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投影

合集下载

梁·庾元威《论书》

梁·庾元威《论书》

梁·庾元威《论书》所学正书,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

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虔为则。

体用得法,意气有余,章表笺书,于斯足矣。

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妨大业。

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

若以“己”“已”莫分,“东”“柬”相乱,则两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

”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

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近何令贵隔,势倾朝野,聊尔疏漏,遂遭十秽之书。

今聊存两事,书曰:“有寒士自陈简于掌选诗云:‘技能自寡薄,支叶复单贫。

柯条滥垂景,木石讵知晨。

狗马虽难画,犬羊诚易驯。

效颦终未似,学步岂如真。

云乱朝绪,是曰ル彝伦。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

’”离合之诗,繇来久矣。

不知讥刺爰加称赞,是其第六秽也。

近来贵宰于二品清宦进,不假手作书,而笔迹过鄙无法度。

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车,还白不具。

”真本流传,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秽也。

以此而言,书何容易。

且梁制,与平吉人笺书,有增怀语者,不得答书,许乃告绝。

私吊答中,彼此言感思,乖错者,州望须刺大中正,处入清议,终身不得仕。

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

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

学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研渊微,徒自经营急。

晚途别法,贪省爱异。

浓头纤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十小难分。

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无妨日月讹谬。

“星”不从“生”,“籍”不从“耒”。

许慎门徒,居然け噱;卫恒子弟,宁不伤嗟。

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书字之兴,繇来尚矣。

沮诵、苍颉,黄帝史也。

周宣王时,柱下史史籀始着籀书。

今六八之法虽存,十五之篇亡矣。

及秦相李斯破大篆为小篆,造《苍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造《爰历》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学》七章。

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三苍》上卷。

至哀帝元嘉中,杨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郎更续记《彦〈盘音〉均》为下卷。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欧阳修阅读附答案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欧阳修阅读附答案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欧阳修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

一患未灭,一患已萌。

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

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

兴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盖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

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

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若以前贼张海等稍衰,便谓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

指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

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

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以兴兵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己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

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为祥瑞,以媚朝廷媚:讨好B.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晏:强盛C.致太平皆自有道致:达到D.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励:劝勉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B.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C.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D.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告以兴兵累年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光阴陆蠡阅读答案

光阴陆蠡阅读答案

光阴陆蠡阅读答案【篇一:散文鉴赏《光阴》】如烟海,而陆蠡先生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把中年人对光阴的感慨写的深沉隽永,余味绵长,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借鉴。

光阴陆蠡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

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谁说动物中人是最聪明的?他们把连续的时间分成均匀的章节,费许多精神去较量它们的短长。

最初他们用粗拙的工具刻划在树皮上代表昼夜,现在的人们则将日子印在没有重量的纸条上每逢揭下一张来,便不禁想:“啊!又过了一天!”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

“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

“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语。

“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

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

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

它是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

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那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

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

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

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试想分辨它是什么树叶?梧桐的,枫械的,还是樗栎的?但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张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

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

”“秋!”我微喟一声。

“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

我感到有点迟暮了。

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

“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光??阴,”这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在我的耳边震响。

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

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

【清代辞赋】吴鼐之团扇赋原文

【清代辞赋】吴鼐之团扇赋原文

【清代辞赋】吴鼐之团扇赋原文
莎庭露浅,槐院雨迟。

晓凉初退,午炎渐滋。

竹虚心而拒暑,葵卫足而迎曦。

客已谢夫褦襶,人未接夫黄羲。

井华先渫,冰柈次陈。

花眠红而倦舞,柏列翠而无声。

池波自定,茶烟不生。

客御南薰,童进团扇。

翼薄秋蝉,体轻春燕。

近笃耨而香袅,拂芙蓉而豓颤。

扇无定式,良工制精。

揉苍簳而形具,削紫琼而柄成。

縠衣分素,纱櫺较明。

曾未截夫鸐羽,已足拒夫蝇营。

窈窕深闰,妸娥淑姿。

纤手冰握,皓腕雪持。

纳凉独倚,消夏相期。

浮瓜去蔓,劈藕怜丝。

增璧影于解佩,漾璇源于临池。

妆成不掩镜,舞罢还中规。

其质清新,可以辟尘。

其形团圞,可以合欢。

惟君子之提撕,怀清风而赠贻。

共明月而皎洁,讵萧辰而别离。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大“分点”译到位,文言翻译拿高分ppt1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大“分点”译到位,文言翻译拿高分ppt1

