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_狂欢化_现象探析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近年来,“狂欢化”成为文化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将狂欢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而借助“狂欢化”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则更能深刻地揭示作品背后文化现象的内涵。
本文将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蝗灾之日》。
《蝗灾之日》是一部描绘人类面对蚂蚁王国入侵的科幻小说。
小说中,蚂蚁王国通过进化进攻人类,在人类的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国度,繁衍生息,最终导致人类走向瓦解。
小说中的人物们,在这种危机下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都反映了当代社会一些文化现象。
首先,小说中的人们不断追求狂欢和快乐,从而忽略了危机的存在。
小说中,人们在参加婚礼、葬礼、放鞭炮等活动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度放纵的心态。
这种放纵不仅让人们忘记了蚂蚁王国对人类的威胁,还让人们无法意识到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出现了对危机的无视。
这种放纵的狂欢文化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娱乐至死”现象相当地相似。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娱乐和快乐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一些重要的话语权,政治与社会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再次逐渐显露出来。
其次,小说中的人们缺乏对于异性的尊重,甚至出现了性侵犯事件。
小说中,一些男性角色不仅在蚂蚁王国进攻的危机下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反而在生活的细节中表现出了对女性的不尊重,比如色情、非礼等。
这种对异性的不尊重与现代社会中盛行的性别歧视问题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女性在教育、工作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女性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
这种性别歧视与小说中男性角色的行为相似,都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一种在表面上都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思维和文化习惯,但其深层次的根源却与社会的性别制度密切相关。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则展现了一种“反狂欢化”的倾向。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中的代表人物廖瑶在危机来临时保持警觉,专注于寻找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浅论网络小说文化现象

浅论网络小说文化现象网络小说的风靡也就是四五年间的事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已俨然出现主人风范。
不得不说,网络小说的运营堪称商业与文化结合的典型。
网络小说兴起于网络,开始可能只是文学爱好者在网上晒自己的作品,而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以此谋生的网络作家甚至有很多专业作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很多书在网络上连载完毕后出版,既保证了实体书的销售量也积攒了人气,有专门的网站进行管理作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网站的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的作家无后顾之忧专心写作。
网络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网络为依托的,而科技的发展也为其保驾护航。
P3、P4的出现是电子书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头宝。
他方便携带更新速度快能够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它定位于普通群众一般人都能够消费得起,它象征潮流时尚,所以一出现就被迅速接受被迅速大众化。
而电子书的主体以网络小说为主,所以网络小说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享受,其真实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小说多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遇到的事情。
很多文学经典过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因此人们更趋向于没有精神负担的网络小说,更容易引起共鸣。
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很多作家一辈子只出几本书或者耗费多年精力的作品显然湮没在城市繁忙的脚步中,相比之下网络作家更新更快,一天几万字几个月一本小说。
作品内容更是从豪门家人、江湖黑帮到借尸穿越、寻宝盗墓,五花八门夺人眼球,想不被吸引恐怕很难。
我虽然不是资深网络小说的读者但是随便一数也看过至少几十本小说,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坐着文学功底深厚文笔优美叙述流畅,写出的东西也是耐人寻味的。
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写出的东西能够有人读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一生只要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就会觉得是无比自豪的一件事情了。
读者从未放弃的阅读就是作者最大的写作动力。
但作家的门槛过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郭敬明,能够新概念之后一步走红。
即使和自己抄袭的作品摆在一起销售,依然有出版商愿意捧红他成就他。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中马蜂窝的社会结构与蝗灾的故事。
本文将从“狂欢化”理论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
我们需要了解“狂欢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法国社会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费利克斯·瓜塔里提出,用于解释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狂欢化意味着文化的增殖和娱乐消费的普及,人们在其中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乐,同时也呈现出模糊的个体与群体关系。
在《蝗灾之日》中,马蜂窝社会被刻画成一个高度狂欢化的社会。
马蜂是人类的一种变种,他们身体庞大,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攻击性。
整个社会结构都建立在蚁群般的集体生活之上,个体之间的边界模糊,几乎没有私人领域和个人意识。
