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解剖方法

合集下载

圈闭和油气藏精品文档14页

圈闭和油气藏精品文档14页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部的布奇砂岩中的油田为典型的分流河道砂岩体油气藏。

油藏剖面图 的画法

油藏剖面图 的画法

一、油藏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油藏剖面图用途:了解一个油藏在纵向上的变化起伏形态,砂层、油层、隔层分布特征,油水关系,物性特征。

平行砂体走向的叫油藏纵剖面图,垂直砂体走向的叫油藏横剖面图。

做图方法:① 选择测井曲线定性反映油藏特征:选择两条测井曲线。

左:自然电位曲线,右:深感应或者深侧向电阻率曲线。

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的反映油藏形态时选择四条曲线。

左: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右:感应曲线、微电极曲线。

② 确定剖面线根据作图目的在平面井位图上划出剖面线。

南北走向的剖面线顺时针旋转投影在剖面图上,北西~南东走向的剖面线逆时针旋转投影在剖面图上。

在剖面图的右上角用箭头向右标出剖面线方向。

③ 计算比例尺包括左右(横向 )和上下(纵向)比例尺的确定.④ 连接海拔高度标尺上端同一高度的点,以该线为参照,投影每口井校深综合图上的测井曲线,并标出小层分界线。

⑤ 连接同一层段的顶底界线,画出砂体、油层、干层延伸距离和形态,油水界面;标出射孔位置、试油产量。

⑥ 在图的上方写上图名、比例尺(需要缩放时用线型,墙上挂时用数字) ;图的下方画上图例,编绘、审核、时间。

二、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

②自生矿物: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

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

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9-第九章-油气藏解剖和成藏模式建立-2011

9-第九章-油气藏解剖和成藏模式建立-2011

油气藏解剖和成藏模式的建立油气藏解剖的主要内容一、油气藏静态要素二、油气藏形成过程(成藏史)一、油气藏静态要素(一)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1、源岩及其特征(一)发育层位(组、段、亚段)(二)源岩岩性(泥岩、碳酸盐岩、其它)(三)厚度1、源岩及其特征长岭断陷K1yc烃源岩厚度图2、储层特征岩性沉积相(亚相)类型单砂体分布和砂层组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缝洞、裂缝)多斑玄武岩正交4×8 一区1943井1446.25m斑状流纹岩正交4×6.5 八区805井2914.35m火山岩玄武岩,风南3井,4131.5m流纹岩,石013井,4388m砂质砾岩单偏光2.5×5 百101 P2x 2642m中砾岩,玛东1井,4415m砂砂砾岩,克75井,2518m阜10,3794.32m ,T 1j ,砂质砾岩,浊沸石溶蚀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储层岩石类型多样3、盖层特征(1)盖层岩性(泥岩、致密灰岩、膏盐、致密砂岩(2)厚度(单层、组段)(3)分布范围和稳定性(4)盖层类型(局部盖层、区域油气封闭机理分类P c =2σc o s θ/r ΔP c = 2σc o s θ/[式中P c——ΔP c ——r ——σ——两相界面张力毛细管封闭3.54.522.534替压力(M P a )盖层封气下限为地下排替压力烃浓度封闭机理烃浓度封闭机理青山口组和登娄库组二段两套泥岩盖层烃柱高度与盖层厚度关系(a)盖层厚度与油柱高度关系;(b)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浅层气藏盖层厚度与气柱高度关系图1005060708090厚度(m )盖层与储集层压压力封闭能力盖层排驱压力储集层剩余压力差>2.0 MPa 毛细管封闭能力好(1.0~评价参数盖层封闭能力划分表4、生储盖组合空间组合关系生储盖组合划分1发育三套储盖组合,中、下部组合含油性较好海拉尔盆地生储盖组合柱状图油层烃源层(二)圈闭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1、构造特征(褶皱、断裂特征)2、圈闭特征与要素五区八道湾组b5-1砂体厚度与油藏平面分布图(三)油藏特征流体特征(油气水性质)温压特征(温度、压力)九区齐古组油气藏特征断层岩性油气藏白—百断裂九九九九N204060808010010140140120120油气藏解剖要素表油气藏特征构造位置井区/油田层位层组小层储层岩性二、油气藏形成过程(成藏史)埋藏史(热史)烃源岩演化史构造形态与特征宽城芦家庄古油藏侏罗系下马岭组底砂岩铁岭组灰岩雾迷山组碳酸盐岩以洪水庄组为核心的成藏要素组合与成藏演化史示意图宽城塌山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示意图平泉双洞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示意图三、油气成藏模式思路油源(烃源岩位置)油气藏解剖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剖面,反映油气藏的形成特点和运聚特点、油气藏类型作成藏模式图地层构造、断裂柯柯亚构造位置图徐家围子断陷CO 2气藏运聚成藏模式图徐家围子断陷烃类气运聚成藏模式ØCO 2气从热流低辟体脱出沿着走滑断层垂向运移后在火山口中聚集成藏模式Ø烃类气沿强活动断层垂向运移强充注登二段封盖成藏模式Ø烃类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后沿火山岩顶不整合面侧向运移隆起区成藏模式吕延防等,2006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成藏模式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成藏模式(1)风化壳型成藏模式q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q油源近q油源断裂发育q C2k顶部风化壳储层条件好5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2)内幕型成藏模式q保存条件好5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3)深源多期充注成藏模式q构造岩性圈闭q深部油源q沿大断裂运移q早期成藏破坏和晚期再成藏马255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4)斜坡带侧向运移成藏模式。

