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声乐教学如何准确把握作品风格--以《丢戒指》和《洗菜心》为例进行的比较

声乐教学如何准确把握作品风格--以《丢戒指》和《洗菜心》
为例进行的比较
解伟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6(0)7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民歌和东北民歌的汉族小调从音乐技法、旋律、声音特征、风格、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并通过技法与文化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能从多维角度去理解声乐作品,以此促进学生整体声乐艺术水平的提升。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解伟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J], 方爱兰;李淑珍
2.论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声乐作品 [J], 张国琴
3.谈如何准确把握东北小调的演唱风格——以《小拜年》、《看秧歌》、《回娘家》三首作品为例 [J], 史玉学
4.在教学何让学生准确把握钢琴音乐作品演奏风格 [J], 石磊
5.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地域性风格作品的把握——以山西民歌为例 [J], 谷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演唱特征

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演唱特征作者:汤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4期摘要湖南民歌独具风格,《洗菜心》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它结合了花鼓戏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演唱特征,研究其特征对我们准确把握其演唱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洗菜心》花鼓戏湖南民歌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1湖南民歌的起源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了《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
《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
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
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
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
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2湖南民歌的艺术特点湖南民歌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的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地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论湖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论湖南民歌的艺术特征赵弦箫淮阴师范学院摘要:湖南民歌在当地流传极广,取材大多源于民众生活,是民众情感及精神的反映,更是当地群众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湖南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
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而且由于人文风俗、语言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湖南民歌艺术特色地理环境语言和民族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29-02湖南一带地域辽阔,民歌传播的范围极广。
当地的劳动人民采用质朴的语言及形象的比喻,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色彩。
其歌词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是当地民众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一、湖南民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一)群众生活的地理环境湖南一带多山多河流,北面靠近洞庭湖,西部一带地势偏高,中间部分多丘陵,省内河道交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地域环境方面极具特色,即使是在湖南境内,不同的小区域,文化习俗上都存在差别,各个部分之间同时又相互交流,进而形成湖南民歌独特的风格。
尽管湖南境内的河流数量众多,但其中大部分最后都会汇入洞庭湖,水运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商业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许多在水上作业的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而这些人员在各个区域之间不停地活动,从而加快了湖南不同地域之间民歌的相互融合。
(二)主要生活群体的民族结构根据相关资料,我国56个民族在湖南境内都有分布,其中89.9%属于汉族,10.1%为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社会形态。
在湖南省内,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每逢重大的节日,当地群众就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族表演活动。
虽然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存在差异,但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再加上各个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其传统文化同样也在不断变化,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仍然会代代相传,进而形成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探讨

