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杨勇;汤良杰;蒋华山;陈刚;谢大庆;李萌;曹自成【摘要】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seismic profiles, we determined the activity phases of the faults in the Bachu uplift by calculating the amounts and rates of shortening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ections, 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aging differential activity. Fault activi-ties took place mainly during the middle Caledonian, early Hercynian, late Hercynian, early Himalayan, middle Himalayan and late Himalayan. They were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pre-existing basement faults, regional detachment layer and some other factors. Compressive stress which generated by the closure of oceanic basin and the collision of plates was the dynamic source of the fault activities. The pre-existing basement faults controlled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later stage faults. The regional detachment layer controlled fault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horizons.%在对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剖面的缩短量和缩短率分析,来确定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并探讨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成藏意义汪玮赵子良陈淑娟李强占佳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成藏意义汪玮赵子良陈淑娟李强占佳发布时间:2021-11-04T02:38:15.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4期作者:汪玮赵子良陈淑娟李强占佳[导读] 根据主要地层的的原始沉积厚度恢复,研究了巴楚-麦盖提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演化湖北省第四地质大队湖北咸宁 437100摘要:过程和隆坳格局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结果表明,和田古隆起在基底古隆起的基础上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的持续隆升过程,随后在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逐渐埋藏消亡。
巴楚隆起在海西晚期初步形成,并在喜马拉雅早期进入全面隆升阶段。
麦盖提斜坡在其演化过程中则先后受到和田古隆起与巴楚隆起的控制。
加里东中期至海西早期,巴楚地区南部岩溶储层发育,且盖层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成藏;而和田古隆起及麦盖提斜坡区由于盖层缺失,导致早期油气藏遭受破坏。
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区发育多套储层、盖层组合,对油气成藏有利;而西南坳陷区若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有圈闭发育,也会形成油气藏。
关键词:巴楚-麦盖提;原始沉积厚度;古构造;油气成藏引言巴楚-麦盖提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其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主要包括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和西南坳陷等构造单元(图1)。
巴楚隆起现今为一个由NW向SE倾伏的大型鼻状隆起(肖安成等,2005),其NW端以柯坪断裂为界与柯坪断隆相邻,NE端以阿恰-吐木休克断裂为界与阿瓦提坳陷相邻,SE端与塔中隆起和塘古孜巴斯坳陷相邻。
麦盖提斜坡现今为SW向倾斜的区域性斜坡,以色力布亚-海米罗斯-玛扎塔格断裂带为界与巴楚隆起相邻。
西南坳陷主要包括喀什凹陷、莎车凸起和叶城凹陷等次级构造单元。
研究区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发育较全,全区均有分布,而中生界则大范围缺失。
图1 巴楚-麦盖提地区构造位置图古构造演化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做为盆地内的正向构造单元,古隆起及其控制的斜坡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郭倩等,2011);同时,碳酸盐岩地层在隆升过程中可能会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淋滤,从而形成岩溶储层,受剥蚀作用和淋滤作用影响的程度不同,古隆起区为岩溶最发育地带,斜坡区为岩溶次发育地带(丁文龙等,2012)。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孙雷【摘要】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Cambrian-Ordovician marine carbonate rocks, the reservoir is Silurian-Devonian delta-shoreland sandstone in character, and the cap rocks are tight mudstone by tidal, which formed a fault source-reserve-cap assemblage with better potential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ateristics of faults evolution and paleouplift and palaeoslope, combined with the expulsion of oil source rocks and the characateristics of founded oil and ga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position and tectonic controled Silurian-Devon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is region. By the end of Permian, the uniclinal structure and slope regions formed in expulsion period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connected with Silurian - Devonian reservoir by long lived faults are the favorable reg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fault zone between the K2 ~ F1 wells and the slope zone between the Y1-BK8-B5 wells.