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治肺纤维化
叶天士医案评析

按:嗜酒导致脾阳受伤日久,则平素溏便可知。然后饥饱劳役损伤胃阳,因而嗳气不畅。不畅者,嗳气复不能大口而出,故为“格拒在乎中焦”。日久溏便故以附子温阳,寒湿格拒故以干姜通阳解结,加入茯苓以分利阴阳,引阳入阴,此皆为用药常法。
9.徐
噫气不爽,食后甚。
5.某(五一)
食谷不运, 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
吴萸(八分) 半夏(三钱)荜茇(一钱) 淡干姜(一钱) 生姜汁(五分) 广皮白(一钱半)
按:脘胀呕恶,大便不爽,是胃阳虚弱而水湿阻滞,胃气失降,故以半夏、陈皮宽胸降逆,荜拨温胃,吴茱萸通阳,干姜劫水,生姜汁通便滑肠。
煨姜
按:壮年形伟,自不应阳虚,而“恶闻秽气,食入呕哕”者,偶然感受秽浊寒湿之邪气也,病在于胃府,故云“此病理之标”,以明体质本不当如此。本方以藿香化浊止呕,砂仁草果芳香化湿降气,厚朴陈皮燥湿理气消胀,丁香温中止呕,荜拨散寒止痛。大抵以上药物,均有温中化湿理气作用,而藿香草果均以化浊僻秽止呕见长,,而草果燥烈尤甚,又可以消果积化寒湿痰饮。砂仁则性情较为温和,虽然可以燥湿而不辛烈耗气,功可降气而直入于肾故可安胎。丁香长于降气,故以止呕止呃为优。荜拨为未成熟的果实,蓄势违发,故其疏泄理气之力尤强,临床应用以止痛为选。本案虽然未提及胃痛,以方测证,当有此证。二诊燥湿理气已获效,改以温润法。
生白术 茯苓 新会皮 半夏曲 益智仁 浓朴 生姜
按:此案属噎证。胃阳虚而湿浊阻滞,故以外台茯苓饮化裁,湿浊阻滞,实证为主,故去人参,加半夏厚朴,又加益智仁者,益智仁具有芳香化湿,开胃进食,温脾散寒等功能。此药《秘录》称“止呕逆”,诸子皆降,温阳而又有通降作用,故为叶氏温阳健脾诸方所常用。温阳健脾法
_久病及肾_久病入络_理论浅析_周开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久病入络的论述,散见于各 篇之中。此后,张 仲 景 继 承 并 发 展 了 久 病 入 络 这 一 思 想,创 立了辛润通络之旋 覆 花 汤、辛 温 通 络 之 大 黄 虫 丸、虫 类 通 络之鳖甲煎丸等来治疗“络脉瘀阻”的有关 病 证。叶 天 士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于久病入络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与临床 治疗法则。叶天士认为: “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 “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病 久则因“血伤之络”“痰火阻络”“内风袭络”“阴邪聚络”“寒
·1116·
者,肝之募也,伤寒过经不解,刺之,使其不再传也。”也言针 刺治其未传。 3. 5 防其复发 疾病初愈后,余邪可能尚有残留,或者人体 正气没有完全恢复,如果在这个时候保养不当,就很容易引 起疾病复发,针灸在祛除病邪的同时要固护正气,防止疾病 再次复发,如《针灸逢源·卷三》: “哮喘先教中脘寻,肺腧天 突中府临,气海三里俱称妙,列缺针之病不侵。”在治疗哮喘 的同时针灸足三里和气海提高人体正气以防哮喘复发。张 杲《医说》曰: “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 常欲宣通,即无风疾。”通过艾灸足三里来预防再次中风。
久病及肾,是指 疾 病 日 久 多 影 响 于 肾,出 现 肾 阴 肾 阳 的 亏虚。肾为先天 之 本,阴 阳 之 根,命 门 之 所 居。 命 门 内 寓 先 天之水火,为元气之所系。元气是人体最原始、最基本的气, 它由先天之精所化,而先天之精藏之于肾,是构成肾精的主 要物质,肾精是 元 气 发 生 作 用 的 物 质 基 础。肾 精 化 生 肾 气, 肾气又可以根据其功能特点之不同,分为肾阴、肾阳两个方 面。肾阴又名真 阴、元 阴,肾 阳 又 名 真 阳、元 阳。 肾 阴、肾 阳 为全身阴阳之根本[1]。“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 气,非此不能发”,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存 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肾阴肾阳充足,则五脏阴阳
中医各家学说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的发展

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的发展虽《内经》等典籍为各家学说的综合性著作,但其医学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因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被后世公认为‘经典著作’。
此后,从魏晋至隋唐、宋代,在临床医学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总结和提高。
