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气管切开后动脉性出血原因及治疗与预防

气管切开后动脉性出血原因及治疗与预防

气管切开后动脉性出血原因及治疗与预防气管切开后出血是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出血较常见,多为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患者剧咳,局部小静脉扩张使原来封闭的血管再次破裂。

常见于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和甲状腺峡部等。

继发性出血较少见,多由于动脉出血而常常是致命的[1]。

对气管切开后出血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本文对2002年3月至2010年11月共计12例气管切开后动脉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提高对气管切开后动脉性出血的认识。

1气管切开后动脉出血的原因分析1.1气管动脉瘘气管动脉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套管末端或套管管壁对气管前壁不断摩擦、撞击,致使气管壁腐蚀坏死,进一步波及无名动脉。

气管动脉瘘大多数发生在气管与无名动脉之间,也可发生于颈总动脉、甲状腺下动脉、主动脉等。

气管动脉瘘约有半数首发症状即为大出血,一旦发生,会突然从气管中喷射出大量鲜血,血柱可高达1尺。

发生的时间,最早是术后3d,多数发生于15~25d[2]。

术后48h后切口处有10ml以上的出血,和(或)气管套管搏动是诊断气管动脉瘘的先兆体征。

1.2气管切开过低在气管切开术中,如果术野不清或头过度后伸可造成低位气管切开,急症切开时更易发生。

从解剖资料可看出,当瘘口低于第4气管软骨环以下时,套管的凹面有可能直接触及无名动脉,长时间摩擦可导致无名动脉损伤、坏死,从而进一步破裂出血。

1.3无名动脉高位a.颈部放疗或术后瘢痕形成等原因,往往可造成无名动脉相对上提,有时甚至上提到胸骨颈静脉切迹以上;b.极少数人存在无名动脉异常高位的情况[3],此时,即使切开位置正确,也极易发生套管对无名动脉的损伤。

1.4套管选用不当手术过程中置入不合适的气管套管,如过长、过粗或弯度过大时,即使在第2、3气管环处切开,亦有可能造成无名动脉损伤。

传统的合金套管为中部前凹形,套管上端固定时,其下端易顶压气管前壁,从而增加了损伤气管壁的机会。

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气管切开是ICU抢救急诊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但并非绝对安全,它可以出现各个不同阶段的并发症,其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大出血能导致患者窒息、循环衰竭而死亡,抢救成功率极低,国内文献报道抢救成功者很少。

本文从患者、医疗、护理三个方面总结了出血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在临床中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大出血引发的死亡率。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措施,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术及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

对于喉梗阻的患者,气管切开可立即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对于中枢性呼吸困难、ARDS、COPD等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后可给予机械通气,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但常规及紧急气管切开术并发症较多见,如气胸、皮下气肿、气管狭窄、出血、气管食管瘘、拔管困难等,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发生大出血抢救不及时可立即毙命,欧阳学剑[2]报道气管切开术术中大出血发生率为2.51%,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94%。

陈良嗣等[3]报道,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3.9%(17/438),占所有并发症的41.5%(17/41)。

有文献报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2%~8.6%。

气管内壁无名动脉破裂、气管套管周围气管内黏膜糜烂破裂、气管前方甲状腺等组织血管破裂、支气管或肺泡内血管破裂均可能引起气管内大出血,其中无名动脉损伤是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4]。

因此总结出血原因,做到有效预防大出血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就出血的原因及对策作出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1出血的分类按程度可分为血痰、渗血、出血[5],按部位可分为无名动脉出血和非无名动脉出血,按时间可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

2出血原因分析2.1患者因素2.1.1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因重症患者伤后出现应激状态,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影响凝血机制,以及大量抗生素、肝素钠等抗凝药物的应用影响了凝血机制,或危重患者出现DIC。

1例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

1例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

1例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摘要】本文是一例老年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病例,本文对该病例的护理个案进行探讨,总结护理措施:术中有效配合、保持气道通畅、气道出血护理、院内安全转运、术后伤口护理等,为今后护理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334-011 气管切开治疗的简介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措施,对于喉梗阻的患者,气管切开可立即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对于中枢性呼吸困难、ARDS、COPD等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后可给予机械通气,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但气管切开术并发症较多见,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2%-8.6%。