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re lithologic and structural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type.%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为盖层,形成了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的综合研究,结合烃源岩排烃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沉积和构造的共同控制,在二叠纪末,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排烃期已经形成的单斜构造或斜坡带,被长期活动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分布区易于形成油气藏.区内有利油气成藏区带主要为康2-方1井之间的断裂带与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可能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2(031)004【总页数】10页(P730-739)【关键词】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岩性油气藏;巴楚—麦盖提地区;塔里木盆地【作者】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孙雷【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页岩实验中心,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巴楚-麦盖提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相对较早的地区之一,中石油、中石化都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地震、钻探等勘探工作,并在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上相继发现巴什托油气田、亚松迪油气田以及和田河气田[1].近年来巴什托构造上的油气勘探结果表明,泥盆系东河塘组和克孜尔塔格组均具有油迹、油斑和油浸等良好油气显示.由于之前的油气勘探层位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对研究区内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1 研究区概况1.1 区域构造位置巴楚-麦盖提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跨越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图1),面积达1.3X104km2.研究区西北与柯坪断隆相邻,北东与阿瓦提凹陷相邻,东部与塔中隆起和塘克巴斯凹陷相邻,西南与喀什凹陷、莎车隆起、叶城凹陷相邻.巴楚隆起处于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断裂带与阿恰-吐木休克断裂带之间,为一大型背冲断隆,麦盖提斜坡则为向西南倾的区域性斜坡.图1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构造纲要图 (据吕海涛修改)Fig.1 Structural outlines of Bachu--Maigaiti region in Tarim BasinⅠ-色力布亚构造带;Ⅱ-康塔库木构造带;Ⅲ-罗斯塔格构造带;Ⅳ-曲许盖构造带;Ⅴ-古董山构造带;Ⅵ-玛扎塔格构造带;Ⅶ-卡拉莎依构造带;Ⅷ-吐木休克构造带;Ⅸ-玛南构造带;Ⅹ-阿恰断裂带1.2 地层发育特征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发育新生界、古生界两套地层系统.其中,古生界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以及二叠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位,自下而上依次可分为柯坪塔格组 (S1k)、塔塔埃尔塔格组 (S1t)、依木塔他乌组 (S2y)、克孜尔塔格组 (D1-2k)、东河塘组 (D3d)和巴楚组下部 (D3b).其中,志留系与奥陶系呈区域不整合接触,泥盆系东河塘组与下伏地层克孜尔塔格组呈局部不整合接触.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厚度一般为90~446 m,岩性主要为杂色、灰褐色、褐色泥岩和褐色、棕褐色、深灰色粉砂岩及灰绿色细砂岩;塔塔埃尔塔格组厚度一般为107~683 m,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岩屑石英砂岩和砂质泥岩;依木干塔乌组厚度一般为158~322 m,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紫褐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与棕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褐色泥岩不等厚互层.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厚度一般为100~400 m,岩性主要为褐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互层;东河塘组厚度一般为20~60 m,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浅褐色细砂岩、含砾砂岩夹灰绿、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巴楚组下部厚度一般为30~240 m,岩性主要为棕、绿灰、紫褐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灰色砂质白云岩.1.3 构造--沉积演化志留-泥盆纪时期,巴楚-麦盖提地区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两次大的构造运动[2,3],区内构造复杂,断层发育.该时期研究区整体的古地形轮廓是南高北低,物源以西南为主,东南和南部为辅,沉积体系主要为滨岸带、三角洲和潮坪及浅海相.早志留世至晚志留世,研究区内地势逐渐趋于平缓,海水深度和沉积范围逐步减小,物源供给逐渐减弱,三角洲规模逐渐减小,由最初的三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逐渐演化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早泥盆世始,区内差异隆升作用增强,物源供给再次加强,三角洲规模逐渐扩大.中泥盆世末,研究区发生了区域性隆升剥蚀,造成了早中泥盆世克孜尔塔格组与晚泥盆世东河塘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晚泥盆世早期,区内再次发生区域性海侵,形成了三角洲与滨岸砂体广布的三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到晚泥盆世晚期,地势再次趋于平缓,海域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供给减弱,形成了仅有小规模物源、潮坪广泛的三角洲--潮坪--浅海沉积体系.2 生、储、盖特征2.1 烃源岩特征研究区发育有两套烃源岩,均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分别为寒武-奥陶系和石炭系[4].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全区分布.依据秦建中等国内多数学者对碳酸盐岩的评价级别[5],该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一套混积陆棚相灰岩、泥灰岩,厚度173.5~234 m,有机碳含量平均为0.12%,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67%,属于高成熟的差烃源岩.