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蜀派古琴的传人、传谱与传曲

合集下载

华夏存正声 缶琴传天籁——记蜀派古琴家王华德先生

华夏存正声 缶琴传天籁——记蜀派古琴家王华德先生

华夏存正声缶琴传天籁——记蜀派古琴家王华德先生
何大治;孔祥辉
【期刊名称】《晚霞》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年逾八旬的王华德先生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不仅琴艺好,而且精鉴赏,富收藏,学识渊博。

自红山文化的古玉、汉代抚琴佣,近至宋元瓷器,或木雕,或铜刻,他的家真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十数张古今名琴。

先生对琴的热爱,可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每当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何大治;孔祥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琴人《流水》第六段奏法述略 [J], 曾成伟
2.论蜀派古琴的传人、传谱与传曲 [J], 朱江书
3.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 [J], 朱江书
4.让蜀派古琴的"流水"长流不息--在"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致词 [J], 冯光钰
5.古琴新曲创作的有益尝试--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建国后琴曲创作浅探 [J], 喻文燕;朱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琴的九个流派

古琴的九个流派

古琴的九个流派古琴的九个流派蝶漪(待踏马蹄清夜月)2016-01-14(一)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郭楚望传弟子刘志芳,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著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著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谱:《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传至严征,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

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着《溪山琴况》。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华夏第一乐器”。

而在古琴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蜀派古琴“叶氏一脉”在美学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琴文化。

一、“叶氏一脉”传承与发展“叶氏一脉”是蜀派古琴的重要传承流派之一,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

叶氏一脉以成都为中心,其音乐风格古朴清雅,对后世蜀派古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发展过程中,蜀派古琴“叶氏一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

叶氏一脉强调传统经典的学习与继承。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叶氏一脉注重学习古人的琴曲和琴学经典,深入挖掘其中的音乐精髓和人文内涵,力求做到“古韵古风”,传承古琴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

叶氏一脉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的创新发展。

古琴音乐是一个活跃发展的艺术领域,叶氏一脉认为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叶氏一脉在保持传统艺术魅力的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了蜀派古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二、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而蜀派古琴“叶氏一脉”在美学思想方面有着自己的内涵与特点。

叶氏一脉注重对古琴音乐的审美情趣培养。

在叶氏一脉的传承中,不仅注重古琴音乐的技术传承,更加重视对琴曲艺术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演奏中,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力求使每一段琴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古琴音乐在观赏和聆听中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

叶氏一脉倡导“以琴为伴、以琴为友”的美学理念。

在叶氏一脉的传承中,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位悠远的朋友,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精神寄托。

强调在琴音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使古琴音乐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和谐。

蜀派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三

蜀派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三

户 成都 ;4 . 策划 整体 包装推 广 ,打 造城 市 文化名 片 。
关键词 蜀派古琴;民间;琴馆;学院派;曾成伟;政府 ;城市名片
蜀 派古 琴是 中 国古 琴 中一支 重要 的流派 ,历 史悠 久 。早 在汉代 ,就 有文 学家杨 雄善 弹琴 ,著有 琴学 专著
庆 、 乐 山等 地 外 ,还 有 相 当 一 部分 琴 人 的 足迹 遍 布 至 江 浙 、湘 楚 、京沪 、秦 晋 、松 辽乃 至香港 、 台湾地 区等地 ,
9 5 6 为 “ 沃野 千里 ,天 府之 土 ” ,人 杰地 灵 的 巴 山蜀 水 ,深 厚 终 身 操 琴 不 辍 ,成 为 享誉 琴坛 的蜀 派 古 琴 艺 术 家 。 1
的文 化传 统孕 育 出蜀派 古 琴艺 术 的奇葩 ,作 为蜀 派 古琴 的 年 ,喻 先生 成为 四川 音乐 学 院专职 古琴 教师 , 同年 ,他作 重要 源地 ,成 都一度 也 被称 为 中 国的 “ 琴都”。
《 琴清 英 》。唐代 琴家 赵耶利 曾评 价 当时 的蜀地 归纳 “ 蜀 也促进 了全 国范 围 内的其他 古琴流 派 的发展 。 声躁 急 ,若 急浪奔 雷 ,亦 一时之俊 。”全唐 诗 中千 首 写琴 蜀 派 古 琴在 国 际上 也 具 有 深 远 的影 响 ,早 在 2 0 世 纪
交 响 西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 季刊 )

J i a oX i a ou r nat o f Xi ' a nCo n ser va t o 。 M 。 。 ng J

2 0 1 3 年3 月
第3 2 卷 第1 期 Ma r . 2 O 1 3 V o 1 . 3 2 No 1 文 献识 别 码 : A
“ 九 霄环佩 ”即 出 自雷 氏家族之 手 ,明代 崇祯皇 帝 的古琴 泽 、 曾成 伟 、王华 德先生 为代 表 的一批琴 家 ,还应 邀 出访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古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蜀派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演奏风格和美学思想而著名。

