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札书法探析
曾国潘讲书法人生境界作文

曾国潘讲书法人生境界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曾国藩和他那跟书法有关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这人啊,在历史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不仅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带兵打仗也有一套,而且他对书法还特有研究,这书法里可藏着他不少的人生感悟呢。
曾国藩练字那可叫一个认真。
就像咱们现在很多人想减肥,得天天坚持运动一样,他是天天坚持练字。
他知道,一笔一划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就像人生的每一步都得踏踏实实。
他在书法里首先领悟到的境界就是“静”。
当他拿起毛笔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忙得像个没头的苍蝇,但是要是能找到那么一件让自己静下心来的事儿,那可就太美妙了。
他写字的时候,心无旁骛,只专注于笔尖和纸张的触碰。
这种静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想的傻愣着,而是把精力都集中在当下的一种状态。
在他看来,人生也得这样,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自己心里得有一片宁静的小天地,这样才能想清楚事儿,不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偏了。
再说说他练字的时候追求的那种“拙”劲儿。
他的字可不像有些人写得那么花哨,花里胡哨的字就像那些只知道打扮得花枝招展却没什么内涵的人。
曾国藩的字是有点拙朴的,这种拙不是笨,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
他觉得人生也不必过于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实实在在才是真。
就像他在官场,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心思,踏踏实实地做事,对上司忠诚,对手下包容,这种拙在他的人生里就体现为一种质朴的处世态度。
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字,就有一种让人看了觉得特别踏实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憨厚的老农民,虽然没有那些花言巧语,但是靠自己的勤劳能收获满满的成果。
而且啊,曾国藩在书法里还能体现出一种“恒”。
他不是写一天两天字就拉倒了,那可是写了一辈子。
他知道,写字这事儿就得坚持,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积少成多,最后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这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啊,今天努力一点赚钱,明天努力一点提升自己,长此以往,人生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
他在书法上的持之以恒,反映出他对人生的一种规划。
曾国藩讲书法三层境界高中作文指导

曾国藩讲书法三层境界高中作文指导今天,老师讲了曾国藩,一位很厉害的大人物,他练字也很重要,而且写得非常漂亮。
老师说他练书法分三个境界,像去爬山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
第一层像山脚,字写得工整,笔画都非常端正,虽然以前很不舒服,像排排整齐划一的士兵一样。
第二层看上去像山腰,字里有了变化,像山路一样曲折,但又很有规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着它一起转弯。
第三层,老师说我最不喜欢,得像山顶,字里透着感情,像美丽的云彩,神圣飘落,但也让人感受到不羁。
我好像听说过也懂了一点写字时的道理,并非光写得好看就够了,还要有感情,得像我们学画画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写到纸上,那样才有可能让人一眼就看到你的心。
我超级想赶紧爬上山顶,写一段像云彩一样自由的字,然后让爸爸妈妈也去看看我的作品,让他们也感受到我的心。
其实,我现在的字写得还很像山脚,但是没关系,我会努力天天练习,每天都比昨天写得更好,总有一天我会爬上山顶,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

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观后感看了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之后,我就像是在老祖宗的智慧宝库里淘到了宝,心里满是感慨。
先说这曾国藩,人家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这套教子法啊,就像一本绝世秘籍,把教育孩子的门道说得透透的。
就拿这学字法来说吧。
以前我就觉得写字嘛,不就是拿笔瞎划拉,能让人认出来就行。
可看了曾国藩的方法,才知道写字可大有学问。
这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笔一划都得有规矩。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得排列得整整齐齐,还得有精气神。
他教孩子写字得先从临摹开始,这就好比学走路先得跟着大人的脚印走。
我就想啊,现在好多孩子写的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估计就是少了这一步。
要是都按照曾国藩的法子,从规规矩矩的临摹开始,那写出来的字肯定能好看不少。
而且他教孩子写字的时候还强调耐心和专注。