下奥陶统-上寒武统为一套巨厚的暗色碳酸盐岩,区内厚度变化较大,区内和4井最大单层厚度可达1 129.5 m,有机碳平均分布范围为0.06%~0.4%,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9%,为高熟的差--好烃源岩.下寒武统发育一套200 m厚的藻白云岩段,有机碳平均值高达0.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2.27%,为过熟的好烃源岩[6].石炭系烃源岩主要指巴楚组上段的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和卡拉沙依组上段的滨岸沼泽相暗色泥岩,研究区内该套烃源岩的有效烃源岩区为麦盖提斜坡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该区烃源岩厚度较大,其中,巴楚组厚50~150 m,有机碳平均分布范围为0.17%~0.86%,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分布范围为0.61%~0.69%,为低熟的差--好烃源岩;卡拉沙依组厚100~200 m,有机碳平均分布范围为0.3%~1.86%,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0.61%,为低熟的差--好烃源岩.2.2 储、盖层特征整体上,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储层性能较差,但泥盆系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其中,克孜尔塔格组平均孔隙度为8.77%,平均渗透率为15.46X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东河塘组平均孔隙度为4.46%,平均渗透率为2.12X10-3μm2,为超低孔特低渗储层.志留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其中,柯坪塔格组平均孔隙度为3.59%,平均渗透率为2.18X10-3μm2,为超低孔特低渗储层;塔塔埃尔塔格组平均孔隙度为4.63%,平均渗透率为0.19X10-3μm2,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依木干塔乌组平均孔隙度为2.47%,平均渗透率为0.24X10-3μm2,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与储层相比,区内盖层条件较好,主要为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其中,上泥盆统巴楚组下部潮坪相泥岩全区稳定分布且厚度较大,可作为区域性盖层.中上志留统依木干塔乌组潮坪相泥岩在局部地区较厚,当圈闭和构造条件具备时也可以成为局部盖层.2.3 生、储、盖组合特征研究区烃源岩主要是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寒武-奥陶系生成的油气,或者是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后期构造破坏后的油气,沿长期活动的断层向上运移,在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和塔塔埃尔塔格组或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和东河塘组储层砂体中聚集,并被中上志留统依木干塔乌组或上泥盆统巴楚组下部的潮坪相致密泥岩封盖和侧向遮挡,形成了有利的断裂型生储盖组合.3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通过对巴楚-麦盖提地区综合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这3方面因素的控制.3.1 沉积相带展布控制储层砂体的分布沉积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储集砂体的垂向分布和平面展布,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志留-泥盆纪时期,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7],其中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形成了区内主要储层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区内钻井、录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和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为研究区内主要含油层位.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为三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 (图2).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形成3个水系的三角洲沉积,多呈舌形展布.南部和西南部的三角洲之间为滨岸带沉积,其中康2-罗斯1-古董2井区和伽1-巴探4井区为前滨,向海一侧过渡为临滨,向陆一侧过渡为后滨,砂体最大累计厚度可达250 m.测井综合解释表明,柯坪塔格组有效储集砂体厚度可达156 m.图2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图Fig.2 Sedimentary facies of Kalpintag Formation of Silurian--Devonian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 (图3).区内发育有西、西南、南和东南方向4个水系的三角洲沉积,其中以西南部三角洲沉积规模为最大.南部和东南部三角洲沉积呈南北向展布,西部和西南部则大致呈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砂体最大累计厚度可达260 m.测井综合解释表明,克孜尔塔格组有效储集砂体厚度达57 m.图3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沉积相与有利区带预测图Fig.3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avorable regions of Keziertage Formation of Silurian--Devonian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上为三角洲--滨岸--浅海沉积体系 (图4).研究区内主要沉积了一套以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细砾岩的滨岸沉积,仅在西南和东南方向发育了3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以西南部三角洲沉积体系规模最大,砂体最大累计厚度为100 m.测井综合解释表明,东河塘组有效储集砂体厚度为25 m.由上述可知,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以及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沉积砂体较厚,最大累厚可达540 m.结合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连井剖面图 (图5)、沉积相断面图等资料分析可知,研究区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横向上发育较连续,连片分布,且三角洲前缘又多发育舌状尖灭砂体,可为油气的聚集提供有利场所;纵向上同期的三角洲河道间微相、间湾微相、泥坪微相以及不同期的中上志留统依木干塔乌组和上泥盆统巴楚组下部红泥岩段泥坪微相可对油气起到良好的侧向遮挡和上部封盖作用.