蜀派古琴流派的创建人叶挺,对其美学思想的塑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一、“叶氏一脉”古琴风格特点蜀派古琴流派的特点就是“慢、密、清、细、长”,这就要求弹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琴音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量等,要求琴声深沉、细腻、柔和,富有情感和思想性。

叶挺认为,古琴演奏需要把琴声与自己的情感、思想与生命相通融,将琴声化为一种精神的表达和内心情感的净化。

因此,在演奏时应注意力度和音量的变化,使音乐表现更加生动。

1. “以心为驾,以意为御”在古琴演奏中,意念决定了琴音的状态和风格。

因此,叶挺强调要“以心为驾,以意为御”,即在演奏时要依靠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来控制每一个音符,使之更加自然而有生命力。

2. “以雅为美”蜀派古琴追求雅致、深沉的音乐风格。

在叶挺看来,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多地呈现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因此,他强调古琴的美要建立在内心情感深处。

古琴音乐需要静心体会,不仅仅是在演奏过程中,更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保持内心的静定和安闲,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琴曲,将琴曲演绎得更加深刻、质朴。

荀子说,“乐也者,性之末也”,这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

在古琴演奏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琴曲中的情感内化,并通过演奏呈现出来,才能打动人心,达到音乐的境界。

在古琴演奏中,知识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需要的是用心、用情和用意来演绎。

只有深入领会琴曲的内涵和情感,才能演绎出琴曲的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蜀派古琴的美学思想。

总之,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包括以心为驾、以雅为美、以静为体、以情为境、以知为胜等,强调古琴演奏需要具备内心沉静、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等要素,才能将琴曲演绎得更加生动、深刻,达到音乐的境界。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蜀派①古琴作为中国琴坛的重要流派,近代以来对琴界产生过深远影响。

而此后,和京津、江浙、粤港诸地域琴派一样,蜀派古琴的传承命运与19世纪末以降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联系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中期,蜀派古琴重要的传脉“叶介福一脉琴人”(本文后均简称其为“叶氏一脉”)以家学传承为依托,通过进入音乐学院,走上职业化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道路。

身为叶氏一脉承上启下的一代琴人,喻绍泽先生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扮演了传统琴学承传者与学院化古琴教育奠基者的双重重要角色。

笔者以喻绍泽琴学生涯为线索,以喻绍泽纪念馆馆藏一手材料为基础,讨论传统琴人出身的喻绍泽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与琴学志趣,最终呼应了在新旧交替的大历史潮流下,琴人群体的历史抉择。

一、琴学之根:喻绍泽与蜀派古琴叶氏一脉承传谱系作为蜀派古琴半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传人之一,喻绍泽(1903-1988)之琴学脉传可清晰上溯至本门琴宗张孔山。

四川地区琴事活动的历史直承秦汉,至晚清,青城山道士张合修(孔山)及其弟子唐彝铭、叶介福等编撰《天闻阁琴谱》十八卷(光绪二年),标志着蜀派古琴的正式形成。

在其操缦悟道生涯之中,张孔山所教弟子甚众,但传承有序至今唯两脉:成都叶氏和华阳顾氏②。

叶氏介福一脉,即是喻绍泽琴学之根。

《天闻阁琴谱》先刻版③关于《流水》的题解中,张孔山言:“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传口授,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惟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

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

即当时师我者顾不乏人,惟叶子介福得其奥妙。

”④根据这一记载,叶介福应为蜀派古琴第二代嫡传琴家。

成都北郊新繁龙藏寺住持含澈和尚(1824-1899)好诗词,通音律,与张孔山以及叶介福交游甚深,在《同翔云观察于骆文忠公祠听叶介福上舍弹琴》一诗中更以叶氏之琴对悟禅机:又听流水曲,清趣倍悠然。

疾响随风度,余音与月圆。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

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美学思想研究作者:孟庆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从艺术流派的一般发展规律出发,考察蜀派古琴“叶氏一脉”在传承中的流与变,及其所形成的稳健苍劲、平和古淡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追求。

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古琴艺术流派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山川地理、社会风物、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原因力,探索古琴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稳健豪放;张孔山;喻绍泽;秋水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51-03一、引言蜀派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琴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和区域特色,有《稚云琴谱》、《天闻阁琴谱》、《百瓶斋琴i普》、《沙堰琴编》等重要琴谱和著作存世,也有张孔山、杨紫东、叶介福、顾玉成、顾梅羹、侯作吾、喻绍泽等历史上或现当代的蜀派代表性琴人群体。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人类学、音乐学、文化地理学、文献学等方法,结合代表性琴人、代表性曲目的分析研究,归纳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总结其审美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琴风和审美意蕴的形成。