这可太对了!我写个字的时候那是手机放旁边,一会儿看个消息,一会儿瞅两眼视频,字能写好才怪呢。
孩子估计也一样,要是在写字的时候东张西望,那字肯定写得歪歪扭扭的。
曾国藩这是在告诉我们,想把字写好,得像修炼武功一样,心无旁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笔尖和纸上的那点方寸之间。
从他的教子法里,我还能感觉到他对孩子品德培养的用心。
写字看似是个小事情,但通过写字来磨练孩子的品性,这可就是大聪明了。
一个能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孩子,那他对待其他事情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就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优秀起来。
我觉得这曾国藩教子十法学字法,不只是在教写字,更是在教怎么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对咱们现代的家长来说,那就是一盏明灯啊。
咱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得像曾国藩那样,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入手,让孩子在点滴中成长为一个有规矩、有耐心、品德高尚的人。
我现在就恨不得拿上这秘籍,去教育我身边的熊孩子,说不定就能把他们调教成小绅士、小淑女呢!这曾国藩的教子智慧,真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曾国藩讲书法三层境界高中作文指导

曾国藩讲书法三层境界高中作文指导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曾国藩讲的书法三层境界。
你们知道吗?曾国藩可是个很厉害的人呢!他说书法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呀,就像是刚学走路的小宝宝,歪歪扭扭的,写得不太好。
这时候可别着急,要慢慢来,就像我们刚开始学写字,一笔一划都要认真。
比如说,小明刚开始学写“大”字,总是写得很大很大,都出格啦,但是他不放弃,一直练习,慢慢地就写得好看多啦。
第二层境界呢,就像我们能跑起来啦,字写得有点样子了,但是还不够完美。
这时候呀,要更用心,注意每个笔画的粗细和长短。
就像小红写“日”字,开始写得有点歪,后来她仔细观察字帖,注意笔画的位置,写出来的“日”字就漂亮多啦。
第三层境界,那可就厉害啦,字写得特别好,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要达到这一层,得一直坚持练习,用心琢磨。
小朋友们,只要我们认真练习,也能写出漂亮的字,达到很高的境界哟!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曾国藩讲的书法三层境界。
你们想不想把字写得特别好看呀?曾国藩告诉我们,这有三层境界呢。
一开始,就像我们第一次骑自行车,摇摇晃晃的。
写字也是,可能不好看,但是没关系。
比如小刚写自己的名字,写得七扭八歪的,可他不怕,坚持每天练。
到了第二层,字就有点进步啦,就像我们能骑一段路不摔倒。
像小花写的字,比以前整齐多了,可还有进步的空间。
一层境界可棒啦,字美极了,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这得下很大的功夫。
小朋友们,只要我们坚持练习,也能写出漂亮的字,达到很高的境界哟!。
幸甚幸甚国藩手草意思

幸甚幸甚国藩手草意思“幸甚幸甚,国藩手草”,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像是一扇通往曾国藩那个时代的小窗呢。
曾国藩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写“幸甚幸甚,国藩手草”的时候,或许就像我们现在签完名写完信后,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又有点小得意的感觉。
就好比你精心做了一道菜,做完之后自己尝了一口,哎呀,味道还真不错,然后就会有点小兴奋地说:“真行啊,这是我做的呢。
”曾国藩在信件末尾写上这几个字,大概也是类似的心情。
咱们来想想他当时的场景吧。
在那种古旧的书桌前,烛光摇曳,他手持毛笔,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着。
他写的内容或许是对友人的劝诫,或许是对朝廷事务的看法,不管是什么,写完之后,“幸甚幸甚,国藩手草”就这么出来了。
这就像是给这封信画上了一个独特的句号。
这几个字就像是他给这封信的一个小标签,告诉收信人,这是他用心书写的东西。
从这几个字里,我们能感受到曾国藩的谦逊和礼貌。
这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走的时候很客气地说:“今天打扰了,真的很感谢。
”他说“幸甚幸甚”,有点像是在说“能写这封信,感觉还挺好的呢”。
他的这种态度,在现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里,就像一股清流。
现在很多人说话做事都特别冲,一点都不谦逊。
如果我们能学学曾国藩这种态度,那人际关系肯定能变得更好。
比如说,在工作中,你和同事有不同意见,你要是能像曾国藩这样谦逊有礼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上来就横冲直撞地否定别人,那大家肯定会更愿意听你的。
而且啊,“国藩手草”这四个字还有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
这就好比现在你收到一份手写的邀请函,上面写着邀请人的名字和“手书”字样,你就会觉得特别被重视。
在那个没有电脑打印的年代,手写的信件是很珍贵的。
每一个字都是写信人用心写出来的,带着写信人的温度。
这跟现在的电子通讯可不一样,电子信息冷冰冰的,缺少了那种人情味。
我们现在有时候怀念写信的时代,不就是怀念那种字里行间的温暖和诚意吗?再深入一点看,“幸甚幸甚,国藩手草”这几个字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这七言行书婉转流美,颇有一番儒雅之气!