马蜂窝里的马蜂们生活在一种匆忙的狂热状态下,全年都在为蜜酒生产而忙碌,他们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
小说中,马蜂窝的蜜酒是一种追求刺激和快乐的象征物。
马蜂们通过饮用蜜酒获得短暂的欢愉,这种酒带来的快感类似于毒品,使马蜂陷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无法抵挡蜜酒的诱惑,疯狂地追求狂欢快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小说中描述的蝗灾也与“狂欢化”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蝗灾是一种由突变的昆虫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它使得马蜂窝的蜜酒生产中断,导致马蜂们失去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快乐的途径。
没有了蜜酒的马蜂们陷入了沮丧和绝望的状态,整个社会秩序因此崩溃。
《蝗灾之日》通过描绘马蜂窝社会中狂欢化和蝗灾的形象,暗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乐,过度依赖物质和消费,忽略了真正的自我价值和关系。
而一旦这种追求被剥夺,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
小说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和警示使得读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社交关系进行反思。
《蝗灾之日》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展示了一个狂欢化社会的崩溃过程,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现代社会中追求刺激和快乐的问题。
通过这个视角,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小说所描绘的马蜂窝社会的特点,也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进行思考和反思。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中国作家王蒙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在一场蝗灾中的生存故事。
小说以破坏力强大的蝗虫作为主要舞台,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斗争与融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而在“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看,《蝗灾之日》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狂欢化”理论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兼文化批评家斯拉瓦约·齐泽克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一种“狂欢”的状态,即对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无意识沉溺和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隐含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压抑,因此他们希望透过文化狂欢和消费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那么,《蝗灾之日》这部小说如何能在“狂欢化”理论视角下来审视呢?《蝗灾之日》中的蝗虫灾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小说中,蝗虫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他者”,它们侵袭了人们的家园和田地,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奋起反抗。
这种自然力量的对抗不可避免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无力感,同时也暴露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固有解释和认知方式。
从“狂欢化”角度来看,蝗灾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状态的一种颠覆和破坏,这种破坏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在社会“狂欢化”的状态下,人们通常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他们通过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而蝗灾的来临无疑地打破了人们表面的平静和安逸,让人们陷入一种危机感和恐慌中。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没有了挥霍和放纵的余地,被迫直面生存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是一种对社会“狂欢化”状态的颠覆。
《蝗灾之日》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一种对社会“狂欢化”的批判和思考。
正如齐泽克所说,“狂欢化”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虚无追求,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苦和苦难。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境遇,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各种情感和行为。
有的人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有的人因为责任而选择奋起抵抗,有的人则沉溺于绝望之中。
最新 浅议网络文学的个性狂欢-精品

浅议网络文学的个性狂欢网络作品的内容多为生活随感、爱情故事和各种时尚话题等,因为网络作者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写作心态与传统作家迥然相异,他们基本上都居住在都市和城镇,受过比较好的(据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6%),于是网络文学具有很强的都市化和个人化的特征。
葛红兵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
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介文学之“过熟”的优点。
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介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
[1] 目前,网民中40岁以下的占89.7%,有90%居住在城市,不少人还是所谓的“新新人类”。
他们以业余的心态来写作,多少有些自闭、自恋或愤世嫉俗,他们把当下生活呈现出来的新生活、新情境展现了出来。
在安逸平淡的生活中,他们乐于寻找生活的刺激、各种情感的冒险和幻想;他们随意把生活撕碎,在混乱中获取生活变换的节奏,体验某种尖利的刺痛感,在各种时尚和流行中行走;他们乐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感性奇观,在感性呈现中传达他们人生的小快乐与面临的无奈和挣扎,显示出浪漫主义或商业主义的审美取向。
前苏联“狂欢”理论家巴赫金看来就是通过语言的戏谑、身体的放纵和对神圣之物的亵渎,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
这一切使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奇特的时代感受和心理体验,带有前卫的时尚性和都市味。