2 气管切开的生理解剖气管切开是上呼吸道急救中开通气道的最有效措施,掌握熟练的解剖是其成败的关键。

气管切开术应在颈部的安全三角区,因无大的血管走行,进行手术相对安全;在相当于7-8气管环前壁有无名动静脉横跨,故气管切开不宜低于第5环,以免损伤血管出现严重的大出血。

[1]3 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气道出血常见病理生理为:1、患者凝血功能异常;2、切口过大或患者体位导致切口偏向一侧或头部过度后仰导致切口过低时,易导致无名动静脉破裂。

[2]4 临床病例分析本文是老年危重病人,经鼻气管插管改为气管切开,手术过程中发现术野出血多,予纱块压迫1小时后出血速度仍较快,遂继续予纱块压迫止血并暂时缝合皮肤,外部予以冰袋加压。

次日,打开气管切开伤口,取出纱块后仍有大量鲜血涌出,立即停止手术,请耳鼻喉科会诊后转手术室继续手术探查,给予电凝及缝扎止血,伤口至半管引流,术后安全转ICU病房,术后每日予颈部切口换药,伤口愈合良好。

本文对该例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如下:护理问题1:并发症:出血护理措施:病人术野出血多,压迫止血无效,护理上首要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气管插管气囊压力,防止血液向下流入肺内;配合医生止血,补充血容量等;避免颈部活动过度,防止再次出血。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常规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及有效的止血方法。

方法对1998-2009年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出血的7例患者出血原因进行归类分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止血。

结果本组病例经一次处理均成功止血。

结论气管切开术中,打开气管前壁前术腔妥善止血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对确已并发出血的按出血原因施行不同方法积极止血。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出血并发症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是抢救严重呼吸困难病人的常用手术,耳鼻咽喉科医生应熟练掌握该项基本技能。

术后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9年来我科共行气管切开203例,术后并发出血7例,现将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总结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3-72岁,平均46.6岁;各种原因形成全身低凝状态切口弥漫性渗血4例,甲状腺峡部处理不当出血2例,气管黏膜血管磨损出血1例;病种涉及药物中毒1例,脑梗塞2例,脑出血1例,慢支肺气肿1例,破伤风1例,急性喉梗塞1例。

1.2处理方法 4例切口弥漫性渗血者,术创予凡士林纱条填塞48小时,同时积极寻找引起全身低凝状态原因,予对症处理;甲状腺峡部出血的重新缝扎出血血管;气管黏膜血管损伤出血的在纤维喉镜下行微波热凝止血,并更换较小型号气管套管。

2 结果7例出血患者经一次处理后均成功止血。

3 讨论气管切开是切开颈段气管前壁,建立新的呼吸通道的手术[1],常用于抢救严重呼吸困难病人,该手术原仅用于解除喉梗阻引起呼吸困难,现在还广泛应用于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性呼吸困难的辅助治疗,使下呼吸道分泌物能经气管套管吸出,从而改善肺内气体交换。

同时对于减轻呼吸道阻力,减少呼吸道解剖无效腔及通过气管切开的气管套管进行人工辅助呼吸和便于气管内给药等来纠正呼吸机能不全有很大帮助[2]。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我科所遇7例出血以原发性出血多见,主要出血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病人剧烈咳嗽,局部小静脉扩张,使原已止血的出血点再出血。

气管切开手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气管切开手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气管切开手术后出血原因分析朱运华;王亮;李梅生;董明敏;王险峰【摘要】目的分析常规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 2012年3月行气管切开术的536例患者,其中56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按术后出血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术后24h内出血和术后24 h后出血者,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原因.对出血患者不同病因提出处理措施.结果气管切开术后2 w内并发出血的人数最多,发生率为46.43%,明显高于其他出血时间;术后24h内的出血原因以凝血功能障碍(8.93%)为主,术后24 h后出血原因以套管、切口感染导致最多,分别占28.57%、35.71%,出血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术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及时有效的处理可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3页(P208-210)【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出血;原因;处理对策【作者】朱运华;王亮;李梅生;董明敏;王险峰【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商丘476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河南郑州450052;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商丘4761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河南郑州450052;商丘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2在急救手术中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可使患者喉部梗阻迅速得以缓解,有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建立良好的机械通气,对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部分患者由于自身原发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且手术过程中护理不当,术后出现感染、窒息、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其中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

