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凹陷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耦合关系的盆地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歧口凹陷西南缘白云岩储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歧口凹陷西南缘白云岩储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自云岩 类分 布 面积达 1 6 5 0 k n i ,为 国内外 少见 , 目前是 勘探 的重 要 目的层之 一 。
2 油 源 分 析
歧 口凹陷西 南缘 Es 白云 岩 与油 页 岩 、暗 色 泥 岩 互 层 分 布 ,暗 色 泥 岩 、油 页岩 区域 性 稳 定 发 育 。 油源 对 比证 实 E s 的原油 主要 来 自 E s 油页 岩 ,而在 靠 近大 断裂 的油 气藏 油 气来 源 于本 地 E s 烃 源岩 及沙 三段 ( E s )成熟 烃源 岩 。歧 口西 南缘 Es T 油 页岩 成 熟度 较 低 ,而 与 E x s 。较高 成 熟 度 、低 伽 马蜡 烷
2 00 0~ 3 00 0 mE
[ 收稿日期]2 0 1 3 0 7—1 2 [ 作者简介]胡瑞波 ( 1 9 7 1 一 ) ,女 ,高 级 工 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 测 井 评 价 及 石 油 地 质 综 合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
o 本 文属 中 石 油 大 港 油 田 分 公 司 重 大 攻 关 项 目 ( 2 0 0 8 E 一 0 6 0 0 ) 。
坡 与大 中旺等 构成 。E s 沉 积 时期 为歧 口凹陷渐 新世 湖盆 裂 陷 中期 的最大 湖泛 期 ,气候 暖湿 ,且 水体碳
酸 盐含 量高 ,Es 由下 至上 发 育滨 I、板 4 、板 3 及 板 2油 层组 。该 区 E s 发 育 面积逾 2 0 0 0 k n i ,其 中
长 江 大 学学 报 ( 自科 版 ) 2 0 1 4 年1 月号石油中旬刊 第 1 1 卷 第2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J a n . 2 0 1 4 .V o 1 . 1 1 No . 2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油气成藏模拟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油气成藏模拟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油气成藏模拟
范柏江;刘成林;朱玉新;孙冠宇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09(016)002
【摘要】基于生储盖层条件分析,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运移聚集史进行模拟,得到不同时期油气在纵向上不同地
层中的分布情况.再结舍流体势分析划分油气运聚单元,从而得到油气在横向上的分布,最终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为勘探开发指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九佛堂组上段和下段在白垩纪一现今达到排烃高峰期,沙海组和阜新组目前才开始大量排烃.陆西凹
陷油气勘探潜力较大.五十家子庙洼陷、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和马家铺高垒带是该
区最有利勘探区带,马北斜坡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该模拟技术是评价构造单元
资源量、优选有利探区、降低勘探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范柏江;刘成林;朱玉新;孙冠宇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
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冀东油田分
公司,河北,唐山,06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 [J], 王祁军;昝国军;方炳钟;孙超;张喜林
2.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周树青;黄海平;刘玉明
3.四川盆地川西凹陷天然气成藏过程模拟 [J], 郑朝阳;郭迪孝
4.开鲁盆地陆东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J], 刘斌;关晓东
5.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J], 肖冬生;杨占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及与油气的关系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及与油气的关系