此外,区内康1井、方1井和巴东2井柯坪塔格组,BK8井、BK2、BK9H和康1井的克孜尔塔格组,以及康1井、伽2井的东河塘组的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中(图2~4),均见有良好的油气显示,进一步说明研究区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可形成有效储层,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场所.3.2 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巴楚-麦盖提地区断层发育,断层性质多表现为逆冲和走滑,并具继承性特征,长期活动[8],这些断层连接了寒武-奥陶系油源层与志留-泥盆系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的纵向运移.断层活动时,在断层面附近形成的破碎带,会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通道.除此之外,由于深浅层间存在着压力差,这些断层正好成为压力释放的"窗口"[9],导致深层寒武-奥陶系生成的油气向浅层运移.巴楚-麦盖提地区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井绝大多数是沿断裂带附近分布的,如BK8井、康1井、方1井等.综合分析得出,研究区哪里发育断层,哪里的志留-泥盆系便有良好油气显示,志留-泥盆系油气藏的形成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图4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相与有利区带预测图Fig.4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avorable region of eastern Hetang Formation of Silurian--Devonian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图5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伽2-巴5-BK1-康1-康2-罗斯1连井剖面图Fig.5 Connecting-well section of J2--B5--BK1--K1--K2--LS1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3.3 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油气运移方向研究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存在两个生油高峰期,分别为晚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晚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巴楚隆起东部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已经进入生油高峰期,产出正常原油.海西晚期,巴楚隆起东部、西部和南缘以及麦盖提斜坡北缘地区,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也均已进入生油高峰期[10].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是自海西中期以来发育的大型古隆起和古斜坡[11].在晚加里东期-海西早期,研究区构造格局整体上为南高北低,此时巴楚隆起东部中下寒武统生成的油气横向运移方向为由北向南,但此时志留系储层砂体刚刚形成,尚不具备封盖条件,因此,该时期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不易在志留-泥盆系中聚集成藏.至海西中期,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开始逐渐形成,构造格局变为东北高西南低,此时全区已进入生烃高峰的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横向运移方向变为由西南向东北,为巴楚-麦盖提地区由南向北变薄尖灭的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体的充注创造了条件.结合区内已发现的BK8、BK2等工业油流井,均位于隆起翼部和斜坡的上倾斜部位,可得出研究区内古隆起和古斜坡的形成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4 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据目前研究区已发现的BK8井、BK2工业油流井成藏特征分析可知 (图6),BK8井在背斜构造翼部的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钻遇油藏并自喷,但与其紧邻的更接近背斜高点的BK7井在相同层位仅见到荧光显示,没有油气产层;而在稍远的构造高点附近的BK2井又钻遇了油层;同时,在背斜另一翼与BK8井产油层位高程一致的BK9H井砂岩中又仅有荧光显示,没有油气产层.这一现象表明BK8、BK2井油气藏不是简单的背斜油气藏,应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岩性尖灭是该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之一.结合该区构造演化史及方1、康2井背斜构造 (图7)钻探表明,研究区的背斜构造主要形成于二叠系沉积之后,该区志留-泥盆系中单一的背斜圈闭不易聚集成藏.图6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BK8--BK9H井地震剖面图Fig.6 Seismic section of BK8--BK9H of Silurian--Devonian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综合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纪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等油气成藏控制因素[12],结合烃源岩排烃及已发现油气藏分别位于泥盆系中部(东河塘组和克孜尔塔格组上部)和志留系下部 (柯坪塔格组)的特征,可以将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概括为:海西晚期时,巴楚-麦盖提地区古隆起和南倾古斜坡已经逐渐形成,研究区构造格局总体为北高南低(图7),且发育大量断层,这些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与志留-泥盆系储层砂体;同时,该时期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处于排烃高峰期,其所产出的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运移路线上遇到南倾的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储集砂体,并向其北东上倾尖灭方向运移聚集,周围被浅海相、临滨相、三角洲河道间微相、间湾微相以及泥坪微相的致密泥岩侧向遮挡和上部封盖,最终聚集成藏.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北东向上倾斜坡带中下倾方向邻近北西向断层的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或滨岸砂体分叉变薄尖灭区;由于该区断层具有长期活动性,所以,断阶内与上倾方向断层沟通的非尖灭砂体不能聚集油气;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岩性油气藏.图7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藏模式图Fig.7 Reservoir modeling of Silurian--Devonian in Bachu--Maigaiti region of Tarim Basin 研究区符合上述油气聚集条件的有利区带是"康2-方1井之间的断阶带"和"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图7).因为在"康2-方1井之间的断阶带",主要目的层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发育北东向的麦盖提-巴楚-夏河舌形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前缘有效储层砂体在"康2-方1井之间的断阶带"呈北东向向上倾方向分叉变薄尖灭(图4).