气管内出血者病情危急重,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本研究针对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进行了分析与处理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在气管前壁切开一小口,插入管道通向气管内,以便人工通气并防止上气道梗阻的手术。

手术如同其他任何外科手术一样,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术后出血,可能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认真观察和管理是必要的。

出血原因气管切开后,出血多数发生在手术后的几天内,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导致气管切开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管切开术涉及到颈部和气管的血管。

如果血管存在本身的缺陷或动脉硬化,手术时可能会受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偶尔会破裂。

2. 感染气管切开后,因切口处不洁感染而引发的炎症也是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炎症会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3. 长时间通气长时间通气也是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如果通气管插入时间过长,会破坏气管的柔软性,导致较大的血管破裂。

4. 转移性恶性肿瘤气管前肿瘤或其它原因导致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可能存在恶性转移。

如果转移恶性肿瘤导致术后出血,治疗不仅难度大,且预后不佳。

处理方法如果术后出血,应采取以下措施:1. 立即停止通气管如果气管切开术后出现出血,立即关闭通气管。

通气管可能会隐藏在患者的口腔或上气道内,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检查。

关闭通气管也有利于限制出血量。

2. 给予高压氧疗法高压氧疗法可以缩小血管,减少出血,可以通过气管插入口或面罩应用高压氧疗法。

3. 测试血液凝固功能如果血液凝固机能受损,可能导致气管切开术后出血。

因此,需要对血液凝固功能进行测试,然后可以给予血管收缩剂或注射凝血剂进行治疗。

4. 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状况不能通过其他手段稳定下来,需要重新进行手术。

手术包括气管前血管结扎和切除,以及气管插管。

预防措施牢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出血:1. 正确执行手术正确执行气管切开手术非常重要,包括准确确定气管和颈部的血管等重要血管的位置。

2. 仔细观察患者术后24小时内需要密切地监视患者的状况,方便及早发现问题。

气管切开护理问题及措施

气管切开护理问题及措施

气管切开护理问题及措施护理问题:
1. 呼吸道感染:由于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2. 气道堵塞:分泌物黏稠、痰痂形成、异物等可导致气道堵塞。

3. 出血:手术切口、气管黏膜损伤等可能引起出血。

4. 皮下气肿:可能因手术操作或其他原因导致气体进入皮下组织。

5. 脱管:固定不牢、患者剧烈咳嗽等可能导致气管套管脱出。

6. 湿化不足: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不易排出。

护理措施:
1.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湿化液等应严格无菌。

病房定期消毒,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切口周围定期换药,保持清洁干燥。

2. 保持气道通畅:
及时吸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给予充足的水分,以稀释痰液。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

3.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皮下有无淤血。

若有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 预防皮下气肿:
密切观察颈部、胸部皮下有无捻发音、肿胀等。

如有皮下气肿,一般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切开排气。

5. 防止脱管: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松紧度适宜。

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防止自行拔管。

每班交接时检查套管固定情况。

6. 气道湿化:
持续气道湿化,可使用微量泵泵入湿化液。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气管切开后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精心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气管切开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气管切开术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气管切 开术既是 救治 气 道阻塞 、 下呼吸道 分泌 将 囊 内压力调节适 当, 掌握拔 管指征 , 避免多次插管 。
物 潴 留所 致呼 吸困难 、 呼吸衰竭 的救命手 术 , 是辅 在发现 有气 管 内大 出血 的先 兆时 ,及 时做好抢救 准 也 助 头颈外 科 、 胸外科 、 神经 外科 、 神经 内科及 烧伤科 备, 向家 属交 待病情和 预后 , 并 以减少 医疗纠纷 的发
溃 疡 痊 愈 后 可 能形 成 环 形 瘢 痕 而 致 严 重 的气 管 狭 躁 致 肺泡破 裂 ; 气管 切 口太 小或气 管套 管偏 粗 , 管 插 窄 。据文 献 报道 , 当气 管导 管套 囊 内压超 过 29k a 时从 气 管外 滑脱 亦 可刺 伤胸膜 顶 ,导致 气胸 。故 术 . P 时气 管黏膜 血流 开始 减少 , 40 P 时, 达 .k a 黏膜血 流 明 中应尽 量避 免上述 情况 , 当患 者烦躁 不安 , 手术 时应 显减 少 , 黏膜 苍 白。另有 文献 报道 , 管 导管 套囊 内 适 当用 镇静 剂 , 气 因为 患者挣 扎 、 咳时胸 膜顶 呈鱼泡 呛 压为 67k a时, 5mi . P 1 n后黏 膜可 出现 明显损 伤 , 部 状 反 复突 向颈部 , 容 易碰 上 刀剪 ; 带 无气囊 金属 很 佩