这七言行书婉转流美,颇有一番儒雅之气!曾国藩(1811--1872)清代大臣、文学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十八年进士。
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率湘军出战,授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
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九年还任两江,卒于官。
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
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
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
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作品欣赏▼▲曾国藩《行书“刚正翔实”横幅》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刚正翔实款识:迁史书详实作翔实,雪琹仁弟以刚直名于时,而治事殊极精详。
书此诒之,国藩识。
钤印:曾国藩印(白文)涤生(朱文)▲曾国藩《行书“十年少日”七言联》长沙博物馆藏释文:十年揩洗见真妄,少日结交皆老苍。
款识:涤生曾国藩▲曾国藩《行书“深院高台”七言联》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深院小窗多明月,高台虚室生白云款识:余书无一定体势,仍一无所成。
今定以间架师归于欧阳率更,辅以黄山谷,庶多刚简成体。
今与沅甫弟由淮南归湘,与钟云八兄相见于硐溪。
临别属书,愧手腕生疏,信笔成此,徒有辜于嗜痂癖耳。
同治元年二月,滌生曾国藩书于硐溪。
钤印:曾国藩印(白文),滌生(朱文)▲曾国藩《行书“石座玉麈”七言联》128.2×29.6cm×2 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石座润极琴丝静,玉麈尘消砚水清。
款识:楚英三兄属,涤生曾国藩。
曾国藩跋邓石如篆书拓片隐藏的历史信息

曾国藩跋邓石如篆书拓片隐藏的历史信息作者:金忠阳吴悦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8期安慶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邓石如书法(1743 〜1805)拓片,上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篆书,款署“偕庵禅师首座完白山人邓石如书”(图1)。
后有曾国藩跋文(图2):“同治四年三月之杪,余与客同游焦山,怀宁邓传密守之与焉。
其尊甫完白先生所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芥航和尚出以示余,因属守之□摹,刻石寺壁,与瘗□(鹤)铭并寿于世。
”曾国藩十分倾慕乾嘉年间安庆籍碑学大师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在书法艺术上亦有较深造诣的邓石如独子邓传密曾是其座上宾。
跋文所记之事,曾国藩日记中亦曾提及。
时在同治四年(1865)三月二十八日。
又据其幕僚莫友芝在日记中的记载,芥航和尚为定慧寺的“才僧”①。
结合“与瘗鹤铭并寿于世”一句可以推断,曾国藩发现邓石如篆书并刻石的地方正是焦山名刹定慧寺。
曾国藩一行离开后,定慧寺僧人将邓传密钩摹的八字篆书刻于石壁。
同年九月,常镇道许道身、书画家吴云和吴让之曾一起来此观赏并留下跋记。
同治五年(1866)正月,许道身将石刻拓片寄交曾国藩,后者不久即转寄了一份给邓传密。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笔者认为,由于焦山石刻刻成后不久,国内形势、曾国藩个人以及湘军的命运都经历了重要转折,笃信天命的曾国藩后将焦山石刻视为谶语,再加上这八个字具备谣谶所具备的隐喻、谐音等元素,为了避免被世人曲解为带有政治目的的谣谶,曾国藩最终将石刻毁去。
一、焦山邓石如篆书石刻的历史机缘“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出自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