二、艺术流派意义上的蜀派古琴“叶氏一脉”源流(一)悠久的巴蜀古琴历史文化是蜀派古琴的文化基因蜀中古琴历史悠久。

清道光元年,川北道台黎学锦钊呆宁府志序》记载:“夫阆中渝水为华胥之渊,伏羲所都。

”①徐祺《五知斋琴谱》云:“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峰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庖牺生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作三十五弦之瑟,又斫桐为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其乐曰立基曲曰驾辩。

”②在有关古琴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多有皇帝说、神农说、伏羲说等各种关于上古圣人造琴的传说,虽多附会之嫌,但却足以说明古琴历史之久远。

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

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

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引言: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古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艺术形式,琴音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抒发情感的能力,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而在众多琴派中,“蜀派”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蜀派”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并对其在现代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蜀派的历史渊源1. 起源与发展“蜀派”这一琴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国时期的蜀地(今四川省)。

正是在蜀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蜀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此琴派在建安年间,由当时的蜀汉将领董卓所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沿袭至今。

2. 音乐特点与创新蜀派古琴艺术注重表现琴音的绵柔婉转以及悠远的情感表达。

在音乐技巧上,其以匀弦、慢拨、轻拂等方式为主,注重对琴音的把握和表现。

同时,蜀派还以其独特的旋律创作而著称。

蜀派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音律变化和独特的音乐构思,创作出了一批传世名曲,这些曲目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二、蜀派古琴艺术的现状与挑战1. 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蜀派古琴艺术在现代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

琴艺大师苏绣莲曾说过:“蜀派古琴艺术需要有传人才能传承下去。

”然而,由于琴艺的复杂性和艰深性,年轻一代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了传承的困境。

2. 现代创新与演绎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蜀派古琴艺术,现代琴艺家们积极尝试创新与演绎。

他们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琴曲,并且在演奏技巧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这些尝试使蜀派古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1. 建立琴艺培训机构为了解决传承不易的问题,建立琴艺培训机构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系统化的教学,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古琴感兴趣,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以保证蜀派古琴艺术的传承。

2. 加强艺术交流与演出艺术交流与演出是提升蜀派古琴艺术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绝 。
华 阳。 清咸 丰六年( 5 年) 1 6 , 8 随张孔山学习古琴并编辑 有抄 本
富了古琴音乐的表现力 , 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 。 在众多琴派
中, 蜀派 ( 也称川派 ) 至今 仍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琴派之 一。 蜀地历来是吉琴音 乐较为繁荣的地 区 ,古琴艺术在此至
《 百瓶斋琴谱》 。同治初年, 顾玉成至湖南长沙定居, 并在家中
地的最 有影响力的琴家 。1 岁时师从 舅父廖 文甫 学习古琴 , 5