[收 稿 日 期 ]2011-10-19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41030426);教 育 部 博 士 点 基 金 项 目 (20095122110002) [作 者 简 介 ]应 丹 琳 (1966- ),女 ,博 士 ,高 级 工 程 师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勘 探 研 究 工 作 ,E-mail:yingdl@petrochina.com.cn。
运 移 与 聚 集 ;反 向 断 层 的 上 升 盘 所 形 成 的 圈 闭 最 有 利 于 捕 获 油 气 ,可 作 为 重 点 勘 探 目 标 。
[关 键 词 ]反 向 断 层 ;油 气 聚 集 ;乌 尔 逊 凹 陷 ;海 拉 尔 盆 地
[分 类 号 ]TE122.321
[文 献 标 志 码 ]A
乌尔逊凹 陷 为 海 拉 尔 盆 地 15 个 凹 陷 之 一。 海拉尔盆地经历 了 多 期 强 烈 断 裂 变 形,形 成 了 一
系列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反向断层。
1 区域地质背景
海拉尔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 内,面积为44 210km2。 古 生 界 位 于 华 北 微 大 陆 与西伯利 亚 次 大 陆 之 间 的 兴-蒙 洋 位 置 上。 由 于 兴-蒙洋不断 地 后 退 式 消 减,原 兴-蒙 洋 内 的 中 间 地块和西 伯 利 亚 的 拼 贴 而 不 断 地 向 南 增 生 和 扩 大 。 [8] 早二叠世 末,华 北 板 块 和 西 伯 利 亚 板 块 碰 撞过程中,在欧亚 板 块 中 形 成 了 规 模 宏 大 的 近 东 西向弧形构造带,海 拉 尔 盆 地 就 位 于 上 述 弧 形 构 造带的东 翼 中 段 。 [9,10] 因 此,海 拉 尔 盆 地 为 叠 置 在海 西 褶 皱 基 底 上 的 中—新 生 代 断 陷 盆 地 。 [11] 海拉尔盆地具有 隆 拗 相 间 的 构 造 特 征,自 西 向 东 依次 为 扎 赉 诺 尔 拗 陷、嵯 岗 隆 起、贝 尔 湖 拗 陷、巴 彦山隆起和呼和湖拗陷。乌尔逊凹陷的基底主要 为布达特群及 海 西—印 支 期 花 岗 岩,凹 陷 内 充 填 侏 罗 系 、白 垩 系 以 及 第 三 系 、第 四 系 。 白 垩 系 为 凹 陷内主体沉积,从下至上为:铜钵庙组(K1t)、南 屯 组(K1n)、大 磨 拐 河 组 (K1d)、伊 敏 组 (K1y)以 及 青元岗组(K2qy)。 凹 陷 的 发 育 具 有 建 造 与 改 造

西湖凹陷中南部H_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西湖凹陷中南部H_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4.01.024西湖凹陷中南部H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李宣玥,赵 洪,常吟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335)摘 要:H构造位于西湖凹陷中央洼陷构造带中南部,紧邻富生烃的绍兴36洼且受多条断裂所分割的构造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目前该构造的断裂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油气挖潜工作。

为厘清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从三维地震解释及已钻井资料出发,通过分析H构造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开展断裂对构造内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并划分油气成藏类型。

研究表明:H构造内的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平面走向为NNE,断裂可分为通源断层及调节断层两个类别;其中位于构造东西两侧的F1及F4断裂控制构造的形成,断裂活动控制了古高点,断裂级别及断砂耦合程度可控制油气丰度。

综合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及油气输导特征等成藏要素,建立了2种油气成藏组合类型,为该构造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关键词:海洋地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断裂构造;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4)01-0147-05断裂控制着盆地结构与演化过程,与圈闭的形成、分布及油气运聚过程等关键成藏要素密切相关[1-7]。

而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成藏特征、形成过程等多要素的总结,对有利目标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9]。

H构造是西湖凹陷在中新世晚期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宽缓低幅背斜构造,自2004年至2012年钻探3口探井,并于2016年投产。

但投产后,H构造面临着储量大幅减少、产量快速递减的难题。

自2017年以来,对H构造开展以储层构型解剖为核心的研究,在构造南翼钻探的开发井证实构造内部发育构造—岩性气藏,该区的探索也逐步从构造油气藏向构造—岩性油气藏转变。

为了继续扩大储量规模,前期对H构造开展精细的圈闭刻画,在距离平台4 km的北翼搜索了一批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并实施钻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李振升;彭光荣;陈维涛;蔡国富;张丽;黄荣燕【期刊名称】《海洋地质前沿》【年(卷),期】2024(40)2【摘要】番禺04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缓坡带,番禺4洼在新近系发现多个油田,为“小而肥”的富生烃洼陷,但是古近系勘探尚未获得突破。