以荣获第二届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小说大奖的《灰锡时代》(flying_max)为例,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30世纪的故事:未来世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从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样,每呼一口气,就会有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灰尘很快分成左右两边,当中是一条清爽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的气息……”。
人们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才可以出门,而且因之也产生一些非常奇怪的社会制度,像犯了罪的人,“每进一次局子,都要在身上敲一个钢印,以便登录档案。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现实社会是围绕着一个个“中心”运转的环状结构,人们按照体制安排的既定秩序扮演着他们各自固定的角色,按照体制的要求思考、言说与行动,任何出格的言行都将以个人被社会孤立甚至惩罚为代价。网络则颠倒了这种中心层级理念。在网络社区,人们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的、无等级的交流”【5】。在其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与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他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网络的“去中心化”特质是对现实社会一个中心的解构。当然,网络中去中心不代表没中心,而是“多中心”,即每个人、每台主机都是中心,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互联网没有中心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每一个参与网络的人都是中心。互联网没有权威,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是权威。这就敲入麦克卢汉所言“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6】狂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颠覆传统、解构现实,构筑一个“另类”世界。而具有去中心、反权威、无等级特征的虚拟网络则刚好就是这样一个可供狂欢的天地。网络之中人人平等,找不到一个其控制作用的信息发布中心。因而无法向传统媒介那样控制受众以及控制文化生产及文化传播。“在网络时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仅凭控制控制传播媒介来控制意识形态成为不可能。”【19】
巴赫金指出“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态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3】这种文化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存在于诸如诙谐性祭祀活动以及对英雄戏仿性的作品中。在历史的发展中,先民从对自然的膜拜中逐渐解脱出来,其宗教的意味有所有所减弱,但节庆仪式中所包含的诙谐成分却以不同形式保留下来。此后古希腊罗马祭祀酒神的庆典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节庆都是对狂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中国,如在端午节有传统的纪念屈原的单一划龙舟的形式转变为大众娱乐狂欢的盛大民间风俗节气。端午节从逐渐演变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英雄的纪念逐渐淡去之后就保留下来具有诙谐性、娱乐性和旨趣性的文化组织形式。而在当今社会以狂欢节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则在时代的推动下同大众文化走到了一起,将民间文化中的诙谐因素带入到大众文化的一些形式中,比如肥皂剧、无厘头的搞笑电影、视频等。
网络文学的“狂欢化”表征探究

民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二生活……这样, 它就创造了
一
个特殊 的世 界 引。这里 可 以看 出 , 巴赫金 最初 是 从
民间文化 研究的角度提 出“ 狂欢理论 ” 的, 但历来 已有 许
多学者 用他的“ 狂 欢理 论” 解 构 网络文 学 , 何学 威 、 蓝 爱
做交代 。但 结 果 都 是穿 越 了, 来 到 了历 史 上 的某 一 阶
摘
要: 网络 文学在过 去 的二十年 中取得 了突飞 猛进 的发展 。前 苏联 文艺理 论家 巴赫 金 曾提 出“ 狂欢
理论” , 其 中所提到 的“ 狂欢节 ” 的特征 与 当下 网络文 学的发展 情况大有相似 之处 , 历来 也 已有 许 多学者 尝试
用他的“ 狂欢理论” 来解构网络文学。从“ 狂欢四要素” 即时间、 空间、 主体、 话语 四个层面来看. 当今网络文
段, 然后要开始 大展 宏图了 。穿越 小说 不能 不说 是人类 渴望返 回古代的反 应 , 在这 样 一 个虚 拟 的情 况 下 , 男女
国的著作 < 网络文 学的 民间视 野> 就 是这 一方 面 的代 表
作者简 介: 任健 ( 1 9 9 4 一
・
) , 男, 辽宁大连人 , 现 为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 院学 生。
那部 书 , 叫< 穿越三 国时代> , 由此 , 网络文学 在时 间上 的
学的发展 的确呈现 出一种“ 狂欢化” 的表征 。尽 管“ 狂 欢化” 会 带来 某些 问题 , 但 这种表征 的存在 却是不 可否
认 的。 关键词 : 网络文学 ; 狂欢化 ; 时间 ; 空间; 主体 ; 话语
文章编号 : 9 7 8— 7—8 o 7 3 6— 7 7 l 一 0 ( 2 o 1 5) 0 3一 ( 1 8 8— 0 3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冯唐的一部小说,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无力感和迷茫。
小说以一个蝗虫灾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展示了社会的崩溃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信任和掌控,陷入了一种无力感和混乱。
他们纷纷离开城市,回归自然或者逃避到虚拟世界去寻找安全感和安慰。
这种无力感和迷茫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困惑和焦虑。
小说的主人公小刘也同样受到了蝗虫灾害的影响,他感到自己无法与这个世界产生连结,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他像是迷失了方向的羔羊,被社会的痛苦和冷漠所压迫,陷入了一种无助和绝望。
他试图通过寻找灵魂伴侣来寻求安慰,但结果却是残酷的现实的击碎了他的幻想。
整个小说充斥着一种沉闷的氛围,揭示了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扭曲。
面对无力感和迷茫,人们不断地沉溺于狂欢和荒淫中,试图逃避现实的痛苦和冷漠。
他们放纵自己,追求肉体的快感,却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小说的结尾,小刘回到了老家,面对家人的眼泪和责备,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罪人,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他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自私,也意识到了狂欢背后的空洞和虚无。
