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9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激发阅读兴趣,熟悉内容提要,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介绍多角度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三、辅助手段:多媒体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85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次国葬,这是一次有200万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葬礼,然而,哀悼的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元帅,而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雨果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有怎样的成就呢?竞有如此多的粉丝来为他送行。
今天,让我们走进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来一探究竟。
(多媒体放映课题)。
二、雨果简介:(1802—1885) 幼年深受母亲影响,政治观点偏于保守。
20年代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态度开始转变,文学观点也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漫主义。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这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板书:推介理由:1、名家名作。
)三、创作缘起:数年前,雨果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有个手刻的字:’ANAГKH (希腊语“命运”的意思)。
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
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雨果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基于以上对命运的深刻思考,雨果开始了对《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点拨:丰厚的学识积累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写作的前提。
)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羊毛披肩,将全身从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3)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认识作家雨果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阅读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部分,通过梳理主要人物关系,了解《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3·借助精彩电影片段和与之对应的原著的赏析,体味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学习重点:借助精彩电影片段和与之对应的原著内容的赏析,体味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学习难点:借助雨果对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典型性格的塑造,探究雨果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简介作家、作品【知识链接】1·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幼时深受母亲影响,政治观点比较保守,最初的作品都是一些歌颂王朝威仪的颂诗,曾经受到国王的赏赐。
20年代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无论是丑的恶的还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随后发表了包括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诗歌和小说。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发表演说,鼓舞民众起义反抗。
起义被镇压后,雨果被迫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这十九年的生活虽苦不堪言,但并没有磨掉雨果的锐气,也没有让他消沉下去,相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雨果文思泉涌,诗集《惩罚集》《静观集》,大型史诗《历代传说》以及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相继问世。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色彩浓厚,画面宏大,气势雄浑,情感炽热,充满着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1870年,雨果结束流亡生活回到法国,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仅积极投入保卫法兰西共和国的斗争,而且始终关心着巴黎公社运动。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15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章美丑对照的原则2、理解并归纳《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课前准备】预习并预设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影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三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雨果,这位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认识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还有阴郁的副主教弗洛罗,英俊却花心的侍卫队队长弗比斯,还有诗人甘果瓦,乞丐王国的善良的人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故事的背后,去欣赏雨果——这位法国诗人、剧作大家创作的巧妙和他的良苦用心。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介绍《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他运用对照的方式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
作者通过四个男人与爱斯梅拉达的爱的对照及其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
(二)思考讨论:1、请学生前后左右自由分组,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两个问题:问题一:小说中四个男人:弗比斯、弗洛罗、甘果瓦和卡西莫多,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有何不同?问题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对照原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与幻想表现在哪儿?2、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3、每个小组明确指定发言的同学(三)分析鉴赏1、请学生发言2、教师明确:不同的爱(1)弗比斯:轻浮的爱弗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
在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时,他英雄般的救了她,爱斯梅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他。
而弗比斯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
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梅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德丽丝小姐,弗比斯爱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

巴黎圣母院教案【篇一: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高一语文组熊宇红【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1、如何化繁为简地介绍中世纪的欧洲及法国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既精彩幽默有时又有些罗嗦冗长的语言【课前准备】让同学进入教学博客,完成“讨论区——一吐为快”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导入课堂背景音乐: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单曲《美人》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
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
《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雨果维克多〃雨果 (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巴黎圣母院教案范文

巴黎圣母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及艺术特点;(2)掌握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3)认识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2)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巴黎圣母院与其他哥特式建筑的异同;(3)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巴黎圣母院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巴黎圣母院的热爱与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到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及建筑风格;(2)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及艺术价值;(3)巴黎圣母院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2)巴黎圣母院与其他哥特式建筑的异同;(3)巴黎圣母院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2. 参考资料: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建筑特点;(2)简要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
