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性格赢得人生_杨滨
性格生产力

性格生产力杨滨亚洲八大名师峰会名师之一、“性格生产力系统”创始人我记得在2005年,,我第一次看杨滨老师课程,我当时是无意看到他的视频文件,当时一种惯性思维我觉得这个人这个样子肯定讲不什么东西的,我翘着二郎腿一边听课,一边做别的事情,在想这个人肯定讲了不怎么样!我看你讲什么鬼东东,我看视频的现场的人都在鼓掌,拼命欢呼,我认为他们不正常,只有我一个人正常。
一个多小时之后老师精彩的演讲到底打动了我,我觉得只有我一个人不正常。
各位无论你是什么样原因和理由来到这里,有一点可以证明,此时此刻全世界80%的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在家里看电视,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在享受难得的假日,但是楼上和楼下的朋友,我们却在学习,拿出手中的笔,在会场上学习。
好像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不太正常的,各位你认为此时此刻你的作为正常吗?好消息是,我们有机会成为这个世界上20%的成功人士,各位给我们自己一个热烈掌声鼓励一下。
你看给别人鼓掌,这个掌声很热烈,为什么?我听到台湾一位老师讲得非常精采,他说一位连掌声都吝啬给人的人,一生很难得到别人给他的掌声的。
所以,你必须拿出你的热忱。
非常高兴跟各位今晚有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时间。
在我学习和分享当中,无数的朋友跟我作过交流,今天我准备跟各位探讨的是有关生命的主题。
生命首先是发现,而非全面的改造。
我们来发现一下我们的生命,我们个性当中的力量,它是怎样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命运的形成,过程的产生,其实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包括表意识,潜意识,决定我们的思想,思想产生行动,行动产生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影响我们的命运,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一个规律。
人的性格无非两种:一种是外向性格,一种是内向性格。
实际上从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研究,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事实上无数的前辈,无数在这个领域耕耘的老师和学者,他们不断把人进行分类,以方便我们了解人的差异性,方便我们减低或者是减少我们人生的挫折感。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成功学”开创者杨滨专访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成功学”开创者杨滨专访
李开
【期刊名称】《健康博览》
【年(卷),期】2002(0)10
【摘要】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讲课足迹已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国内近30个省份的性格成功学的开创者应邀来到了浙江杭州讲学。
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和周围的环境,但却忽视了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杨滨的讲课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他却是一个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人,帮助你明白为什么你还没有成功的人。
【总页数】3页(P49-51)
【关键词】性格;成功学;开创者;能力型;平稳型;马来西亚;环境;菲律宾;新加坡;亚洲国家
【作者】李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6
【相关文献】
1.性格决定命运——从杜甫性格分析其悲剧命运 [J], 张珊珊
2.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J], 杜宜珉
3.性格决定命运命运表现性格——说《聊斋·青梅》 [J], 周先慎
4.性格决定命运--论哈姆雷特的性格与命运 [J], 郑贤军
5.《呼啸山庄》希斯克厉夫悲剧命运解析——环境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J], 余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滨《赢在性格》课程个人笔记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真的知道自己长处、短处是什么吗?你了解你的家人,你的同事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出现误解甚至冲突吗?这一切都源自性格,源自我们没有深入洞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为风格,没有深入洞察别人的思考模式和表达方式。
古语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对自己做个全面的了解。
1. 端正学习态度做事情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在这二者之中,又以学习的态度更为重要。
对于管理领域的课程培训或者学习而言,应该首先端正“学以致用”的态度,相应地避免以下三种不良态度:对课程“不来不行”,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对课程“听而不行”,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停留在笔记与书本之上;对课程和讲师投以挑剔和裁判的眼光,听课的重点不在于吸收正确的理论和经验,而是在于寻找漏洞和瑕疵。
2.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苍蝇撞玻璃”、“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传统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美德的推崇。
而从解决问题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则可以发现如果尝试其他曲径通幽的方法来处理,或许以千分之一的力量来付出,就可以突破其困境、实现其目标、达成其梦想。
这就说明,尽管努力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如果在“方向错误”的前提下付出,一味地努力就成为了一个陷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权衡、比较、取舍等所进行的选择本身就是智慧的一种努力。
而进行选择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这些能力来源于对人生经验的积淀和积累,而学习就是在进行“选择能力”的累积。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考虑“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事情”,继而再通过努力“将事情做对”。
另外,生活给予个人的回报,在于个人做了多少而不在于其知道了解了多少。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纯粹的理论学习很难真正积淀下丰富的成果,而且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杨滨.:领袖性格十大忠告