此砂体变薄尖灭带上有巴楚组下部泥岩封盖,东南、西北及东北三面有浅海相或临滨相泥岩封堵,构成了单斜构造--岩性尖灭复合圈闭.加之断阶带的下倾方向有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长期活动系列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油源与志留-泥盆系储层,从而为该断阶带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油气成藏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与此类似,在"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图7),主要目的层中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发育东南向的玉1-BK8-巴5井扇形三角洲,该三角洲的前缘有效储层砂体在"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呈北东向向上倾方向分叉变薄尖灭 (图3).此砂体变薄尖灭带,在其内部周缘交互泥岩的封堵下,与斜坡带的背斜构造或单斜构造组合,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同时,该斜坡带主要目的层上泥盆统东河塘组还发育有近东西向的扇形前滨相砂体,砂体的南、北及东部方向有临滨相泥质封堵 (图4),与斜坡带的背斜构造或单斜构造组合也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加之,在"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下倾方向发育沟通寒武-奥陶系油源与志留-泥盆系储层的小型正断层,从而为该斜坡带泥盆系油气成藏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5 结论(1)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了顶部致密泥岩盖层,长期活动的断层提供了良好的油气疏导系统,构成了有利的断裂型生储盖组合.(2)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有3点:①沉积相带展布控制了三角洲--滨岸储层砂体的分布,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②研究区内断层发育,沟通了下部寒武-奥陶系油源与志留-泥盆系的储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③古隆起和古斜坡的形成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为研究区由南向北变薄尖灭的志留-泥盆系三角洲--滨岸砂体的充注创造了条件.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志留-泥盆系扇三角洲或滨岸砂体发育区内邻近断层的北东向上倾斜坡带,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心复合油气藏.(3)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主要为康2-方1井之间的断阶带以及玉1-BK8-巴5井之间的斜坡带.参考文献:[1] 陈强路,周凌方,张根法,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勘探领域评价[J].石油实验地,2009,31(4):345-349.CHEN Qiang-lu,ZHOU Ling-fang,ZHANG Gen-fa,et al.Evaluation of oil andgas exploration domains in Bachu`Maigaiti area of TarimBasin[J].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2009,31(4):345-349.[2] 吴礼明,丁文龙,赵松,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1):6-11.WU Li-ming,DING Wen-long,ZHAO Song,et al.Palaeotectonic analysis in Bachu--Markit area,Tarim Basin[J].Fault-Block Oil&Gas Field,2012,19(1):6-11.[3] 谢晓安,吴奇之,卢华复.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7,15(1):152-155.XIE Xiao-an,WU Qi-zhi,LU Hua-fu.Tectonic framework and sedimentary feature of the Tarim Basin inPaleozoic[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1997,15(1):152-155.[4] 佘晓宇,施泽进,刘高波.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4):346-351.SHE Xiao-yu,SHI Ze-jin,LIU Gao-bo.Pathway system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in Bachu-Maigaiti area[J].Oil&Gas Geology,2003,24(4):346-351.[5] 秦建中,刘宝泉,国建英.关于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81-287.QIN Jian-zhong,LIU Bao-quan,GUO Jian-ying.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carbonate source rocks[J].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2004,26(3):281-287.[6] 崔学慧,刘忠宝,杨圣彬.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世界地质,2010,29(2):271-277.CUI Xue-hui,LIU Zhong-bao,YANG Sheng-bin.Application of Cambrian--Ordovician 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n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arim Basin[J].Global Geology,2010,29(2):271-277.[7] 楼仁兴,董清水,聂辉,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2011,33(3):580-587.LOU Ren-xing,DONG Qing-shui,NIE Hui,et al.Lithofacies-paleography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Silurian--Devonian,Bachu--Maigaiti region,Tarim Basin[J].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2011,33(3):580-587.[8] 佘晓宇,施泽进,刘高波,等.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动态成藏的运移通道[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3):291-297.SHE Xiao-yu,SHI Ze-jin,LIU Gao-bo,et al.Migration pathway of hydrocarbon dynamic accumulation in Bachu-Markit area,Xinjiang,China[J].Journal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31(3):291-297.