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时代背景
(一)历史背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也称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确 立。即:以马克思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设想的社会主 义原则为理论根据,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巩固 为前提,追求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 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靠剥夺农民和 牺牲农业发展来实现工业化,并以排斥商品经济属 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保障。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迅速地帮助苏联实现 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是到20世 纪50年代初,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苏联共产党 面对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 的性质问题
2. (P541第2段到P542第1段)阐述了科学规律 的客观性和可知性,明确人们没有创造新的科 学规律,而是通过认识研究,使科学规律有利 于社会。 P541-2“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 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 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 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 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 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 。”
批判了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种种错误观点阐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2批判了关于苏维埃政权可以消灭现存经济规律和创造新的经济规律的错误观点有人援引苏维埃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p5433至p5442有人援引苏维埃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特殊作用仿佛这种作用使苏维埃政权有可能去消灭现存的经济发展规律并制定新的经济发展规律
5.阐述了年轻一代新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P545-4“······每年有成千的年轻的新干部靠近我们 领导核心,他们抱着热烈的愿望要帮助我 们,· · · · · · 但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 育,不知道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真理,而不得不在黑 暗中摸索。· · · · ·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同志呢?应该 怎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去教育它们呢 ?我认 为,有系统地重复所谓‘众所周知’的真理,耐心 地解释这些真理,是对这些同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 育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与破产

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与破产苏联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的演变和最终的破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经济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导致其破产的原因。
一、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20世纪初,苏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农民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则是传统的个体农业经营。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农民被迫放弃了私有土地,加入到农业合作社中。
这一举措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规模化,但同时也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苏联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工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产量大幅增加。
然而,这种工业化模式也导致苏联经济中存在着重工业过度发展、农业落后等问题。
二、重心转向军事与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进一步转向以军事为中心的发展。
由于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及国内资源的转移,苏联的经济结构更加偏向了军工和军事建设。
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国内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所有的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都由中央政府进行统一计划。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中央政府扮演了过多的角色,企业和个人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商品供求失衡的问题。
此外,计划经济模式也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
四、腐败和领导力问题在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下,腐败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官僚机构和经济体系中。
腐败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严重破坏了经济的运行。
与此同时,苏联领导阶层的领导力也存在问题。
在苏联最后几任领导人的统治下,领导层对于经济改革的不作为和错误决策导致了苏联的破产。
五、挑战和破产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由于管理不善和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的工业产能低效,产品质量低下,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制度变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制度变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孟 捷内容提要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
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
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关键词 生产关系 斯大林 毛泽东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6-0022-06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里,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并结合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斯大林在书中还批评以雅罗申科为代表的苏联经济学家,指责他们错误地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作研究生产力组织和国民经济计划化的科学,忽视了生产关系研究之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①然而,尽管斯大林作出了上述贡献,他的论述却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矛盾,这体现在:第一,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并对生产关系作了著名的界定,但他的这一界定,一方面试图用生产资料所有权代替所有关系,另一方面将所有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其他环节相割裂,从而阻碍了对生产关系的考察;第二,斯大林主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他通过否定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实际上解构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此处指所有关系)的分析,最终回到了他所批评的雅罗申科的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国家理论研究”(19ZDA056)①斯大林指出,雅罗申科事实上沿袭了布哈林的观点,后者在《过渡时期经济学》等论著里主张,由于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生产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商品拜物教,人与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将变得简单明了,政治经济学自此将不复存在。
苏联经济知识点

苏联经济知识点苏联经济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苏联经济的知识点。
1.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由国家集中决策,确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目标和方式。
在苏联,国家通过五年计划来规划并推动经济发展。
2.国有化:苏联经济中,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
这意味着国家拥有并控制着工业、农业和资源等重要部门。
国有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和掌握,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军事工业优先:苏联经济中,军事工业是优先发展的部门之一。
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重点发展了军事工业。
这导致一些经济资源被大量投入到军事领域,而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出现短缺。
4.农业集体化: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集体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然而,农民对集体化政策的接受程度和实施效果存在争议。
5.经济规划和指标体系:苏联经济通过制定计划和设定指标来管理和评估经济发展。
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规划的核心,国家根据计划制定相应的经济指标,并通过实施计划和检查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估经济发展成果。
6.社会福利制度:苏联实行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
国家提供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福利,并通过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
7.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苏联经济中,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较大。
中央政府通过中央委员会、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等组织来管理和调控经济。
这种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决策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行政层级过多等问题。
以上是关于苏联经济的一些知识点。
苏联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对比和借鉴的对象。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苏联利用政治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过度强调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萎缩
和生产效率低下。
政府机构干预市场调节,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治控制效果差,失去了竞争力。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规制机制不足,缺少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创造力。
缺
乏创新,导致产品和技术落后,无法应对竞争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缺少市场驱动力,
导致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
再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强调平等,但是忽视了物质利益的差异。
资产阶级特权被
废除,但社会主义的理论忽视了劳动者的物质需求。
世界文化,“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物质的诱惑很大,遇到物质刺激的反叛会更有力。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有关全球可扩展性的问题。
尽管每个国家的
状况和特点不同,但现代化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变得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政治干预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生产企
业的竞争力差;社会主义模式对市场驱动力的缺乏使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
会主义的理论忽视物质需求;全球可扩展性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把 经 济规律 看作不 以 人们 的意 志为转 移
,
”
还 有 些 人 则认为
社会主 义制度 下的经
、
济 规律 是 共产 党 和 苏 维 埃 祠起 来
下
, “
。
“
自觉创 造的
,
”
,
把社会 主 义 国 家 的 政策
计 划 与客 观规律混
。
针 对 这 些 错 误 观点
斯 大 林指 出
:
无 论 是 在 资 本 主 义 制 度还是 在 社会主义 制度
