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 (2)PPT讲稿
合集下载
《抗病毒药物》幻灯片

11
2.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又称唾液酸酶,是存在于流感病毒A和B外表 的糖蛋白,是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神经氨酸 酶可促进新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的唾液酸残 基释放,并加速流感病毒传染其他的宿主细胞。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A,能有 效地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对流感的预防和 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碳六元环己烯羧酸 的衍生物
C-4用极性较小的氨 基代替高极性的胍基
C-6用烷氧基来代替 甘油基
13
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正常细胞被病毒感染后,成为病毒繁殖的场所
,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地合成
,从而导致全身性疾病。因此干扰病毒的核酸复
制就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
选择性地抑制病毒的转录酶或其他重要酶,如激
17
〔二〕利巴韦林
❖ 1.构造与命名
❖ 利巴韦林 Ribavirin
❖ 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
❖ 1-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
胺
NH2
O
N
N
HO
N
O
OH OH 18
2.作用机制
❖ 体内磷酸化——三磷酸酯 ❖ 利巴韦林可视为磷酸腺苷〔AMP〕和磷酸鸟
苷〔GMP〕生物合成前体氨基咪唑酰氨核苷 〔AICAR〕的类似物。与鸟苷的空间构造有很大 的相似性,假设将本品的酰胺基团旋转后和腺苷 的空间构造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易被细胞内 的嘌呤核苷激酶一磷酸化,继之三磷酸化。 ❖ 能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和mRNA。 ❖ 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出现艾滋病前 期临床病症
〔1〕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的药物〔金刚烷胺类〕 〔2〕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核苷类、非核苷类
2.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又称唾液酸酶,是存在于流感病毒A和B外表 的糖蛋白,是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神经氨酸 酶可促进新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的唾液酸残 基释放,并加速流感病毒传染其他的宿主细胞。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A,能有 效地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对流感的预防和 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碳六元环己烯羧酸 的衍生物
C-4用极性较小的氨 基代替高极性的胍基
C-6用烷氧基来代替 甘油基
13
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正常细胞被病毒感染后,成为病毒繁殖的场所
,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地合成
,从而导致全身性疾病。因此干扰病毒的核酸复
制就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
选择性地抑制病毒的转录酶或其他重要酶,如激
17
〔二〕利巴韦林
❖ 1.构造与命名
❖ 利巴韦林 Ribavirin
❖ 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
❖ 1-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
胺
NH2
O
N
N
HO
N
O
OH OH 18
2.作用机制
❖ 体内磷酸化——三磷酸酯 ❖ 利巴韦林可视为磷酸腺苷〔AMP〕和磷酸鸟
苷〔GMP〕生物合成前体氨基咪唑酰氨核苷 〔AICAR〕的类似物。与鸟苷的空间构造有很大 的相似性,假设将本品的酰胺基团旋转后和腺苷 的空间构造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易被细胞内 的嘌呤核苷激酶一磷酸化,继之三磷酸化。 ❖ 能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和mRNA。 ❖ 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出现艾滋病前 期临床病症
〔1〕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的药物〔金刚烷胺类〕 〔2〕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核苷类、非核苷类
最新抗病毒药物-教学讲义PPT课件

⑦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病毒体。
抗病毒药的分类
1. 按病毒种类分类:广谱抗病毒药、抗RNA病毒药和抗DNA病毒药。 2. 按病毒所致疾病分类:抗疱疹病毒药、抗艾滋病病毒药、抗流感病
毒药、抗肝炎病毒药等。 3. 按药物来源和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 4. 按作用机制或靶点分类:阻止吸附穿透药(抗体)、干扰脱壳药
转移因子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和肿瘤 等的辅助治疗。
抗RNA病毒药
一、 抗艾滋病病毒药 二、 抗流感病毒药
一、 抗艾滋病病毒药
目前已批准临床用于抗HIV的药物有三类: (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二)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三) HIV蛋白酶抑制药
(金刚烷胺)、抑制核酸合成药(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逆转录 酶抑制药)、抑制蛋白质合成药(干扰素)、干扰蛋白质合成后修 饰药(蛋白酶抑制药)、干扰组装药(干扰素、金刚烷胺)、抑制 病毒释放药(神经酰胺酶抑制药)等。
广谱抗病毒药
一、 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 利巴韦林
二、 生物制剂 干扰素 胸腺肽α1 转移因子
干扰素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 慢性肝炎 ❖ 疱疹性角膜炎 ❖ 带状疱疹 ❖ 广泛用于抗肿瘤。
干扰素 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头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少数有高热、皮疹、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脱发 等。停药后一般可恢复。
胸腺肽α1
1. Thymosinα1为一组免疫活性肽,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 调节其功能。
(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齐多夫定 地丹诺辛 拉米夫定 斯塔夫定 扎西他宾
抗病毒作用机制
此类药物一般首先必须在宿主细胞浆内的某些激酶的作用下发 生磷酸化,最终形成活性药物—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继而作为酶 的底物产生以下作用: ①竞争性抑制病毒逆转录酶。 ②掺入病毒DNA链中,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
抗病毒药的分类
1. 按病毒种类分类:广谱抗病毒药、抗RNA病毒药和抗DNA病毒药。 2. 按病毒所致疾病分类:抗疱疹病毒药、抗艾滋病病毒药、抗流感病
