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抗病毒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随着全球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增多和病毒变异的出现,研发和应用抗病毒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1. 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它们通过模拟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干扰病毒复制和传播。
例如,阿昔洛韦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拉米夫定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2. 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的药物,从而阻断病毒复制的过程。
例如,利托那韦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例如,干扰素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4. 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可以与病毒结合并阻止其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的抗体。
这种药物通常用于预防病毒感染。
例如,疫苗就是一种通过激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来预防病毒感染的药物。
三、抗病毒药物的现状1.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过程,从而减轻病情。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减少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
3.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慢性肝炎,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肝脏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1. 新药研发:随着病毒变异的不断出现,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因此,新药的研发对于应对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如病毒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等。
抗病毒药物综述

抗病毒药物综述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开始重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使用。
抗病毒药物是一类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通过干扰病毒生命周期、抑制病毒复制、促进免疫反应等作用来治疗病毒性疾病。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本文将就几个主要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
1. 病毒酶抑制剂病毒酶抑制剂是一类抑制病毒酶活性的药物,包括依达韦、奥司他韦等。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感染病毒的细胞内生命周期,通过与病毒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
由于病毒酶和细胞酶的区别比较大,因此这类药物常常只对病毒产生抑制作用,而不会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
2. 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一类结构与DNA或RNA相似的化合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这些药物在细胞内参与基因组复制,通过模拟DNA或RNA的结构,被病毒复制酶误认为是他们自身的结构,从而被复制到病毒颗粒内,导致病毒无法继续复制。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如利巴韦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肝损伤等。
3. 广谱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对多种不同病毒产生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复制,齐达内等干扰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奥司他韦等则干扰病毒RNA的后续转录。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能够对多种病毒同时起作用,但由于作用机制复杂,副作用较大,如可能导致肾损伤等。
4.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通过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物等。
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能够增加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使病毒无法在细胞内复制,并能够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基因表达,增强免疫能力。
干扰素诱生物则是一类化合物,利用STING通路途径以及Toll样受体等途径,推进人体产生更多干扰素等免疫物质,增强细胞原有的免疫能力。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不会直接对病毒造成伤害,但由于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副作用,如干扰素可引起发热、乏力等。
5.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针对病毒表面蛋白或宿主细胞抗原的蛋白质,可用于直接中和病毒颗粒,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药名】干扰素 Interferon 【作用机理】本品是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具有抑 制病毒生长、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的活性。 【临床应用】用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角膜炎、肝炎、流感等,以及恶性肿瘤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流管样综合征如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 【注意事项】口服无效,须注射给药
抗病毒药物
01 病毒简介
03 金刚烷胺ຫໍສະໝຸດ 目录02 药物分类 04 阿昔洛韦
05 干扰素
07 利巴韦林
目录
06 齐多夫定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的。
谢谢观看
利巴韦林
【药名】病毒唑ribavirin 【作用机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在宿主细胞内磷酸化后,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如干扰病毒的三 磷酸鸟苷合成,抑制病毒mRNA合成以及抑制某些病毒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 【临床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在体内消除很慢。大剂量使用时,可致心脏损害。口服或静脉 给药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头痛,长期用药服药可致白细胞减少及可逆性贫血。 【注意事项】禁用于孕妇和预期要怀孕的妇女 。
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病毒核酸有 时整合于细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
病毒所致疾病大多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组织器官,感染细胞引起疾病。由病毒引起的常见 疾病有: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对抗病毒的药物研发也成为了当今科学界的热点之一。
各国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不断攻关,推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全球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繁殖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1. 核苷类似物:模拟细胞内核苷酸,进入病毒内部后干扰其复制过程。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抗艾滋病、乙肝等病毒感染的治疗中。
2. 蛋白酶抑制剂: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定酶类,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
目前,已应用于抗乙肝、C型肝炎、HIV等病毒感染治疗中。
3. 代表病毒抑制剂。
利用RNAi技术,干扰病毒RNA的复制,从而降低病毒产生频率。
目前,已成功用于治疗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4. 抗病毒免疫治疗。
利用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学技术,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患者抵御病毒感染。
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步伐不断加快,但其困难系数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病毒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变异性,难以一次性找到有效的靶点;另一方面,药物的创新和开发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资金和时间成本高。
近年来,由于新型病毒的突然爆发和传播,如COVID-19,Zika病毒等,各国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加强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力度。
例如,现成立了全球新冠病毒抗病毒合作共同研究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共同研究抗新冠药物的发现和开发。
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现状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对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在应用中,需要根据病毒特性和患者病情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要严格遵守医嘱,避免误用或滥用药物。
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在HIV感染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
在乙肝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持续病毒抑制效果。
在COVID-19疫情期间,抗病毒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疫情治疗中,如利巴韦林等。
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