“逸豫”意译为“犹豫”,“期”字未落实。“修理”
只能算是蒙对,勉强得1分。考场落实关键实词,一要 靠积累,二要结合语境推断。
现场失分答案(2)
失分剖析
[得分 2分]
该答案对“忧勤”“逸豫”两个关键实词译得准,而对 “期”“修理”两个关键实词则大而化之,未能结合语
境准确翻译。
现场失分答案(3)
失分剖析
现场失分答案(3)
失分剖析
[得分 4分]
该答案译对了“课”“益”“坐是”三个得分点,句 意正确,但对句中定语后置句未译到位。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5分]
原句翻译起来较难。“坐是”相对容易,像“课”(征税) 多义词义项的确定、“益”作“增加”“扩充”讲都是 难点。该句还有一个得分点,“富强坐是冻馁者”是个 定语后置句,因为它相对较冷、较隐蔽,所以几乎没有
有治国之道。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
乱。我观察现在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到恰当和
顺畅的施政。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
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 治理好。 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 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澧
州进献的瑞木,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
2.题目 第3题]
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 [原文见“自我诊断”
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现场失分答案(1)
失分剖析 [得分 0分]
该考生根本不懂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只是机械硬译。
现场失分答案(2)
失分剖析 [得分 2分]
该答案译对了“坐是”得分点,后三句句意基本正确。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译文:于是拜呈表章,三次上表也不得辞官,赏赐他银 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要点:“拜”“谢”“市”,句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原文、赏析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原文、赏析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出自宋代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原文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诸葛武侯》原文及翻译赏析?宋朝孔武仲文

《诸葛武侯》原文及翻译赏析?宋朝孔武仲文

《诸葛武侯》原文及翻译赏析宋朝孔武仲文
诸葛武侯
朝代:宋朝|作者:孔武仲
天下军书动,西南霸气偏。

太公谋国妙,伊尹佐时专。

季汉基还立,强吴势外连。

兵从新节制,志复旧山川。

霜肃关中晚,春浮渭上天。

恩威人并附,将相器俱全。

丑虏羞巾帼,遗音被管弦。

妖星如不堕,功业管萧前。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

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大弟。

自幼聪慧好学。

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

初授谷城县主薄。

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

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诗赋取士,选贤举能。

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

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被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

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信书不绝。

一生著说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欧阳修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欧阳修

•2.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安定,安宁】, 万物得所【得到适当的处所或安排】。方今西羌叛逆 【叛乱】,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骄横悖乱】,藏 伏【潜伏、隐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发 生、开始】。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凡是】与 四夷【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 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连接,无一处无事。而【7A】 内则百姓困弊【困顿,疲惫】,盗贼纵横【①肆意横行, 无所顾忌;②雄健奔放】。 • 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 政事都处置得恰当顺畅。现如今西夏反叛,眼前摆着尚 未剿平的祸患;契丹骄横,隐伏着随时会来的战祸。一 个祸患还没有除灭,另一个祸患已经开始发生。加上西 部的泸州,南部的湖岭,凡是跟外族交界的地方, 没 有一处不发生动乱。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 处惹事。
•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媚:讨好 • B、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晏:强盛 • C、致太平皆自有道 致:达到 • D、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励:劝勉 • B晏:平静,安定。 • 迁移: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 • • • • • •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 B、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 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C、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D、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 告以兴兵累年
•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显示,展示】外廷【借 指朝臣】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 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 欧阳修 • 1.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长成文字】, 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 不识事体【事理,道理】,便为【作为】祥瑞, 以媚【讨好】朝廷。 • 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 “太平之道”四个字。那知州冯载本是武人, 不懂得事理,把它作为祥瑞,进献用来讨好朝 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澧(lǐ)州瑞木乞不宣示【显示,展示】外廷【借指朝臣】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欧阳修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太平之道”四个字。

那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懂得事理,把它作为祥瑞进献用来讨好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

