断裂的修复重建[J].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2):1325.
[4]阿依达尔·佳力哈斯,巴依夏提·前曼,阿依娜孜·巴达
力汗,等. 经皮Yurt-bone缝合与开放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3):185.
(收稿:2018-07-17)
(发稿编辑:陆易)
压痛点推拿结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张济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好发于青壮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保守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也各有不同。

笔者采用压痛点推拿结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
作者单位:317600 浙江玉环市中医院疼痛门诊
通信作者:张济时,Email:zmhain@ 诊并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近期未采用其他疗法,且能积极配合治疗。

椎间盘突出部位:L4~5 28例(46.7%),L5至S1 32例(53.3%);左侧腰腿痛31例(51.7%),右侧腰腿痛29例(48.3%)。

排除腰椎管真性狭窄、黄韧带骨化及马尾神经严重受压,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等。

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联合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58岁;病程1周至2年,平均10.2个月。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
【摘要】目的观察压痛点推拿结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联合组采用压痛点推拿结合侧隐窝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联合组治愈率(53.3%)明显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压痛点推拿联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且操作简单。

【关键词】压痛点;推拿;侧隐窝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
21
22
中国乡村医药
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有机械压迫学说(骨性学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软性学说)、化学性神经根型炎症学说、自身免疫学说等。

腰椎间盘位于椎体间,由髓核、纤维环及上下软骨板组成,与周围的肌肉软组织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深层肌紧密相连,而腰大肌、腰方肌等肌肉通过肌筋膜与腰臀部浅层软组织相连,构成一个完整肌筋膜链接。

因此,当腰背部肌肉急性损伤或慢性损害后出现无菌性炎症、瘢痕挛缩的压力负荷会传导至腰椎间盘等部位,甚至腰大肌等深层肌可直接牵拉椎间盘,出现腰椎间盘向后膨出或突出,增加椎管内的压力,刺激或压迫相邻神经根出现症状。

同时,暴露于椎管内的髓核组织会被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当作异物诱发免疫应答反应,继而出现炎性疼痛及神经根刺激反应,产生慢性损害,进而加剧对椎间盘的影响,进入恶性循环状态,从而出现一系列腰臀部及下肢症状。

软组织损害后会在人体特定部位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压痛反应点。

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疗法是我国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软性学说的代表性学者宣蛰人先生提出的三大治痛方法之一,利用手法在压痛点上治疗,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改善微循环,使腰背部软组织损害得到修复,缓解肌痉挛,从而减轻椎间盘负荷,恢复腰部的力学平衡,减轻或消除无菌性炎症。

同时结合侧隐窝注射具有消炎、抑制免疫反应的糖皮质激素,消除椎管内的免疫炎性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使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引起的炎性反应及水肿减轻消退。

本文结果显示,联合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压痛点推拿联合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传统推拿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且操作简单。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
宣蛰人.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 ].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346.[3]
李仲廉,郑宝森,王子千. 神经阻滞学——100种神经阻滞术图解[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241.
(收稿:2018-06-22)(发稿编辑:陆 易)
年龄28~70岁,平均56岁;病程1周至2年,平均10.1个月。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1.2.1 联合组 给予压痛点推拿[2]
联合侧隐窝阻滞治疗。

① 压痛点推拿:嘱患者放松,视检查需要采取不同体位,在腰、骶、臀、腿等病变区域查找压痛点。

按由上而下、由后向前的顺序,从腰椎横突尖、第12肋下缘、腰椎棘突和骶中嵴、腰椎板和骶骨背面、腰椎后关节、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髂嵴、腰部深层肌和腰背筋膜附着处、髂胫束、坐骨大切迹等处逐一筛查。

选准压痛点后,用拇指尖做手法治疗,力量由轻而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个压痛点治疗0.5~1.0分钟,间隔15s 稍作休息。

3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② 侧隐窝阻滞:患者治疗前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均正常,根据腰腿痛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判定责任椎间盘,选择相应的穿刺部位,采用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入路[3]
,穿刺成功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即缓慢注入药液(盐酸利多卡因针40mg 、复方倍他米松针5mg 、甲钴胺针1mg 、0.9%氯化钠注射液共20ml )。

观察1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即结束治疗。

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与推拿交叉进行。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治疗:以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法在腰臀部及下肢操作,手法为扌
衮法、按揉、扳法等,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采用下腰痛评估表于第1次治疗前半小时及第1个疗程后半小时进行评价评分,包括自觉症状9分、临床检查6分和日常生活动作14分,总评分29分,分数越低表示腰腿痛及功能障碍越重。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治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90%;有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可恢复工作,改善率60%~89%;好转: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可担任较轻工作,改善率30%~59%;无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改善率<3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联合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P <0.01)。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例数 治 愈 有 效
好 转
无 效
联合组 3016(53.3)8(26.7) 6(20.0) 0对照组 30
6(20.0)8(26.7)10(33.3)6(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