[9] 刘春晓,钱利,邓国振.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 [J].地质力学学报,2007,13(4):355-368.LIU Chun-xiao,QIAN Li,DENG Guo-zhen.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regularities of formation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in the Ta-Zhong area[J].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07,13(4):355-368.[10] 马红强,王恕一,蔺军.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 [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43-249.MA Hong-qiang,WANG Shu-yi,LIN Jun.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chu--Margaiti area of the Tarim Basin[J].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2006,28(3):243-249.[11] 吕海涛,张仲培,邵志兵,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早古生代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1):76-79.。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海米罗斯断裂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海米罗斯断裂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张永;何登发;刘长磊【摘要】作为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边界断裂之一,海米罗斯断裂的构造样式及演化历史可反映巴楚隆起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可为探讨克拉通内构造变形机理提供依据.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切过海米罗斯断裂带的数条二维地震剖面进行几何学分析,刻画了各断层在三维空间展布形态,结合断层断距及剖面缩短量探讨了断裂带活动性,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断层剖面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海米罗斯断裂带在平面上表现为帚状形态,剖面上表现为3层构造变形样式,其中新生界断裂和古生界断裂分别以古近系膏岩和中寒武统盐岩为滑脱面发生滑脱;断裂带位于南界断裂转走向折处,调节了两端断裂位移,断裂整体具有逆冲-走滑特征;海米罗斯断裂带为早期正断层基础上后期发生反转所形成的断裂带,中、晚奥陶世在加里东运动下正断层反转,逆冲断裂初始形成,并使已沉积地层发生低幅隆起.晚二叠世末期早期断裂复活并强烈长期活动,在始新世至渐新世主要形成新生界断裂,至第四纪时断裂带受喜马拉雅期运动影响再次运动并最终定型.【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17页(P984-1000)【关键词】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分层变形;海米罗斯断裂带;塔里木盆地【作者】张永;何登发;刘长磊【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海米罗斯断裂带位于巴楚隆起南缘中段,其东北侧为古董山断裂,东部为玛扎塔格断裂,西为色力布亚断裂带,其走向与色力布亚断裂带近似一致,均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在平面上自西向东呈帚状撒开。
由巴楚隆起断裂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海米罗斯断裂带断裂发育较为复杂,存在有多期叠加特征,胡望水等人将其解释为具有左旋扭动特征的压扭断裂带[1],赵岩、刘凡瑀等人认为海米罗斯断裂带深部为一条走滑-斜冲断裂,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起构造变换作用[2-3],郑民等认为鸟山构造兼具盖层滑脱、基底卷入及挤压走滑构造样式,并表现出分层变形特征[4],杨勇等人也将其解释为具有半花状特征的构造[5];杨海军等人将海米罗斯断裂解释为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组成的滑脱构造[6],崔海峰等人则认为海米罗斯断裂主要由主断裂和其反冲断裂组成,深部的逆冲断层发育花状构造,具有走滑性质[7];高洁、张业倩、王莹莹、刘海涛等在将其解释为发育盖层滑脱和基底卷入式的构造样式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分段性划分,将其分为西、东、中三段[8-11]。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体系分析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体系分析
王莹莹;丁文龙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15(027)006
【摘要】巴楚隆起在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多种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叠加构造样式,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勘探研究表明,其油气聚集与断层分布直接相关.巴楚地区主要的断裂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主要有色力布亚断裂带等,二级断裂主要有康塔库木断裂带等,三级断裂主要有海米东断裂带等.在对断裂进行分级的基础上又对其断裂类型,组合形式进行了总结,得出在横向上背冲式断裂组合是巴楚隆起最主要的断裂组合样式,而在垂向上巴楚地区断裂带多具有明显的双层叠加构造样式,或者主断裂与伴生断裂组合形成的“Y”字形、反“Y”字形构造样式.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王莹莹;丁文龙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海米罗斯断裂特征研究 [J], 高洁
2.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活动时代 [J], 杨勇;汤良杰;岳淑娟;黄太柱;云露;谢大庆
3.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海米罗斯断裂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J], 张永;何登发;刘长磊
4.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段北东向走滑断裂特征 [J], 马海陇; 于静芳; 张长建; 王明; 陈群