一患未灭,一患已萌。

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

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

兴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政事都处置得恰当顺畅。

现如今西夏反叛,眼前摆着尚未剿平的祸患;契丹骄横,隐伏着随时会来的战祸。

一个祸患还没有除灭,另一个祸患已经开始发生。

加上西部的泸州,南部的湖岭,凡是跟外族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发生动乱。

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处惹事。

前些日子京西、陕西派出八九千官兵,抓捕几百名盗贼,不能一下子消灭,只能把他们打散,然而这些盗贼又在别的地方集结了。

现在张海虽被打死,但达州造反的士兵已接近百人,还杀了朝廷使臣,他们的势头不小。

兴州也向朝廷报告有八九十名盗贼。

各个州县恐惧不安,用什么办法来处置这个局面呢?在我看来,现在竟是全国混乱,大小政事的处置都有失误和不当,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太平盛世的景象。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盖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

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

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若以前贼张海等稍衰,便谓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

指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我又想如果柿木上的文字不假,确实是天生的,那么也有很深的含义。

那上面的文字只说“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

自古以来帝王的治理要达到天下太平,都各自有治国之道。

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乱。

我观察现在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到恰当和顺畅的施政。

希望陛下要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如果因为以前作乱的张海等势力略微衰败,便认为后起的贼人用不着担心;因为京城附近下了大雪,便认为全天下都丰收;看到契丹暂时没有来侵扰,便认为一定没有战事;看到西夏派来了使臣,便认为可以停止打仗。

奢望太平,渐渐生出安乐之心,那么这根瑞木就是耽误国家大事的“妖木”了。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

窃虑四方效,争造妖妄。

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之于)臣寮。

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之)以兴兵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己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

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

私下担心各地模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

澧州进献的瑞木,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

并恳求马上向天下各州各军下达命令,告诉他们:因为多年的战事,天下穷困疲累,正处在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忧虑操劳的时期,所有的珍禽异兽草木之类,一概不准进献。

这才是表明皇上的德行,感动劝勉臣民的良策。

6.(3分)B(晏:平静,安定)
7.(3分)C(A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副词,修饰判断词“是”,加强肯定语气∕副词,是;C项,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8.(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3分,“皇皇”“何以”“存济”各1分)
(2)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

(3分,“窃”“效”“妖妄”各1分)9.(1)当时社会内忧外患,没有太平的景象;(2)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4分,每点2分)
论澧(li)州瑞木乞不宣示【显示,展示】外廷【借指朝臣】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
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欧阳修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长成文字】,有“太平之道”四字。

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事理,道理】,便为【作为】祥瑞,以媚【讨好】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安定,安宁】,万物得所【得到适当的处所或安排】。

方今西羌叛逆【叛乱】,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骄横悖乱】,藏伏【潜伏、隐藏】之祸在后。

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发生、开始】。

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凡是】与四夷【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

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连接,无一处无事。

而内则百姓困弊【困顿,疲惫】,盗贼纵横【①肆意横行,无所顾忌;②雄健奔放】。

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消灭】,仅能溃散【被打垮而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造反的士兵】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

兴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县皇皇【同“惶”,心神不安的样子】,何以存济【安顿措置】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骚动的样子】,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臣又思若使【假使,假如,如果】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盖其文止【只、仅】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推算、推知】也。

夫自古帝王,致【获得、达到】太平皆自有道【方法、途径】。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危险混乱】。

臣视方今【当今(的形势)】,但【只】见其失【失误】,未见其得也。

愿【希望】陛下忧勤【忧愁劳苦】万务,不生逸豫【安乐】,则二三岁间,渐期【期望】修理【治理得好】。

若以【因为】前贼张海等稍衰【略微衰败】,便谓【认为】后贼不足【值得】忧;以【因为】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互派使者】,便谓可罢兵【停止战争】。

指望【期望、希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是】误事【败坏事情、耽误事情】之妖木耳。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

窃【私下里】虑【担忧】四方效【模仿,仿效】,争造妖妄【怪异荒诞(之事)】。

其所进瑞木,伏乞【向尊者请求。

伏:敬辞】更【再】不宣示(之于)臣寮【群臣百官】。

仍【又、且】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之)以【把】兴兵【发动战争】累年【多年】,四海困弊,方
【正】当责【要求——求全责备】己忧劳【忧患劳苦】之际,凡有【所有,一切】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一起】不得进献。

所以【用来……的措施】彰示圣德,感励【感动勉励】臣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