第十四讲圈闭和油气藏new

第十四讲圈闭和油气藏new

地层超覆圈闭和 油气藏
(不整合面之上 的)
一、地层不整合圈闭与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圈闭(unconformity trap):凡是储集层 上倾方向或上方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遮挡而形成的圈 闭。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油气在不整合圈闭中的聚集。 不整合:代表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沉积
划分为三种类型: 1.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以碎屑岩类储层为主)
储集空间、运移通道、油气藏特征均与古潜山油气藏相同, 它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储集层类型,古潜山为沉 积岩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基岩油气藏为变质结晶 岩,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②油 气来源,古潜山油气藏油气可来源于比潜山时代新的生油岩,也 有与潜山同时代或比潜山老的生油岩;而基岩油气藏的油气只能 来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积岩系的生油岩,不可能来源于基岩下 面的生油岩。
基岩油气藏的储集体有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潘钟祥 教授(1982)将那些构成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的前中生界(即古生 界-元古界 )沉积岩系中所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潜山型油气藏, 油气源来自不整合面之上沉积岩系的,亦称基岩油气藏。
二.不整合面以上的圈闭
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与各种成因的地层超覆有关,即储 集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上,其上又被连续不断的非渗透层所覆 盖,从而形成圈闭。
地层超覆可以是局部充填式,也可以是区域性广 泛超覆。
二、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1.地层超覆:指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沉积 层覆盖较老沉积层,并向陆地发展,与更老的地层侵蚀面成不 整合接触。 剖面上看,超覆表现为上覆层系中每一地层都相继延伸到下伏较 老地层边缘之外。同一柱状剖面中,由下而上沉积物变细。 地层退覆:是在水体渐退时发生的,较新沉积层范围愈来愈小。

011第一章 油气藏中流体(第一节)