《戏剧之家》2019年第02期 总第302期55音乐研究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探讨陈爱军(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作者简介:陈爱军(1976.09-),男,汉族,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摘 要】湖南民歌是我国湖湘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题材范围广、歌曲种类多、风格特异、旋律优美等特点。
湖南民歌主要分为三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而这些歌曲的演奏曲调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当地的方言、音调演变而来,与当地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具备丰富的人文风土特色。
这些民歌大都是湖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劳动活动所创造出的,蕴含丰富的感情,充分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劳动成果与智慧。
【关键词】湖南民歌;音乐特色;演奏曲调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55-02湖南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被灿烂的湖湘文化所熏陶晕染,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湖南民歌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上古尧舜时代的《南风歌》,到如今传唱的《又见浏阳河》《刘海砍樵》等当代民歌,朗朗上口的湖南民歌成为湖湘文化悠长历史中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拥有了更多的娱乐休闲方式,民歌这种自古流传的表达形式逐渐受到忽视,因此传承、发扬湖南民歌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下面本文就将对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进行分析探讨。
一、湖南民歌的三大组成部分(一)山歌山歌是山区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所创造的一种歌唱形式。
它是人们在劳动的空闲时间,用来放松自我、陶冶身心的一类歌曲。
而湖南多山的地理条件正好为当地山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
湖南的传统山歌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湖南地区至今依旧流传下来无数古代山歌。
而关于湖南山歌更有众多妙趣横生、意义深远的传说,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讲述了胡秀英和刘海经过重重苦难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还有宜阳县为了纪念伟人建桥而形成的对歌习俗,还有湖南部分地区农民根据插秧过程而创作的开秧门歌说等等。
花鼓戏小调《洗菜心》的歌唱技巧及表演特色研究

花鼓戏小调《洗菜心》的歌唱技巧及表演特色研究
花鼓戏小调《洗菜心》是一首以家务劳动为主题的典型小调,歌词生动传神,表现了女性在生活中的辛勤劳动和对家庭的热爱。
在表演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技巧和特色:
1. 唱腔:小调的唱腔以双调和平调交替使用,曲调明快、欢快,富有活泼朝气。
每一个字音要清晰明亮,要重点突出情感的抒发,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表演者的内心情感。
2. 声音的运用:表演者需要注意声音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在表现“痴情”的时候,要把声音调低,让观众感受到深情厚爱;在快乐片段中,高声唱出轻松愉快的情绪。
3. 舞蹈:花鼓戏小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轻盈、灵动和优美,需要特别突出舞蹈的仪态优美及整体协调性。
表演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通过练习提高手指及身体的灵活性,更好地展示出小调的特色。
4. 表演姿态:表演者要注意服装、化妆及发型的搭配,需要时刻保持优雅、自然的姿态,让观众产生共情和沉浸感。
总之,花鼓戏小调《洗菜心》的歌唱技巧及表演特色需要表演者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锤炼,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在演出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谈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文化探源与课堂教学

谈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文化探源与课堂教学作者:胡茉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对湖南著名民歌小调《洗菜心》的创作、发展、传播从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湖湘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探源,并对《洗菜心》等地方特色传统曲目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从一首地方曲目的文化历史与教学的极为微观、具体的角度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及时的思考与响应。
【关键词】湖南民歌《洗菜心》文化探源音乐课堂湖南民歌数目之多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但按演唱的题材与形式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戏曲、新民歌等几大类。
《洗菜心》就是这样一首在湖南地区广为传唱、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小调。
一、《洗菜心》创作发展的文化探源《洗菜心》由于初始阶段一直是靠民间口口相传,所以其最早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现在已经找不到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只知道它最初就是一首流传在长沙和醴陵之间的民间小调(小调俗称小曲或调子,是以叙事为主、并与抒情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后来在《湖南民间歌曲集(长沙市分册)》给予了认定和文字记录!《洗菜心》在发展过程中与湖南地方花鼓戏充分融合,成为亦歌亦戏的地方特色曲目。