结合录井、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物源体系以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文昌期受NW向F1断裂活动控制,经历强烈断陷期、断陷萎缩期的构造演化过程;物源主要来自北部西江中低凸起,母岩类型为花岗岩,碎屑物质搬运距离中等,成分成熟度较高;研究区NW向断裂在早期NWW-NW应力方向控制下先活化,近EW向断裂在晚期NW-NNW向应力控制下后活化。

NW向主要断裂在文昌组沉积早期活动性强,文昌组下段发育断控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文昌组沉积晚期基本不活动,文昌组上段发育坡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备发育优质储层的条件;基于原型盆地恢复认为,研究区发育“早期断控、晚期坡控”的构造-沉积响应模式,文昌组上、下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沉积充填特征,存在由断控型扇三角洲向坡控型辫状河三角洲转变的特征。

相对而言,文昌组上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具“旁生侧储、近源成藏”特征,且埋藏更浅,砂岩粒度和分选磨圆更优,勘探前景优于文昌组下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

【总页数】9页(P50-58)【作者】李振升;彭光荣;陈维涛;蔡国富;张丽;黄荣燕【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P618.13【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2.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12洼古近系文昌组古地貌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3.珠江口盆地白云主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4.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预测技术及应用5.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三元地震构形解释技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纪挠曲缓坡带三角洲沉积过程响应水槽模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纪挠曲缓坡带三角洲沉积过程响应水槽模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纪挠曲缓坡带三角洲沉积过程响应水槽模拟吴宇翔;柳保军;张春生;丁琳;谢世文;李小平;龙更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22(44)3【摘要】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已发现数亿吨油气地质储量,而裂陷期古近系规模有效储层的分布是深水区勘探取得持续发现的关键。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挠曲缓坡带裂陷期从文昌组到恩平组的地震资料上可观察到持续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

在无井或少井的情况下,为进一步认识该区构造沉降过程中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单元组成、演化规律,开展了白云凹陷挠曲缓坡带三角洲沉积过程响应水槽模拟实验。

实验设计了3期构造沉降,分别对应古近纪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的3个时期,即均衡裂陷期、拆离裂陷期和断拗裂陷期,采用洪水、平水、枯水相间隔的方式模拟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

实验表明,在3期构造沉降过程中,挠曲缓坡带均发育天然堤、泛滥平原、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三角洲沉积环境微相单元;辫状河三角洲以侧向进积作用为主,垂向加积作用为辅,沉积中心逐渐向洼陷中心迁移;裂陷期挠曲缓坡带三角洲形态及砂体分布主要受构造地貌、入湖河流流量、湖平面升降以及水体深度等因素控制。

【总页数】11页(P476-486)【作者】吴宇翔;柳保军;张春生;丁琳;谢世文;李小平;龙更生【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品质分析及其沉积期古氧相研究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3.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4.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与生物遗迹特征5.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云凹陷深层压实作用和超压成因讨论及其对深层流体运聚的影响

白云凹陷深层压实作用和超压成因讨论及其对深层流体运聚的影响

白云凹陷深层压实作用和超压成因讨论及其对深层流体运聚的影响祁妙;王震亮;王晨;闫昕宇;何星辰【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24(57)1【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深层目的层发育强烈的超压,文中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成因及压实作用进行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白云凹陷深层的超压详细了解,利用综合压实曲线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钻、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深层的异常压力成因。

以分区块、分层位的原则总结压力分布规律和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流体势的评价手段对白云凹陷深层油气的运聚进行预测,为白云凹陷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研究认为:白云凹陷发育超压的区块主要有主洼中心、主洼东、主洼西南、北坡(以超压发育规模排序);深层超压发育在珠海组及以下地层,不同层位超压成因的贡献亦不相同。

