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明花学校周彩娥)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

3. 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感恩亲人、朋友。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元日》《清明》的内容及背景。

2. 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3.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4. 描述画面:学生分组讨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学生齐背、分组背,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魅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2. 诗句:重点诗句及其含义。

3. 画面:诗中描绘的主要画面。

4. 情感:诗人的情感及学生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学生能够识记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并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学生通过比较两首古诗,发现它们的异同,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1. 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4.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5.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和《清明》。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

2. 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3. 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和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和气氛。

2. 教师简要介绍《元日》和《清明》的作者和背景。

二、初读1. 学生自由朗读《元日》和《清明》。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释《元日》和《清明》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讨论、想象等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学习生字词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比较两首古诗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2.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发现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描述画面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元日》和《清明》中的画面。

2. 学生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展现古诗中的意境。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明》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心绪沉重的景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的哀愁。
5.通过对《清明》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清明》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词汇与句式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烟雨”、“断魂”等,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等句式的用法,了解古代诗人的表达习惯。
-诗意解读:理解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情感表达,包括对故人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等。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诗中的对仗、平仄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技巧,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对仗结构。
2.教学难点
-意境的体会: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如“烟雨”和“断魂”所营造的朦胧和凄迷氛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
在写作手法分析方面,学生们对于对仗、平仄等古诗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古诗写作技巧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最后,我觉得在课堂总结环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以便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举例解释:
-在教学重点中,如“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学生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从而更好地记忆和感受诗的韵味。

【原创】《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旦、清明等)

【原创】《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旦、清明等)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日【教材分析】《元日》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接触和理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结合过年时的风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元日》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本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屠苏”“曈曈”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符”为上下结构。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夯实理解,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1)能结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些典型的场景,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2)能透过字里行间,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4.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诗歌。

(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能在掌握本诗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能结合注音,读准易读错的字音,如“牧童”“茱萸”等。

(2)能识记本课生字,注意“魂”“酒”“异”的写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读出节奏。

2.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结合注释,尝试说出诗句的大意。

(2)联系实际,想象画面,并能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第一首诗能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由苦闷到振作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能结合不同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体会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2. 能结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明花学校周彩娥)

9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学设计(明花学校周彩娥)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热闹、欢乐地画面,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解读第三单元主题图。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3.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自读两遍。

2.交流“屠、苏”两个字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符”字的写法。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看范写,生摹写。

三、回忆写法在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老师交给了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1)解题目(2)知作者(3)读诗味(4)懂诗意(5)品诗情四、探究学习第一步:解题目1.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2.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第二步:知作者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第三步:读诗味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听古诗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4.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第四步:懂诗意1.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结合插图,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2.顺势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参与清明节活动:鼓励学生在清明节期间参与一些传统习俗活动,如扫墓、踏青等,亲身体验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学习诗歌鉴赏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注意诗句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尝试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仿写《清明》这首诗,或者创作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歌,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首先,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其次,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最后,我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鼓励他们提问和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八、课后拓展
1. 诗歌背景:介绍《清明》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清明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清明》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对清明节的描绘。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人对清明节景物的喜爱之情。
5.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合作精神和参与度对于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分心或产生抵触情绪,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元日》《清明》整合课教学设计

《元日》《清明》整合课教学设计
4.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 学
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图片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以此为指导重点。
教 学
准 备
配乐、“欲断魂”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栏
一、游戏导入
指名学生分别从十二宫格与九宫格中找到一句诗。明白诗句是关于哪个传统节日的,借此导入本课《元日》《清明》。
板书设计
元日清明
曈曈日景雨纷纷
屠苏物酒
欢乐忧伤
安全
提示语
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要追跑急匆匆。
课后反思
我仿佛看到了······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并指导朗读。
3.借“屠苏”说一说春节时爷爷奶奶会和大家说什么?或你会对爷爷奶奶说什么?结合注释了解关于桃符的小知识。
4.出示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5.齐声朗读全诗。
(二)学习《清明》
1.回顾二下《传统节日》中关于清明的描写: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在初读古诗时感受到了忧伤,诗中有没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忧伤?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元日》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指名学生读第一首诗,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强调节奏。
指名学生有节奏地读第一首诗,并用相同的节奏读第二首诗。
初读过程中,体会两首诗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板书。
预设:《元日》欢快;《清明》忧伤。
2.出示第一首诗,借助注释,你看到了哪些欢快喜庆的画面?
2.品读“欲断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热闹、欢乐地画面,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读第三单元主题图。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3.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自读两遍。

2.交流“屠、苏”两个字的识字方法。

3.重点指导“符”字的写法。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看范写,生摹写。

三、回忆写法
在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老师交给了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1)解题目(2)知作者(3)读诗味(4)懂诗意(5)品诗情
四、探究学习
第一步:解题目
1.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2.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第二步:知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第三步:读诗味
1.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听古诗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4.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第四步:懂诗意
1.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结合插图,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2.顺势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瞳瞳: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3.理解全诗的意思。

4.俗语常说“诗中有画”,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画面?
顺势出示图片: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5.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

回忆生活,说说你过春节的画面?
6.教师归纳。

第五步:品诗情
1.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

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2.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课件出示:
王安石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

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

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

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3.再读《元日》,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暖,“日”字旁,日就是太阳,沐浴着太阳光身体就会感到温暖。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4.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升华情感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带着感受教师引读。

六、随堂检测
看画面背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清明》这首诗的预习单。

第二课时《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并默写。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
1.课件出示《元日》,请孩子们一起来背一背。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二、词语乐园
1.认读词语,点灯笼。

2.生字归类。

3.指导书写。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
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三、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学习古诗的五步法,谁来说一说?
四、交流所学
第一步解题目:谈谈清明的来源。

(1)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
第二步知作者:介绍诗人杜牧。

第三步读诗味:读古诗,抓诗眼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自由读,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
4.理解“欲断魂”
第四步懂诗意: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五步品诗情
1.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范读,边想象画面。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4.写法指导:借景抒情。

五、比较阅读
1.课件出示古诗二首,比较异同。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传统节日的景象;不同之处是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悦,第二首是悲伤,第三首是孤独。

六、拓展延伸
1.读一读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自由读,指名读。

3.师小结: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踏青外,还有荡秋千、植树、打马球、插柳等,清明节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七、布置作业
搜集、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