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
湖南民歌的特点及演唱要领探析

湖南民歌的特点及演唱要领探析作者:杨金花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3期【摘要】湖南民歌丰富多样,而且近些年来还在新创作的歌曲领域获得了很大影响。
笔者主要从歌曲的本体、文化与个性化层面分析了演唱湖南民歌时应该注意的要领,并认为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演唱与创造思维、新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将湖南地域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音乐材料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富于时代精神与个性特点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湖南民歌;演唱;要领;创新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59-01一、湖南民歌的一般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因而各地的民歌也都各具特色。
湖南,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民间具有着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成为我国民歌类型和风格最为复杂多样的省份地域之一。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湖南的民族音乐注入了当地的风俗特质和文化气息。
尤其是在湘西一带,由于山地众多,湖南各民族都居住在一起,加之各自不太相同的风俗文化,民歌呈现出一种具有特色的风格。
湖南地区的民间歌曲与其语言习惯具有密切关系,一般都语调起伏较大,不仅在音乐曲调方面短小精炼,而且在风格方面也是气质各异,这些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的民歌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本土生活、文化和精神的一种反映,体现出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生活习俗。
湖南地区的这些民歌不局限于山区文化和江河文化,他们所反映的内容题材比较广泛,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非常丰富。
可以说,在题材方面,这些地方性的民歌内容都涉及到当地社会生活、劳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非常具体、生动地表达了湖南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追求。
其次,湖南民歌的音乐中还具有很多的方言音韵特征,这些也都是社会文化发展在艺术中的必然体现和折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它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湖南人民的生活追求与艺术审美理想。
湖南民歌不仅在形式方面比较多样,大致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戏曲、新民歌(唱作歌曲)等,而且还在演唱方面也是比较多样的。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反映湖南民俗风情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叙述了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情。
湖南民歌一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放风筝》作为湖南民歌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湖南人民心灵世界的窗口。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湖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领着人们走进湖南的音乐世界。
1.2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湖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在湖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民间情感和文化传统。
湖南民歌的传承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代代口传的方式,湖南民歌《放风筝》等经典曲目一直流传至今,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些民歌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正文2.1 歌曲中展现的湖南文化特色湖南民歌《放风筝》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民歌,深刻展现了湖南的独特文化特色。
这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曲调展现着湖南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勤劳朴实。
在歌词中,歌颂了湖南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农民,体现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特有的方言和口语,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地方特色。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让整首歌曲显得更加浓厚的湖南风情。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歌曲展现出了湖南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通过这首歌曲,可以深刻领略到湖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湖南城步苗族山歌是中国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珍贵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探讨其特点、演唱形式、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一古老音乐形式的了解和关注。
一、湖南城步苗族山歌概况湖南城步苗族山歌是中国苗族山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苗族山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以其朴实、淳厚、自然的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
苗族山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湖南城步苗族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
湖南城步苗族山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在音乐形式、歌词内容和表演风格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