整个小说以此为高潮,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警醒。
《蝗灾之日》以“狂欢化”理论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无力感和迷茫。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缺乏信任和掌控的社会世界。
小说的结尾更是通过主人公的反思和自省,提醒人们不要迷失自己,而是应该寻找真正的信念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孙利亚,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探析○孙利亚(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它使“众声喧哗”变得更为名副其实。
网络小说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代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狂欢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社会大众在现存状态下对精神释放的需求使网络小说“狂欢化”有了最广泛的心理基础,“狂欢”在小说文本中体现出“众声喧哗”与异类融合等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成为可能。
而网络小说集体“狂欢化”现象的背后,则体现出社会大众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中对“人本”之人性的呼唤以及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建构,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大众对安全感的社会心理需求。
[关键词]网络小说;狂欢;社会心理;安全感[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1)12-0022-03在当今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网络小说凭借着载体的多样化、阅读的便捷性以及惊人的创作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并逐渐显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网络小说的文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而,对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小说创作中伴随的意识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则缺少关注。
对于该现象的解读,本文试图从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的发生、网络小说的解读以及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狂欢化”的心理发生机制网络小说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凭借着独特的运作机制,享有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日渐呈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狂欢”,指一种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摆脱一切束缚,拥有充分的自由与平等,尽情地表达自我和容纳他人。
表现在文学领域上,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帮助人们摧毁不同题材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这就是狂欢化在文学史上巨大功用之所在。
”[1]177然而,“狂欢”并非空穴来潮,一次剧烈的宣泄必定经历了长时间的情绪积累,这就要关注中国大众长期以来的心理状态。
“反感”是网络小说作者最首要的写作动机。
心理学认为“反感的产生,乃是因群体压力或别人影响而致使自由受到威胁,由此产生一种维持自由的内在动机,最终促使表现于外在的反感行为。
”[2]253这里的“反感”并非仅仅由“群体压力”或“别人影响”而产生,向内“开拓”的发展需求也影响着“反感”的生成。
“地球村”概念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通讯的辉煌时期,全球化的语境更是使人们的视野日渐开阔。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不同文化激烈交锋,各种思想相互冲击,带给中国民众的是络绎不绝的新奇。
然而,当人们行动的空间不断扩大,物质追求不断提高时,会意识到内在思想并非如外在形体一般自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想象,长期以来的对话平台的局限制约着人们表达的程度,内在的牵制酝酿着“反感”。
但是,网络的出现使某些有闲暇的群体有了足够表达“反感“的空间,作品发布的便捷途径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分享心路历程,匿名性的发表为他们营造了畅所欲言的环境。
以网络为媒介,这个群体开始了源源不断的创作。
“未完成事件”的释放促使读者将目光转向网络小说。
心理学领域的完形治疗学派曾提出“未完成事件”的概念,即涵盖悔恨、愤怒、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被表达出来的感受,虽然这些情绪并未表达出来,并未充分被体验,但是在潜意识中却一直存在并发生作用。
[2]176现代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焦虑情绪增多,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的“未完成事件”不断积累,情感压抑之下需要释放的欲望更加强烈。
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这一情绪有了释放的机会,尤其是电子书的兴起,阅读的零消费与便捷性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取出手机、MP4或电—22—语文学刊2011年第12期脑,任意的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
网络小说多样的题材,天马行空的想象,通俗化的语言,可以使读者暂时性的离开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注意力和舒缓压力的效果。
消费市场的“双向选择”为网络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相较于纯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更好地迎合了社会大众的趣味,有学者提出网络小说的“零进入门槛”观点,即任何人想进入文学领域,无须按照传统的程序,达到发表文学作品的目的。
这种“零进入门槛”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人人都可以写小说”的预设增加了网络小说的灵活性。
不只是作者与读者的选择,源源不断的创作量与日益增长的阅读量的刺激,也促使消费市场选择性地接受了网络小说,并为之投入更多的经历与经费,创造更加完善的分享平台,反过来,又推动更多的创作与阅读。
“反感”与“未完成事件”为“众声喧哗”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市场的“选择性接受”使得网络小说迅速地发展起来。
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欧阳友权曾在《网络文学论纲》中提到:“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同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