毒药、抗肝炎病毒药等。 3. 按药物来源和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 4. 按作用机制或靶点分类:阻止吸附穿透药(抗体)、干扰脱壳药
转移因子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和肿瘤 等的辅助治疗。
抗RNA病毒药
一、 抗艾滋病病毒药 二、 抗流感病毒药
一、 抗艾滋病病毒药
目前已批准临床用于抗HIV的药物有三类: (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二)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三) HIV蛋白酶抑制药
(金刚烷胺)、抑制核酸合成药(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逆转录 酶抑制药)、抑制蛋白质合成药(干扰素)、干扰蛋白质合成后修 饰药(蛋白酶抑制药)、干扰组装药(干扰素、金刚烷胺)、抑制 病毒释放药(神经酰胺酶抑制药)等。
广谱抗病毒药
一、 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 利巴韦林
二、 生物制剂 干扰素 胸腺肽α1 转移因子
干扰素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 慢性肝炎 ❖ 疱疹性角膜炎 ❖ 带状疱疹 ❖ 广泛用于抗肿瘤。
干扰素 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头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少数有高热、皮疹、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脱发 等。停药后一般可恢复。
胸腺肽α1
1. Thymosinα1为一组免疫活性肽,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 调节其功能。
(一)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齐多夫定 地丹诺辛 拉米夫定 斯塔夫定 扎西他宾
抗病毒作用机制
此类药物一般首先必须在宿主细胞浆内的某些激酶的作用下发 生磷酸化,最终形成活性药物—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继而作为酶 的底物产生以下作用: ①竞争性抑制病毒逆转录酶。 ②掺入病毒DNA链中,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
抗病毒药PPT讲稿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注射用于全身真菌感染;局部用于表浅部真 菌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大:肾损害、血液系统毒性。可发生寒战、 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贫血、低血钾、肝、 肾损害。
【预防措施】
① 静脉滴注液应新鲜配制,滴注前常需给病人服用 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 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可以减轻反应。
3.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广谱抗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类疱疹病毒(EBV)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EB病毒
【临床应用】
1. 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如带状疱疹,EB病毒,艾滋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
等。 局部滴眼治疗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用霜 剂治疗带状疱疹。 2. 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
疱疹病毒感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鼻病毒引起的 感冒等。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出现发热、寒战、乏力、肌痛、厌食、注射部位出现红斑。 (2)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压↓、谷丙转氨酶↑。 (3)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禁用于过敏体质、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孕妇慎 用。
抗病毒药课件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一、概述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80年代初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
致的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艾滋病标志矢量图
二、病毒(virus)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体积最小 结构最简单 不具有细胞结构 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使病毒的mRNA降解,抑制多肽链的起始阶段
【不良反应】
毒性大:肾损害、血液系统毒性。可发生寒战、 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贫血、低血钾、肝、 肾损害。
【预防措施】
① 静脉滴注液应新鲜配制,滴注前常需给病人服用 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 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可以减轻反应。
3.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广谱抗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类疱疹病毒(EBV)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EB病毒
【临床应用】
1. 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如带状疱疹,EB病毒,艾滋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
等。 局部滴眼治疗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用霜 剂治疗带状疱疹。 2. 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
疱疹病毒感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鼻病毒引起的 感冒等。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出现发热、寒战、乏力、肌痛、厌食、注射部位出现红斑。 (2)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压↓、谷丙转氨酶↑。 (3)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禁用于过敏体质、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孕妇慎 用。
抗病毒药课件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一、概述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80年代初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
致的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艾滋病标志矢量图
二、病毒(virus)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体积最小 结构最简单 不具有细胞结构 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使病毒的mRNA降解,抑制多肽链的起始阶段
(推荐课件)常见抗病毒药物治疗各论PPT幻灯片

中文名 齐多夫定 去羟肌苷 扎西他滨 司他夫定 拉米夫定 阿巴卡韦 双汰芝(商品名) 三协维(商品名).
