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书法

合集下载

寓雄奇于淡远之中:曾国藩的书论和书法

寓雄奇于淡远之中:曾国藩的书论和书法

寓雄奇于淡远之中:曾国藩的书论和书法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

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

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

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形书法作品。

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

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

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

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阿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曾国藩,原名字城,字伯涵,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16年10月11日)生于湖南湘乡县白杨坪(今双峰县荷叶乡天坪村)。

其家世,曾国藩在《大界墓志》中说:“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名者。

”其祖先世代务农,自明以来,未有靠读书成就功名之人。

曾国藩早在幼年就深深地接受了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的“早、考、扫、宝、书、蔬、鱼、猪”八字诀与“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的三不信的庭训,在父亲曾鳞书开设的私塾利见斋启蒙奋发,9岁就读完了《五经》。

道光6年(1826年),他参加长沙府试,名列第7。

道光13年(1833年),23岁的他首次参加科试,中了秀才。

道光14年(1834年),他入长沙岳麓书院深造,是年参加乡试,中得第36名举人,接着进京参加会试,前后两次落第。

道光18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中第3甲42名进士。

以膈参加朝考,以优秀成绩列一等第3名,道光皇帝又拔为一等第2名。

他成了翰林,以庶吉士在翰林院深造。

以后几次大考中,他步步升迁,十年间,竟攀升到礼部侍郎,成了正二品仕员。

曾国藩在京十年,大开眼见,于知识学问广有长进,在理学,诗文与书法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李遒(长沙)晚清政府名臣曾国藩、曾纪泽父子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他们不仅政绩卓越,影响深远,而且诗文书法俱佳,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书法精品佳作。

长沙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组)曾国藩、曾纪泽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对其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其中的几件(组)馆藏书法作品介绍予读者赏析,由此探究他们的书法艺术特色。

清 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 纸本水墨释文:唐公右丞行湖南,章尉以婆律香贽公,公觉重,辞之。

香中果贻黄金。

章叹曰:余贽达官,无不受之。

洁如冰壶,刚简有智而赫赫者,唐公一人耳。

款识:葆斋同年大人鉴,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荷叶塘(今属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

30岁后供职京师,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卒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与左宗棠、彭玉麟并称“大清,与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并称。

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均以《曾文正公全集》并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国藩工书法,擅行楷,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其书法以李邕、黄庭坚为间架,兼取赵孟、董其昌之风神,他的楷书劲健挺拔,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开创了晚清的行、楷书风范。

这幅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直径24厘米,采用了端庄工稳的行楷书,字体端正纤瘦。

书写坚实挺拔,遒劲有力,飞洒自如。

点画圆润浑厚。

结体取黄庭坚楷书笔势舒展劲挺,笔法刚中带柔,流畅俊逸。

扇面通篇书法稳健端庄,遒美潇洒,行气贯通,舒展大气,显示出其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和突出的个人风格。

清 曾国藩《行书七言联》 纸本水墨释文:十年揩洗见真妄,少日结交皆老苍。

曾国藩论书法

曾国藩论书法

曾国藩论书法曾国藩论书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

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日内思作字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

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诸河南、董思白烟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

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

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

家书: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谕纪泽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

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

笔意间架,作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

吾千三四十岁时。

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就。

人有恒言,曰“抄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回“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

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

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

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

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日记:咸丰九年四月初八日尔所临隶书《孔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

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

《玄教碑》墨气甚好,可喜可喜。

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耸。

吴子序年伯欲带归示其子弟。

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

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

家书: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谕纪泽奇横之趣与自然之致,缺一不可。

日记: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因读李太白、杜子美各六篇,俗作书之道亦须先有惊心动魄之处,乃能渐入正果,若一向由灵妙处着意,终不免描头画角伎俩。

日记:同治无年四月初二日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调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翻译⽬录及作品欣赏《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湘乡派,⾏⽂镇定,形式⾃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章冠冕⼀代"的称誉。

