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通史复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6

合集下载

世界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世界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材料处理]
材料序列 对应问题 划分层次 关键字句 对接教材
苏维埃政
权实施快
第一层:实行 “大工业” 大工业的必要 “真正的和唯 性; 一的基础只有 第二层:恢复 一个”“灭亡 苏联社会
材料(1) 速工业化
战略的原 因
主义工业
化建设
发展重工业的 而不成其为独
大工业紧迫感 立国家”
涉及两点不能
苏维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
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
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
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 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人教通史版
世界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导图
通史览要
第1招
第2招 第3招
学会解题
知识导图
通史览要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年) 重大史实
(1)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
政治 (2)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德、
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
案例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
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 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 山。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 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六讲 世界现代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六讲 世界现代史

(2)资本主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 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 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 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 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
3、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 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 (GATT)。
【具体特征及史实】 经济 1、 五十至七十年代初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成为资本主义经
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 局面。 (2)、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 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体系 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 经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4)、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逐渐陷入困境,进行经济体制 的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 制;改革最终失败。 (5)、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 对经济的干预。
第六讲 世界现代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 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 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 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 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 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2、七十至八十年代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 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 3、九十年代以来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进入高速 发展阶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 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

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

历史;
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科
技革命) 2021/6/16
2
现代世界: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 (1917~1945) :两种不同文明的创新与 发展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90年代初) :两种不同文明的的对 峙
第三阶段多极化的世界(1990年至今) : 两种不同文明的的融合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 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 • 新经济政策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改革(赫、勃、戈)
2021/6/16
8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
14.背对战景时:①共苏产维主埃义政政权策建的立评价 A、特殊历②史苏时维期埃中政,权巩面固临苏严维峻埃的政国权内的外一形势 2.内项容特:殊政策。 ①B、农为业战:胜实国行内余外粮敌收人集提制供物质的保障。 ②C、工为业探:索全我向面们社推把会行战主工时义业共过国产渡有主提化义供政了策一称种为尝试。 ③④D、贸分不易配是非 主::向要常取实社时是消行会指期自普主苏的遍由义非俄贸劳过面常易动渡临政义的策内务正部,制确叛“实道乱非行路和常实外时物部期配”给制 3.特点干:“涉战。时”、“共产主义”
速发展,巩场《固和关了商于工品以农货实联币物盟关税,系代到发替1展9余2商5粮年品收,生集苏产制俄。》经的济决
1经、济管基理本建恢设复议方。法是:一条利向用社商会品主货义币过关渡系的进正行确社途会 三径)。内具容有:普遍的理新论在意主哪义里和建?国设际意义,它大大丰
2富、了1经马、济克农体思业制主:方义粮面,食:为税国在代际公替共有余产制粮主的收义前集运提制动下提,供允了许宝多种
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现代史复习课

世界现代史复习课
模块综述
世界现代史即一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历史。 (1917年至今)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探索与挫折
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相互借 鉴、共同发展 的历史
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与自我调节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冲突
当今世界格局
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俄国诞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暂时形成 “一超多强”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当今世界格局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挑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政治格局多极化
和经济全球化
考点点拨
考点5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考点55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人均粮食 人均肉类产 产量(公斤) 量(公斤)
1928~192 460
20 ~ 25
1933~ 1937 440~450 15~ 20
1938~1940 420~430
A. 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 B.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C. 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 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经济大危机
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空前挑战
资本主义制度的 罗斯福“新政” 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危机与自我调节 (1933年开始):
战后资本主义的 欧洲走向联合(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共同体
发展:
→欧洲联盟)、日本重新崛起、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进一步加强
25
答案D
新经济政策:借鉴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现代世界(1917-1945)知识梳理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现代世界(1917-1945)知识梳理

世界现代史(1917——今)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开创【俄国十月革命】19171、十月革命经过(走以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第一阶段: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政权并存第二阶段: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2、历史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背景:内有国内战争,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平均主义配给制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后来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5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允许自由贸易特点: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评价: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 1928-1932)、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开始)评价:积极: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②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战后苏联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供大于需(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

第十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背景——革命前夜的“火星”1.俄国帝国主义特征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对西欧资本有极大的依赖性。

2.列宁主义诞生(1)背景①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使矛盾急剧尖锐。

②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急需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

③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

(2)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革命进程——帝国大厦的坍塌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二月革命(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利,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的破坏造成俄国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局势日益恶化;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和发动。