洎乎金元时代,医家们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学说,如刘完素的火热病机理论、张子和的攻邪理论、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以及朱丹溪的养阴学说等,这些医家的学术争鸣,不仅丰富了医学的内容,而且在中医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而从此之后,人们研究各家学说也就多从金元开始。
但须看到在金元之前,诸如唐代孙思翅、王冰、宋代的陈言、成无已、钱乙、朱肱、许叔微、严用和等医家的学说,都各有特点和贡献,对后世医学颇多影响,因此,也是研究各家学说所不能忽视的内容。
金元之后,明清之际名家辈出,他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不仅使各科医学理论趋于综合、融化,而且多所突破,颇有创新。
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综观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他们都有很丰富的临床实践,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不同角度,对中医基本理论加以深入阐发,兹择要举例如下:(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医家论述阴阳,无不以《内经》为基础。
如王冰注《素向》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的名言。
此后,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阴阳互根的原理。
元明时代,朱丹溪、张景岳等医家结合生理,病理,在水火、命门、阴精、阳气等方面对阴阳问题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阐发,朱氏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张氏则认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同时,张氏还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元阴、元阳的问题。
总之,这都反映了他们从阴阳角度对生命根源和生理机能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价值和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五行继《内经》五行学说之后,《难经》根据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提出了“母能令子虚”,“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实者泻其子”,以及“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治则。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

《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久病入络”是中医临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后历经医家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虚、滞、瘀是久病入络的基本特点,治疗时可根据 3 型的病机侧重点,分别采用宣通络瘀、通补入络和祛瘀固络法治之。
【关键词】 久病入络;病因病机;治疗法则1“久病入络”理论的形成“久病入络”是历代医家在络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际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
何谓“络”, 灵枢·脉度》说得很清楚,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孙”即“孙络”,为络脉之细小者。
《难经·二十三难》在论及络脉生理功能时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这说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主干,支横别出,呈三维网状通络全身,具有渗注血气、贯通营卫、营养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 )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则血失“气帅”而淤滞。
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经络血脉。
《内经》已经提出久病治血络的主张。