蜀派古琴的传人
张孔山( 生卒年不详 )法名合修 , , 号半髯子 , 浙江道士 。 年
少时拜 冯彤云为师学 习古琴。清咸丰年间( 8 1 16 年 )张 15 - 8 1 ,
从 15 年起 , 96 喻绍泽任四 川音乐学院古琴教师。他不仅擅 弹 《 秋水》《 、醉渔唱晚》《 、幽兰》《 、胡笳十八拍》《 、秋鸿》《 、春山听
孔山游方 到成 都青城山 , 留驻 中皇观 , 当地 琴家杨紫东 、 与 钱 绶詹等 人 磋琴艺 , 切 深刻领会了蜀琴风韵 。 张孔山在 川教授 有
杜鹃》《 、高山》《 、流水》《 、佩兰》 等传统琴曲, 还创作了《 欢庆》 、
《 耕歌》《 、思念》《 、除夕》《 明颂》等 8 、光 首现代琴曲 。编写了
关键词 : 蜀派古琴 ; 传人 ; 传谱 ; 曲 传 中图分类号 :6 2 l J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4 2 7 ( 0 1 0 - 0 1 0 l o_ l 2 2 1 )4 0 9 - 3 -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 , 它历史悠久 , 遗存丰
琴为生。
泽时曾说:其人风度娴静, “ 依我个人印象在律和琴社, 技艺应
刊行。 光绪三十年( 0 年) 1 4 以后, 9 张孔山云游至湖北武昌以教
收稿 日期 :0 1 0 — 5 2 1- 6 0
作者简介 : 朱江书(93 )女 , 16一 , 硕士 , 四川音 乐学院音 乐学 系副教授 , 民族音 乐教研室主任。
琴坛 不可 多得 的古琴理论著作。 《 古琴概述》是琴家喻绍 泽辑著 的蜀派古琴理论 著作 , 成
二、 蜀派古琴的传谱
张孔 山审定 的《 天闻 阁琴 谱》 刊行于 光绪二 年(8 6年) 17 。
9 1
] 2 . X [ A I NMU I 幂索 01 41 POR TONSI SC 1 F
推第一 , 所弹 《 流水》 正是张孔 山派 , 中滚拂一段运指最 为灵 就
研 究。 此书是蜀派古琴具有代表性 的重要学术文献 , 也是当今
活, 出音优柔 , 今时弹张派《 流水 》 无出其右者 。③' l
EP xl Q ! Q
S I 0 14 1 . 音乐探素 2
论蜀派古琴的传人 \ 传谱与传 曲
口朱江书
( 四川音 乐学院音乐学 系 四川成都 6 0 2 ) 10 1
摘 要: 蜀派古琴在 中国古琴音乐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较为 系统地论述 了蜀派 古琴具有代表性
的琴人、 琴谱和琴曲, 为令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音 乐艺术提供 了 理论依据 。
学生叶介福、 顾玉成、 欧阳书唐等人。光绪元年(85 , 17 年)他
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考订
并从 中挑选出 15 , 4 首 编为《 闻阁琴谱 》由弟子叶介福 资助 天 ,
《 古琴概述》《 、怀园琴曲》等古琴论著和谱集以及电视教学片 《 蜀派古琴教学》 。喻绍泽的古琴演奏稳健豪放、 朴实无华, 所 弹《 流水》 正是蜀琴风格的杰出表现。查阜西先生在谈及喻绍
少有两 千年的历史 。早在西汉 , 辞赋家 、 古琴家 司马相如 ( 前
19 7 -前 17 就琴挑卓文君结成美好姻缘。 1 年) 隋唐时期, 蜀地
古琴不仅在斫琴技艺方面成熟领先 , 演奏 风格也独 具一格 , 其 当时琴家赵耶利认为 :吴声 清婉 , 江广流 , “ 若长 绵延徐逝 , 有 国士之风 ; 蜀声躁急 , 若激浪奔雷 , 一时之俊 。 概括了蜀中 亦 ’
琴艺的特色。金元时期琴家耶律楚材将他所喜爱的琴风比喻 为“ 如蜀声之 躁急 , 快入耳 目” 。到清末 , 蜀中琴艺得 到了重大
的发展 , 形成了以张孔 山为代表的著名吉琴流派—— 蜀派 。

出版 土 出版。 喻绍泽( 0- 97 , 1 3 18 年)字润 , 9 四川成都人 , 为现代居 于蜀
硕 。记载的琴人超 出干人 , 流传至今 的琴谱 有一百多种 , 曲 琴 有三干 多首 。 三干多年来 , 古琴一直是中 国文人修身养性 的工 具 和完 美人格 的象征。
在张孔山的众多弟子 中 , 得真传者有叶介福和顾 玉成 , 叶 介福后来将 琴艺传授给女 儿叶 婉贞 , 叶婉贞传给学生廖文甫
传 琴。
顾梅 羹( 9- 90 , , 1 9 19 年) 8 字焘 别署琴禅 。 自幼学 习古琴 , “ 得 川派琴家张孔山之真传 , 并精通诗文书画。 先后在湖南省音 乐专科学校 、 沈阳音乐学院 、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吉琴以及中 国 音乐史、 古典文学等课程。 有《 著 广陵散古指法考释》《 、古琴古
代指法分析》 《嵇氏四弄>问题的考证》《 、( 、存见古琴曲谱辑 览》合著、 ( 主笔)《 、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 ( 主笔 ) 等著
作。 ’ ⑦他擅弹《 ’ 流水》《 、潇湘水云》《 、秋塞吟》《 、醉渔唱晚》 编 。
撰有 3 O余万字 的《 琴学 备要 》 已于 2 0 , 04年 3月由上海音 乐
包括古琴的历史古琴的构造和它的特点古琴的制度和演进古琴的样式和它各部位的名称古琴的三种音古琴的调式和定弦方法转调音与律吕调弦法左右手指的名称及其基本指法下指诸忌弹琴五谬弹琴五能演奏姿势上弦次序古琴的专谱古琴的性能学琴三要弹琴十四法古琴的派别古琴的四种传统演奏形式古琴的盛行和衰落两个时期古琴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历代的斫琴名手古琴谱左右手指法的减字符号音别符号缓急符号以及反复符号谱字的组成乐曲介绍等内容从历史构造演奏技术和乐曲介绍等方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蜀派古琴艺术的特征
… …
正是有琴家们 的不断努力 , 才使蜀派琴艺代代相 传、 绵延 顾玉成( 3- 96 , 1 7 10 年)号少庚 , 8 别署百瓶老人 , 祖籍四 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琴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 , 由于地域色彩、 风尚习俗的差
异, 以及 琴人各 自师承 、 性格和情趣 的不同 , 而形成 了风格 从 迥异的流派 。 正是 由于这些独具风格 的琴派的出现 , 才大大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