⼀、作品⽬录1.劝学篇禀⽗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2.劝学篇禀⽗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做⼈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去骄⽓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弟牢记祖训⼋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所误99.理财篇禀祖⽗母·请给族⼈以资助12.劝学篇禀⽗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母·述告在京⽆⽣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102.理财篇禀⽗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作⽂寄京103.理财篇禀⽗母·借银寄回家⽤16.劝学篇致诸弟·评⽂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明师105.理财篇禀⽗亲·家中费⽤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母·要叔⽗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母·先馈赠亲戚族⼈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母·赠亲戚族⼈数⽬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功110.理财篇禀⽗母·取借款须专⼈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篇禀⽗母·谨守⽗亲保⾝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篇禀⽗母·痛改前⾮⾃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篇禀⽗母·劝弟勿夜郎⾃⼤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母·请兑钱送⼈29.修⾝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以济贫民30.修⾝篇禀⽗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寄银礼轻义重31.修⾝篇致诸弟·劝宜⼒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共患难者32.修⾝篇致四弟·不宜露头⾓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33.修⾝篇致九弟·劝宜息⼼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体122.交友篇禀叔⽗·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篇致九弟·做⼈须有恒⼼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篇致九弟·⾔凶德有⼆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便宜37.修⾝篇致九弟·愿共鉴戒⼆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篇致九弟·注意平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之妙⽅128.为政篇禀祖⽗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考升官42.修⾝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字130.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篇致四弟·⽤药须⼩⼼谨慎131.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考差信44.修⾝篇致四弟·不宜⾮议讥笑他⼈132.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补侍读45.修⾝篇致九弟季弟·做⼈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46.修⾝篇致九弟季弟·必须⾃⽴⾃强134.为政篇禀⽗母·万望勿⼊署说公事47.修⾝篇致九弟·望勿各逞⼰见135.为政篇禀⽗母·敬请祖⽗换蓝顶48.修⾝篇致九弟季弟·治⾝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体137.为政篇禀⽗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篇致九弟·万望⽏恼⽏怒141.为政篇禀⽗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篇致九弟·宜以⾃养⾃医为主142.为政篇禀⽗母·不敢求⾮分之荣55.修⾝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143.为政篇禀⽗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篇致四弟·述养⾝有五事144.为政篇禀⽗母·谨遵家命⼀⼼服官57.修⾝篇致九弟·宜⾃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58.修⾝篇致九弟·时刻悔悟⼤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60.治家篇禀⽗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母·教弟以和睦为第⼀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做⼈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母叔⽗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侄骄奢淫佚164.⽤⼈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勤劳持家165.⽤⼈篇致九弟·催周凤⼭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亲166.⽤⼈篇致九弟·交⼈料理⽂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168.⽤⼈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注重种蔬等事170.⽤⼈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的⼈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实⾏勤俭⼆字 171.⽤⼈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篇致沅弟季弟·嘱⽂辅卿⼆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命最苦 173.⽤⼈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通厘⾦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字诀175.⽤⼈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作品欣赏(⼀)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的称呼。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作品目录1.劝学篇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99.理财篇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1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102.理财篇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103.理财篇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16.劝学篇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105.理财篇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110.理财篇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身篇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身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身篇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29.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30.修身篇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31.修身篇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32.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33.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身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122.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身篇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37.修身篇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身篇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身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128.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42.修身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130.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身篇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131.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44.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132.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45.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46.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134.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47.修身篇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135.为政篇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48.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身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137.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身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身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父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身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141.为政篇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身篇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142.为政篇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55.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143.为政篇禀父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身篇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144.为政篇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57.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58.修身篇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身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60.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用人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164.用人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165.用人篇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166.用人篇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用人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168.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用人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170.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171.用人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用人篇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73.用人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用人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175.用人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二、作品欣赏(一)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曾国藩的帖学创作(作者:陈白羽)

曾国藩的帖学创作(作者:陈白羽)