其中,恩平组超压成因主要为压实作用增压和生烃增压、而珠海组异常压力主要来源则是压实作用增压与传递型超压。

不同区块的欠压实作用不同。

此外,受地热等因素影响,各区块发育的化学压实作用不同。

由于主洼发育较强的超压,气势较大,东洼和西洼等小洼陷在晚期也形成了气势高值区;主洼-北坡、主洼-西南部和主洼东由于地势较高而形成了明显的气势低值区。

恩平组气势梯度较大的区域逐渐向斜坡带和低隆起上扩张,有利于油气晚期向北坡和主洼东部等地区运移。

【总页数】14页(P151-164)【作者】祁妙;王震亮;王晨;闫昕宇;何星辰【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相关文献】1.沾化凹陷深层压力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探讨2.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层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及成因探讨3.压实流盆地流体势场与油气运聚关系——以东营凹陷为例4.白云凹陷中深层超压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新启示5.流体动力与输导体系联合约束下的油气运聚成藏机理分析——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何大双;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张鹏辉【摘要】通过对白云深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断裂展布、沉积和构造等地质要素,以成藏体系划分原则为理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2大类,其中,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N1,N2,N3和N4共4小类,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E1,E2和E3共3小类.根据沉积环境、油源、原油成熟度、油气运聚主导因素等,总结出白云深水凹陷各成藏体系特征,并提出3种具有代表性的成藏模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复式成藏模式.其中,开放式成藏模式的断裂非常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封闭式成藏模式的油气演化达到高成熟阶段,已热裂解成天然气,断裂、构造脊和砂体是其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复式成藏模式为晚期断裂、底辟带和构造脊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其油气演化程度较高,己热裂解成天然气.北部番禺低隆起带N2,N3,N4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E2,E3成藏体系均为有利油气运聚区.【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5页(P71-74,79)【关键词】成藏体系;成藏模式;有利油气运聚区;白云深水凹陷;珠江口盆地【作者】何大双;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张鹏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广东广州510240;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广东广州51024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3油气属于流体矿产,从其生成至运聚成藏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如何准确地掌握这一过程并最终预测油气资源远景,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油气成藏体系是以藏为核心,或者说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构造单元为核心,是含油气盆地的一个地质实体,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如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关系[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海洋学报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15年 第34卷 第1期: 30−41 doi:10.3969/j.issn.1009-5470.2015.01.005 http://www.jto.ac.cn

收稿日期:2013-12-29; 修订日期: 2014-05-21。林强编辑 基金项目: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2011ZX05025-003-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1060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6038);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MGK1213) 作者简介:谢志远(1990~), 男, 河南省南阳市人, 硕士生, 从事海洋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Email: xiezhiyuan1990@hotmail.com *感谢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项目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的修改和建议!

海洋地质学 白云凹陷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耦合关系的盆地模拟研究* 谢志远1, 李元平2 , 孙珍1, 孙龙涛1, 邱宁1,4, 杨建民3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州 510240; 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2; 4.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摘要: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 断裂发育, 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始新世至早渐新世的断陷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 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断层活动控制了储层的分布, 晚中新世后的断层活化则影响了盖层和圈闭的展布。综合考虑泥岩涂抹作用和断裂活动性, 并结合最新勘探研究成果, 运用盆地模拟系统模拟研究了两条过井剖面, 结果表明: 白云凹陷断裂活动期次与排烃期次形成了较好的耦合关系, 主要的耦合期为23.8~16.5Ma和13.8~10.5Ma; 其中, 生烃增压作用可能强化了18.5Ma时期的断裂活动; 当活动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时, 形成了良好的垂向运移通道; 平静期的断裂则倾向于封闭, 限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 与单独考虑断裂活动性相比, 泥岩涂抹作用能更好地反映静止期断层的封堵特性; 另外, 模拟预测显示白云深水区的南部断裂发育区具有更好的成藏条件, 易形成大型油气藏。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分析; 盆地模拟; 泥岩涂抹; 油气运聚; 白云凹陷

中图分类号: P736.1; P7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70(2015)01-0030-12

A basin modeling study on the coupling of fault activity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Baiyun Sag