, ,
,
,
对 于 我们结合 当前
。
我 国 的 改 革 研 究 科 学社会 主 义 理 论 对 社会 主 义 进 行再 认 识 无 疑具有 很大 的现 实意 义
《 苏 联 社会 主 义 经济 问 题 》对科学 社会 主 义 理 论 的 贡 献
,
首先表 现在它通 过对 社会
“
主 义 社会 中经 济 规 律 客 观 性 的 闸述 思想
。
,
提 出 了 社会主义 社会同样是 个
自然 历史 过程 ” 的
。
社会 主 义 社会 的 经 济 规 律
,
是 否 具有客 观 性 ? 当 时苏联 理 论界存 在 不同 看法
:
“
经济
学 家列 昂节 夫在 《 政 治 经济 学对 象 》 中写 道
的 规律 只 适 用 于 社会 主 义 以 前 的各个社会
。
都 无 法 阻挡 社会 主义 的
,
发展
其次
既 然 社 会 主 义 社 会是 个 自然 历 史 过 程
它 就 有 其 自身 固有 的 发 展 规律
,
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经济体制突然崩溃,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苏联的经济失败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介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失败原因。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苏联的经济改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苏联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苏联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称之为“科西金改革”。
科西金改革提出了消费品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而且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苏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985年3月,苏联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提出了一项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珂里申诺夫改革”。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深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苏联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珂里申诺夫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私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目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量、改善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合法和合理的“非社会主义”资金投入、使农业和轻工业逐渐实现商品经济,开展农村、城市小商业和个体劳动自谋生计的活动。
2. 宏观调控改革旨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计划机制,并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性、强化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改革,消除跨地域和不同产品之间的财政条款不同之弊,权力下放,改革金融等措施,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
3. 社会保障改革目的是重新提高平民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福利待遇以及加强社会救济体制,为个体和小生产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小。
对外贸易依赖
03
苏联长期依赖外贸进口,特别是能源和粮食,导致经济受国际
市场影响较大。
经济改革的失败
未能彻底改革
苏联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未能彻底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经济改革失败
苏联的经济改革最终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低效率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 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
抑制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和创新能力 ,难以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产业结构的失衡
重工业过重
01
苏联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过大,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影响
整体经济发展。
农业、轻工业落后
0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告诫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
THANKS
权力斗争与领导层的腐败
苏联领导层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这导致了政治上的 不稳定和决策的混乱。
同时,苏联领导层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高级干部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公仆形象,败坏了社 会风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02
经济原因
计划经济的弊端
1 2 3
缺乏灵活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由政府 统一安排,缺乏市场机制下的灵活性,难以有 效应对市场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政治原因 • 经济原因 • 外部环境原因 • 文化原因 • 历史必然性与未来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问题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斯大林对价值规律是否存在 和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 为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一定会 存在并且发生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流通、个人 消费的商品交换都存在,因此,在这个领域里价值规律起 调节作用。但是,在生产领域,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 济,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是有国民经济 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只发生影响作用。
对《苏经》的评价
主要贡献
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承认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的作用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历史局限性
夸大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作 用 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忽视了生产力对生 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只在生活 领域起作用,而在生产领域不起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问题 城乡、工农及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与特点 斯大林指出如同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也具有客观性。认为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过程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 自己的行动中考虑他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人们不能改 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比 如,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这个 革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旧的体制内部产 生,只能创造新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建立,正 是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决定的。 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他不是长久存在的,大部分 时候,它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作用,经济规律随着客观 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在阶级 社会里受到不同阶级的影响。第三,既要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 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问题》中论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列宁肯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利用商 品货币关系, 并制订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在 此基础上回答并加以全面论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 得全面支配地位后是否还有必要保留商品生产。
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的解读
第七小组成员
对《苏经》总体解读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历史环境下所写的经济著作,这部 著作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主干内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问题、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商品 生产问题等。
主要讲述《苏经》中的以下几个内容:
城乡、工农及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问 题
斯大林认为这三大差别问题是历史性问题,应当把 它分为“本质差别”和“非本质差别”。“本质差 别”表现在城市是工业的中心,乡村则主要经营农 业,工业中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一般的属于全民所有 制,而农业则属于集体所有制。这种差别的消失, 只有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 资料都归全民所有之后,才会实现。 斯大林认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本质差别消灭,不 能引导到它们之间任何差别的消灭。由于工业和农 业中的工作条件与差别,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种差 别无疑是会存在的,虽然是非本质的”,即使到那 时,“非本质差别”还会存在。同理,要消灭脑力 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消除这种非本质 的差别是不可能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问题
斯大林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强调生产关 系的作用。他批评了雅罗申科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 关系的独立作用在消失的观点。斯大林认为任何社会只要 进行生产,就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关系, 就像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 根本不存在谁“吞没”。 同时斯大林还强调了新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 决定性的力量,“新生产关系是这样一种主要的和有决定 性的力量,正是它决定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 展”。生产关系的新与旧是相对的,新的生产关系不会一 成不变,当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它就会被更新的 生产关系取而代之。 斯大林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为指导, 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 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 生产力的发展”。
他在《苏经》这本著作中,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结合问题 中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在公有制全面确立后, 只要还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两种不同的所有制, 商品关系的存在就仍是必要的。 (2)把商品生产一般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认识。他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 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3)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引导到而且一定会引导 到资本主义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认为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 的私有制,只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商品生产才会 引导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总是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是从属于该社会制度的。 (4)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他认为,苏联的 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是 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联合起 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