《洗菜心》在发展的过程中流传有不同的版本,目前广泛公认、最为流行的版本是著名民间花鼓戏艺人杨福生搜集、整理、改编、传唱的前三段版本的《洗菜心》。
不同版本的《洗菜心》虽然在主题、内容、场景、风格等方面基本相似,却在记谱法、歌词段落上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痕迹与特色。
以现代的《洗菜心》与原始民歌《洗菜心》对比为例:现代的《洗菜心》音乐旋律要更为丰富,戏剧性也更为强烈,虽然仍然是四句一段,但却从两段变为三段体,而且开始句也从原来相同的旋律变成了不同的旋律。
虽然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它们在文化起源上都有着典型的湖湘文化特色,具体可以从人文地理和民俗历史两个角度来予以分析:1.《洗菜心》创作发展的人文地理背景湖南在地理上三面环山,中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河与丘陵,北有广阔的洞庭湖水域与平原。
艺术理论: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创作解析

艺术理论: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创作解析冼星海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创作体裁广泛、作品成果丰富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音乐的民族瑰宝,被人们广泛流传。
解放后至今,文艺界对冼星海及其作品的研究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提升了人们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认识高度,树立了他在我国音乐界崇高、不可动摇之地位。
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的创作大多数在他从回国之后,至前苏联之前的这个阶段。
虽然在数量上不多,但它们在冼星海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抒情独唱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类似于普通的艺术独唱歌曲,篇幅短小,结构凝练。
和普通独唱歌曲不同的是,它们贴近现实生活,反应时代强音,更讲究情感的宣泄,情绪的表达,旋律更为悠扬,曲调朗朗上口。
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歌曲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纯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如《夜半歌声》、《热血》、《江南三月》等;一类是富有战力的反抗外敌侵略的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黄河怨》等。
他所创作的抒情独唱歌曲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
一、形象化的音乐特征在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常常以革命群众或生活中的普通人为创作对象,他是继聂耳之后又一个注重音乐形象刻画的作曲家。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冼星海的音乐既能充满深刻的表现力,又可以使得深刻性与易解性达到融合。
作品常用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以及清晰、规整的构思来完成作曲家对形象化的追求。
在上文对歌曲《黄河颂》的分析中,笔者提到过,这首歌曲就是冼星海注重形象化创作的典型力作。
冼星海在创作《黄河颂》旋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他曾对别人说:“《黄河颂》太难写了,我谱出了三个,但一个也不能令我满意。
今天我又写了一整天的《黄河颂》,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我一定要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新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
······昆曲是有些旋律带点颂歌味道的,但不能表现出黄河的伟大战斗气概。
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起源及歌曲特征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起源及歌曲特征张梦云(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湖南,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加上湖南人民热情泼辣的秉性,孕育出了节奏明快,清新率真的花鼓戏。
《洗菜心》就是一首源自湖南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融合了花鼓戏的特点,语言和演唱风格极具地方民歌色彩。
本文分别从《洗菜心》这首歌曲的发展起源,语言及歌曲的曲式研究,旨在帮助塑造歌者的形象及准确把握演唱风格。
【关键词】湖南民歌;洗菜心;起源;曲式【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一、《洗菜心》的发展起源花鼓戏在湖南地方戏曲中影响较大,是我国戏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所有花鼓戏的总称,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各个剧种。
《洗菜心》是一首流行于湖南的汉族民间小调,同名曲目在我国汉族流传较广,在湖南就有好几种版本。
以湖南花鼓戏《洗菜心》为例,笔者翻阅了很多文献,都没有对《洗菜心》深入研究的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艺活动形式繁多,但是花鼓戏的受众却越来越少,所以笔者觉得对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研究是需要的。
经过笔者实地调查,加上大量查阅得出结论,因其有文字记载且比较具有代表性,望城民歌《洗菜心》是目前可考究的最早版本,选自《湖南民间歌曲集》长沙市分册)》,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曲调来说,都与现今版本的《洗菜心》有很多类似之处。
经过长期的发展,民间艺人在演唱及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即兴创作性,也没有专业的相关人员记载,这就导致歌曲的信息流失在民间。