非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
通用名
Nevirapine (NVP)
Efavirdine (EFV)
Delavirdine (DLV)
4
中文名 奈韦拉平 依非韦伦 地拉韦定
药物 AZT
器官 发生率 骨骼肌 17%
临床表现
乏力 肌痛 末端肌肉消 瘦
检验异常 CPK↑
处理 停药
心肌 骨髓
极少 5%-10%
心脏扩大
贫血或中性 粒细胞减少
超声心动 血常规
停药
停药 促红细胞 生成素 G-CSF
12
.
线粒体毒性的其它相关表现
药物 ddI d4T
器官
外周神 经炎
发生率 10%30%
常见抗病毒药物各论
1
一、治疗HIV的有效药物的分类
1、逆转录酶抑制剂 (RTIs),它又分为
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非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2
.
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通用名 Zidovudine (ZDV或AZT) Didanosis (DDI) Zalcitabine (DDC) Stavudine (D4T) Lamivudine (3TC) Abacavir (ABC) Combivir (AZT+3TC) 3 Trizivir (AZT+3TC+ABC)
疱疹,渗 存在粘膜
出性的脱 的损害,
皮,脱屑, 可疑为S-J,
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免疫疗法:医学史上曾成功地用疫苗接种
的方法预防可怕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狂犬病
等)。
1、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性较差: 病毒没有细胞壁、细胞膜。 病毒是活细胞内的寄生微生物,在活细
胞外不能进行繁殖,必须利用宿主的代谢 机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许多抗病毒药物干扰病毒的复制,对 人体有毒性。
抗病毒药物 (2)课件
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感染和抗病毒药物的一般概况
• 公元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200万人不治而亡; • 1918年世界范围内发生流感造成 2000万人死亡,大约是打了四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口的一倍;
• 1976年非洲大陆出现了埃博拉病毒; • 1981年被称为世纪灾难的AIDS出现,艾滋病全球感染者人数已
达134000万,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灾难性和全球性流行的疾病, 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人群能够幸免;
• 2003年非典型冠状病毒的到来,更使人们措手不及。 • 2009年甲流H1N1病毒 • 2010年EV71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
常见的病毒感染:人类传染病约75%是由病 毒引起的,其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者有流 感、艾滋病、病毒性脊髓灰质炎、乙型脑 炎、肝炎、水痘、疱疹、麻疹、非典型肺 炎、天花、狂犬病等。
到其它个体。
• 金刚烷胺能透过血脑屏障,是DA受体激动
作用,可用于帕金森病;金刚乙胺不易透 过血脑屏障。
【不良反应与防治】
• 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
相关,包括失眠、眩晕和共济失调等,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 金刚乙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反应较
少。
利巴韦林(病毒唑,三氮唑核苷)
西多福韦 • 适应症:艾滋病患者CMV引起的角膜炎。
• 本药活性产物在细胞内存留时间较长,每周1次,连
用2周,然后改成2周1次维持治疗。
• 不良反应:肾毒性明显,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化学结构分类
1、核苷类药物: 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羟甲基 无环鸟苷( 更昔洛韦) 等。
2、非核苷类药物:金刚烷胺、膦甲酸钠
3、生物制品:干扰素
• 抗病毒谱分类
1、抗流感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 利巴韦林
2、抗疱疹、CMV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 西多福韦 3、抗HBV病毒药物: 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4、抗HIV病毒药物: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法韦仑
• 适应症: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首选药,疗效优于 阿糖胞苷。
还可用于治疗生殖器疱疹。
血清病毒学阳性的器官移植,预防性给予 可防止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导致病毒感染。