”[3]152“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并非从网络文学开始,但使大众真切地意识到文学可以“与民同乐”,却不得不归功于网络这个平台,网络的平等性与匿名性使大众拥有了追求自由、表达观念和释放感情的空间。
二、“狂欢化”的主体:网络小说的解读网络文学在“狂欢化”进程中的取得了很多的“突破”。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对网络小说予以积极的评价:“网络小说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和宽广性反而容易树立自己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这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3]153网络小说在“狂欢化”过程中渐渐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对解构崇高、颠覆秩序、破除权威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意识。
网络小说选材广泛,异类融合。
在分类方面,各小说的界限不明确,各类有交叉,大类中小类众多,层出不穷,大致有玄幻、奇幻、仙侠、历史、军事、武侠、都市、言情、游戏竞技以及其他等大类。
在零压力的状态下,作者的想象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摆脱时空的限制,交叉历史,将不可能事件实现;将创作深入到各个领域,打破固有视阈的枷锁,使不同背景中的人物再现。
作者在不断地尝试中,对创造力的释放不遗余力。
作者视角多样,具有明显的“众声喧哗”意识。
网络小说在视角的选择上,真正地做到了大众的“狂欢”。
正因为多数作品产于民间,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在小说里,大众观念中被压抑的“平等”欲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于是,在意识形态模糊的场域里,众声得以喧哗。
例如,各类题材的创作中都有男女平等的主角意识,在各类题材中都努力尝试让女性做主角;主要人物的设定打破才固有的思维模式,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机会尝试主角一职,光环与焦点不再为某些特定阶级所独有。
小说语言多元化,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性增强。
借由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网络小说的语言模式注定不同于纸质文本。
由于读者对网络小说的宽容度极高以及作品更新的及时与迅速,这类小说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性。
同时,因为网络提供便捷的阅读途径,加上页面跟进的评论空间,使作品发布与读者反馈近乎同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作者与读者“隔空对话”的局面。
网络小说的“狂欢”是双向的,作者在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读者的思维与视阈反馈,也是无形中鼓励着作者将注意力转向未知的领域。
二者通过网络小说,达到了空前的“默契”。
然而,网络小说在“狂欢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有多出“失守”。
网络小说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情绪压倒了理智,暴露了很多的缺点。
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追求点击率的增加,重量不重质,定位于情绪的发泄和欲望的表达时,过度沉迷于“狂欢”反而造成某些方面的“失守”。
网络小说呈现出“批量复制”与“模式化写作”的特点。
快节奏的“狂欢化”现象使得网络小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要么“狂潮”掠过某个领域,蜻蜓点水,不再深入;要么同题材小说“批量复制”,“模式化”写作。
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虽然可以复制,但复制品却伤害着原来的艺术品,伤害着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4]386。
因为多数读者对某些题材的特别关注,引发了该题材作品的“爆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题材繁荣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写作,类似的叙述模式,例如穿越小说的模式一般是固定的,都市小说中人物成长的历程近乎一致等等。
粗糙的语言和露骨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美感,娱乐性的创作目的导致许多小说价值的失落。
网络小说作者众多,部分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历史知识缺乏,文化积淀不足,语言运用的水准也有待提高。
过于直露的描写并没有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因而缺乏含蓄的美感,使审美让位于感官刺激。
更有某些写手试图迎合世俗趣味与娱乐性,毫无下线的袒露出个人潜意识,甚至不惜颠覆伦理,破坏道德,毫无责任地营造出欲望中的世界,造成价值的失落、意义的缺失。
总的来说,网络小说虽然有极大的创作量,但优秀作品却犹如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快餐式的小说,流水账般的作品,在盈利模式的推动下,整个创作环境杂音众多,很多作者随之心态浮躁,甚至跟着舆论起—32—现代文萃孙利亚/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探析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作品的质量不断下降。
三、“狂欢化”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跳出网络小说,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价值重构运动。
这次运动注定广泛而深刻,缓慢而不乏突进的可能;从小众到大众,从支流到主流,范围逐渐扩大;解构与建构或此起彼伏,或并驾齐驱;各领域互相影响,相互渗透。
而这场运动的背后,是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对安全感的渴求,上世纪,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文化断裂,大众由此产生了不可控的焦虑,内心的防线崩塌,安全感骤失,麻木而又敏感。
这时的价值重构是必然而又是必难的,全社会对安全感的追求正从以下两个方面循序渐进:独立思考的个体心理建构非常重要。
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是对社会个体而言,最后的目的是要求个体做到感性、知性、理性的协调发展,有独立的思考、正确的认知,能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当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时,他会在怀疑中慢慢关注有价值的事物,追求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他的内心就不会空虚,不会轻易受外在影响,从而内在安定。
从网络小说的“狂欢化”现象来看,“狂欢化”中的“失守”大多由于独立精神的缺失:“模式化”写作和“机械复制”生产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媚俗与过度娱乐也是价值观不正确的显现,而情绪发泄的过度与道德底线的失守,易受社会情绪的感染等种种行为都源于理性的失守。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在个体安定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