杨滨:《驾驭天性,塑造人格——领袖性格十大忠告》谢谢各位,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再次来到学习型中国论坛,给大家一个建议,任何一个大型会议是和每个参与者有关系,首先用掌声给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参与,没有很好的结局。
第二个,有很多培训机构的业务员和领导,对他们表示感谢!第三点,昨天老实说有一个深切乐观感悟,没听之前知道怎么做,听完之后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讲的不一样,到底怎么做,在我看来学习本身,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学习运用有改变,懂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对所有的培训老师,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在学习当中找到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的。
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学习当中消化,请所有人举起右手,写一个人字,发现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管理对人才使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这个假设是我们倾向于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人,我说了三次写人字给我看,你是写给自己看。
第一个忠告,认识人性差异,了解差异,作为领导者的重要事情。
我们的人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人有四种性格,做完测试发现四种性格不同的人,是集中表现的合力,有不同的表现,有一种活跃型,喜欢说的,完善型喜欢思考,能力型做事,平稳型是喜欢观察,用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
活跃做人很厚道,完善型欣赏天生很浪漫,能力型认为平稳型做事不积极,活跃和平稳重在做人,他们注意在人的身上,以人为中心的人,能力型和完善型重在做事。
四种差异,谁也离不开谁,活跃型人做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结果,经常变是结果,能力型一果多因,同样一个结果是多种方法来达成,明明教你这样做,完善型只有一个方法,对事情态度只有这样做最好,五是平稳型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大家这么做,我也这么做,所以我们当不同了解的人做事风格,就调动我们的员工积极性,避免用我们的习惯方式对待别人。
必须驾驭天性,必须成为人方面的专家,企业精神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是人做出来的,人字必须相互依靠,互相不理解很难同道,作为一个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二个忠告,改善自己提升下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能不能靠这句话活,我就这样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一个人说江山易改,本性不难移,不过改善是可以的,怎么改善?必须学会说的话,必须学会做的事,外国人最爱说好,太关注舞台主观感受,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说NO的时候,以和谐为主的,最需要的这样,不会拒绝别人,这两种都是以人为重心的,不要观察员工是注重人际关系,不要忘记工作,对人没有问题,但是对事有问题,确保完成自己的事情。
杨滨03性格管理与职业生涯

性格管理与职业生涯别把“铁杵”磨成“针”!我究竟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个性是生涯规划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设计自我,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能到哪里去”的问题。
有的人一方面对现实自我评价较低,另一方面又对理想自我定位很高,结果导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严重冲突——苦闷、抑郁、彷徨;有的人经不起挫折的考验,碰壁几回就自信心锐减,对自我加以否定;与此同时,内心深处对理想自我又有很高的追求,最终导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裂,开始不知自己究竟为何人,又能成为怎样的人------困惑和危机,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现实自我较为客观、深刻、明确的认识。
你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特长到底是什么?而我们的一生,总在延续着“改造”与“被改造”的故事------“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何苦呢?!铁杵就是铁杵,针就是针。
猫再怎么培养也难成虎?狮子怎么没有成为你家的宠物?珍爱本性,正视本能。
别想着“针”能变成“铁杵”,几乎不可能;也不用非把“铁杵”要硬磨成“针”——成本太高、代价不菲,是否能胜任,能否有效果?由此更扼杀了铁杵本有的价值和快乐------是“铁杵”就做铁杵的事——发挥优势,可以惊天动地;是“针”就干针的活——发掘天赋,也能流芳百世------是牛,就任劳任怨,当好老黄牛;是马,就一马当先,誓做千里马;是虎,发虎威;是猫,做乖猫------是谁,就做好你自己!生命首先是发现,而非全面的改造!爱你适合的,做你适合的,脚踏实地!成为自己,比模仿他人更快乐!体现出你独有的价值,做好你自己的本分,干好应该而且擅长干的事情。
所谓“适合的”——是与你的天赋、优势和条件匹配的!谁抢走了“幸运”?常听人说:“我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说不清,我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怎么变成这样一种人了?------”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全才,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谓优秀者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优秀者;所谓天才,也只能是某个领域内的天才。
管理是透视人性的艺术

创造管理神话的“另类”途径性格分析专家杨滨先生说:“人无完人,性格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谁对谁错。
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是什么在淘汰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同时,也在淘汰一个又一个职业经理人?答案是管理!不幸的是,诸多企业和经理人依然身陷管理理论泛滥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曾盛传过这么一个黑色幽默:一个从事企业管理的年轻人,在绩效长期不佳的压力下,转而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写作,结果一炮而红、名利双收。
那么浮华过后,我们回归管理的本质:企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管理是透视人性的艺术。
性格大师杨滨先生认为:拥有洞察人类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技能。
“性格分析”作为人类心理探索的工具,能够使企业管理阶层省下时间与减少不必要的挫折,为企业赢取最大利润。