5.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扎塔格断裂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J], 张永;郑孟林;陈槚俊;邓铭哲;田方磊;张伟康;李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罗廷辉;赵锡奎;李坤;苏永辉;刘海涛【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6【摘要】研究认为巴楚断隆地区在加里东早期和海西晚期曾遭受过两次强烈的拉张作用,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火山喷发,表现为裂谷型拉张环境.从加里东晚期到海西晚期以及从中、新生代到现今以来,该区发生明显反转,大面积缺失中生代沉积.新生代构造表现为以挤压和走滑作用为主,形成了许多复杂多样的逆冲断层和正花状构造.位于巴楚断隆西侧的色力布亚断裂在经历了两次拉张作用和反转后,形成了具有深层逆冲断裂和浅层逆冲推覆断裂的构造特征.【总页数】4页(P5-8)【作者】罗廷辉;赵锡奎;李坤;苏永辉;刘海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四川教育学院,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巴楚隆起西段色力布亚断裂演化及其封闭性研究 [J], 赵明;孙兆玉;岳勇;李国良2.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带分段构造变形及演化 [J], 金文正;崔泽宏;叶治续3.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裂带变形特征和演化史 [J], 姚文倩;汤良杰;谢大庆;杨勇;蒋华山;张宇航;余腾孝;曹自成4.塔里木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断裂系与油气 [J], 胡望水;陈毓遂;肖安成;刘学锋;刘生国5.巴楚隆起西段色力布亚断裂在含油气系统下的封堵性能 [J], 纪瑞元;岳勇;木合塔尔.扎日;曾大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塔里木盆地是国内著名的油气资源丰富的盆地之一。
其中,巴楚-麦盖提地区作为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探区,其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因此,本文选取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并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1.研究区域地质概况描述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年代、岩性、构造活动历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构造演化历史根据研究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
重点分析构造演化的主要时期、构造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深入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3.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根据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区域地质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重点分析构造对油气运移、聚集及分布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和采样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及地质采样,获取岩心、薄片和地球物理数据等资料。
2.化验和分析对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化验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情况。
3.地质图解和模拟结合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采集的地质资料,进行地质图解和模拟。
通过地质图解和模拟分析,深入认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实地调查、岩心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质图解及模拟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预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深入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历史;2.分析研究区域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3.提供可靠的、科学的油气勘探开发方案;4.揭示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并为同类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欢迎指导老师和专业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巴楚—麦盖提下古生界不整合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巴楚—麦盖提下古生界不整合特征与油气的关系宋玉鹏;赵锡奎;李坤【摘要】不整合是控制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表生岩溶储层的影响更为明显.巴楚-麦盖提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加里东晚期第三幕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发育了3个大型不整合面,分别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T47、志留系底不整合面T07和上泥盆统底不整合面T06.按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可划分为4种类型.3个重要不整合面对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和溶蚀,形成了广泛的风化壳岩溶储层,这对该地区油气运移和有效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1【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巴楚—麦盖提;不整合;特征;油气【作者】宋玉鹏;赵锡奎;李坤【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四川教育学院,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不整合是区域性地壳运动、海(或湖)平面升降或局部构造作用的结果,其上下2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呈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伴随不整合常有超覆、退覆、浅海沉积和盆地边缘相沉积。
不整合面下岩层因沉积间断,抬升侵蚀淋滤作用,可形成高渗透性的储集空间,尤其是碳酸盐岩地层的次生孔隙更为明显。
此外,不整合作为油气的重要疏导体系之一,与其他圈闭要素组合形成地层型油气藏或复合油气藏。
在巴楚—麦盖提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面发育有3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即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志留系底不整合面上泥盆统底不整合面(表1),厘定了各层尖灭线(图1)。
这3个不整合面在区内广泛分布,加里东—海西早期三期构造抬升运动使得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和溶蚀,有的地区是三期岩溶叠加区,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对油气的输导和储集有着重要的影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