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
名著开头摘抄

名著开头摘抄以下是几个名著的开头摘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百年孤独》“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简·爱》“我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世上没一个亲人,我走投无路,处境凄凉。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了那一天:天正打着雷,雨下的正邪乎,爸爸领着我上街去给他拉车。
”《鲁滨逊漂流记》“我于1632年生于一个不太富裕的英国城市。
”这些开头都各具特色,为接下来的故事奠定了基调,引人入胜。
《海底两万里》“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怪事,当时人们都在议论纷纷,不管是不是海怪,它这件事情可算是轰动了全世界。
”《飘》“斯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总是为了她而神魂颠倒。
”《悲惨世界》“太阳照常升起,而他,冉·阿让,坐上了班房。
”《傲慢与偏见》“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巴黎圣母院》“就在1482年,巴黎的堂区里诞生了一个叫卡西莫多的小怪物。
”这些开头同样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吸引力,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和氛围。
《麦田里的守望者》“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哪个城市出生,降生的具体年月日,我的父母是怎样认识的,以及他们是在哪一年结婚的。
”《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小王子》“一、二、三,我要开始讲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茶花女》“我认为只有开了花才能结出花,只有结出果才能有熟透的果。
”这些开头或引人入胜,或揭示主题,或设置悬念,都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增添了更多的期待和好奇心。
《红与黑》“1828年4月中旬,一个刚在贝尚松神学院注册入学、名叫朱利安·索雷尔的年轻人,来到离该城不远的雷纳尔村,当上了家庭教师。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所写的一首朦胧的梦幻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全文对照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篇1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他的作品爽朗清新、雅俗兼施、笔墨洗练、意趣深远,历来为人所称颂,《湖心亭看雪》则是其代表作。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全文围绕一个“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万般钟爱的一片痴心。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不得不说,很多名著的开篇和结尾,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点睛诗词。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四大名著的首尾诗词,请诸君一同欣赏。
《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尾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
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演义”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水浒传》开篇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七雄绕绕乱春秋。
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
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结尾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开篇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红楼梦最全诗词

《红楼梦》最全诗词!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
红楼梦第75回好词好句

红楼梦第75回好词好句1、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2、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4、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5、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6、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7、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8、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9、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
10、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11、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12、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13、什么金玉良缘,我看是木石姻缘。
14、这人间不过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
15、幽情缱绻云何痴,幻虚由来转荒唐。
16、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17、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1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19、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20、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
2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2、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23、悼红轩中悟辛酸,红楼梦里肝肠断。
24、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25、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26、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27、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28、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9、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30、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31、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32、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33、一声杜字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34、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35、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36、帘外蕉叶竹梢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