唐肃宗时期,唐王朝深陷安史之乱,上元元年(760),在平叛中崭露头角但刚愎自用的淮西节度副使刘展遭人忌恨,被诬意图谋反,且姓名与流传的谣谶(即人为制造的政治预言性质的谶语)相合。
朝廷于是以擢升为名,欲在其赴任中途将其斩杀。
刘展被迫发动叛乱,使得仍苦陷于安史之乱的唐王朝雪上加霜。
刘展叛军在江淮之间攻城略地,唐朝地方官员纷纷弃城而逃,时任江淮都统副使李藏用在润州(今属镇江)“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二千人,立栅以拒刘展”③。
【2018最新】曾国藩的书法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国藩的书法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但是其实他的书法也不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的书法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曾国藩的书法特点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
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
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
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
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
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
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
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曾国藩的书法在执笔方法上,古人最常用的是“拨灯法”,钱载说“拨灯之法,谓如对油灯之灯心(芯),挑拨便起,则此人之手不重不轻,实指虚掌,微微运掌以起之,以此之手,执笔运腕;即可写字耳”。
这种方法历来被习书者视为圭臬。
但曾国藩却能够不为成法所囿,悟出“修脚法”,他说:“偶思写字之道,如修脚匠之修脚。
古人所谓‘拨灯法’,较空灵,余所谓‘修脚法’,较平稳。
”(《日记•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谈到二者的区别,曾国藩并无较多论述,笔者认为二者不同主要在指法。
“拨灯法”用拇指和食指提笔,以中指和无名指使笔前后活动,以小指使笔左右活动,故运笔灵活自如,“较空灵”;而“修脚法”则犹如捉刀,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笔,以食指使笔前后活动,以小指使笔左右活动,故运笔沉着有力,“较平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甫碑》,识得欧字意思,知颜柳之硬,褚欧之瘦,
学书者不可不领略也。”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审美 趣向以瘦劲推崇,加以褚董之婀娜而不失呆滞,逸 趣横生。
书法与书论的关系 曾国藩于书法的艺术观,概括为四句话:。点如
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内跌宕,外拙直;鹅
数年必成书家矣。”足见对智永《千字文帖》推崇之
至。在此期间,曾国藩则与当时在书法界享有盛名 的何绍基来往甚密,且彼此引为知己。同样何绍基
转颈,屋漏痕。”其中“内跌宕,外拙直”,当是外
刚内柔,内雄外淡的意思。这与曾国藩的性格和人 品完全相同。 曾国藩把笔法和笔意理论,归结到他的阳刚阴 柔的美学观上。他还作诗一首,诗日:“侧势远从
也对智永《千字文帖》极为推崇,称其:“笔笔从空
青QING哆9'IAO牛NIA妒NSI'够M:A
I●●1~’H l书学论坛
曾国藩手札书法探析
李伟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 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曾国藩毕生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形 成独具个性的“理学经世致用”思想。曾国藩强调 书法以“体道”为手段,以技进道,认为书法首先 是实用的,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在文艺