011第一章 油气藏中流体(第一节)
(二)石油分类
与其它分类一样,石油分类 有很多,我们推荐的分类是 Tissot和Welte(1978)分类。 他们发现石油饱和烃含量在 不同成因类型石油中含量有 所不同(如图1-6)。
图1—6 636个正常的和重质降解石油样品中 饱和烃的分布 (据Tissot&Welte,1978)
根据上述思想,他们(1978)提出了他们的分类方案(图1-7)。
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
任一个油气藏或油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三种 流体,而纯气藏中只有天然气和油田水。 油气藏中流体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中,并在圈闭范围 内按重力分异,在垂向上呈层状分布,天然气最轻居圈闭顶 部,石油居中,水在下面。 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三者并非截然分离, 气—油、油—水和气—水之间存在过渡带,它们以一定关系 共存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系统中。
二、石油各化合物特征简介
(一)正构烷烃(CnH2n+2)
石油中正构烷烃主要是C1-C45(60);大部分小于C35。 石油中正构烷烃分布曲线有三类(图1-4)。 1、主峰 <C15 ,主峰区窄; 2、主峰 C15 — C25 ,主峰区较宽; 3、主峰 >C25 ,主峰区宽。
(二)异构烷烃(CnH2n+2)
馏分
轻馏分
石油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汽油
中馏分
重馏分
煤油
柴油 重瓦斯油 润滑油
渣油
温度(oC)
各馏分体积 (%)
(35度API)
< 35 35-190 190-260 260-320 320-360 360-530 < 530 (500) (500)
0
27
13
12
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2.边水层状油(气)藏
•单油层厚度小, 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 油层之间有连续性隔层 •水体位于油层的边部 •含油气高度大于油气层厚度
多油层统一油(气)水系统
各油层独立油(气)水系统
两种类型的边水油(气)藏
3.透镜状油(气)藏
•多以岩性圈闭为主; 储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或条带状; •单个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小; •各透镜体形成各自的油气系统。
MG1
GS14-15
3 45 0
GS16-14 GS16G-S1964
GSG1S41-41-71GGM8SSG11146-G--1S211084-2G2S135450-24 GS11
3 50 0
GS18-16 3 55G0 S20-18
GS18-18
GS18-20
3 60 0
3 65 0
GS39K
GS23
井名
2500
等深线
含油区
推测含油区
油水同层区
水层
干层
552000
未知区
282000
284000
286000
3. 断层边界
二、含油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高
油底
含油饱和度 向上快速增大
水顶
含油饱和度低
影响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因素
水湿
浮力克服毛管阻力进入油藏
pb0.0(1 wo)H
pc
2103cos
r
影响因素
陈堡油田陈3断块K2t1-K2c油藏剖面图
第一节 油气藏流体系统
一、含油边界
----理论分析
----限定工业性油流分布的界线。
构造油藏 地层-岩性油藏 复合油藏
油水边界 岩性边界 断层边界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含油气系统基础班号:10060911 学号:1006091121 姓名:罗云飞成绩: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具备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和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

上图中心阴影处为生油区,由构造线可看出为成烃洼陷,具有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沉积环境,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较长的持续沉积时间,有利于有机质在较短时间内成熟,并排出油气,提供充足油气源。