86 ・ 4
Mo enPat a Meiie Jn a 0 0 V 12 , . d r rci l dcn , a ur 2 1 , o.2 No8 c y
气 管 切 开术 严 重 并发 症 的原 因分析 与 防治
唐 世雄
di 0 9 9 .s.6 100 . 1 . . 3 o: . 6  ̄i n17 ・8 02 0 8 0 13 s 0 00 【 中图 分 类 号】 R 6 【 献 标志 码 】 7 文 C 【 文章 编 号 】 17 .8 02 1)80 4 —3 6 100 (000 —8 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后气道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气管切开是icu抢救急诊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但并非绝对安全,它可以出现各个不同阶段的并发症,其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大出血能导致患者窒息、循环衰竭而死亡,抢救成功率极低,国内文献报道抢救成功者很少。

本文从患者、医疗、护理三个方面总结了出血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在临床中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大出血引发的死亡率。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出血;原因;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85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措施,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术及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

对于喉梗阻的患者,气管切开可立即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对于中枢性呼吸困难、ards、copd等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后可给予机械通气,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但常规及紧急气管切开术并发症较多见,如气胸、皮下气肿、气管狭窄、出血、气管食管瘘、拔管困难等,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发生大出血抢救不及时可立即毙命,欧阳学剑[2]报道气管切开术术中大出血发生率为2.51%,术后出血发生率为5.94%。

陈良嗣等[3]报道,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3.9%(17/438),占所有并发症的41.5%(17/41)。

有文献报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2%~8.6%。

气管内壁无名动脉破裂、气管套管周围气管内黏膜糜烂破裂、气管
前方甲状腺等组织血管破裂、支气管或肺泡内血管破裂均可能引起气管内大出血,其中无名动脉损伤是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4]。

因此总结出血原因,做到有效预防大出血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就出血的原因及对策作出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1出血的分类
按程度可分为血痰、渗血、出血[5],按部位可分为无名动脉出血和非无名动脉出血,按时间可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

2出血原因分析
2.1患者因素
2.1.1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因重症患者伤后出现应激状态,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影响凝血机制,以及大量抗生素、肝素钠等抗凝药物的应用影响了凝血机制,或危重患者出现dic。

2.1.2高血压病及血管硬化者因血压高及血管硬化容易引起术后创面渗血。

2.1.3患者有剧烈咳嗽或脑损伤性癫痫发作导致止血后的出血点再次出血。

2.1.4患者躁动,气管套管移动过程中不断摩擦、压迫气管内壁导致局部组缺血、坏死,进一步波及无名动脉,从而引发大出血。

2.1.5由于既往手术史、放疗史等原因导致颈部的解剖结构发生紊乱,瘢痕形成又使局部血管不易收缩而凝血,或是手术较大如喉切除并颈淋巴结清扫术,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及出血机会。