在音乐形式上,湖南城步苗族山歌通常采用单声部的形式进行演唱,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动听,常伴有简单的器乐伴奏,如芦笙、芦锣、木鱼等,使得歌曲更具特色与魅力。
在歌词内容上,湖南城步苗族山歌歌词多半以描述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劳作、爱情、民族风情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歌词简洁朴实但意蕴丰富。
在表演风格上,湖南城步苗族山歌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歌手常常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演绎歌曲,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和苗族文化的魅力。
湖南城步苗族山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山歌是苗族人民的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它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苗族山歌承载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歌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元素,展现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传承的厚重性。
苗族山歌还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劳作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成为了苗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传统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浅析湖南瑶族民歌艺术性特点

浅析湖南瑶族民歌艺术性特点引言湖南省是全国有着较多瑶族人口的省份之一,而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民歌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歌曲的声音特点、歌曲的歌词、以及瑶族民歌的舞蹈等方面,浅析湖南瑶族民歌艺术性特点。
歌曲的声音特点瑶族民歌在音乐采用上,多以纯民间音乐形式为主,其唱腔为自由律,没有固定的音高和节奏,整首歌曲多以男女对唱为主,表现出瑶族男女的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瑶族民族文化的内在丰富性。
在演唱上,瑶族民歌的男女部分是分开唱的,在演唱时,大部分女唱者使用嗓音清重的丹田声,男唱者则使用自己的嗓音来演唱。
此外,在演唱的技巧方面,除了主要的唱腔外,瑶族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声音效果,比如咽音、颤音、泛音等。
这些特殊的声音效果不仅为歌曲增色,也增加了一些瑶族民歌的个性。
歌曲的歌词瑶族民歌的歌词主要以表达情感为主,其歌词多以描述爱情、亲情、友情、山水等等为主要内容,歌词多数具有比较普通的句型和语言,言简意赅,情感鲜明。
在创作上,瑶族民歌通常是由瑶族民间诗人口传心记而成。
歌曲内容生动形象,情感深刻,常常以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祖先、家族的热爱和追忆等等。
瑶族民歌的舞蹈除了歌唱外,瑶族民歌还常常伴有瑶族传统舞蹈。
瑶族传统舞蹈通常根据歌曲的情感以及主题,采取不同的舞蹈形式和动作,既有抒情舞蹈,也有欢快舞曲,具有轻盈、灵活、舒展的动作特点。
瑶族舞蹈的身段柔美优雅,旋转技巧独特,采用的舞步和表情也表现出瑶族民族文化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总的来说,湖南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瑶族民歌不仅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而且还具有广泛的民间生活和文化现象的艺术性特点。
通过对歌曲的声音特点、歌曲的歌词、以及瑶族民歌的舞蹈等方面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瑶族民歌的艺术性特点,也可以深入了解瑶族民族文化的内在丰富性。
七年级下册湖南音乐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湖南音乐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音乐课上,湖南的音乐文化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作为中国五大民族音乐之一的湖南音乐,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一、湖南音乐的起源
湖南音乐起源于古代湖南土著部族的音乐和战神、水神等宗教活动中的音乐,又受到周、汉、唐、宋等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南音乐文化。
二、湖南音乐的特点
1. 独特的音乐节奏感
湖南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强烈,基本上每首曲子都有一个独特的节奏,听起来非常有活力和节奏感。
2. 独特的音乐调式
湖南音乐的音乐调式独特,有七声、五声、六声等多种音乐调式,其中以“南调”和“摇调”最为典型。
3. 独特的音乐形式
湖南音乐有着多种形式,如扬琴二重奏、大型曲艺、独唱、群众歌舞和乡土歌舞等,形式多样化。
三、湖南音乐的代表作品
湖南音乐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如:
1.《凤求凰》
这是湖南戏曲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曲调优美、高亢激昂,演唱时给人以强烈的刺激。
2.《思乡曲》
这是湖南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曲调朴实、流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3.《彩云追月》
这是湖南民间音乐的一个著名的民歌,它的曲调轻盈明快,表达了中国人“白月光、美人心”的传统形象。
四、湖南音乐在现代的传承
为了传承和发扬湖南音乐文化,湖南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湖南省音乐舞蹈团、湖南省曲艺团等重要文艺团体,推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欢的艺术作品。
总之,湖南音乐作为中国五大民族音乐之一,充满着民族文化的魅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该学习和感受湖南音乐的独特之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城步山歌——“四句歌”的唱腔探究

城步山歌——“四句歌”的唱腔探究城步山歌——“四句歌”的唱腔探究城步山歌是中国湖南省的一种流行民歌形式,产生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农村地区。
它以纯朴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
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唱腔叫做“四句歌”,它以其特殊的演唱方式而独具一格。