XIE Zhi-yuan1, LI Yuan-ping2, SUN Zhen1, SUN Long-tao1, QIU Ning1,4, YANG Jian-min3 1.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2. Shenzhen Branch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Guangzhou 510240, China; 3. Tianjin Branch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Tianjin 300452,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Baiyun Sag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idespread faults around the sag affect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profoundly. Faults control the sedimentation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Eocene to the Early Oligocene, regulate the range of reservoir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Middle Miocene and dominate the seals and traps during the reactivation period in the Late Miocene. We attempt to study the controls of fault activity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rough faults sealing analysis and basin modeling.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pisodes of fault activity couple well with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2) Overpressure due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y accelerate faulting activity at ~18.5 Ma. (3) Active faults act as perfect conduits for vertical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4) Shale smear is much more credible in reflecting the sealing ability of motionless faults than the simple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5) The southern faulted area in the deep water tends to be more favorabl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an the northern area. Key words: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basin modelling; shale smea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Baiyun Sag 谢志远等: 白云凹陷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耦合关系的盆地模拟研究 31 深水油气勘探的钻井成本高昂, 因此在钻井稀少的低勘探程度区开展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对于评价生烃凹陷资源潜力及预测有利勘探区至关重要。断层作为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构造, 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也可以阻挡油气运移形成圈闭(Knipe, 1997)。断层的这种双重性质由其启闭性决定, 不同的断层可能具有不同的启闭特性, 同一条断层在其发育过程中, 也可能会经过多次开启与封闭的旋回。因此, 正确认识断层的启闭性, 对于研究断层在油气的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断裂面, 而是一个充满填隙物质的破裂带, 受断层的错动作用, 断面两侧地层的物质被卷入破裂带中, 因此充填物的物性和地层物性密切相关(付广 等, 1998; 孙龙涛 等, 2007)。断层活动时生成大量裂缝, 形成类似地震泵的抽吸作用(Hooper, 1991), 成为流体运移的高孔渗性通道, 因此处于活动期的断层对流体具有垂向输导能力。当断层活动趋于平静时, 随着裂隙的逐渐愈合, 破裂带内物质的孔渗性降低, 疏导能力下降, 从而遮挡流体的运移形成封堵。封堵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指示泥岩涂抹作用强弱的“断层泥岩比率”(shale gouge ratio, SGR)来衡量, 它表示了通过各种机理挤入断裂带的泥页岩的比例, 围岩中的泥页岩含量越高则泥岩涂抹的可能性越大, 孔渗性越差, 形成封闭的可能性越大(Yielding et al, 1997)。实测钻井压力数据揭示断层两侧地层压力差与断层泥岩比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SGR是反映断层封堵性

能的重要指标(Harris et al, 2002)。前人在成藏模拟的研究中没有考虑断层(Kuhn et al, 2012)或将断层统一考虑为全部开启(Caillet et al, 2003)或全部封闭(Johannesen et al, 2002), 这对于裂陷后期油气运聚阶段断裂活动极为发育的白云凹陷并不适用。因此, 本文通过断层活动性分析和泥岩涂抹作用等方法, 细化分析断层的启闭性, 并进一步利用盆地模拟技术, 结合测井资料研究白云深水区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关系, 总结油气成藏规律, 评价油气勘探前景, 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 它呈NEE向展布, 北侧与番禺低隆起毗邻, 西侧为神狐暗沙隆起和珠二坳陷西段, 中间以一条北西走向的基底断裂和岩浆活动带为界线, 东侧是东沙隆起区, 南临南部隆起带(图1)。位于减薄过渡地壳上的白云凹陷, 经历了新生代的断陷、断拗、拗陷热沉降及块断升降等构造演化阶段(陈长民 等, 2003), 发育了始新统文昌组断陷分割的半地堑河湖相沉积、中上渐新统珠海组海陆过渡—浅海陆架—三角洲沉积、中下中新统珠江组—韩江组深水陆坡—深水扇沉积、上中新统以来的深水陆坡欠补偿沉积(柳保军 等, 2011a)(图2)。文昌组—恩平组的巨厚河湖相烃源岩, 珠海组的浅海三角洲沉积和珠江组的深水扇系统构成了白云凹陷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其资源潜力蔚为可观(庞雄 等, 2007a)。白云凹断裂数量众多, 大多属于在沉积过程中发育的生长断层。与典型的被动

图1 白云深水区构造区划 Fig. 1 Geological map of the Baiyun deep water ar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