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信客》导学案
第10课信客导学案

第10课《信客》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识记文章中的生字词。
2.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 积累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4. 培养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资料助读】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诘问()伎俩()()嫉妒()huì()气噩耗()猝然() bá()涉颠pèi()二、初读感知1. 你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吗?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2. 你能为信客写一份档案吗?职业:信客性别:身体状况:收入情况:工作内容:主要事迹:最敬重的人:座右铭:三、再读品味1. 七嘴八舌:信客是一个的人。
2. 问题研讨(提示:在课文中找相关事例来说明)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3. 阅读积累:摘抄文中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四、能力提升他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名叫王顺友。
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
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
二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也因此,他当选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
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信。
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呵,世上最亲邮递员!1.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平凡的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2. 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第10课《信客》教案(共5篇)

第10课《信客》教案(共5篇)第一篇:第10课《信客》教案信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勾画,品味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敢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展示图片、颁奖辞:“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王顺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职业,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板书:信客----余秋雨)二、作者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他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三、走近信客,阅读凄美人生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
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些词,你是不是都认识呢?1、检查预习唏嘘(xī xū)噩耗(èhào)呵斥(hēchì)诘问(jié)焦灼(zhuó)伎俩(jì liǎng)颠沛(diān 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连声诺诺(nuó)2、掌握了字词,我们再一同回到课文中去。
文章围绕信客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梳理全文脉络,并为每个部分拟出小标题。
提示:(一)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从业缘起。
八年级语文上册10信客导学案新人教版

10.《信客》【教师寄语】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琢磨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快要一百年前的邮递员。
信客在那时是一个超级低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咱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决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此刻咱们就来跟从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漂亮的人一辈子。
2. 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今世闻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要紧高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连翩,世情变幻、人一辈子感慨都熔铸在单质朴素的描述中。
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
【导学进程】一、教师导引你想联络一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纳什么方式?的确,在现今社会,电信业十分发达,电话、电话遍及城乡,邮件快递平安高速,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了专门大的便利。
可是,在20世纪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要紧依托一种特殊职业,信客。
或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繁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劳,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今天,让咱们跟从余秋雨先生一路去熟悉信客,体会他们一般的人一辈子吧!二、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唏嘘()()诘问()手法()()嫉妒()huì()气噩耗()猝然() bá()涉颠pèi()2.以下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更正。
A.克扣救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C.诘问手法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远程跋涉()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词语。
闯码头:吊唁:穷愁潦倒:4.你能为信客写一份档案吗?职业:信客性别:躯体状况:收入情形:工作内容:最快乐的事:最痛楚的事:最敬重的人:座右铭:(二)合作探讨1、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此刻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二、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什么缘故先写一个老信客?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什么缘故?4、作者什么缘故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五、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10课《信客》导学案 新人教版

10 信客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新授导入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信”字,让学生分析“信”字的结构。
(“信”,它由“人”和“言”组成。
人言为信,本意是言语真实。
)板书“信客”,问:那何为“信客”?师叙:20世纪初,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有专人担当,于是便有了信客这项特殊的职业。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板书课题及作者)自主预习: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直扎.(zhā)颠沛.(pèi)文绉绉..(zhōu)焦灼.(zhuó)诘.问(jié)跋涉..(xīxū)嫉.妒(jí)噩.耗(è)猝.然(cù)..(báshè)唏嘘诺诺..(jì liǎnɡ)吊唁.(yàn)包扎.(zā)..(nuò)呵.斥(hē)伎俩二、词语释义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风尘苦旅:比喻旅途劳累、艰苦。
连声诺诺:一声接一声地答应。
生死祸福:表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都难以预料。
三、语句解读1.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这句话呢?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2.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导学案新人教版

10.《信客》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2.感知课文内容,明白关爱和敬重这种一般而伟大的人。
3.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归纳人物性格。
学习进程:前置作业1.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形:2.给加点字注音,或填词。
稀罕.噩.耗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轻蔑.琢.磨远程涉穷愁倒生死福课堂探讨3.自由朗诵课文,给文章的四个部份各写一个小题目。
4.说说你对信客这种职业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址取得了这种印象?5.你喜爱那个信客吗?喜爱他的什么?从那里表现出来?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何先写一个老信客?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何?8.此刻咱们转头来看题目“信客”的“信”不仅是送信而且是诚信。
现代社会,常常有人为了利欲而舍弃了诚信,你是如何以为的呢?9.在咱们的生活中,你有无觉察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基层的一般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观点。
当堂检测一、课内精读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老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喧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前程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人的目光里,有羡慕,有吃醋;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回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如何办……”信客沉稳地址颔首,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明白得。
都市里的起伏荣辱,震颤着长期迟缓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灵敏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如此的事在那样的年月常常发生。
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那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眷乡亲料理后事、整理遗物。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明白,又有一个人客死异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导学案新人教版