“四句歌”是城步山歌的一种独特唱腔形式。
与其他山歌类型不同的是,它将歌词划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每个部分通常含有4-8个字,以叠句的方式组合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
随着音乐的进行,每个部分重复多次,使得整首歌曲有了独特的律动感。
“四句歌”的演唱方式十分独特。
首先,歌手通常都是由一个人独自演唱,以流行于农村地区的山歌倾诉心声。
演唱者常常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歌曲内容,歌词中多是歌手的种种真实感受。
而唱腔则完全承载了歌手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他们用特殊的音乐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引起听众的共鸣。
其次,“四句歌”的高亢豪放的唱腔风格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唱腔的表达上,歌手用宽大的音区、高音连发、颤音等技巧来增强表现力。
他们以高亢的声音表达强烈的情感,使整首歌曲充满激情和力量。
这种独特的唱腔风格也被认为是城步山歌的魅力所在。
此外,旋律的变化也是“四句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旋律和节奏,但它们又能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旋律的变化和转换使得整首歌曲丰富多样,并且富有层次感。
听众在欣赏这种唱腔时,往往能够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转变,从而更好地领会到歌词的内涵和情感。
最后,唱腔的传承也是城步山歌“四句歌”的重要一环。
这种唱腔的传承主要靠口口相传,在农村地区流传。
年长的歌手会通过教唱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更年轻的歌手,这样城步山歌的传统唱腔才能够在当地得以保存和发展。
通过这样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唱腔形式。
总之,城步山歌的“四句歌”唱腔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旋律而备受瞩目。
它通过其高亢豪放的唱腔风格、旋律的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口传传统,在湖南省的农村地区广为流传和演唱。
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探讨

《戏剧之家》2019年第02期 总第302期55音乐研究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探讨陈爱军(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作者简介:陈爱军(1976.09-),男,汉族,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摘 要】湖南民歌是我国湖湘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题材范围广、歌曲种类多、风格特异、旋律优美等特点。
湖南民歌主要分为三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而这些歌曲的演奏曲调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当地的方言、音调演变而来,与当地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具备丰富的人文风土特色。
这些民歌大都是湖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劳动活动所创造出的,蕴含丰富的感情,充分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劳动成果与智慧。
【关键词】湖南民歌;音乐特色;演奏曲调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55-02湖南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被灿烂的湖湘文化所熏陶晕染,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湖南民歌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上古尧舜时代的《南风歌》,到如今传唱的《又见浏阳河》《刘海砍樵》等当代民歌,朗朗上口的湖南民歌成为湖湘文化悠长历史中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拥有了更多的娱乐休闲方式,民歌这种自古流传的表达形式逐渐受到忽视,因此传承、发扬湖南民歌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下面本文就将对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进行分析探讨。
一、湖南民歌的三大组成部分(一)山歌山歌是山区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所创造的一种歌唱形式。
它是人们在劳动的空闲时间,用来放松自我、陶冶身心的一类歌曲。
而湖南多山的地理条件正好为当地山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
湖南的传统山歌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湖南地区至今依旧流传下来无数古代山歌。
而关于湖南山歌更有众多妙趣横生、意义深远的传说,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讲述了胡秀英和刘海经过重重苦难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还有宜阳县为了纪念伟人建桥而形成的对歌习俗,还有湖南部分地区农民根据插秧过程而创作的开秧门歌说等等。
沅陵山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沅陵山歌的音乐特征分析沅陵山歌是湖南沅陵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音乐特征独具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旋律、节奏、音质、唱腔和器乐伴奏等。
1.旋律。
沅陵山歌的旋律大多简洁明快、流畅优美,以四声调、平稳节奏为主,具有悠长、抒情的特点。
其旋律曲调韵律优美,强调音高的变化,旋转的曲调构成“上峰下山”的特有曲式。
另外,在不同的表现情感或内容时,沅陵山歌旋律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慢板、急板、快板、转板等。
2.节奏。
沅陵山歌的节奏相对简单,但很有韵律感,常常呈现出规律性循环或多样化的节奏形式。
比如演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其节奏可以分为四拍和六拍,而“石门岭上牛家村”则节奏明快,常常配合舞蹈演出,颇具活力。
3.音质。
沅陵山歌歌声清亮,音质纯朴,充满了田园乡土气息。
其音质最大的特色是“嗓音雄浑、质朴而富有磁性”,不断经过民间历届传承演唱,沅陵山歌的音质越发清新自然。
4.唱腔。
沅陵山歌的唱腔以其中气十足、富于情感表达的特点而著名。
表现技巧历经长期传统累积,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唱腔变化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唱腔为“小板”和“大板”,前者节奏快、韵律多样,适合歌词内容较宽广;后者节奏慢、韵律凝重,一般适用于表达较深刻、内敛的情感。