如《灵枢·终始》说“久病者……去其血脉”,《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这些理论可视为久病入络的滥觞。
在实践中,汉代张仲景对“久病入络”的“肝着” 肝血劳”“疟母”等证,分别采用旋覆花汤、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等治疗,开创了辛润通络、辛温通络以及虫类药搜剔通络的治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清代叶天士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体验,认识到许多疾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积聚》 ,进一步明确完善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中风、胃脘痛、噎嗝、癥瘕、痹证、淋证、便血、疟疾及诸痛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_久病入络_理论探讨

一是首选化瘀或祛痰通络药 。由于久病入络 , 邪结幽深 ,病气缠绵 ,故多选用化瘀或祛痰药之效强 力著者 ,如化瘀 ,常用丹参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 三棱 、莪术等 ; 祛痰 ,常用栝楼 、贝母 、南星 、白芥子 等。
二是注意使用辛味通络药 。辛香走窜 ,在表能 散 ,在络能通 ,还能引诸药直达络中 ,使之透达外出 。 但辛味药有走表和入络之区别 , 故叶天士[1] 指出 : “辛气最易走表 ,当求其宣络者宜之 。”叶氏之意是 说 ,对于入脏腑里络之证 ,当选用辛味宣络而又不专 事表散之品 ,以防其辛入表而减弱了辛通里络之力 。 如当归 、川芎 、郁金 、莪术 、乳香等辛味药 ,便与麻黄 、 防风等辛味表散之药不同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便已经萌芽出“久病入络”的思想 。《灵 枢·终始》说 “: 久病者 ,邪气入深 ,刺此者 ,深内而久 留之 ,间月而复刺之 ,必先调其左右 ,去其血脉 ,针道 毕矣 。”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 ,其入 络者 ,邪气阻滞络道 ,便可出现络中血气阻滞等病理 变化 ,因此治必先缪刺左右之络 ,去其血脉 ,以涤除 邪瘀 ,疏通络道 。《素问·调经论》说 “: 病在血 ,调之 络 。”气有行血之职 ,经气乃络气之源 ,经气不足或经 气郁滞 ,均可影响血分而络脉先有瘀阻 ,因而血病当 调之于络 ,从而反映于络脉与血病的密切关系 。基 于上述思想《, 内经》对于久病的治疗 ,多考虑从络脉 入手 。如前《灵枢·终始》说 “: 久病者 ……必先调其 左右 ,去其血脉 。”《灵枢·寿夭刚柔》亦说 “: 久痹不去 身者 ,视其血络 ,尽出其血 。”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

温通络以及虫类药搜剔通络的治则 , 对后世产生了 《 素问 ・ 举痛论》 言“ 所 脉泣 则血虚 ” 。王清 任亦 言 :元气 既 虚 , 不 能 达 于 血 管 , 管 无 气 , 停 “ 必 血 必 清代叶天士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启发下 , 结合 自 留而瘀。 ” 己 的体验 , 识 到许 多 疾 病 “ 为 气 结 在 经 , 则 22 邪 与血 气搏 结 , 脉 阻滞 认 初 久 . 络
1 “ 病入 络” 论 的形成 久 理
痛 证 , 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 叶天 士 之后 , 多 医家 收 许
“ 久病人络” 历代 医家在 络脉认识 的基 础 又从不同角度不断探讨总结络病理论 , 是 使其进一步 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际总结 出来 的一种理论 。何谓 完善。 “ ,灵枢 ・ 络” 《 脉度》 说得很清楚 ,经脉为里, “ 支而 2 “ 久病入络” 病机学的完善 横者为络 , 络之别者 为孙 ” 孙 ” 孙络” 为络 。“ 即“ , 络脉在空 间上承接经脉而呈三维 网状结构通 脉之细小者 。《 难经 ・ 二十三难》 在论及络脉生理 全身 , 在功能上承接经脉行血气 、 阴阳、 通 荣全身。 功能时说 : 经脉者 , “ 行血气 , 阴阳, 通 以荣于身者 也 。…… 别络十五 , 皆因其原 , 如环无端, 转相灌
溉 , 于寸 口、 迎 , 朝 人 以处 百病 , 而决 死 生 也 。 这 说 ”
由于络脉这种独特的结 构功能特点 , 当其受病时 , 常表现为全身性的气血阴阳运化失司。另外 , 通常
情况下 , 络病 的形 成 有 一 个 由气 到血 的发 展 过 程 ,
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 主干 , 支横别出 , 呈三维 网状
J P I T C F T M . ED A RI S O Cຫໍສະໝຸດ Vo _ No 3 l6 .