中来,从空中往,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这对 曾国藩也是影响颇大的。这个时期,曾国藩书法楷 书点画精致,笔锋内敛,折笔和换笔之间的顿挫极 为自然,明显不再只见颜柳窠臼,形成自家面貌,行 书一笔不苟法度谨严,起笔道劲,落笔也极少露锋, 点画之间讲究照应,字与字之间气韵贯通。 晚期是曾国藩个人风格的成熟期,此时,他博
状况良好或不适(如晚年眼疾),他亦一如既往地坚
持练习书法,几无一Et不挥毫。这也是与名享当时
的书法家何绍基、包世臣等有相同地位的原因之一。 曾国藩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马 宗霍《霎岳楼笔谈》记载曾国藩自述学书云:“余自 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欲将柳诚悬、赵子昂 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又云: “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 宗,又参以褚河南、董思白炯娜之致,庶为成体之 书。”此种审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时代书法审美 影响的痕迹。身处成、同碑学大播之际,曾国藩不 可能不受到碑学之影响,但作为庙堂重臣,正统的 书法审美趣尚也同时左右着他,使其不可能轻易寄 兴于民间化北碑趣味。因而他选择欧阳询、李邕、柳 公权便具有权宜之计,既不失庙堂正格又具碑之刚
观多种法书碑帖,从“古法二祖(王羲之、王献之) 六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柳公权、黄 庭坚)”到“时贤一石(刘石庵)二水(李春湖、程
春海)”他皆有涉猎,而这一时期尤对李邕情有独 钟,他说:。四十八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 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足见用
力之深。当时是崇北碑贬南帖之凤盛行,这对曾国
天上落,横渡杂向弩端涵。刷如丹漆轻轻抹,换似 龙蛇节节衔。”在曾国藩看来,字有了体势,再从
“侧、横、刷、换”四个字致力,笔意超脱,便可 达到珠圆玉润的境界。在阳刚阴柔之说上,唐代虞
世南认为,书写的轨迹来源于大自然阴阳二气的相
互调和以及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模仿,他说:“字 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达性通变,其常不至。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 不可以力求也。”而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深刻 的认识,他认为书法中的阳刚与阴柔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不可偏颇于其中某一方面,应该以《虞书》 中的九德为标准。他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颇, 大抵以合于《虞书》九德为尚。”曾国藩将上述传
l 48 2013年第1期I 万方数据
越|书学论坛l
字字不假思索,沉雄俊秀,劲挺雅丽。总体概括曾
国藩的书法风格特点即为“以刚健为宗,以婀娜为 致”,二者合二为一,达到“致中庸”“致中和”的 儒家审美理想的境界,也赋予了书法辩证观更深刻 札、日记、对联、扇面或条幅的形式出现,在这些 形式中,又以手札形式众多,手札书法的成就也是 最显著的。其关乎书写时的状态,手札有区别于庙 堂之作的对联,没有面圣的奏章那般严肃与拘束,
林人民出版社,1
华书局,1 959.
995.
[5)汪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M].北京: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黎庶昌.曾国藩年谱[M】.岳麓书社1 986. [5]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 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9.