5.器乐伴奏。
沅陵山歌最常用的器乐为板胡、笛子、琵琶、二胡等,但因地域特点的影响,也常使用吹箫、打击乐器等。
伴奏以保证旋律准确为主,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舞蹈表现等方面则有很强的协助作用。
同时,器乐在继承中也有其独特演绎方式,例如,在演唱《百花争艳》时,笛子伴奏采用“粗音”;而演唱《红腰子》时,笛子则选用“细音”。
总之,沅陵山歌的独特音乐特征,表现出了湖南民间音乐在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器乐伴奏等方面的独特风格。
这不仅反映出了当地乡土风情,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相信沅陵山歌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也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摘要:《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原是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生活小调,后吸收到当地的花鼓戏中,成为花鼓戏的常用曲目。
本文在分析《洗菜心》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及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作品的演唱技巧和用声特色。
关键词:民歌;鼓戏;洗菜心;音乐特点;演唱特点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vegetables heart”background music, musical structure and its uniqu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work of singing skills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folk; drum play; vegetables heart;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concert features of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背景(一)湖南民歌的分类和小调的特点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歌曲。
民歌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体裁分,还可以按照色彩区进行分类。
按题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爱情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按色彩区可分为按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粤民歌区、湘民歌区等。
那么《洗菜心》这首曲子则属于湘民歌区的小调。
小调俗称调子、小曲。
以叙事见长,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
湖南小调有丝弦小调与生活小调之分,两者主要的区别为丝弦小调多为历代文人、学士所作,文词优雅、含蓄,曲调缠绵、柔情。
多有唱本或由艺人演唱很少即兴创作。
而生活小调则多由山歌演变而来,感情朴实、真挚,极具生活情趣。
湖南小调的唱词比较有规律,以多段形式的七言四句体或二句体为多,湖南小调的曲体大部分属于多乐段结构,以四乐句或四乐句重复一句的五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居多。
湖南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羽、角调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下文研究的《洗菜心》则为羽调式。
(二)《洗菜心》的教学意义《洗菜心》是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首代表性的演唱曲目,具有民族特色和湖南乡土气息。
在现代声乐教学中,通常会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民歌及戏曲音乐来让学生演唱,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演唱曲目的范围,让学生演唱的曲目多元化。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演唱,体现了当代民族声乐和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而提高演唱技能,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好地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
二、湖南民歌的代表作 ----《洗菜心》(一)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洗菜心》是以湖南传统民歌为基础而形成的新民歌,在原始的民歌材料上,将原来的两段扩展为现在的三段音乐,融入了地方音乐元素,形成一首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湖南民歌。
下图是源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下册的原始湖南民歌《洗菜心》:[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
](图一)现在教学版的湖南民歌《洗菜心》的第一乐段:(图二)对比两个曲谱可以发现现在的《洗菜心》比原始的民歌《洗菜心》音乐旋律变得更加丰富,戏剧性更加强烈,主要体现为:1、在段落上,从重复的两段体变成三段体,但都以四句为一段,第三句的歌词都是使用的衬词衬腔“嗦得儿衣子啷当,啷得儿嗦”。
原始的《洗菜心》两段的旋律是一样的,而现在教学版《洗菜心》三段的旋律在开始句是不同的音乐旋律,只有在“66 53 6—”的时候才开始回归主题。
这首曲子还有一个特点,在第四句的时候曲调上结尾旋律是相同的,但通常来说都是开头相同,结尾不同,这样的一个处理也体现了每一段在整体上的统一。
2、《洗菜心》这首曲子是属于单一调性,即一种调式贯穿于整个唱腔之中。
主要由“6135”几个音构成,音乐素材简练、集中,总的情绪欢快、活泼、泼辣、风趣。
从曲子的前奏部分开始,我们就可以判断《洗菜心》属于典型的“湘羽”调式,整首曲子都是围绕的以“羽”为主音来进行的,而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音都是落在“6”音上。
典型的“湘羽调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升sol,但是这都是在艺人们演唱中所变现出来的。
在演唱时我们演唱出来的会比实际钢琴演奏的升sol还要略高,更加倾向与la,因此,在国际上也将“湘羽调式”中的升sol称为四分之三音,也叫中立音。
下图三中的“5”在演唱中就是“升sol”。
3、钢琴伴奏通过调性、和声、织体、伴奏音型、演奏技巧及其速度、力度、节奏的多种手法的变化,产生绚丽的色彩,触发丰富的想象,给歌唱者音准、节奏的依托,给主旋律以贴切的铺垫、烘托,与美妙的歌声相互融合,相映生辉。
[ 彭晓玲著:《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64页。
]《洗菜心》的伴奏大量的采用了切分音的节奏型以及弱起的节奏型,这些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感觉十分的欢快。