37、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8、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39、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40、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
41、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42、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3、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中国四大名著的优美词句

中国四⼤名著的优美词句1. 中国古典四⼤名著的精彩句⼦满纸荒唐⾔,⼀把⾟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世⼈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荒冢⼀堆草没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说恩情,君死⼜随⼈去了。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孙忘不了;痴⼼⽗母古来多,孝顺⼉孙谁见了?----《红楼梦》《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结满雕梁,绿纱今⼜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如何两鬓⼜成霜?昨⽇黄⼟陇头送⽩⾻,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皆谤。
正叹他⼈命不长,那知⾃⼰归来丧!训有⽅,保不定⽇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作嫁⾐裳!----《红楼梦》《〈好了歌〉解注》假作真时真亦假,⽆为有处有还⽆。
----《红楼梦》太虚幻境⽯牌坊联语⼀个是阆苑仙范葩,⼀个是美⽟⽆理瑕。
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个枉⾃磋嗟呀,⼀个空劳牵挂;⼀个是⽔中⽉,⼀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枉凝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惜春暮,愁绪满怀⽆释处. ⼿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巢初垒成,梁间燕⼦太⽆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去梁空巢也倾。
⼀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时,⼀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痕。
杜鹃⽆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什么意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是什么意思?《红楼梦》作者的五言绝句深含其方才是无奈之举,以为生不逢时,智能何其愚,因不得展现奇才,皆是天意,此乃天道轮回。
方言假亦真来真亦假,不以外露,智取其背后的有为,皆密之,可保家族后人平安。
“无为即无可”就是作者遁禅后的名字,甄士隐即密之,“密之”是作者的字,也就林黛玉呼其母亲敏字就读成“密”。
谁解其中味,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满清宫廷清风斋,明了背后大明亡朝明月鉴。
方解其中味。
此“方”就是脂批之言:芹每听说“西”字,方就泪流满面。
那就是流落他乡的作者一想到西边的“方”,也就是金陵西“方”灵河边的桐城桂林方家。
明了方家是中国第一诗礼之家。
方言心酸泪是指明末清初的家族血泪史:第五世方法,大明开国第一代进士,四川断事(指挥史)。
因是方孝孺门生被牵连,投安庆长江水殉国以明清白。
嘉靖年间方氏德贤皇后(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被宫火烧死,皇帝见死不救,虎兕相逢大梦归。
湖广巡抚方孔炤因被嫉妒才能而遭陷害入狱,儿子方以智身为翰林院检讨血书一年上诉,崇祯开恩,告老还乡。
自己悼念崇祯之亡,被李自成毒打骨肉分离,伺机逃脱,追随弘光又被阮大铖诬陷,后被桂王朱由榔任命南明大臣,看透南明腐败内部不团结,辞官,又被清兵追杀逮捕,临死不屈,清兵将领感其气节,答应其削发为僧,名弘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餐露宿,卖药算命为生。
后辗转两广福建,改名吴石公、最后隐于江西青原山净居寺,改名无为,药地,大智。
著书立说,创立洪门,及天地会。
三次落难离开家乡,人称贾三萍。
创三点会而易名:木立,墨沥;一直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故人称曼公(又日月)。
1671年因粤事被清兵逮捕赴广州途中,过江西惶恐滩追思文天祥,故投水而亡。
化作莲花随风而去。
方以智大姑爷,大明张秉文将军在保卫济南时同清兵作战,战死沙场,大姑率妾婢女投大明湖而亡,后追封一品诰命夫人。
方以智在北京及金陵的家,被李自成抄一次,后阮大铖抄一次,其女儿方域和女婿流落他乡,后来被受过方家祖上恩惠的山民收留,以织布耕种为生。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意思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意思
题目“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意思是指:人们都说作者很蠢,但又有谁
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深意?
关于这一话题,人们有着百花齐放的观点,有人认为作者很蠢,也有人认为作
者聪明智慧,甚至可以仔细揣摩作者的想法与观点。
作为一个聪明智慧的作者,有的人可以体会到他的文字所异于常人,内容充满深意。
看似上等的普通内容,却蕴藏着作者大千世界,不俗的心灵活动。
当一些读者读完作者的作品,不但能用更有深度的视角去解读作者的文字,甚
至每一句话都经过了作者多次的推敲,因此读者可以品味其中深意,对作者创作理解得更深入。
这次去那里也算是作者通过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而有了特殊闪亮的成就。
最后,作者的文章中含有很深厚的内涵,这些内容有的人可以一时间很难理解,但是却是真正能解开作者深意的人,谁能真正理解其中味?因此,作者的文字有助于大家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做高级藏书朋友所必备的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云作者痴,试解其中味——谈我读教《寄小读者——通讯十》
的感悟
记得自己还是在中学时代读过冰心的文章《小桔灯》,现在追忆往事,颇有一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感,但当时有一句话使我至今难忘:“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老师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冰心的主要作品《繁星》《春水》和《三寄小读者》,但是在当时敏感的心中,冰心一定是一位温文尔雅、仪态万千的女子,一如与她颇生龃龉的一代才女林徽因。
后来,多年后,一个偶然的场合,邂逅了冰心的照片,从幼年到青年、中年直至耄耋之年,方与自己模糊的想象有了映照。
喜欢冰心,没有任何复杂的缘由,就是觉得一个女子能敢于把自己的真面目示人、敢于把自己的一片“冰心”捧给这纷杂的的世界,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勇气,也是一种罕见的真性情。
或许,浩瀚的大海造就了冰心的热情,慈爱的母亲赐予了冰心的温柔,赴美留学的经历锻造了冰心的坚强,在纷扰的民国的大地上注定会开出冰心这朵文学奇葩。
不同于民国时期的其他女作家,冰心的作品很少反映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她崇尚“爱的哲学”,笃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一位爱的传播者,她的作品一直贯穿着三个主题——自然、童真和母爱。