对于书法的这种“恒”还是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曾
国藩都不曾改变过他注重细节方面的习惯。他说: “吾于三十以前,未能尽心,间架不稳,手腕不稳, 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他还说:“作字之道:点 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 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此 番书论亦是曾国藩自己所感悟的,在此之后,曾国
思想上秉承儒家“致中和”“致中庸”的审美标准。
由于受到理学正统思想的影响,在“重道轻艺”的 思想支配下,曾氏的书法出现了矛盾性:一方面表 现为维护帖学传统,矫正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偏离传 统的现象,吸收唐代楷书的法度、秩序、力量、气 势,形成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的书法风格;另 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法度和秩序的过分依恋,导致了 艺术性和创造力的不足,始终摆脱不了“馆阁体”的 影响,没有形成对晚清帖学书法的超越之势。 关键词:曾国藩 手札书法 美学观
出版社主编名为《曾国藩手札》。曾国藩书法风格
最大的特点是刚健、婀娜合二为一。在《曾文正公 全集・文艺卷》中,他说:“作字之道,刚健、婀 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 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恩白 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他还说:。杜陵言‘书 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东坡驳之,非也。阅
元l 858年)为中期l
201
3年第1期I 49
万方数据
煮三:!弦激I书学论坛I
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到同治十一年(公 元l 872年)为晚期。 早期,曾国藩以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琅 曾国藩手札书法基本上保持宽博沉厚的风格主 调而稍有变化,尤其以他写给门生李榕的信札中可 见,手札均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所写,由上海书画
琊碑》为主,可谓以柳字筑基。此外,他对颜真卿
《郭家庙》也下过不少功夫,受父亲影响写了不少赵 字。他说“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体,遂至屡变而 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这一时期从曾国藩的墨 迹上看,点法或方头圆尾,或首尾皆圆,或顿笔后 提出锋,全从柳字中来,横法起笔方整干净,收笔 平整,几乎不见顿挫,明显已掺入己意,竖法起笔
派以魄力胜。”又说:“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 并立志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一炉”。看曾国藩 晚年作品,笔画刚健且柔中带刚,结字开张,雄奇 亦不失淡远,圆润亦不失秀劲。
l 2013年第1期} 万方数据
50
漱l书学论坛
中,是再好不过了。”概而言之,雄奇和淡远,或刚
健和婀娜两种不同的风格,曾国藩极想糅而为一, 而以雄奇刚健为骨,淡远婀娜为表。做到“七均师 无声,五和常主淡”。这是曾国藩在重法度与逸趣之 间的变通,也是他对书法的独到见解。 曾国藩说:“作字之法,绵绵如蚕之吐丝,穆穆 如玉之成璧。”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了他一生,不管是 [2]足本曾文正公全集(全8册)[M].长春:吉
[6)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骗
995.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7)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 海书店出版社,1
994.
[8]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96.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1
985.
藩的苦思力索,专从间架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
国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审美理想。他的书法 沉郁顿挫,骨力内蕴而不失遒媚。更为可贵的是,其 书法风格不拘一体,在庙堂气中保持着多样化的风 格面目。取法的书家也不限于欧阳询、柳公权、李
邕、褚遂良、黄山谷、赵孟颊,而是转益多师,博
涉为优,于颜鲁公、何绍基皆有采撷,尤其是喜好 精通书法、擅长吟咏的何绍基(字子贞)。曾国藩与 其交往中,觉得何绍基所长,正是自己的不足。此
健;至于取法赵子昂、董其昌,则为皇家正统趣味
之感染。这种审美选择也颇为合乎曾国藩处世做人 之道,外圆内方,汩于世情而内坚操守。应该说曾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 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 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公元1 838年)进士。历任 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官 至二品。以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军功,被封为“一
藩转临李邕《岳麓寺碑》是有影响的。但是曾国藩
统哲学辩证法书论运用到书法当中,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书法辩证法书论,且影响着他书法不断成熟与
变化。 曾国藩主张,写字首先要有挺拔俊逸之气韵, 其次得以自然之走势。作字的要领,须险和正相生, 缺一不可。他始终认为:“如果能寓雄奇和淡远之
虽崇北碑时也没贬南帖,他说:“南派以神韵胜,北
的内容,丰富了中国传统书法辩证思想。
在书法所依附的不同文学形式中,信札属最能 反映书写者个人性灵且最为自由和自然的形式。因 此,作为法书墨宝借以流传的许多法帖中,历代帝 王与名臣的信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现今能看到 的二王的墨迹摹本或刻帖拓本,亦以信札为多。可 见,古人的信札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 一种实用性文学形式,而且也是书家手迹得以保存 的一种重要形式。曾国藩书法的形式基本上是以信
这样以来更能表达书家之真性情,更添加了几分逸
笔草草、洒脱不羁的神韵。 从曾国藩长达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其书法作 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变化。我们依据曾国藩书法的 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l 816年)入塾读书到道 光二十二年(公元1 842年)为早期;
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到咸丰八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