信客课题:《信客》(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课学习目标:1、能读准并记住“克扣、吊唁、文绉绉”等生词,并结合课文了解大意。
2、结合相关事例,体会并说出信客应具备的品质(至少说三个)。
3、结合本单元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之《写作导引》部分相关知识,谈谈本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及其这样安排的原因。
4、赞颂信客的高贵品格,并愿意做这样的人。
学习重点:能结合相关事例,体会并说出信客应具备的品质。
教学随笔学习过程:【知识储备】借助相关资料或网络,查找并介绍下列内容。
1、信客:2、作者及其作品。
【自主预习】1、一读:标段序;放声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不认识及读音把握不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在文中,并读准。
写一写易错生字:生词及意思:2、二读: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四个部分各讲什么内容,试着给它们分别加一个小标题(加书上),想想这四个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并用简介的语言介绍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要内容:3、三读:再次默读课文,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一个信客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并用一个字概括你对这种职业的认识。
【合作探究】4、是否所有人都适合做信客这种职业?需要具有哪些品质的人才适合?请结合文中老信客和信客的故事来谈谈。
(提示:可以分别从老信客、信客两个人的故事分别来谈(一部分一部分读,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也可以两个信客对比着谈。
最后把信客需具备的品质总结在导学案上。
)【预设问题】两个信客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有没有类似的事例?教学反思:5、浏览全文,想一想:(提示:阅读本单元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的《写作导引》部分,梳理相关知识。
)1)、两个信客中,作者详写谁?为什么?2)、作者写了信客的哪些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拓展延伸】6、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0《信客》导学案

10《信客》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读感知课文,独立完成“信客档案”的填写。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3、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4、培养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信客形象。
2、摹写墓志铭,体味人物的品格。
老师赠语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冯玉祥学习过程一、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2、背景介绍: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二、自学检测1、字音字形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焦灼.伎.俩颠沛..吊唁.嫉妒..晦.气猝.然诘.问昏厥.文绉.绉长途涉穷愁倒风尘苦鸡零狗低顺眼连声生死福2、词语积累①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②不正当的手段。
()③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④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⑤突然,出乎意外。
()⑥追问,责问。
()课文探究,合作展示一、初读感知——走近信客,阅历凄美人生。
1、文中的信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以用形容词来简要描述一下吗?2、你能梳理本文的脉络结构吗?【学习提示】课文共四节,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文章的行文脉络。
我来梳理脉络:为何做信客——————二、再读品味——走近字里行间,深入探究。
1.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在信客的这么多故事中,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2、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我来为信客建档案:信客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下面我们根据信客的职业和性格特点,给他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表达你对他的感情和美好祝愿。
《第10课 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10课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信客”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3、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及流程:一、【课前自主学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1、反复认真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三十年信客生涯,()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课堂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学习(一)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细节问题,并将讨论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为什么要写老信客?(2)年轻信客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3)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年轻信客的一生。
(4)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二)美句赏析(1)信客沉稳的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思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学生小组研读品析以上语句后,试小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3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信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3、感受年轻信客诚实守信的品质和任劳任怨的胸怀,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重点难点】
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提前一天下发导学稿,大声朗读本文两遍,然后独立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和要点部分,时间约为20分钟。
每组组长根据教师打分在上课前预习栏内打好预习分。
课堂内组内进行对学、群学,根据疑问情况再安排展示,时间大约为6分钟。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猝.然()Xīxū ( ) 焦灼.()jì liáng ( ) 吊唁.()jí dù ( )
昏厥.()diān pèi ( )
2、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长途()涉穷困()倒低()顺眼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填写下列内容。
信客的工作内容:
信客的生活景况: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后进行展示,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间25分钟。
)4、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5、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哪些事迹?从中可看出年轻信客什么性格?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什么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7、年轻信客为什么能成为好老师?他的成功对我们学好语文有什么
启发?
8、理解句子的含义。
(1)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2)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9、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部分】
(学习程序:机动,时间5分钟。
通过这个题目,能综合运用课文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
10、老信客告诉小信客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的确,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你能为本文这个中心主题补写
几则论据或几句名言警句吗?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3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