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指法符号简释

合集下载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琴指法和符号1. 弦、徽符号说明弦--自外向内分别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共七根弦。

徽--自右向左分别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共十三个徽,其符号分别为:。

每徽间又等分成十分,其符号分别为:。

在十三徽以下约三、四分则称徽外,其符号为,记谱时综合徽分如六徽二分记为:,十徽八分记为:。

2. 右手指法符号2.1 右手基本指法符号抹-- 挑-- 勾-- 剔--擘-- 托-- 打-- 摘--2.2 右手基本指法组合抹挑-- 勾剔-- 抹勾-- 叠涓--背锁-- 短锁-- 长锁-- 轮--半轮-- 如一-- 双弹-- 拨--剌-- 拨剌-- 伏-- 撮--打圆-- 历-- 滚-- 拂--滚拂-- 反撮-- 掐(搯)撮三声--掐(搯)拨剌三声--3. 左手基本指法符号3.1 左手手指符号大指-- 食指-- 中指-- 名指--3.2 左手基本四法绰--注--吟--[长吟-- 细吟-- 游吟--落指吟-- 略吟--]猱(揉)--[长猱-- 落指猱-- 急猱--略猱--]3.3 左手其它指法跪-- 撞-- 双撞-- 逗-- 唤-- 上-- 下-- 淌--拖-- 往来-- 分开-- 进复--退复-- 掐(搯)起-- 爪起--带起-- 罨-- 虚罨-- 推出--同声-- 应合-- 浒-- 硬--不动--4. 速度符号及其它少息-- 连-- 乘-- 急--缓-- 慢-- 次、末-- 就--至--从头再作-- 从『处再作--再作-- 再二作-- 曲终--散音-- 按音-- 泛音--泛起-- 泛止—古琴基础教学讲义1.古琴的特点古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由于历经几千年流传发展至今已形成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各调齐备、指法丰富并有简单和声表现力极强的优秀民族乐器.古琴音乐的特点有:㈠古琴音色优美:音色的优劣是根据泛音的多少和强弱来决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是一个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实际演奏出13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变化也较一般乐器为多。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古琴谱其实就是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那么如何解释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琴指法符号解释古琴谱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

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

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

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

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

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

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

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

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

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要想看懂古琴简谱,这些常用符号你不得不知

要想看懂古琴简谱,这些常用符号你不得不知

要想看懂古琴简谱,这些常用符号你不得不知
什么是节奏?
把一段无序的节拍组合成不同的模式,对长短不同经常重复的不同部分的整合,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成音乐的骨骼。

什么是节拍?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节拍、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

什么是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有五种,记在音符左上角,标识将这个音符所代表的音阶升高或降低。

1. 升号(♯):表示升高半音。

2. 降号(♭):表示降低半音。

3. 重升号(×):表示升高一个全音。

4. 重降号(♭♭):表示降低一个全音。

这是由两个降记号合在一起而成。

5. 还原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也可以叫本位号。

什么是反复记号?
段落反复记号:
什么是力度记号?
1.明确固定的强弱
PP(很弱)P(弱)MP(中弱)MF(中强)F(强)FF(很强)
2.逐渐变化的强弱
Cresc或(<)表示渐强,dim或(>)表示渐弱。

送给大家一首《小星星》回去练习吧!!。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右手举指起势“春莺出谷势”
右大指托擘势“风惊鹤舞势”
右食指抹势“鸣鹤在阴势”
右食指挑势“宾雁衔芦势”
右中指勾剔势“孤鹜顾群势”
右名指打摘势“商羊鼓舞势”
右大中指大撮势“飞龙拿云势”
右食中指齐撮势“螳螂捕蝉势”
右名中食指轮势“蟹行郭索势”
右食中名指泼剌势“游鱼摆尾势”
右名中食指剌伏势“鹰隼捷击势”
右食名(中)指打圆势“神龟出水势” 右食中指蠲势“幽谷流泉势”
右中食指双弹势“饥鸟啄雪势”
右食中指圆搂势“鸞鳯和鸣势”
右食、中指锁势“鹍鸡鸣舞势”。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你来吗?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教你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教你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教你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古琴王先宏老师分享古琴减字谱·音色、速度、节奏符号