经查阅,花鼓戏流传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五次再创作过程,分别是:最初版本有文字记载且比较典型的,望城民歌《洗菜心》;1949年之前,花鼓戏艺人杨福生将《洗菜心》改编成五个段落,在这个时期由于歌词的原因,这首歌曲被认为是不雅的市井小调,被禁止演唱,所以一些民间艺人只能在街头以清唱的形式传承;再到解放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徐淑华将洗菜心进行了改编,并填上新词,创作了《双送粮》;再到1964年,盛唐河对《洗菜心》的曲调进行了改编,创作了《打锣鼓》;最终在传唱过程中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今日多种风格的《洗菜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摘要:《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原是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生活小调,后吸收到当地的花鼓戏中,成为花鼓戏的常用曲目。
本文在分析《洗菜心》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及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作品的演唱技巧和用声特色。
关键词:民歌;鼓戏;洗菜心;音乐特点;演唱特点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vegetables Heart” background music, musical structure and its uniqu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work of singing skills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olk; drum play; vegetables heart;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concert features of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背景(一)湖南民歌的分类和小调的特点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歌曲。
民歌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体裁分,还可以按照色彩区进行分类。
按题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爱情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按色彩区可分为按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粤民歌区、湘民歌区等。
那么《洗菜心》这首曲子则属于湘民歌区的小调。
小调俗称调子、小曲。
以叙事见长,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
湖南小调有丝弦小调与生活小调之分,两者主要的区别为丝弦小调多为历代文人、学士所作,文词优雅、含蓄,曲调缠绵、柔情。
多有唱本或由艺人演唱很少即兴创作。
而生活小调则多由山歌演变而来,感情朴实、真挚,极具生活情趣。
湖南小调的唱词比较有规律,以多段形式的七言四句体或二句体为多,湖南小调的曲体大部分属于多乐段结构,以四乐句或四乐句重复一句的五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居多。
湖南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羽、角调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下文研究的《洗菜心》则为羽调式。
(二)《洗菜心》的教学意义《洗菜心》是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首代表性的演唱曲目,具有民族特色和湖南乡土气息。
在现代声乐教学中,通常会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民歌及戏曲音乐来让学生演唱,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演唱曲目的范围,让学生演唱的曲目多元化。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演唱,体现了当代民族声乐和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而提高演唱技能,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好地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
二、湖南民歌的代表作----《洗菜心》(一)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洗菜心》是以湖南传统民歌为基础而形成的新民歌,在原始的民歌材料上,将原来的两段扩展为现在的三段音乐,融入了地方音乐元素,形成一首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湖南民歌。
下图是源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下册的原始湖南民歌《洗菜心》:[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
](图一)现在教学版的湖南民歌《洗菜心》的第一乐段:(图二)对比两个曲谱可以发现现在的《洗菜心》比原始的民歌《洗菜心》音乐旋律变得更加丰富,戏剧性更加强烈,主要体现为:1、在段落上,从重复的两段体变成三段体,但都以四句为一段,第三句的歌词都是使用的衬词衬腔“嗦得儿衣子啷当,啷得儿嗦”。
原始的《洗菜心》两段的旋律是一样的,而现在教学版《洗菜心》三段的旋律在开始句是不同的音乐旋律,只有在“66 53 6—”的时候才开始回归主题。
这首曲子还有一个特点,在第四句的时候曲调上结尾旋律是相同的,但通常来说都是开头相同,结尾不同,这样的一个处理也体现了每一段在整体上的统一。
2、《洗菜心》这首曲子是属于单一调性,即一种调式贯穿于整个唱腔之中。
主要由“6135”几个音构成,音乐素材简练、集中,总的情绪欢快、活泼、泼辣、风趣。
从曲子的前奏部分开始,我们就可以判断《洗菜心》属于典型的“湘羽”调式,整首曲子都是围绕的以“羽”为主音来进行的,而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音都是落在“6”音上。
典型的“湘羽调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升sol,但是这都是在艺人们演唱中所变现出来的。
在演唱时我们演唱出来的会比实际钢琴演奏的升sol 还要略高,更加倾向与la,因此,在国际上也将“湘羽调式”中的升sol称为四分之三音,也叫中立音。
下图三中的“5”在演唱中就是“升sol”。
3、钢琴伴奏通过调性、和声、织体、伴奏音型、演奏技巧及其速度、力度、节奏的多种手法的变化,产生绚丽的色彩,触发丰富的想象,给歌唱者音准、节奏的依托,给主旋律以贴切的铺垫、烘托,与美妙的歌声相互融合,相映生辉。
[ 彭晓玲著:《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洗菜心》的伴奏大量的采用了切分音的节奏型以及弱起的节奏型,这些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感觉十分的欢快。