2. 教学内容:(1)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及特点;(2)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价值;(3)巴黎圣母院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2)比较巴黎圣母院与其他哥特式建筑的异同;(3)探讨巴黎圣母院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4. 总结:(1)总结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及艺术价值;(2)强调巴黎圣母院在建筑史上的地位;(3)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草图;3. 调查我国具有哥特式建筑特点的教堂,并与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巴黎圣母院,让学生亲身体验其建筑之美;2. 邀请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及艺术价值;3. 开展巴黎圣母院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摄影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2.理解文中多处运用的对比手法。
3.人物形象与性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 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幼年受母亲的影响,政治观点偏于保守,最初的作品都是一些歌颂王朝威仪的颂诗,曾经受到国王的赏赐。
20年代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态度开始转变,文学观点也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漫主义。
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创作于他的青年时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二、写作背景:数年前,雨果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有个手刻的字:’AN’AτKH(希腊语”命运”的意思),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苦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体验,他开始了创作。
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羊毛披肩,将全身从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他把衣服锁在柜子里,免受出门的诱惑,一心钻在小说里,像走进牢房一样……从此之后,他除了吃饭睡觉,不离书桌.唯一的消遣是晚饭后同来访的朋友谈一小时天.有时把白天写的东西读给他们听……文艺创作占据了他的身心.他不感疲乏,也不觉寒冬的来临,12月他却开着窗子工作……终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分析环境描写:1、课文第三段对刑台的描述有什么作用?提示:它既展示了情节开展的环境,又写出了周围群众的无聊、庸俗。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0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多重对比描写和场面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 能够对人性中“美与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能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多重对比描写和场面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够对人性中“美与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能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节选部分,整体感知课文1、思考:(1)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卡西莫多受刑(2)受刑分几个阶段?明确:受刑前、受笞刑、示众(3)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哪些场面?明确:施刑者行刑、群众侮辱折磨、、爱斯梅拉达喂水喝(4)场景法叙事是《巴黎》的写作手法之一,选文中哪个场景最令人感动?明确:喂水喝(5)为什么喂水给仇人喝?副主教为什么弃之不顾?明确:善良,人性的美丽自私,阴险,道貌岸然((二)人物形象理解1、读一读57段至67段,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动人的一刻,同时,思考一下,卡西莫多受刑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都没有流泪,为什么在喝到爱水后流下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泪?(提示:这水肯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水,那是什么境况下的水呢?这水中包含着些什么呢?)(也可分三问来理解)(1)让学生读代表性语句(2)体会卡西莫多此时心情(3)读表现口渴语句、读三次要水喝的,体会卡西莫多的身体上的痛苦。
明确:伽西莫多在受刑时受尽其他群众的侮辱折磨,连他此生最重要、最爱戴、最崇敬的、唯一的亲人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弃他不顾,连喊三次给水喝却招来更多的侮辱折磨。
失望至极,爱斯梅拉达出现后,他本以为爱斯梅拉达是来报复的,没想到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对善良姑娘的感激、对自己的自责,这人性的自然流露,令他掉下了也许生平第一颗眼泪。
2、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样一对比,人性的美丑显露无遗。
通过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特色,节选部分中就有多重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思考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1、伽西莫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德行外在丑陋,但内心善良,受刑时有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是爱~送水时却流出感激之泪。
巴黎圣母院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巴黎圣母院》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3. 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 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
教学准备:1. 教材《巴黎圣母院》。
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雨果及《巴黎圣母院》的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说的阅读感悟。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主要情节。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说明原因。
三、人物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四、象征意义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课时五、主题思想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课后作业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读后感质量和人物分析essay 的深度。
3. 期中期末考试:对《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巴黎圣母院》情节的掌握程度,能否熟练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对故事的发展顺序和人物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
高一语文组熊宇红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
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
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
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
1、如何化繁为简地介绍中世纪的欧洲及法国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既精彩幽默有时又有些罗嗦冗长的语言
【课前准备】让同学进入教学博客,完成“讨论区——一吐为快”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辅助教学】教学博客地址/douyacai2007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
一、导入
课堂背景音乐: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单曲《美人》
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
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
乐剧甚至是动画片。
《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
“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
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
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