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1《雨巷》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1雨巷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
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之后)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
成名于三十年代。
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
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
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1、听配画朗诵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1《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情感目标: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学情分析:虽然本篇课文是新诗,但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三年普专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学过许多的现当代诗歌,因此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再加上悟性不错,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只是这些大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高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大专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再加上没有的升学的压力,他们惰性较强,懒于动脑,需要老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雨巷、激趣导入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由此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三、介绍写作背景四、彷徨雨巷、熟读顿悟(1)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同学们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
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
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明确:孤独、忧伤,痛苦,惆怅,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2、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忧伤惆怅呢?(1)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
思考: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青砖灰瓦。
高中语文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4、讨论明确: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高中语文 1.2《雨巷》 精粹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雨巷》精粹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
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
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1.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
(侧面)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
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
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
(个性化解读)(2)“飘”不能换成“走”。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 2《雨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一、学习目标1. 诗歌意象朦胧,需要结合作者情感和背景加以理解。
思考题1:结合你的了解介绍诗人戴望舒。
2.掌握朦胧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思考题2:什么是象征手法?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3:诗歌的“三美”是什么?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问题2: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问题3:分析艺术特色三、目标检测1.找出本诗你做喜欢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意象的特点。
2.你觉得本诗中的姑娘是诗人的意中人还是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说说理由。
3.背诵全诗。
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填空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
浙江杭县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因此有“”之称。
此外还有《》、《》、《》等。
1950年在北京病逝。
2.给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彷徨..()彳.()亍.()..()徘徊惆怅..()..()颓.废()颓.唐()颓圮迷茫.()芒.()刺在背雨巷.()巷.()道走尽.()尽.管()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肚子委屈委曲求全鸦鹊无声冰雪溶化水乳交溶B.垂头丧气擅自处理出生在晚上寻物启示授予奖状C.金榜提名山清水秀情况相像萧条歪风斜气D.模型反省旋律炫耀报仇雪恨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雨巷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培养分析诗歌的能力。
2.自读评析诗歌,培养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查阅戴望舒的生平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彷徨..( )..( ) 寂寥.( ) 彳亍颓圮.( ) 撑.着( ) 惆怅..(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又称,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寀,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主要作品有、、、。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通过读诗歌,你能看出诗人是一种什么心情?2.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3.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说一说理由。
4.“我”为什么会忧郁、孤寂、彷徨、哀怨、惆怅、迷茫?5.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梅花姑娘或菊花姑娘呢?6.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彳亍..(chì chù)篱.墙(1í)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B.凄婉.(wǎn)迷茫.(máng)荒谬.绝伦(miù)呕.心沥血(ǒu)C.寂寥.(liáo)惆怅.(chàng)雨巷.(xiànɡ)味同嚼.蜡(jiáo)D.彷.徨(pánɡ)颓圮.(yi)沉淀.(diàn)栉.风沐雨(zh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彷徨箫瑟河畔碧波荡漾B.太息凄惋繁衍蔚然成风C.惆怅迷茫哀怨夜谰人静D.浮躁寥廓树荫绿草如茵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除了低迷的战绩影响士气,大环境欠佳也让球员对未来感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词语辨析
①彷徨彳亍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样子。
三、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四、问题导航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
五、课外拓展
1.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戴望舒及作品介绍
戴望舒纪念馆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tuí()废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