[不良反应与防治]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嗜睡、幻
觉、昏迷)
• 静脉大剂量给药可引起尿路结晶,肾损害。
2、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恩夫韦肽
吸附 穿入
碘苷、齐多夫定、阿昔洛韦等
脱壳
核酸复制、转录 及蛋白质合成
金刚烷胺
装配
沙奎那韦 利托那韦 (HIV蛋白酶抑制剂)
成熟
扎那米韦 奥司他韦 释放
3、抗病毒药物分类
• 作用机制分类
1、抑制病毒附着 恩夫韦肽 2、抑制病毒脱壳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3、抑制病毒基因复制 (逆转录酶抑制剂、DNA聚合酶) 核苷类: 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利巴韦林 非核苷类 :奈韦拉平、依法韦仑 4、抑制病毒成熟 HIV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 利托那韦 5、抑制病毒释放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扎那米韦 奥司他韦 6、影响宿主免疫系统 疫苗 干扰素 咪喹莫特
及预防。
• 用法:在流感症状开始的第一天或第二天(理想状
态为36小时内)就应开始治疗。
[不良反应与防治]
• 奥司他韦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不适和恶心,
进食时服药可减轻。
• 扎那米韦不能口服,须吸入给药,由于对
呼吸道对刺激导致支气管痉挛,哮喘及 COPD患者禁用。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药理作用与机制】
• 病毒脱壳抑制剂。 • 抗亚洲甲型(A型)流感病毒,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的
【药理作用与机制】
• 鸟苷酸类似物(核苷类),阻断病毒的RNA多聚酶,
抑制病毒基因复制。
• 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均有效。
对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 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均有抑 制作用。还可联合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
【不良反应与防治】
• 致畸(孕妇禁用); • 贫血、骨髓抑制; • 新生儿使用气溶胶制剂有可能使呼吸道功能急剧恶化;
预防和治疗,对乙型流感及及副流感病毒无效。
• 预防使用时,在接触病毒之前或接触病毒同时使用药
物,预防效果达70%-90%。 健康人接种疫苗需2周才能产生抗体,在此期间,
可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预防感染。
• 治疗使用时,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服药,可明显
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超过48h服用无效。
• 50%的患者很快病毒耐药,并且耐药毒株很快传播源自二、 抗疱疹、CMV病毒药物
• 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 • 抗CMV药: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药理作用与机制]
• 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选择性地被疱疹病毒
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K酶)磷酸化 形成活性抑制物,进而干扰病毒DNA复制。
• 对单纯疱疹病毒(HSV)作用强,可用于
1型和2型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和一些 EB病毒的治疗。对带状疱疹病毒作用弱810倍、对巨细胞病毒病毒作用差。
第二节 抗病毒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一、抗流感病毒药物 二、抗疱疹、CMV病毒药物 三、抗肝炎病毒药物 四、抗HIV病毒药物
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
扎那米韦(zanamivir)
【药理作用与机制】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抑制新生的流感病毒颗粒从受
感染细胞释出。
• 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包括各种亚型)的治疗
2、病毒易对药物产生耐药: 临床治疗中由于病毒基因组自然突变
以及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常可出现耐药毒株。
二、抗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及机制
1、病毒的繁殖过程与特点
1.病毒体吸附于宿细胞膜 上的受体,继之穿入细胞;
2.在胞内脱去蛋白质外壳, 释放出感染性核酸,并进 行生物合成
3.合成的核酸与蛋白质装 配成子代病毒颗粒,释放, 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