这次公开课课题我选择了冰心的一篇著名儿童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
这篇文章我以前曾经读过,但当时并没有细细品味、深入思考,有一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感觉。
现在再读这篇文章,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执教,自己认为品味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冰心的这篇通讯是她在美国的威尔斯利学院留学期间创作的,在结尾处冰心点明了写作时间——1923年和写作地点——圣卜生疗养院。
当时冰心孤身漂泊海外,又身患疾病,既有去国怀乡之忧,又有辗转病榻之痛,自然会加倍思念世上与自己最亲近之人——母亲。
在这篇通讯中,冰心用如花妙笔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圣母像。
冰心文中的母亲形象,如同拉斐尔笔下的一系列圣母像,温和纯洁慈爱安详,散发一种淡淡的爱的光辉。
然而,这个母亲不是高入云端、俯视苍生,而是低触尘埃、普济众生。
冰心采用了倾听母亲的叙说与抒发内心的感悟这种“二重唱”的形式来撰写文章第一大部分,这种形式使文章结构变得摇曳多姿,富有层次感。
这一一部分借母亲之口追忆十则童年趣事,字里行间体现了母爱的温馨感人、幼年冰心的可爱和童真,也体现了弥漫母女之间的深深的痴迷和爱恋。
第二部分描写由对往事的回忆而产生的对母爱的无限赞美。
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对母爱的讴歌。
在作者心中,母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是博大的、深沉的,是永恒的、不变的,充分显示了作者笃信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思想。
第三部分呼吁小朋友行动起来,珍视母爱、拥抱母亲。
整篇文章结构井然,叙议结合,抒情浓郁,笔法多变。
文字读起来如同冬日里的一杯散发氤氲香气的清茶,温馨熨帖可人。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设计这堂公开课时,我以自己正
在研究的课题“情境教学法”的内核为主要指导思想,侧重于使用各种方法去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学生领会爱的真谛,理解尊重感谢生养自己的母亲,体会母爱的伟大崇高。
同时,在听说读写中,欣赏冰心语言的独特之美和动人之处。
关于如何导入课题我很犹豫。
刚开始我想用学生学过的冰心的著名诗歌《纸船——寄母亲》导入、或直接用关于母爱的名言导入,后来在选择体现母爱的歌曲时,我听到了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当时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于是,在上课时我就播放了这首歌并要求学生跟着唱,在学唱的过程中,不少学生留下了感动的热泪,课堂也有了需要的氛围。
然后第二环节,是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作者简介,学生准备比较充分,但是有点抓不住重点,需要教师加以概况和总结。
在阅读课文、追忆往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叙述从自己母亲那儿听到的关于自己的童年往事,几个学生即席发言,饱含深情,声色并茂,充分体现了童年生活在学生心目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可以听出他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不舍,又可以感觉到他们和母亲之间的眷恋和深情。
在下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你爱自己的母亲吗?你和母亲的关系如何?冰心和母亲的关系怎么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冰心和母亲关系的一句话。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敞开心扉,描述了和母亲相处生活的点点滴滴,语言质朴,情感真实,动人心扉。
有的学生谈到了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以及长大后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默默付出而突然懂得了母亲的心,一度变得哽咽不能继续述说;有的学生谈到了和母亲的无所不谈,母女关系非常融洽;有的学生谈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自己由衷的感谢……感谢我可爱的学生们,她们总是那么信任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虽然我们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岁月鸿沟。
我觉得,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应该是相互的,学生的坦诚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也打开了自己紧闭的心扉。
我激动地给学生讲了“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在讲述时学生和我都感受到了母爱的纯洁和伟大,都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和洗礼。
情境教学讲究“情切”、“以情动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无动于衷,如果教师认为上课仅仅就是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自己走进文本,进入课文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以自己的真实感受激起学生的情感。
我在读《寄小读者——通讯十》时,不时被作者那澎湃的激情所打动,作者与母亲之间“弥漫的‘痴和爱’”这股爱的潮水让我不禁也开始追忆童年、感受母爱。
在后面的朗读环节中,我用《爱的协奏曲》作为伴奏音乐,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感动自己的句子,在柔婉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读得如痴如醉、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随后是朗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和冰心歌颂母爱的其他佳句,这一部分我采用投影让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书声琅琅,神思飞扬,水到渠成地在教师的总结归纳布置作业的叙说中结束全篇。
上完课后,回忆自己的上课过程和环节设计,觉得还是有不少不足之处:
首先,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显得突兀和不够自然,尤其是过渡语的设计尚需斟酌。
其次,如何对学生的即兴发言进行精彩点评,语言如何润色,情感如何升华,还需要自己多读书、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最后,有些地方感觉自己对学生的点拨力度不够。
如学生在回答“你是如何理解弥漫在母女之间的深深的‘痴和爱’”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只能照读文本,归纳分析能力欠缺,自己点拨显得有些无力和缺乏实效。
然而,我觉得自己通过这次上课还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堂课,我欣喜地发现了09英(2)的全体学生的更多可爱之处,她们热情、坦率、单纯、善良,她们用自己的青春之火让我感到了无限温暖。
其次,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查漏补缺,迎头赶上,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爱的熏陶和教育。
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路,装点得香花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在生命的漫长的旅程中,我不愿做一名茕茕而立的游客,更不甘心做一名踽踽而行的旅人,我愿意去感受爱之花的芬芳、播种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