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资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篇一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子和呈示部,能区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的音色,能哼唱主部主题。
2、了解梁祝的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4、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通过聆听,记住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一、师唱《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今天我们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协奏曲的概念以及熟悉美丽传说。
1、出示题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作者简介。
3、简单介绍梁祝二人的性格特点。
4、看视频,真切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爱情。
(二)欣赏乐曲。
(出示课件)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十八相送)——展开部(封建势力、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再现部(仙境、化蝶、传颂)2、引子片段欣赏(1)欣赏引子1音乐感受长笛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奏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2)欣赏引子2音乐了解双簧管以宽广、厚重、圆润的音色,奏出优美的背景过门音调,取自越剧的过场音乐。
(3)再次欣赏引子部,加深感受。
3、呈示部片段赏析(1)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
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
4、随乐而动随音乐做古典神韵组合:提沉。
5、欣赏副部主题音乐。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调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跃,独奏与乐队交替,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1)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
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并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人民群众反封建思想感情的爱情悲剧。
【学生现状】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分析音乐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自身音乐基本素养和对艺术的审美还有待加强。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魅力。
2.知识与技能:a、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协奏曲这一体裁知识以及记住曲中的音乐主题及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
b、能够熟唱“爱情主题”的歌曲《化蝶》。
3.过程与方法:a、聆听音乐,领略音乐作品的韵味的同时能说出主部主题在呈示部中出现的次数。
【教学重点】1.欣赏全曲能记住音乐主题及乐器音色并学唱歌曲《化蝶》。
【教学难点】1.熟唱“爱情主题”的歌曲《化蝶》。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欣赏电影《梁祝》片段引出课题。
这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故事,柔美、深情的旋律,能打动人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讲授新课1.了解作者何占豪、陈刚何占豪(1933—)浙江人,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
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音乐教学目标1.学习《梁祝》故事及其影响;2.学习五线谱的基本音符和节奏;3.学习演奏《梁祝》主旋律的技巧;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梁祝》故事及其影响1.带领学生简单了解《梁祝》故事;2.谈论《梁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分享《梁祝》在现代音乐中的各种改编。
2. 学习五线谱的基本音符和节奏1.讲解五线谱中的基本音符及其英文表示;2.引导学生用口哼唱和手摆动感受节拍、节奏;3.按照指示,在五线谱上练习简单的节奏和音符。
3. 学习演奏《梁祝》主旋律的技巧1.分析《梁祝》主旋律的乐理结构;2.教授演奏《梁祝》主旋律的技巧,包括指法、节奏、力度等;3.练习演奏《梁祝》主旋律,逐渐提高演奏水平。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1.结合《梁祝》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2.分享不同演奏版本的演奏风格和情感表达;3.引导学生自由演奏,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接受式、交互式和体验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语言导入、音乐鉴赏、演奏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成果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奏表现、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2.过程评价:通过教育教学观察记录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要提前备好五线谱、乐器等教学用具,做好教学准备;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及时进行调整;3.学生需按时参加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结语本节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梁祝》音乐和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共鸣,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技能训练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趣味性强、体验性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优秀7篇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大家找到的7篇初中音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音乐教案篇一一、设计理念:本课时在所选材料上选取了《黄河船夫曲》、钢琴协奏曲《黄河》、歌曲《保卫黄河》。
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去理解歌词,感受跌宕起伏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
结合对歌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激起更多的情感投入。
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力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魄及中华民族奋进的的伟大精神。
3、通过欣赏《长江之歌》及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音乐知识:乐句、乐段、分析乐曲的结构。
4、能够体会与分析乐(歌)曲的情绪表达。
二、学习重点、难点:a)重点: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合唱的'演唱形式之一轮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b)难点:正确的感受和体会乐曲,掌握乐句、乐段。
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四、教学时间:1课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分为2课时)五、教学过程:1、课前音乐,营造轻松、和谐的学生学习环境。
播放《江河万古流》的伴奏音乐。
2、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演唱情绪演唱上节课所学歌曲《江河万古流》3、新课学习:(1)导入新课:“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默默地生活在这片苍凉贫瘠的土地上,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在贫苦中过着充实的生活。
他们唱着发自肺腑的歌谣,简单却真实,正如这辽阔的黄土地一样!”“听!黄河的船夫们唱起了悠扬的歌声。
”(2)学生通过歌词及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欣赏《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这是一节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课程,我们将学习中国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同时也会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我们将特别分析这些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二、课程目标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认识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
