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含答案)

19 奇妙的对联 1 四中崔宝安《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巩义四中崔宝安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设计人:张保玉审核人:编号:16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学习欣赏对联。

尝试对对联。

学习过程:一、联林趣事谢缙巧对曹尚书明代翰林学士谢缙,是个有名的才子。

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他便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命家人曹保去问是哪个人写的。

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谢通之子谢缙写的。

曹尚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

谢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忙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

谢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感到十分惊奇,即命家人曹保把谢缙叫到府上。

当谢缙来到曹府时,不料大门还关着。

谢缙当时高声指斥:“正门不开,非迎客之理。

”曹尚书在门内说:“我出几副对联,如果你对得上,我便开中门迎接。

”于是,念了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谢缙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又念一联:闲人免进贤人进;谢缙闻声对道:盗者休来道者来。

曹尚书见谢缙对答如流,连称“奇才”,当即开了中门迎接。

谢晋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连蹦带跳,曹尚书便又挖苦他:出水蛤蟆穿绿袄;谢缙见曹尚书身着红袍,老态龙钟,不假思索地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听了觉得很尴尬。

待谢缙进入府后,便问:“谢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谢缙想起父亲起早摸黑,沿街卖水,早晨、夜晚水桶映照着太阳月亮的光华;又想起母亲在家纺线织布,双手灵巧操作的情景,于是回答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听了,不得不惊服谢缙的奇才。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你一定也能想起来不少关于对联的趣事吧。

写下提要,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一讲。

二、了解对联常识1、对联由和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等。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一)编写人:杨安成审核:领导签字:【学习目标】一、了解对联的一般知识,明确拟写对联的基本要求;二、增强遣词造句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技巧;三、学习、鉴赏佳对妙联,感受汉语言独特的魅力;四、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难点】一、拟写对联的基本规则,重点是结构相当和平仄相对;二、感受和鉴赏对联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预习案一、细读“对联常识”部分的内容,思考并解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对联?2、对联的由来是怎样的?3、对联在拟写规则上有哪些具体要求?4、想一想,对联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检查阅读效果,对问题3、4作重点提示。

问题3、对联的规则要求:①上下联字数相等;②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③上下联字词使用不重复(特别情况除外);④结构一致或称句法相似;⑤讲究平仄,声调和谐,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上声、去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阴平、阳平)⑥书写时,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⑦张贴或悬挂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⑧春联一般有横批,好的横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对联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要求严格,而宽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通常情况下,能拟出宽对即可。

问题:4、对联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1)美在对称:无论字数多寡,无论意义大小,每一副对联都显现出外在的结构之美。

(2)美在韵律:对联讲求平仄相间,读起来抑扬起伏,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3)美在修辞:除对偶之外,对联中还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等修辞,从而取得种种神奇的效果。

(4)美在精炼:一副简短的对联,却能表达丰富的内容,时常一字传神,处处生辉。

(5)美在雅俗共赏:对联既为文人雅士所好,也为平民百姓所爱;既可为阳春白雪,也可为下里巴人;既可庄重严肃,也可活泼风趣。

三、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很多,分类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用途、技巧、来源等等,以下列举几种作简单介绍:⑴正对:也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上下联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例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船;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一梳理探究第2课《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设计【教师寄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导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猜一则谜语,引起探究、学习的兴趣: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发红光,年年报吉祥,谜底:春联二、介绍对联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谜语和教材中的插图:清朝书法家钱沣的对联“文辞真比丰年玉;气味还同幽壑兰.”概括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必须是上下两联相对,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而且上下联要结构相同,断句一致.如:文辞——气味;真比--还同;丰年玉——幽壑兰。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上下两联位置相同的词语的词性要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必须用平声。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极上口.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但又不能完全重复。

从内容的关联性上可把对联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比如:“树一代新风,立百年大计”(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篇1奇妙的对联【学习导航】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资料链接】一、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

二、对联的种类: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教师节联)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

(“八一”节联)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荷开并蒂;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凤凰来仪。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生)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并掌握对联的有关常识。

2.根据对对联的有关常识的认识学拟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加强对中华古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拟写对联三.活动组织过程.一)导入:由少年毛泽东巧对老先生的故事来初步认识对联。

跳,跳,跳,跳下地飞,飞,飞,飞上天二)学生自读文本走进对联(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叫对联?2.对联的组成(从格式上看)有几部分?3.对对联有哪些要求?4.欣赏课本中的对联三)自由朗读一遍晨读对韵四.牛刀小试(拟写对联)1. 猜一猜只有几文钱,你又求,他又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日也拜,夜也拜,叫我为难横批是2.对一对2(1)一条大路通南北(2)阅读下面相关文字,然后按要求答题湖南岳阳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但岳阳楼的出名,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不朽名作《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

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

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更为后人传诵。

(1)岳阳楼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四面湖山来眼底”,下联是“万家到心头”,请根据以上内容在空缺处填上两个恰当的字。

(2)请为下面的对联补拟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记事下联是:3、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拟写对联的上联。

雅典奥运会。

比赛第一天,我国年仅22岁的射击运动员杜丽在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中凭借最后一枪的出色发挥为中国军团夺得第一枚金牌。

比赛第七天,我国29岁的羽毛球选手张宁在女单决赛中以2比1力挫荷兰名将张海丽夺得冠军。

而十年前,在尤伯杯决赛中她曾败给张海丽。

有人想就这两人夺得金牌的事写一副对联,已经有了下联,请你在横线上对出上联。

上联:下联:羽坛老将十年磨一剑4、请从“恒心”,”“勤学”,“立志”,“奉献”,“尊严”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拟写一副对联。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填空题。

1、对联,也叫__、__、_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__和_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声;平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仄声是指:____________.
4、对联的种类有:
二、猜地名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三、猜人名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2、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四、猜行业
1、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2、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3、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五、对对联
1、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2、春晖盈大地
3、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4、爆竹声声脆
5、满园春色好
6、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六、改对联
1、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2、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七、猜联内人名
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对联导学案

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学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自学指导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

——金•元好问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预习必知1、对联常识①对联,又叫﹍﹍﹍﹍、﹍﹍﹍﹍、﹍﹍﹍﹍等。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由﹍﹍﹍﹍和﹍﹍﹍﹍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盛行于﹍﹍﹍﹍,可谓源远流长。

②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也叫对偶,要求是﹍﹍﹍﹍﹍﹍﹍﹍,﹍﹍﹍﹍﹍﹍﹍﹍,﹍﹍﹍﹍﹍﹍﹍﹍。

③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称为“仄起平收”。

④对联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

张贴时,上联在﹍﹍,下联在﹍﹍,左右以﹍﹍﹍﹍﹍﹍﹍﹍为分别。

2、大家能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二、探究学习(“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1、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后蜀主孟昶)2、佳联欣赏①春联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②婚联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③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④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⑤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⑥行业联救死扶伤如春风拂面回春妙手似华佗显神春雨暖风催绿千株树园丁心血浇红万朵花3、认真观察下面几则对联,说说对联的特点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对联》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的相关常识和高考出现的一般题型。

二、知识链接
1.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产生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茶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元日》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民间贴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写对联。

他在应天府(现在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然后他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尝试着为你喜欢的人或事或物写一副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