评叶天士“久病入络”说

-33-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卷第17期评叶天士“久病入络”说Comments on chronic llness into Luo by Ye Tianshi李景宏(洛阳李氏诊所,河南洛阳,471000)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7-0033-02【摘要】叶天士“久病入络”说将络病分为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既不符合中医关于气血辨证关系的理论,又可能使医者失去在临床上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于“未病”状态时的机会。
【关键词】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气虚血瘀;补气活血;代谢综合征【Abstract】Chronic illness into Luo by Ye Tianshi divided Luo disease into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stages of nature, not in line with TCM Qi and Xue theory, but also may cause the loss of treating serious harm to human health lik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iabetes, cancer and so on in the future.【Keywords】Early disease in Qi; Chronic illness into Luo; Qi and Xue; Qi and Xue circulation; Metabolic syndrom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7.018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叶天士,在中医理论上建树颇丰。
其中,他提出的“久病入络”说,对后世中医界络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仔细翻阅由叶天士的弟子等人整理编篡的《临症指南医案》中关于“久病入络”说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叶氏所谓的“络病”,其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多为针刺样痛或胀痛,病史较久,舌暗红、青紫,有瘀斑瘀点,脉涩等,多系一些气血沉固、隐伏幽深的沉疴痼疾,如“中风”“偏瘫”“痹证”等。
论叶氏_络病理论_治疗肺间质纤维化_杨景青

118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3 Mar .,2013肺间质纤维化[1]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气短、干咳、喘憋为临床表现,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特点的肺间质性疾病。
由于其病因的多样,发病机制的复杂,临床有效治疗方法的欠缺,肺间质纤维化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中最富挑战性的疾病之一。
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所取得的显著临床疗效,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1 络病与肺间质纤维化1.1 络病理论的发展络病理论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
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针道毕矣。
”指出久病邪气入络,出现络中气血瘀阻的病理变化。
《灵枢・寿夭刚柔》亦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至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理论。
对于络病学说贡献最大者当推清代叶天士,他在总结前人“络病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并说“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将络病理论发展推向了巅峰。
1.2 络病理论基础《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出为孙。
”明确指出经脉为主干,络脉是由经脉分出的别支,络脉较经脉细小,有“网”的意思,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称为别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论叶氏“络病理论”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杨景青1,张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摘 要: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络病理论的思想渊源,其根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清末,目前已逐渐深入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的诊治,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研究