曾国藩的帖学创作咸丰九年三月初一日,曾国藩在日记中检讨自己:余生平以无恒之故,百无一成。

即写字一端,用力亦不少,而时进时退,时好之,时不好之,时慕欧、柳,时慕赵、董,趋向无定,作辍靡常。

学古文则趋向略有所定,亦以不常作之故,卒无所成,每用悔叹。

1即便是在军中作战,曾国藩一直都坚持写字,正如他所说,于写字一端,用力亦不少。

这一表述,足见其对书法之热忱与有所期待。

检诸曾国藩现存文字,确实可见其对书法所付出的努力及期待有所作为。

由于对书法的热忱,于书法用功极多,所获当然不少,对笔法的体悟便是其中之一。

对这点,曾国藩相当自负,在此两天后,他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亦表述了这一点: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切间架工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

2在这段话中,曾国藩提出了书法最核心的内容:用笔和间架。

在其看来,最重要的是掌握“古人用笔之意”,在理解古人用笔之法之后,间架则是决定个人风格的主要内容。

但间架仍以“古人间架”为变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便失去“古”的标准,便“不成体段”。

在曾国藩的理想中,间架“师欧阳率更,而辅之以李北海”3是适合自己的标准。

欧阳率更和李北海均为唐代书家,唐代楷书是能够作为典范而推广的楷模。

曾国藩所指的“古人用笔之意”,就是道光二十四年的三月初十日家书中所描述的: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

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

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耳。

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

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

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中常觉其方。

一换而东,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

4同年八月十二日,曾纪泽来信问及此论(图1)。

曾国藩为此,又进行了一次更为详细1咸丰九年三月初一日日记,《曾国藩全集》第十六卷《日记一》,363页。

2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谕纪泽书,《曾国藩全集》第十九卷《家书一》,468-469。

曾国藩跋邓石如篆书拓片隐藏的历史信息

曾国藩跋邓石如篆书拓片隐藏的历史信息

曾国藩跋邓石如篆书拓片隐藏的历史信息作者:金忠阳吴悦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8期安慶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邓石如书法(1743 〜1805)拓片,上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篆书,款署“偕庵禅师首座完白山人邓石如书”(图1)。

后有曾国藩跋文(图2):“同治四年三月之杪,余与客同游焦山,怀宁邓传密守之与焉。

其尊甫完白先生所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芥航和尚出以示余,因属守之□摹,刻石寺壁,与瘗□(鹤)铭并寿于世。

”曾国藩十分倾慕乾嘉年间安庆籍碑学大师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在书法艺术上亦有较深造诣的邓石如独子邓传密曾是其座上宾。

跋文所记之事,曾国藩日记中亦曾提及。

时在同治四年(1865)三月二十八日。

又据其幕僚莫友芝在日记中的记载,芥航和尚为定慧寺的“才僧”①。

结合“与瘗鹤铭并寿于世”一句可以推断,曾国藩发现邓石如篆书并刻石的地方正是焦山名刹定慧寺。

曾国藩一行离开后,定慧寺僧人将邓传密钩摹的八字篆书刻于石壁。

同年九月,常镇道许道身、书画家吴云和吴让之曾一起来此观赏并留下跋记。

同治五年(1866)正月,许道身将石刻拓片寄交曾国藩,后者不久即转寄了一份给邓传密。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笔者认为,由于焦山石刻刻成后不久,国内形势、曾国藩个人以及湘军的命运都经历了重要转折,笃信天命的曾国藩后将焦山石刻视为谶语,再加上这八个字具备谣谶所具备的隐喻、谐音等元素,为了避免被世人曲解为带有政治目的的谣谶,曾国藩最终将石刻毁去。

一、焦山邓石如篆书石刻的历史机缘“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出自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

唐肃宗时期,唐王朝深陷安史之乱,上元元年(760),在平叛中崭露头角但刚愎自用的淮西节度副使刘展遭人忌恨,被诬意图谋反,且姓名与流传的谣谶(即人为制造的政治预言性质的谶语)相合。

朝廷于是以擢升为名,欲在其赴任中途将其斩杀。

刘展被迫发动叛乱,使得仍苦陷于安史之乱的唐王朝雪上加霜。

刘展叛军在江淮之间攻城略地,唐朝地方官员纷纷弃城而逃,时任江淮都统副使李藏用在润州(今属镇江)“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二千人,立栅以拒刘展”③。