在生油区周围分布着A、B、C、D、F五个成藏区。

由构造等高线可以看出五个成藏区都是背斜构造,均有圈闭的存在,且具油源区近,有利于油气运移。

其中A为一个较大的背斜,有良好的盖层覆盖,处在油气优势运移流上,为最佳成藏区。

相对而言B 的背斜较小,同时没有油气运移优势,只有发散的油气运移流,所以只能形成次一级的良好成藏区。

而对于C、D虽然也是背斜构造但是C、D部分位于盖层尖灭线以外,部分区域未形成盖层或盖层后期遭到地质作用的破坏,没能形成较好圈闭。

导致C、D虽有优势运移通道但油气大量运移到C、D之后由于缺少盖层而使油气散失,不利成藏。

F不能成藏的原因在于没有油气运移到背斜。

原因可能是F与烃源岩之间没有良好的输导层或者是其不具备良好的储集层,同时F的背斜较小且与生油区高度相当,油气很难运移过去,使F成为不利成藏区。

任课教师:陈永进日期:2012 年 3 月17 日。

第6章-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6章-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永 安 镇 油 田 永 1 2 断 鼻 构 造 及 油 藏 剖 面37 图
② 断块油气藏: •弧 形 断 层 断 块 油 气 藏
坨 庄 -胜 利 村 油 田 某 一 段 层 油 气 藏 构 造 图 ( a) 及 剖 面 图 (b)
2021/4/9
38
② 断块油气藏: •交 叉 断 层 断 块 油 气 藏
2021/4/9
17
3、 塑 性 拱 张 背 斜 油 气 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盐、膏、 欠压实泥岩,
∵密度倒置 又受到不均衡 压力作用所致
2021/4/9
塑性拱张背 斜油气藏
刺穿接触 油气藏
18
江汉盆地王场构造平面及剖面图
•长 轴 背 斜 , 走 向 北 西 , 两 翼 近 对 称 , 隆 起 幅 度 高 达 800m 。
2021/4/9
2
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以下两种:
(1) 圈闭成因分类:以A.I.Levorsen为代表, 将油气藏分为构造、地层、混合三大类型。
(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以И.О.БРОД 为代表,将油气藏分为层状、块状、不规则状等 类型。
2021/4/9
3
层状 层状
2021/4/9
块状 不规则状
4
• 根据流体性质分:
油藏、气藏、油气藏
• 根据地层压力与油气藏饱和压力的差异分: 高饱和油气藏、低饱和油气藏
• 根据油气藏中储层形态分: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2021/4/9
5
根据圈闭机理分类(封堵面性质): 单封堵面圈闭:指顶部封堵层的底面具有闭合等值线的圈闭; 多封堵面圈闭:指顶部封堵层的底面不具有闭合等值线的圈闭
(1)遮挡物——封闭作用 (2)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干酪根碳同位素法
类型 I II III
③干酪根红外光谱法
δ13C <-26.5 -26.5~25.0 >-25.0
I I1460/I1600 >0.8
II
III
0.6~0.8
<0.6
I2920/I1600 >2.5
1.5~2.5
<1.5
(3)有机质成熟度


根 成熟
未熟
成熟
成 阶段
熟 度
Ro(%)
Xi代表第I类生烃母质的百分含量 HPi,OPi分别为第I类生烃母质对应的HP和OP值 N为研究干酪根显微组分生烃母质的分组数
②根据干酪根的显微组分百分含量,计算类型指
数“T”值法
T=(A·(+100)+B·(+50)+C·(-75)+D·(-100))/100
其中,A为腐泥组百分含量,B为壳质组百分含量, C为镜质组百分含量,D为惰质组百分含量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有机岩石学指标
有机碳, %
氯仿
沥青 “A”,

总烃, 生烃潜力, ppm mg烃/g岩
总烃 化 率
全岩显 微组分 总含量,

“壳质组+ 腐泥组”,

>1.0 >0.1 >500 >6.0 <8 >40
>2.5
1.0~0.6
0.1~ 0.05
500~ 200
6.0~2.0
8~3
30~40
I型 T>=80~100
II型 T=80~0,其中,II1型 T=80~40,II2型 T=40~0
III型 T<=0~-100
B 干酪根分析法 ①干酪根元素分析法
干酪根类型 I II III
H/C >1.5 1.0~1.5 <1.0
O/C <0.1 0.1~0.2 0.2~0.3
H/C~O/C原子比图(范氏图)
岩性
沉积相(亚相)类型
单砂体分布和砂层组
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缝洞、裂缝) 厚度

