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15我的叔叔于勒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
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于勒形象】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分析菲利普形象】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
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分析“我”的形象】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付万明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老师评价:
执笔:付万明审核:审批:印数:
课题:我的叔()褴褛()牡蛎()别墅()恭维()
煞白()糟蹋()流氓()女婿()嘟哝()
撬开()阔绰()栈桥()
2、解释成语
与日俱增:
狡狈不堪: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3、结合小说的情节特点,根据《故乡》的学习,理清本文的情节:
原文:
描写方法:
赏析:
3、小说中有两处环境描写的地方,请找出来,并试着分析一下其作用:
①
作用:
②
作用:
三、自己动手,你也能有像莫泊桑一样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发展:于勒;
高潮:于勒;
结局:于勒。
二、课文研讨: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
2、结合举例,从文中任意找出一处人物描写的地方,指出描写方法,并进行赏析:
举例:“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赏析: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的心情,当然,前提是于勒必须是个有钱人。同时,这句话与后文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整理:①当于勒时,菲利普夫妇称于为,
并且“打发他到美洲去”。
②当于勒“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租了一所大店铺,做一桩很大的买卖”时,菲利普夫妇称于勒为
,并且。
③当于勒时,菲利普夫妇称于勒“小子”“贼”、“家伙”、“流氓”,
并且。
回顾:《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部编九年级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5《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据(ji é) 栈.桥(zh àn ) 煞.白(sh à) 撬.开(qi ào ) 牡蛎..(m ǔ l ì) 褴褛..(l án l ǚ)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15课我的叔叔于勒 导学案

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4、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展示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3、检查预习,明确学法。
4、听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二、课堂提升1、指读第一部分2、讲析并板书(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
“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
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
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我的叔叔于勒》生本教育导学案(教师用)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等分析)
细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边读边勾画出来。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教案反思
2、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4、“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 Nhomakorabea么作用?
明确: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我有同情心,善良单纯,对父母六亲不认表现出了困惑、苦闷及不满,与父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能口述故事情节。(①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段复述。②全班选二至三位学生选择其中最受感动的一段复述。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
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菲利普一家因为于勒的挥霍无度而陷入困境,于是期盼着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却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于是想方设法躲避于勒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课题15.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曲折的情节,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难点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走近莫泊桑: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褴褛()阔绰()女婿()嘟哝()3、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挣钱挣扎挣脱挣开B、煞白煞有介事煞风景恶煞C、蛋壳蛎壳金蝉脱壳地壳D、万象更新变更新旧更替4、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线字有误的一项是()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①、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跳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阅读“我看了看他的手……以免再遇见他”,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选文倒数第二段属于描写,作用是4、菲利普夫人没有再往下说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教师版)

16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文章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叙事技巧,理解文章主旨。
2课时1.品读文章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叙事技巧,理解文章主旨。
体会叙事技巧,理解文章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熟读课文。
①我把课文读了遍,我知道篇小说讲的故事是②读完文章后,我的感悟是:。
①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②略①我查阅了文史资料得知:这篇小说写于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
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1883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破产飘洋过海②我查阅文学资料得知: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人名)和美国(人名)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短篇小说《》《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长篇小说《一生》《》等。
法契诃夫欧·亨利项链漂亮朋友3.查一查写一写,一个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词注音。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1

11、《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学习目标:①知识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②能力目标: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预习检测:1、比一比:看谁掌握得最快、最好-----(1)、了解作者----莫泊桑:()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
其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 )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的堕落。
(2)、小说知识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2、朗读课文,疏解生字词:拮据()栈( )桥褴褛()撬()开牡蛎()阔绰()煞()白嘟囔()合作交流展示: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思考:(1)、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前后有什么不同?(3)、于勒去美洲前后的内容,是运用什么方法记叙的?于勒在此之前是个怎样的人?(4)、船上巧遇于勒是高潮。
菲利普夫妇突然见到于勒,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回顾小说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故事。
二、熟悉课文,自由交流讨论,编写剧本,表演剧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1、根据故事情节及同学们的表演,你能完成下面的图吗?境况变态度贫---------------- __________于勒富---------------- __________ 菲利普夫妇贫---------------- 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研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你认为其中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呢?为什么?(2)、你能说一说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吗?(提示:联系课文语句来分析)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栈.桥()煞.白()
撬.开()牡蛎
..()
..()褴褛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
2、解释下面词语。
拮据:
褴褛:
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积累: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感知课文: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你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
②文章是按照(情节):开端(盼于勒)【1-4段】——发展()【 - 】——高潮()【 - 】——结局(躲于勒)【48-49】的结构安排全篇的。
③分析人物,透视主题:(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心理状态来分析人物形象。
)
例如:“我”是一个善良纯真,心灵中亲情尚存的人,文章第42段在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并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表现出“我”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
“于勒”是一个的人。
从文章第段中的
可以看出。
表现出。
这里运用了描写。
“菲利普夫妇”是的人。
从文章第段中的
可以看出。
表现出。
这里运用了描写。
【合作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①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28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29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3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课文节选部分包括了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恰当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概括”补充完整。
(3分)
⑴发现于勒,惊恐万分——⑵幻想破灭,怒火爆发——⑶避开于勒,脱身而去
2.阅读选文第①段,体会加点词语“快活”和“骄傲”各包含了什么内容。
(4分)
示例1:“快活”:一家人不常旅行,能有机会不用化很多钱到邻国游玩很高兴。
“骄傲”:因为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也能像有钱人一样去旅行,所以很骄傲。
示例2:“快活”:心中时时渴望和梦想的旅行终于实现了;“骄傲”:家里虽然拮据,
但我们和那些不常旅行的家庭不一样,我们旅行了。
3.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3分)
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
4.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7分)
答案示例:当菲利普意外看见已变得一贫如洗的于勒时,“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
“瞪着眼看了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发现真相。
这些动作描写,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的神态描写以及“低声”和妻子说的一番话,层次分明而又鲜活生动地表现出菲利普的震惊、恐慌、失魂落魄。
【拓展阅读】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
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
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
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
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
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
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
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
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
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
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
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
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
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
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
船碎了,人掉在水里。
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
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
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
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
事主
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是个善良仁义的水手,但也好利,他不置产业,喝酒赌钱,没有积蓄,具有一般乡民的嗜好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他对自身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对人生拥有一份责任感;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4.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6分)
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追求的是个体的内心的一种均衡。
他一辈子,无钱无业无老婆,生命如草芥,谈不上有什么大的人生价值。
“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他知道“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
打捞女尸,十块现大洋的开价让公益会的人惊愕不已。
但当我们得知陈泥鳅用拿到的钱,是去救济陈五奶奶,帮助她度过难关,人间的最美好的情愫又让我们感动。
在关键时候的选择,人的美好本质才能被彰显。
他的这一表现合乎人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