瘀 血 息 息相 关 , 认 为邪 气 多 由经络 侵人 人体 , 然后 再 深 入脏 腑 , 这 是 疾病 传变 的主要 途径 之一 , 因此
治 疗 疾 病 应 重 视 经 络 。他 在 《 金 匮 “ 适 中经 络 , 未流传脏腑 , 即 医治之 ……” , “ 一者, 经 络受 邪 , 人 藏府 …… ; 二
中医传 统理 论认 为 , 络 脉是气 血 运行 的主要 通 道 。早在 《 内经 》 和《 难经》 中, 就 有对疾 病与 络脉 气血 关 系及 治疗 的诸 多 论述 。《 素 问・ 调 经 论 》日: “ 病 在脉 , 调之血 ; 病在血 , 调之络 。 ”《 素问・ 三 部九 侯论 》 云: “ 经病者治其经 , 孙络病者治 其孙络血 , 血 病身 有痛 者 治其 经络 ……索其 结络 脉 , 刺 其 出血 , 以见 通 之 。 ”明确 指 出 了 络 病 与 血 病 的关 系 , 并 提 出
“ 络病治血” 、 “ 以见 通 之 ”的治 疗 方 法 。《 难 经 》中又
尚无 明显有效疗法 , 且病势多不可逆转 , 其 中尤 以特
发性肺纤维化为重 , 从 发病 到死 亡 约 2 — 4年 , 是 世 界 医 学 新 增 疾 病 谱 中疑 难 绝 症 之 一 【 1 ] 。 中 医 学 虽 然 无 肺纤维化 的病名 , 但依据其临床表现 , 大多认为本病
l “ 初 病气 结 在 经 。 久 病 血伤 入 络”的 理 论渊 源
其 主要 临床表现为反 复发作 的剧烈性痉 挛 咳嗽 , 或 伴 有气 喘 。 临床 确 诊 时 , 患 者 大 多 已属 中晚 期 , 最 终
大 部 分 因 呼 吸 和 循 环 衰 竭 而 死 亡 。 目前 , 肺 纤 维 化
张仲景秉承 《 内经 》 基本理论 , 十分重视 “ 经络” 在 内 伤 杂 病 发 生 和 传 变 中 的 作 用 。《 伤 寒杂 病论 》
中虽未明确提 出 “ 络病” 名称 , 但强调 了疾病与络脉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4
修 回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5
2 0 1 5 第十七卷
第六期
*V o 1 . 1 7 N o . 6
从 叶天 士 “ 初 病在 经 , 久 病 入 络"理论 论 治肺 纤 维 化 六
苏垠 旭 , 龚 婕 宁
( 南 京 中 医药 大学 基 础 医学 院 南京 2 1 0 0 2 3)
摘 要 : 以叶 天 士 “ 初病在 经, 久病 入 络 ”理 论 为基 础 , 结合 肺 脏 生 理 病理 特 点 , 阐 明肺 纤 维化 的病 理 机
1 2 8 0 [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关键字 : 肺 纤维化 初病在经 久 病入 络 宣 气畅络 化 瘀 通补
文献 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1 1 8 4 2 / w s t . 2 0 1 5 . 0 6 . 0 2 8 中图分 类 号 : R 2 5 6 . 1
肺 纤维化 是一种 发病 隐匿 、 进 行 性 且 不 易 逆 转 的 难 治 性 肺 疾 病 。本 病 初 期 类 似 急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
★
国家 自 然科 学基金委面上项 目 ( 8 1 3 7 3 6 0 3 ) : 基 于N o t c h 信号通路及其表观遗传改变探 讨养肺 活血方 防治肺纤维化 的作用机制 , 负责人 : 龚婕宁。
★★ 通讯作者 : 龚婕 宁, 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 中医温病治则治法的机理研究 。
制 具 有 病位 由 浅入 深 、 病 变 由功 能性 到 器 质性 的特 点 。病 变初 期 多以 气机 失调 、 功 能 紊 乱 为主 , 表 现 为邪 气 入侵 , 肺 络 气机 不利 , 治 以 宣 气畅 络 ; 中后 期病 程 日久 , 以肺 虚 不 荣 、 血 络瘀 滞 为主 , 表 现 为 肺络 痹 阻 , 日久虚 瘀 互结, 治 以化 瘀 通补 。故 宣 气畅 络 、 化 瘀 通补 为 治 疗肺 纤 维化 的重 要 治 法。从 “ 初 病在 经 , 久病 入 络 ”理 论 论 析肺 纤 维化 疾病 , 能 够很 好 的概 括 和 阐述 其 疾病 的发 生发 展 演 变过 程 , 具 有 重要 的 临床指 导 意 义 。
机理论f 2 ] , 阐明 了慢 性 迁 延 性 疾 病 发 生 发展 的基 本 规 律, 对 本 病 治疗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对《 灵枢 ・ 经脉 》 所述 之 十二经 脉 “ 是 动则病” 、 “ 所 生病 ”的理 论进 行 了分 析 , 指出: “ 是 动者 , 气也 ; 所 生病者 , 血也 。… …气 留而不行者 , 为气先病 也 ; 血 壅而不濡者 , 为血后病也 。 ”这 一 理 论 为 后 世 络病 与 气 血 病关 系 的 学 说 奠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与 肺痿 、 肺痹密切 相关 , 病机特 点多属本 虚标实 、 瘀
阻肺 络 , 临 床 辨 治 应 以扶 正 祛 邪 通 络 为 基本 原 则 , 并 应 立足 于病机特点 分型论 治。尤其通络 治法 , 近 年 来 受 到众 多 医家 的重 视 。 “ 初病气结在经 , 久 病 血 伤 人 络 ”是 清 代 名 医 叶 天 士 承 袭 古 人 之 经 典 提 出 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