砂火
流纹岩,石013井,4388m
斑状流纹岩 正交 4×6.5 八区 805井 2914.35m
层 砾山
岩 岩岩

砂砾岩,克75井,2518m 砂质砾岩 单偏光 2.5×5 百101 P2x 2642m

型中
多砾 样

<0.7
0.7~1.3
指 标
产物
低熟油气 油为主
R
o
热变指数(TAI)
颜色
高熟
过熟
1.3~2.0 凝析油、湿气
>2.0 干气
主要产物

1级 未变质


2级 微变质


3级 中等变质


4级 强变质


5级 已变质
黄色 桔色 棕色或褐色 褐黑色 黑色
干气 干气或湿气 石油或湿气 凝析油或干气
干气
2、储层特征
单井厚度 发育特点(烃源岩比例) 厚度分布图) (四)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丰度(TOC、“A”、S1+S2等) 类型 (热解、元素、同位素、生标物等) 成熟度(热解、Ro)
厚度(m)
1200 1000
德惠断陷营城组单井泥岩厚度统计
暗色泥岩 地层厚度
800
600
400
200
0 德深1 农101 农103 农43 农8 万17 合6 合3 德深2
岩石中剩余有机碳与剩余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一般将剩余有机碳含量乘以1.22(或1.33)即为岩石中所含剩余有机质 的重量百分数。蒂索等人认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演化阶段该值是 不同的。
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有机质的含量,总 烃包括沥青“A”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组份含量的总和。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是最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 标之一。中国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生油岩 氯仿沥青“A”的含量均在0.1%以上,平均值为 0.1% -0.3%。
(古)油气藏解剖主要内容 和方法
油气藏解剖的主要内容
一、油气藏静态要素 二、油气藏形成过程(成藏史) 三、研究实例
一、油气藏静态要素
(一)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
1、源岩及其特征 2、储层特征 3、盖层特征 4、生储盖组合
1、源岩及其特征
(一)发育层位(组、段、亚段) (二)源岩岩性(泥岩、碳酸盐岩、其它) (三)厚度
S2峰是热解温度在300~500‘C时 出现的高温峰。与该峰相对应的温度为 干酪根的最高热解温度,该峰面积5,代 表岩石的固态有机质在热解分析过程中 新生成的烃类,又称热解烃,其单位为 mgHC/g rock 。
我国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烃源 岩级 别
好烃 源岩
较好 烃源 岩
较差 烃源 岩
差烃 源岩
2.5~1.0
0.6~0.4 <0.4
0.05 ~
0.01
< 0.01
200~ 100
2.0~0.5
3~1
20~30
<100 <0.5 <1 <20
1.0~0.5 <0.5
(2)有机质类型
A 有机岩石学方法
①根据各显微组分的产烃指数(HP)和产油指数
(OP)(肖贤明,1992)计算如下: ΣHP=Σ(XiHPi)/100 ΣOP=Σ(XiOPi)/100
---辽河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生烃潜量(S1+S2)
生烃潜量是用热解色谱仪(rock eval,又 称为生油岩评价仪)评价烃源岩的有机质 丰度指标,广泛用于烃源岩的有机质丰 度评价。
生油岩评价仪的图谱有三个峰,S1峰 是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该峰 面积代表岩石的残留烃含量,其单位为 mgHC/g rock 。实际上是残留在岩石中 的烃类,或者说是岩石中未运移的烃类。
营城组单井暗色泥岩厚度分布
长岭断陷K1yc 烃源岩厚度图


扳倒井剖面下寒武统

辛集组灰岩

嵩山扳倒井剖面 毛庄组紫红色页岩
毛4井山西组 暗色泥岩
庆古2井山西组 暗色泥岩
(1)有机质丰度
1)有机碳含量(TOC):
有机碳含量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碳系指岩石 中除去碳酸盐、石墨等中的无机碳以外的碳。因为油气生成逸出后, 岩石中残留下来的有机质中的碳含量,就是在实验室所测定的数值, 故称剩余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由于生油层内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转化成油气离去,大部分仍残留 在生油层中,并且碳又是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最稳定的元素, 所以剩余有机碳含量能够近似地表示生油岩内的有机质丰富程度。
玄武岩, 风南3井,4131.5m
多斑玄武岩 正交 4×8 一 区 1943井 1446.25m
中砾岩,玛东1井,4415m
阜10,3794.32m,T1j,砂质砾岩,浊沸石溶蚀
北 康 盆 地 沉 积 特 征
耿19长21测井解释成果图

砂长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