(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通史复习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 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 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现代史分期
整体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 ~至今 具体阶段:
⑴1917~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4、1973年爆发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有限,引发资本主义政策再调整
2.罗斯福新政
(1)具体措施 问题 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 具体措施 整顿银行 《全国工业复兴 法》,最低工资,最 高工时 减耕减产,政府收 购剩余产品 《社会保障法》 兴建工程
主干知识梳理
如何防范
大危机的历史启示?
如何应对
(1)要居安思危,及时防范经济运行中风险; (2)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3)要关注民生,把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 结合;
(5)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共同点 背 景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当时都面临经济 困难、社会动荡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 关系发展经济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 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 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 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C
B
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考点二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
动叛乱。
(2)目的:
①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如下: 一、发放津贴补贴情况: 20PC年发放各类津贴补贴、奖金、福 利小计9 28886 元。其 中:参照 劳动法 发放星 期 天、节假日加班费526462元,依据县相 关工作 、福利 待遇文 件发放 双拥奖 28400 元, 计生岗责金82950元,住房公积金29107 4元。 20PC年发放各类津贴补贴、奖金、福 利小计1 588836 元。其 中:参 照劳动 法发放 星 期天、节假日加班费1026584元,依据 县相关 工作、 福利待 遇文件 发放双 拥奖250 0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5)评价: 进步性:
①经济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③理论上: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局限性: 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5.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项目
在整顿财政金 融体系方面
在工业方面
(核心)
具体内容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过程: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经济体制: 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4)特点: ①经济 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所有制形式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流通体制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管理模式 经济模式
特点
(1)单 一的公有 制; (2)高 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排斥市场。
苏联 苏俄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线索图示
斯大林模式 1936— 1991
新经济政策
1921.3—192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沙俄
1917年3月以前
苏俄
1.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历程及影响。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
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3.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4.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基本线索:
(一)主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17—1991)
福利待遇整治工作自查报告总结 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对照“三定”方案 、编制 卡、工 资表、 在岗人 员花名 册、考 勤 记录等相关资料,认真逐一排摸“吃空 饷”人员, 如实填 写报表 。清理 工作领 导小组 从 单位人员编制、干部档案管理、工资 情况统 计等入 手,各个 环节严 格监管, 确保清 理
国际: 帝国主义封锁包围
(3)目的: 迅速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形成过程(途径): (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开始
1)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1937年
1)目的: 促进农业自身发展;为工业化服务。
第四部分 世界历史
世界古代史:至新航路开辟前 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1917年十月革命
(1)公元14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 (2)17世纪— 18世纪 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18世纪60s— 19世纪中期 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4)19世纪70s———1917年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直接: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4)内容:
项目
内容
意义
农业 新 ①以在在固什公定么的有地粮方制食?前税提代替下余,粮允收集许制多
种关系所管有家制命形脉的式企存业在收归;国有,恢
(4)政策原因: 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使供需矛盾得不到缓解。
2.具体表现:
①金融危机: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②工业危机:企业破产,生产下降; ③就业危机: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④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的影响
局限:
①理论上:取消商品贸易违背了经济客观规律,不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实践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超越当时生产力 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1)背景:①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②主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目的: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共 新经济 产主义 政策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阶段
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客观: (1)政治、经济基础: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物质基础) ,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社会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国际条件:主要帝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 际环境。 主观: (1)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2)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群众基础: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经 体 农④益济 制 业这僵实 公 度 划 推 体化种行 有 集 经 行 化单制中济农运,高一,的业动为度的高计集苏集工联强为战奠础一义了联中业成国反争定;些国借解的化为;法的物资家鉴3、,工西胜质本提。2体计、为苏业斯利基主供埋划下经调② 方 积 ③ 产 导 落了济压 挫和 极 的 致 后祸体抑 伤企 性 积 农根制了 农业 极 业地 民的 性 长;日生,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工业
②复私利人用小市企场业,、对商于品国家货暂币无关力系经 发营 国的 资展企 本生业 家产,经力政营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业新”:恢核复心商是品通交换过和市货场币机流制通来建设社会有主利义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 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政治: 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掌握政权

( 经济:颁布《土地法令》
满 足
-----建立经济基础

民 )
外交: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恢复和平环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对俄国的影响:建开立辟了出世社界会上主义第发一展个的无产道阶路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3.中国的应对措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改定新约:关税自主改革,提高关税率 废两改元,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苏联的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因为没有和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接轨,没有受到大危机牵连,反而借危机引进 先进技术、资金、人才、设备,壮大自身。
(二)历史分期:
(1)俄国(苏联)名称发展演变:
俄国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俄罗斯联邦
沙(皇 罗专曼制诺统夫治王朝)1十9月17革年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1)1918 “苏俄”( 国 ()2)1922
苏俄,乌 共和国,
(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斯大林模式 (1936—1991 )
(1)含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
(2)背景: 国内:(1)苏联建立(1922)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2)列宁逝世(1924),斯大林掌权,专制独行 (3)俄国长期专制统治的思想浓厚 (4)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 义的调整时期;——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两种社会制度 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 义的调整时期;——1917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考点三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供需矛盾。 导火线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严重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4)思想方面:
①推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②对文学、艺术、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现代派)
4法.币经政济策是危国机民党的政对府废策止—银—本位“制自、由采行放纸任币”制的政一策次的币制失改败革。该政策实行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