2.1.6患者长时间戴管、颈短、肥胖者。

2.2医疗因素
2.2.1手术切口切口过大或由于患者的体位导致切口偏向一侧或头部过度后仰致切口过低等,造成套管与无名动脉较近,长期摩擦破裂出血。

2.2.2术中止血不完善
2.2.3不合适的气管套管过硬、过粗、过长、弯度过大或高压气囊磨损或压迫气管前壁黏膜导致出血。

非纯银质地套管与痰液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周围组织水肿、糜烂出血。

2.2.4伤口及气道感染感染后创面因炎症渗血,炎症侵蚀血管导致大出血。

患者因呼吸道感染致高热及呼吸性酸中毒时,会明显加重呼吸道负担,使气道损伤更为严重。

2.3护理原因
2.3.1气道机械刺激增多(1)吸痰管选择不当:①吸痰管过硬,前端不圆钝,容易刺破气管黏膜。

②吸痰管过粗,负压过大,增加了创伤的危险。

③吸痰管过细,吸痰不通畅,势必反复吸痰,导致黏膜血管的损伤。

(2)气道湿化不够,气道黏膜干燥。

(3)吸痰护理技术不规范,负压控制不当,吸痰次数过于频繁。

2.3.2术后颈部制动不佳,套管固定过松、过紧,体位不当加重套管压迫、摩擦气管壁,引起术后出血;或使用呼吸机时螺纹管对气管套管反复牵拉、摩擦、插入的气管套管多次脱出,也会造成气管壁的损伤。

2.3.3进食过早,频繁吞咽动作,造成气囊破裂形成粗糙面,摩
擦导致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

2.3.4气囊充气过度,长时间压迫气管内壁致黏膜缺血坏死。

3对策
3.1医疗方面
3.1.1术前术后监测凝血功能气道出血呈弥漫性、持续性合并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如皮肤淤斑,针眼凝血困难,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脏器创伤,多次输血、长期使用抗生素及肝功能不良患者,定期检查血生化如肝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维生素k以及护肝药物。

3.1.2术前术中术后控制血压在理想水平。

3.1.3术前术中术后镇咳,控制癫痫发作。

3.1.4气管切开位置不能过低,应于第2~3气管软骨环处切开,气管切开时应注意气管周围组织不能分离过多,避免气管导管对无名动脉的直接压迫。

3.1.5气囊套管宜选低压高容或等压气囊[6],尽量减少长度而适当增大直径的气囊,以减少受压程度和面积,选择导管不能过粗、过长,若病情允许,最好使用金属导管,避免长期留置塑料导管。

3.1.6术中严格止血,甲状腺包膜受损后,必须将其妥善处理,小的动脉、静脉或大的渗血一定要结扎或缝扎,勿用电凝或氩气刀止血,以免术后早期结痂脱落而出血[7],术后如出现少量鲜血时,可能为术中结扎止血不完善,可采用局部凡士林填塞压迫止血,并给予镇静、止咳、止血药物并减少机械刺激。

术后10 d以上少量
渗血,可能是气管套管刺激气管黏膜引起,更换合适的气管套管[5],如气道黏膜破损溃烂出血量较少,未发生明显的大血管破裂,可局部用止血药如肾上腺素、立止血滴入气道或全身用药止血。

龚华等[8]的研究显示经气管注入立止血的止血效果明显好于气管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组和静脉注射立止血组,周宁[9]认为气道局部出血时,可于气道灌洗液内加入垂体后叶素6 u,在吸痰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滴入气道,连续1~2 d,亦能止血。

如为动脉破裂等导致的大出血,应及时手术治疗。

3.1.7预防和积极治疗切口感染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预防感染;如发生感染,可行碘仿纱条换药,局部氧疗联合全身用药,敏感抗生素稀释液进行气道内滴入[10]。

3.1.8改进手术方式如采用“u”形气管切口[11]替代“︱”形气管切口,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和经喉穿刺气管切开术(tlt)等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耗时短且出血、感染并发症低、严重并发症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等优点[12],尤其是需要紧急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或血小板减少患者更加适用[13],如肝移植术后,对于气道造口困难的患者采用微创气道造口技术亦显示了其优越的作用[14]。

3.1.9王龙益[15]认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除气管套管的时机选择应根据监护情况,综合分析具体拔管指征,选择适宜时机拔除气管套管,则可避免气管内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提高抢救成功率。

3.2护理方面
3.2.1备好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吸痰器、氧气等抢救器械。

3.2.2清醒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清醒患者,气管切开术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心理障碍,因此护士在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情况,教会患者术后与医护人员交流的具体方法。

术后应主动、经常、细致地关心患者,以尽量减少患者由于语言交流障碍而出现的急躁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