3.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
4.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并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
三、教学内容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音乐元素。
2.认识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而探讨音乐表现中人物形象的构建。
3.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其中的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元素。
4.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包括“凭阑人”、“墙头马上”等,并探讨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
2.观看音乐剧或舞台剧表演,参观音乐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理解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五、教学流程1.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分析故事中的音乐元素,如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
3.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其中的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元素。
4.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探讨音乐表现中人物形象的构建。
5.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包括“凭阑人”、“墙头马上”等,并探讨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6.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演唱,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重点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音乐元素以及相关概念。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2.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3.能够口头表达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过程方法1.听音乐,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2.观看图片,了解情景描述,拓展学生思维;3.选择个人喜爱的方式表达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表现爱情主题的音乐。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2.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3.能够口头表达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
1. 故事梗概本故事发生在唐朝,梁山伯是个书生,祝英台是个富家少女。
两人误打误撞相识,彼此相爱。
祝英台的父母不同意两人在一起,祝英台被强迫嫁给了别人。
后来,梁山伯从南海仙山回来,得知祝英台被逼成婚,十分痛苦,最终因病而亡。
而祝英台也无法忍受与梁山伯分离的痛苦,最终投水自尽。
2. 音乐表现手法这首歌曲《梁祝》采用了民族音乐的曲式形式和传统的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情感纠葛:•弦乐和合唱体现了情愫渐进,情泪纵横的梁山伯;•独具东方韵味的唢呐、二胡的乐器演奏则表达了祝英台温柔中带有坚韧的性格,以及她为爱情而痛苦的心情;•合唱演唱表现了两人的思念之情,又交织着悲凉的气氛。
3. 音乐欣赏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这首《梁祝》。
请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曲子的起头让你想起了什么?2.这首曲子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3.这首曲子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这首曲子在哪几个地方的变化最为明显?5.你喜欢这首曲子传递给你的情感吗?为什么?4. 情感表达请让学生选择个人喜欢的形式,表达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以是绘画、写作、朗诵等。
第一步放一遍《梁祝》音乐,让学生听一听。
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爱情故事的背景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背景和内涵。
2. 学习故事中的经典音乐片段,包括《梁祝序曲》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3. 学习演奏《梁祝序曲》的乐器和技巧。
4. 分组进行音乐表演,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了解程度。
2. 播放《梁祝序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 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和内涵,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 学习《梁祝序曲》的乐器和技巧,如小提琴、二胡、笛子等。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展示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特点。
3. 学习《梁祝序曲》的乐谱,教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拍、节奏等。
4. 分组进行音乐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情感进行表达。
可以使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
三、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音乐。
教学资源:1. 《梁祝序曲》音乐片段的录音或视频。
2. 乐器演奏示范视频或现场演示。
3. 《梁祝序曲》的乐谱和音乐教材。
4. 分组音乐表演所需的音乐、舞蹈或戏剧素材。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乐器演奏和乐谱阅读时的参与程度和技巧。
2. 评价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对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了解其他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子和呈示部,能区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的音色,能哼唱主部主题。
2、了解xx 的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4、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记住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
一、师唱《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今天我们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协奏曲的概念以及熟悉美丽传说。
1、出示题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作者简介。
3、简单介绍xx 二人的性格特点。
4、看视频,真切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爱情。
(二)欣赏乐曲。
(出示课件)
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
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十八相送)——展开部(封建势力、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再现部(仙境、化蝶、传颂)
2、引子片段欣赏
(1)欣赏引子 1 音乐
感受长笛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奏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2)欣赏引子 2 音乐
了解双簧管以宽广、厚重、圆润的音色,奏出优美的背景过门音调,取自越剧的过场音乐。
(3)再次欣赏引子部,加深感受。
3、呈示部片段赏析
(1)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
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
4、随乐而动
随音乐做xx 神韵组合:提沉。
5、欣赏副部主题音乐。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调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跃,独奏与乐队交替,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6、填表格,区别“引子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在乐器使用、速度及音乐情绪等方面的区别?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梁祝》音乐引子,呈示部中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感受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可美好的事情总不能那么随心所愿,英台被一纸家书召回,两人的故事还在上演,只是,情绪不再是欢快的了。
最后,请大家欣赏十八相送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