第二段的伴奏织体发生变化,有三小节为固定的伴奏织体。
这样的织体为主旋律做铺垫烘托,同时又显得十分俏皮。
《洗菜心》的三段间奏是相同的旋律,左右手的伴奏旋律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段是一个预设的场景段,旋律也就比较流畅,采用的都是三度上行或者三度下行,到了第二段歌曲旋律俏皮的特色就出来了,于是采用的则为和弦式的前八后十六等(如上图所示),结构工整,富有律动性。
到了第三段演唱部分出现了跳音,左右手的伴奏音型也与其相一致,跳进旋律接着一个上行的旋律音阶,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三小节的空白伴奏,这样就为之后出现的强起做了铺垫,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歌曲更加活泼。
4、歌词内容的增加使歌曲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原始的民歌只有两段,是从现在的第二段开始叙述的,而“奴在绣房中绣花绫······”被加上以后歌曲变的更加戏剧性,有一个场景的变化出现在歌曲中,从绣花绫到被妈妈叫去洗菜心,到掉金戒指,充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脉络、场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二)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同时由于与花鼓戏相结合,这决定了《洗菜心》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其在唱腔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跳进旋法:6这种跳进的使用在这首曲子是很频繁的,在每个乐段中均有出现,使曲子的风格在瞬间表现的十分活泼,欢快。
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打花舌,这种打花舌不同于别的地区民歌的打花舌,湖南的打花舌是收尾时是上扬的,使歌曲变的更加风趣、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
2、旋律加花:在第三个乐段的时候,旋律放慢,使曲调在听上去富于变化而不是单一的旋律。
3、旋律线条清晰:旋律的走向是由高到低,句首就出现高音,在高音区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欢快的情绪(图四),旋律由低结束,在低音区,旋律下抑,表现了一种焦急的情绪(图五)。
4、顺丁、倒丁:指的是节奏在旋律中的不同安排,如:以三字为一逗的唱词有两种处理方法:一二或一二三字连在一起唱,中间不加其他音,不断开则为顺丁唱法。
若一与二三字之间断开则为倒丁唱法。
在《洗菜心》这首曲子中也有运用,在图六中“绣房中”中间没有音将其隔开,因此为顺丁唱法,而“绣花绫”之中加入了衬词将其隔开,旋律加上了拖腔,因此为倒丁唱法。
三、绘声绘色揭示人物情感的演唱特点(一)地方语言与民间音乐的完美统一在中国民歌中有很多是将地方语言与民间曲调相结合的,这样结合是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民族性、地方性。
《洗菜心》的是以长沙官话为音乐语言的,长沙官话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洗菜心》是将长沙的地方语言和本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这里我将歌曲里常出现的“洗菜心”和“绣花绫”为例,“洗”是阴平、“菜”是阳平、“心”是阴平,“绣”是阴去、“花”是阴平、“绫”是上声,在演唱时就要求我们先正字后行腔,例如演唱“奴”时,普通话的发音是“nu”而在长沙话里的发音为“nou”,在韵母的拖腔时就应依照长沙方言声调行腔,采用长沙官话可以使音乐与语言声调方面达成一致。
声调的高低变化与音乐变化相配,演唱起来才会觉得和谐、动听,才能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我们常说的依字行腔,也就要求唱腔的曲调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做到字音清晰,把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
演唱中的吐字归韵也很重要,这属于演员的基本功,演唱时要保持一个度,对于咬字既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松,同时,归韵也要很讲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字正腔圆”。
《洗菜心》的演唱要充分和语言特色结合起来,“河”发“huo”,“忽”发“fu”等等。
《洗菜心》的旋律进行、变化符合湖南的语言和音乐特色,做到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在演唱上能朗朗上口,深受各界群众和声乐专业工作者的喜爱。
(二)《洗菜心》独特的润腔技巧唱法润腔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感情气质、语言处理、润腔特色、发声共鸣及韵味等。
《洗菜心》这首曲子的润腔技巧是十分丰富多变的,正是因为这样丰富多变的润腔技巧才使得这样特色,变的极具风格,演唱起来也加大了难度,《洗菜心》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种唱法润腔:1、颤音:演唱时主音与上方的助音快速交替的装饰音。
在《洗菜心》中运用的十分频繁,如:“绣房中”的“中”(图七)、“洗菜心哪”的“哪”·(图八)······这里的“6”都是三度的交替演唱为“6 i 6”,颤音的运用强调了这个音,使这个音发生变化的同时,加入了情绪,是音乐听起来更具风格性,在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小的细节能够体现一个歌曲的风格。
2、倚音:《洗菜心》中有非常丰富的倚音,主要有两种,前后倚音,前倚音是在每个音前加上一个装饰音,后倚音是在一句收尾的时候加上后装饰音,一般只有半拍或者一拍,能够丰富音乐的情感。
图九中前倚音可以让旋律起伏更大,能够体现小女孩的泼辣、活泼的性格,后倚音是旋律往下,又表现了女孩泼辣中的害羞。
演唱中就要把这种两种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3、衬腔、衬词的运用:歌曲中大量的运用了衬腔衬词,如“啊、呐”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在此基础上《洗菜心》中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润腔技巧就是打花舌,这种打花舌不同于别的地区民歌的打花舌,湖南的打花舌是收尾时是上扬的,使歌曲变的更加风趣、更加活泼、也更加动人。
(三)声情结合的演唱特点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歌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演唱就更加要求轻巧、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