古琴王先宏老师分享古琴减字谱·音色、速度、节奏符号

古琴减字谱·音色、速度、节奏符号
一.音色符号:
共赏:散音。

即弹奏空弦。

共赏:泛音。

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共赏:按音。

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

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共赏:泛起。

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共赏:泛止。

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速度符号:
共赏:少息。

略作停顿之意。

共赏:少息。

与“共赏”同。

共赏:大息。

停顿较长。

用于需停留数拍之长音符。

共赏、共赏:急。

急弹。

共赏:缓。

缓弹。

共赏、共赏:紧、慢。

表示快弹或慢弹。

三.节奏符号:
共赏:入拍。

表示以下段落节奏有拍子可循(非散板)。

共赏:入慢。

表示此段进入慢弹,但此慢弹一般均与散弹、跌宕弹相同,不入拍。

四.其他符号:
共赏:句号。

一乐句后的标点,此处应有乐句结束的语气停顿。

共赏:间。

某两徽之间的间。

共赏:再作。

再弹一次。

再弹的起点处会有一竖线表示。

共赏:从头再作。

从乐曲开头或段落开头再弹一遍。

共赏、共赏:曲终。

最全的古琴简谱知识分解

最全的古琴简谱知识分解

简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

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

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

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

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

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

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

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

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

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弹出。

食指屈其中末二节,大指微弯,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

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大指帮贴用力。

中名二指微弯,余势与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弹入,先肉后甲。

中指屈其根节,坚直其中末二节,大指侧伏于中指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一.音色符号:散音。

即弹奏空弦。

:泛音。

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

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

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

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

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擘。

大指向内弹。

:托。

大指向外弹。

:抹。

食指向内弹。

:挑。

食指向外弹。

:勾。

中指向内弹。

:剔。

中指向外弹。

:勾剔。

勾剔连作。

:打。

名指向内弹。

:摘。

名指向外弹。

:历。

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

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

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涓)。

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

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

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

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

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

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

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

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

双弹。

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

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

剌读作辣。

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

此两指法常常连用。

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

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

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

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撮。

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

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

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

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滚。

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拂。

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滚拂。

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

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全扶。

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大指。

大指末节微屈。

用侧面按琴弦。

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有指甲部位,用半甲半肉按弦;二是大指骨节凸起部位,完全用肉按弦。

当两或三根弦连弹时,两个部位就需兼用。

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大指使用最多。

、:食指。

食指以指面自然地平按在弦上,但食指更多是用于点徽位上的泛音。

:中指。

中指以指面按弦,只在琴面的中、下准部位使用,上准不用。

:名指。

名指以指面偏左侧(小指方向)部位按弦,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名指使用仅次于大指。

:跪。

用名指跪着按弦,多用于七弦五徽以上。

弹法是名指中节、末节弯曲,以名指指背左侧部位按弦。

:跪。

与“”同,古写法。

:上。

按弹得音后,按弦手指不离开弦向右走上一音或数音,音之间直接连接,不出滑奏效果。

:下。

与“上”弹法相同而方向相反。

:进。

与“上”弹法相似,但只“上”一个音位。

:退。

与“下”弹法相似,但只“下”一个音位。

:复。

回复到原来的音位。

:进复。

进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上进一音位,又下回复原来音位,所以进复两音都是虚声。

:退复。

退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下退一音位,又上回复原来音位,所以退复两音都是虚声。

:引。

结合“上”、“下”之用词,常写成“”或“”,与“上”“下”不同的是,“引上”、“引下”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

:浒。

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上至何音位谱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淌。