最不像你的人,你最不喜欢的人,也许正是你团队最需要的人。
如何选择合适的职员?如何成功销售谈判?决策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团队、提供客户服务、阐明企业形象(即企业的性格类型),或建立高效率的业务组织?团队精神的建立、行销状况、组织沟通以及冲突的化解,将因“性格分析”运用于商业领域而变得更有成效。
所谓兵随将转,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长、避人所短,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精神可嘉,其实却是无稽之谈。
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要通过对员工性格的精准把握和科学分析,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现在的问题是:芸芸众生中,您能够清楚地辨明谁是“乌龟”,谁是“兔子”吗?并能够让“乌龟”去尽情畅游,而让“兔子”去拔腿飞奔?近年来,管理学届人士通过解读西游记的故事,来研究团队中四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如何建立一种互补、协调的协作关系,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猢狲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团队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
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便神通广大如孙悟空,也无法独自完成取经大任。
性格的力量学习心得

杨滨老师《性格的力量》讲座————————学习心得————————****日参加了由CSMP性格生产力国际训练机构杨滨老师主讲的《性格的力量》培训讲座。
讲座的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强,使我受益很深。
认识到了性格在生活和工作的作用。
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成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杨滨老师的课程首先对人的性格进行了分类,将人的性格分为活跃型、完善型、能力型、平稳性四种,并对这四种性格一一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说明了人的性格是由上述四种性格组成的。
这一点说明,在平时的工作中人和人之间是需要性格互补的。
同时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也需要说明这一点,性格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大不相同,所以在事物的沟通上也要将对方的性格考虑上,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没,影响到工作及生活中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这个人处事的方法,所以在工作中要很好的利用好性格的互补,在沟通中要利用好性格的互谅,这样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及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杨滨老师还对“努力不一定成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一说法进行了讲解。
我认为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在选择正确工作方法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
即工作中需要努力但如果工作方法不正确努力是得不到回报的,最好的结果是事倍功半。
有一个故事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故事中说明选择正确的工作方法比努力的工作要重要的多。
所以在做一件事以前选择正确工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会提高做事的效率。
所以我认为事前详细的计划是工作成功的基础,做出了周密、正确的计划你所要作的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半了。
谈到沟通杨老师列出了沟通的3个层级:第一层“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第二层“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第三层“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
在我看来这三层代表的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是被动的接受不是积极主动改变,甲对他冷漠他反过来就对乙冷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是人际关系越来越糟。
情商训练2 了解自己

·· · ·· ·
四 川 教 育 学 院 公 选 课 情 商 管 理
MBTI人格类型揭示了一个人深层的“本我”、 真实的我,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 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 表面的性格特征。它揭示了不同类型的人有 不同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同一种类型 的人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又是何其的相 似,从而使我们明白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 的事物感兴趣,为什么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 工作,人们为什么不能相互理解、有效配合。 通过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性格倾向,可以更 好地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更容易接受自 己;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 根据MBTI理论,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 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 位特质。
必须拥有良好的性格、习惯和脾气
潜在性格与行为模式小测试
左脑(主理性,语言,计算,逻辑); 右脑(主感性,直觉,想象,韵律)。 性格决定命运--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Maslow 习惯尽管很难改变,但只要有意识的去练习——思想上的接受,行 动上的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它是可以改变的。习惯改变,性格 跟着改变,性格又决定命运,那么你的人生也就改变了!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伦· 巴菲特和 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到:“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这一有 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 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性格、习 惯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地说:“我认为沃伦的话完全正确。”此地, 两位殊途同归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决窍。