历代书法理论书目

历代书法理论书目

历代书法理论书目历代书法理论书目由于历代书论繁杂,各发各家言,难以全述。

下面列出 历代书论名录,以便爱好书法的朋友选取感兴趣的部分,选 择性阅读。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南北朝虞龢《论书表》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又论书》 颜之推《论书》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草书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袁昂《古今书评》秦汉 李斯《用笔法》 蔡邕《篆势》 蔡邕《隶势》 蔡邕《笔论》 蔡邕《九势》 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魏晋 卫夫人《笔阵图》 卫恒《四体书势》 鲍照《飞白书势》 江式《论书表》 成公绥《隶书体》 索靖《草书状》 钟繇《用笔法》庾肩吾《书品》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江式《论书表》鲍照《飞白书势》隋唐五代释智果《心成颂》李世民《指意》欧阳询《八诀》欧阳询《传授诀》欧阳询《用笔论》欧阳询《三十六法》张怀瓘《书断》虞世南《笔髓论》虞世南《书旨述》孙过庭《书谱》窦臮窦蒙《述书赋》张怀瓘《书估》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张怀瓘《书议》张怀瓘《文字论》张怀瓘《六体书论》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欧阳修《试笔》欧阳修《六一论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米芾《砚史》徐浩《论书》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李阳冰《论篆》蔡希综《法书论》李华《二字诀》李嗣真《书后品》韩方明《授笔要说》卢携《临池诀》释亚栖《论书》林蕴《拨镫序》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李煜《书述》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米芾《书史》米芾《海岳名言》米芾《宝章待访录》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苏轼《论书》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朱熹《论书法》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元代盛熙明《法书考》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陈绎曾《翰林要诀》虞集《论书》吾丘衍《学古编》无名氏《书法三昧》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杨慎《墨池琐录》杨慎《书品》汤临初《书指》祝允明《奴书订》祝允明《评书》徐渭《书论》徐渭《执笔法》徐渭《七字书诀》丰坊《书诀》丰坊《童学书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费瀛《大书长语》宋啬《书法纶贯》赵宧光《寒山帚谈》张绅《法书通释》潘之淙《书法离钩》方孝孺《评书》解缙《春雨杂述》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钱谦益《绛云楼题跋》莫云卿《论书》清代钱泳《书学》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梁章钜《学字》朱履贞《书学捷要》笪重光《书筏》阮元《南北书派论》阮元《北碑南帖论》宋曹《书法约言》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傅山《作字示儿孙》傅山《散论》周星莲《临池管见》包世臣《艺舟双楫》何绍基《书论》王铎《论艺摘录》刘熙载《艺概》冯班《钝吟书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桂馥《国朝隶品》侯仁朔《侯氏书品》王宗炎《论书法》梁同书《频罗庵论书》蒋骥《续书法论》杨守敬《书学迩言》梁巘《评书帖》魏锡曾《书学绪闻》万经《分隶偶存》姚配中《书学拾遗》曾国藩《书论语录》清人原著《书法秘诀》孙光祖《六书缘起》文伯子《书法辑要》王澍《翰墨指南》王澍《论书賸语》(节录)近现代沈曾植《寐叟论书六则》黄宾虹《书史两则》黄宾虹《笔法两则》弘一《谈写字的方法》鲁迅《写字就是画画》于右任《书论七则》沈尹默《学书有法》胡小石《书艺略论》郭沫若《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林语堂《中国书法》沈子善《学书捷要》闻一多《字与画》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丰子恺《艺术的园地》(节选)邓散木《临池偶得》林散之《笔谈书法三则》白蕉《白蕉论艺》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林风眠《书法的影响》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商承祚《说篆》梁实秋《书法的前途》潘伯鹰《书法杂论》陆俨少《笔墨技法简论》徐邦达《五体书新论》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黄绮《书中五要》马国权《爨宝子碑》研究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丁梦周《书法线条的品格》茹桂《试谈书法欣赏》邱振中《“写字”与“书法”》孙晓云《书法有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