常写成“”,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往来。

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

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撞。

按弹得音后,手指向上(半音或一音无定规)急撞后再回到原位,过程很快。

:逗。

按弹得音的同时,手指急上复下少许,与撞的区别在于急上复下的音与弹弦同时进行,成为音头上的装饰音。

:唤。

右手弹弦出音的同时,左手急速向上少许,又退至音位之下少许,又复上至原音位,这些向上、向下和复上原音位的动作都在快速中进行,共同成为原音位音头上的装饰音。

:掐起。

大指按弦弹一声后,名指按于大指的下一音位,同时大指将已弹过的弦掐起,大指掐起时使用大指甲左侧边缘将弦向内拨,此时在名指所按音位上出声。

:对起。

与“掐起”同,古写法。

:对过。

古写法。

:对按。

古写法。

:抓起。

大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大指抓起此弦散音。

:带起。

名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名指带起此弦散音。

:推出。

中指按弹第一弦后,随即用中指把弦向外推出得声。

:罨(掩)。

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罨。

古写法。

:虚罨。

左右手不按不弹,左手用大指或名指在指定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不动。

有两种用法,一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定住不动,有意使出音呆板枯槁;二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右手另弹它弦散音时,左手仍按原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着弹。

:就。

前一音用某指上、下至某徽时,需在此弦或另一弦弹奏,此时用“就”而不必再写某指、某徽位。

有“就在此处弹”之意,是一种省略写法。

:绰。

从下向上,向本位音滑奏,是上滑音记号。

:绰。

与“”同,古写法。

:注。

从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是下滑音记号。

:注。

与“”同,古写法。

:吟。

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微微波动,称之为吟。

:长吟。

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吟。

:定吟。

不移动按弦音位,只摇动手腕的吟,实是速度快而幅度极小的吟。

:细吟。

幅度小速度快的吟,与定吟的区别在于细吟是移动音位的。

:急吟。

动作急速的吟,与细吟类似而幅度略大。

:缓吟。

动作缓慢的吟。

:游吟。

幅度大至带进复的吟,通常作两次进复,实与猱弦相似。

:猱。

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波动,幅度比吟大,上下半音至全音都可能。

:长猱。

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猱。

:急猱。

动作急速的猱。

:缓猱。

动作缓慢的猱。

:有撞意之猱,猱的过程中手指向音位上方有撞击意,猱的幅度在多次急上复下中渐次减小;或是先作撞,撞后即在音位上方作猱,猱的幅度渐次减小。

四.左右手配合动作指法:分开。

此谱字前应为抹挑连作或勾剔连作指法,当右指抹或勾弦出音以后,左指即向上进一音位,然后右指作挑或剔,左指随即复下原音位,复下之音往往带注。

:同声。

左手大指或名指按弹出声之后,把弦抓起或带起得声,同时右手弹一空弦与其同声。

:应合。

左手名指或中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连弹二音或数音散声,此时按弦的左指或上或下,进退到右手弹出的空弦音相合的音位。

有些古谱在左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接着弹一散声相应也标记为应合,但通常只标记二声以上的应合。

:放合。

左手名指或大指按徽取声后再向内移动放开空弦,随即按弹相邻弦高八度音与刚才移动放开的空弦音相应合,应合的两声可以同声,也可能是前后紧接出声。

:掐撮声。

“”的古写,在此前已弹奏的两弦上作掐撮声。

:掐撮三声。

据此谱字前名指按音、空弦之撮音,左手大指作罨、掐起,右手撮;左手大指再作罨、掐起、罨、掐起,右手再撮。

五.速度、节奏符号及其它:少息。

略作停顿之意。

:少息。

与“”同。

:大息。

停顿较长。

用于需停留数拍之长音符。

、:急。

急弹。

:缓。

缓弹。

、:紧、慢。

表示快弹或慢弹。

:入拍。

表示以下段落节奏有拍子可循(非散板)。

:入慢。

表示此段进入慢弹,但此慢弹一般均与散弹、跌宕弹相同,不入拍。

:句号。

一乐句后的标点,此处应有乐句结束的语气停顿。

:间。

某两徽之间的间。

:再作。

再弹一次。

再弹的起点处会有一竖线表示。

:从头再作。

从乐曲开头或段落开头再弹一遍。

、:曲终。

:操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