哈佛大学的调查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性格概述(上)明确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没有学习效果,那就意味着时间的浪费。
而要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 端正学习态度做事情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在这二者之中,又以学习的态度更为重要。
对于管理领域的课程培训或者学习而言,应该首先端正“学以致用”的态度,相应地避免以下三种不良态度:对课程“不来不行”,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对课程“听而不行”,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停留在笔记与书本之上;对课程和讲师投以挑剔和裁判的眼光,听课的重点不在于吸收正确的理论和经验,而是在于寻找漏洞和瑕疵。
2.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传统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美德的推崇。
而从解决问题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则可以发现如果尝试其他曲径通幽的方法来处理,或许以千分之一的力量来付出,就可以突破其困境、实现其目标、达成其梦想。
这就说明,尽管努力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如果在“方向错误”的前提下付出,一味地努力就成为了一个陷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权衡、比较、取舍等所进行的选择本身就是智慧的一种努力。
而进行选择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这些能力来源于对人生经验的积淀和积累,而学习就是在进行“选择能力”的累积。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考虑“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事情”,继而再通过努力“将事情做对”。
另外,生活给予个人的回报,在于个人做了多少而不在于其知道了解了多少。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纯粹的理论学习很难真正积淀下丰富的成果,而且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
而只有以实践为手段来学习,不断地运用学到的东西,才能切实地得到收获。
形成对“性格”的初步认识(上)“性格”看似神秘且复杂,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性格形成初步的认识的。
(一)“性格”的界定1.定义之所以会形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其原因在于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由个人意识开始,产生个人不同的思想。
而通过个人的思想会产生各自的行为,并且行为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最终,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就被塑造成了每个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经常性的行为特征,以及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惯性行为倾向,它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因此性格包括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
2. 范畴心理学认为性格是由能力、气质和个性三方面组成的,所以个性只是性格的一部分,因此个性的不同只是表现出性格差异中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能力上和气质上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有的人热情好动;而有的人则显得冷静、少言寡语。
气质气质是与人的脾气有关的性格组成部分,是依赖于生理素质,或与身体特点相联系的人格特征,也可以称之为“天性”,也就是一个人在正常、轻松的状态下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无意识的、天生的真实反映。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的混合比例。
这种观点尽管不正确,但是他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天性中最舒适、最擅长的那个频道来运行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因为这是一个人最舒适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擅长的就不能使用,通过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个人的气质或者天性也是会有所改变的。
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天性已经确定的时候,要改变它确实不是非常容易的。
个性个性(也可以称之为“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人格)是在智商、教育文化背景、家庭、宗教信仰等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有意识的主观的一贯反映,它分为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人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义是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的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的角色和身份。
这说明个性(人格)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又有某些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东西。
这些稳定而异于常人的特质,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内到外的、真实的个人。
因此,个性(人格)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全体和整合,表现它过去和现在的特性,也预示他将来的行为。
能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这种条件可以是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例如某些经过遗传而获得的基本素质;也可以是经过学习和实践而得来的,如解决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或处理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论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