第二段的伴奏织体发生变化,有三小节为固定的伴奏织体。
这样的织体为主旋律做铺垫烘托,同时又显得十分俏皮。
《洗菜心》的三段间奏是相同的旋律,左右手的伴奏旋律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段是一个预设的场景段,旋律也就比较流畅,采用的都是三度上行或者三度下行,到了第二段歌曲旋律俏皮的特色就出来了,于是采用的则为和弦式的前八后十六等(如上图所示),结构工整,富有律动性。
到了第三段演唱部分出现了跳音,左右手的伴奏音型也与其相一致,跳进旋律接着一个上行的旋律音阶,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三小节的空白伴奏,这样就为之后出现的强起做了铺垫,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歌曲更加活泼。
4、歌词内容的增加使歌曲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原始的民歌只有两段,是从现在的第二段开始叙述的,而“奴在绣房中绣花绫······”被加上以后歌曲变的更加戏剧性,有一个场景的变化出现在歌曲中,从绣花绫到被妈妈叫去洗菜心,到掉金戒指,充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脉络、场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二)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同时由于与花鼓戏相结合,这决定了《洗菜心》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其在唱腔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跳进旋法:6这种跳进的使用在这首曲子是很频繁的,在每个乐段中均有出现,使曲子的风格在瞬间表现的十分活泼,欢快。
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打花舌,这种打花舌不同于别的地区民歌的打花舌,湖南的打花舌是收尾时是上扬的,使歌曲变的更加风趣、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
2、旋律加花:在第三个乐段的时候,旋律放慢,使曲调在听上去富于变化而不是单一的旋律。
3、旋律线条清晰:旋律的走向是由高到低,句首就出现高音,在高音区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欢快的情绪(图四),旋律由低结束,在低音区,旋律下抑,表现了一种焦急的情绪(图五)。
4、顺丁、倒丁:指的是节奏在旋律中的不同安排,如:以三字为一逗的唱词有两种处理方法:一二或一二三字连在一起唱,中间不加其他音,不断开则为顺丁唱法。
若一与二三字之间断开则为倒丁唱法。
在《洗菜心》这首曲子中也有运用,在图六中“绣房中”中间没有音将其隔开,因此为顺丁唱法,而“绣花绫”之中加入了衬词将其隔开,旋律加上了拖腔,因此为倒丁唱法。
三、绘声绘色揭示人物情感的演唱特点(一)地方语言与民间音乐的完美统一在中国民歌中有很多是将地方语言与民间曲调相结合的,这样结合是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民族性、地方性。
《洗菜心》的是以长沙官话为音乐语言的,长沙官话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洗菜心》是将长沙的地方语言和本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这里我将歌曲里常出现的“洗菜心”和“绣花绫”为例,“洗”是阴平、“菜”是阳平、“心”是阴平,“绣”是阴去、“花”是阴平、“绫”是上声,在演唱时就要求我们先正字后行腔,例如演唱“奴”时,普通话的发音是“nu”而在长沙话里的发音为“nou”,在韵母的拖腔时就应依照长沙方言声调行腔,采用长沙官话可以使音乐与语言声调方面达成一致。
声调的高低变化与音乐变化相配,演唱起来才会觉得和谐、动听,才能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我们常说的依字行腔,也就要求唱腔的曲调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做到字音清晰,把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
演唱中的吐字归韵也很重要,这属于演员的基本功,演唱时要保持一个度,对于咬字既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松,同时,归韵也要很讲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字正腔圆”。
《洗菜心》的演唱要充分和语言特色结合起来,“河”发“huo”,“忽”发“fu”等等。
《洗菜心》的旋律进行、变化符合湖南的语言和音乐特色,做到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在演唱上能朗朗上口,深受各界群众和声乐专业工作者的喜爱。
(二)《洗菜心》独特的润腔技巧唱法润腔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感情气质、语言处理、润腔特色、发声共鸣及韵味等。
《洗菜心》这首曲子的润腔技巧是十分丰富多变的,正是因为这样丰富多变的润腔技巧才使得这样特色,变的极具风格,演唱起来也加大了难度,《洗菜心》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种唱法润腔:1、颤音:演唱时主音与上方的助音快速交替的装饰音。
在《洗菜心》中运用的十分频繁,如:“绣房中”的“中”(图七)、“洗菜心哪”的“哪”·(图八)······这里的“6”都是三度的交替演唱为“6 i 6”,颤音的运用强调了这个音,使这个音发生变化的同时,加入了情绪,是音乐听起来更具风格性,在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小的细节能够体现一个歌曲的风格。
2、倚音:《洗菜心》中有非常丰富的倚音,主要有两种,前后倚音,前倚音是在每个音前加上一个装饰音,后倚音是在一句收尾的时候加上后装饰音,一般只有半拍或者一拍,能够丰富音乐的情感。
图九中前倚音可以让旋律起伏更大,能够体现小女孩的泼辣、活泼的性格,后倚音是旋律往下,又表现了女孩泼辣中的害羞。
演唱中就要把这种两种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3、衬腔、衬词的运用:歌曲中大量的运用了衬腔衬词,如“啊、呐”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在此基础上《洗菜心》中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润腔技巧就是打花舌,这种打花舌不同于别的地区民歌的打花舌,湖南的打花舌是收尾时是上扬的,使歌曲变的更加风趣、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
(三)声情结合的演唱特点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歌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演唱就更加要求轻巧、灵敏。
演唱《洗菜心》这样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歌曲,在用声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整首歌曲演唱出来给人的感觉应是灵巧的,俏皮,也就是在唱得时候既要搭上气,有气息的支持,又不能将气拉的过死,唱起来不够轻巧,让听者感觉像是在亲切的和你讲话,同时掌握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情绪的变化过程,将声音与感情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