3.结构特征以上所讲的性格构成内容之间存在着以下特征:完整性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这种联系使得对性格的推测有了现实可能性。
复杂性性格的完整和统一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构成了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于外。
但行为方式和态度之间并不一一对应,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
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
可塑性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保持自己对于外界的最佳适应状态,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挑战,维持适当的适应性。
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种性格调整的灵活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健全、完善性格的锻造,正是在性格的可塑性基础上实现的。
(二)“感知”和“判断”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一个由“感知”到“判断”的过程,即通过对事物的感知,立刻形成并做出一个判断。
1.“感知”和“判断”之间的距离“感知”和“判断”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正是由于在每个人围绕着工作和家庭所展开的人际关系当中,不断进行的“感知”和“判断”总会存在偏差,所以,才会使得个人没有能够采取最有效的积极行为,从而导致诸多矛盾、误解以及冲突的产生。
错误的感知导致错误的判断由错误的感知而导致错误的感知的判断是很容易理解的,基于对事物的错误“感知”而做出的“判断”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即便偶尔出现正确的情况也是纯属偶然。
正确的感知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不仅错误的感知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即便是正确的感知也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正确感知没有累计到足够的量,是片面的,而非事实的全部,因此自然无法对质的判断予以有力的支撑。
例如“盲人摸象”的典故,五位盲人所感知到的都是真实的大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对于大象的某一部分而言,他们各自的感知是正确的;然而基于每个部分、片面的事实所做出的匆忙、仓促的判断却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绝不能掩盖他人所接触到的事实。
之所以个人自己否认他人所见的事实,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而已。
【案例】孔子喝粥的故事孔子有一天想喝粥,于是让徒弟帮忙熬粥。
徒弟熬完之后,将粥送到孔子的房间。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从门缝中发现一个令其相当不悦的现象,即徒弟在送粥的途中偷喝了一勺。
徒弟将粥送到房中之后,孔子表现得不太高兴。
而徒弟看到师傅不高兴的神态,便很认真地告诉师傅,解释说刚才之所以会舀一勺粥的原因是一只苍蝇飞进了粥里,徒弟用勺子把苍蝇污染的那勺粥舀起来,把苍蝇弹出去,却又不忍心把这勺粥浪费掉,所以才把那勺粥喝了下去。
孔子因此有感而发,当晚抒发自己的感慨:个人自己看到的都未必是事实,更何况自己没有看到真实的呢?2.习惯的处理方式在面对“感知”与“判断”之间的距离时,每一个人都会陷入一个心智陷阱,即倾向于用个人习惯的方式或思路去观察和判断事物,由此导致了对“他人看到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的否认。
由此可见,要在当今社会处理好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避免发生诸多的纠纷、矛盾和误会,就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同情和理解那些与自己不一样观点的人。
3.生物的两大基本特征瑞典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于1923年在其著作《心理类型》中提到一个观点,即所有一切活着的有呼吸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人,在清醒状态下都在运作两大基本功能:第一个是从外部世界搜索信息,第二个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可见,以上“信息搜索”以及“确定形成”的两大基本功能,与在这里所提及的“感知”和“判断”的观点是一致的。
以“闻风而逃”为例,其中“闻风”对应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而逃”则是形成决定的过程。
最终形成的决定,可能是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或者生活经验。
也可能完全来自于无意识的反应,即所谓的“天性使然”。
由此可见,虽然个人的决定是以收集到信息为基础的,但是未必每一次都是经过个人思考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所做出的许多决定,其实都根植于各自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在协助着每个人来进行思考行动以及与他人交往的。
第二讲性格概述(下)形成对“性格”的初步认识(下)(三)性格心理学1.涉及的基本概念性格心理学中涉及的概念很多,主要概念如下: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例如,有一个事物,通过视觉器官感到它具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
通过嗅觉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气味。
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硬中带软。
通过口腔品尝到它的酸甜味道。
于是,我们把这个事物反映成苹果,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
客观事物一旦离开感觉器官所涉及的范围,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但是,知觉又和感觉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意识意识是指人脑所特有的反映内部和外部客观现实的机能,也指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知觉状态,它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无机物显然不可能有意识,有机物包括高级动物甚至人动物也不能说有意识,只能说随着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出现了意识的萌芽。
只有进化到人类,出现了组织结构比较发达的人脑和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以后,才产生了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
无意识无意识指的是那种不知不觉、自己本人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它与不同言语、词和文字相联系,但不能用言语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