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抗病毒药物的知识汇总(执业医师)在面对病毒感染时,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知识汇总,以帮助执业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类型1. 抗病毒药物分类- 核苷类似物(如齐多夫定、阿德福韦、利巴韦林等):模拟病毒DNA或RNA结构,抑制病毒复制。
核苷类似物(如齐多夫定、阿德福韦、利巴韦林等):模拟病毒DNA或RNA结构,抑制病毒复制。
-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瑞德西韦):抑制病毒复制中的特定酶,阻碍病毒生命周期。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瑞德西韦):抑制病毒复制中的特定酶,阻碍病毒生命周期。
- 嵌合抗体(如帕卢麦布):通过与病毒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嵌合抗体(如帕卢麦布):通过与病毒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调整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能力。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调整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能力。
常见药物1. 齐多夫定(Zidovudine)- 适应症:HIV感染及AIDS治疗。
适应症:HIV感染及AIDS 治疗。
- 作用机制:抑制逆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作用机制:抑制逆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 副作用:贫血、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贫血、恶心、呕吐等。
2. 阿德福韦(Adefovir)- 适应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适应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 作用机制: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
作用机制: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复制。
- 副作用:肾功能损害、乳酸酸中毒等。
副作用:肾功能损害、乳酸酸中毒等。
3. 利巴韦林(Ribavirin)- 适应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适应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
- 副作用:贫血、呼吸困难、胃肠不适等。
抗病毒药物简介ppt课件精选全文

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的成人和儿童。
扎西他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
合征。用于对齐多夫定(AZT)无效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 滋)患者的治疗。临床显示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疗效都好且不增加 不良反应。
20
开环核苷类
泛昔洛韦:
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是喷昔洛韦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壁吸收 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故替代喷昔洛韦。
泛昔洛韦口服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77%,在体内很快转变为喷昔洛韦,半衰期 约为2h,60%~65%经肾排出。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有一个较长的半 衰期(9-1Oh),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Ⅱ型感染的细胞内半衰期分别为10h和20h.
16
开环核苷类
阿昔洛韦: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发和复发病例, 对反复发作病例口服本品用作预防 2.带状疱疹:用于免疫功能正常带状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例的 治疗 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阿昔洛韦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损害患者接受阿昔洛韦治疗时,可造成死亡。
1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环核苷类
盐酸伐昔洛韦:
本品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本品适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本品适用于预防(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复发。
是阿昔洛韦与缬氨酸形成的酯类前体药物,口服居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 昔洛韦,其抗病毒作用为阿昔洛韦所发挥,抗病毒的机制和过程与阿昔洛韦一样。
该品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对单纯性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治疗指数分别 比阿昔洛辛高42.91%和30.13%,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有很高的疗效,对哺乳动 物宿主细胞的毒性很低。
药物化学中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历程
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早 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一些天然产物,如植物 提取物、抗菌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理 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病毒的特定靶点进 行药物设计和筛选,发现了许多具有抗病毒 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提供基础。
药物筛选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 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候选
药物。
结构优化
根据抗病毒活性测试结 果,对候选药物进行结 构优化,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副作用。
临床试验
对新药进行多阶段临床 试验,评估其在人体内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病毒药物的生产工艺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04
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抗病 毒药物,如抗生素。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激活宿 主细胞的抗病毒蛋白合成而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主要用 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金刚烷胺主要 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03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生 产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
确定病毒的特异性靶点 ,如病毒酶、受体或关 键蛋白质,为药物设计
化学合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抗病毒 药物,如核苷类似物。
基因工程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蛋 白或多肽类抗病毒药物。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病毒抗 体或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质量控制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能力来治疗或预防病毒感染的药物。
随着病毒感染疾病如艾滋病、甲肝、流感等的流行,抗病毒药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常见的抗病毒药物。
另外还将讨论一些病毒感染的常见疾病及其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应用领域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分类包括:1. 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它们通过抑制病毒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来起到抗病毒作用。
2. 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拉米夫定等,这类药物可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3. 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朝鲜霉素等,这类药物可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适用于多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4. 免疫调节剂:如利巴韦林、恩多沙韦等,这类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别的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核苷类似物作为构建病毒DNA链的基本单位,与病毒脱氧核苷酸竞争结合逆转录酶,从而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过程。
逆转录酶抑制剂则干扰病毒逆转录过程,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合成。
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病毒复制过程,如干扰病毒RNA合成、破坏病毒外壳结构等。
免疫调节剂则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信号转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常见抗病毒药物及其应用1. 阿昔洛韦(Acyclovir):是一种常用的核苷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
2. 洛匹那韦(Lopinavir):是一种抑制HIV逆转录酶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艾滋病。
3. 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过程。
四、常见病毒感染及其抗病毒治疗1. 艾滋病: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洛匹那韦、拉米夫定、埃替菲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HIV的复制,减少病毒载量,延缓疾病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分类
反转录病毒 药 物
HIV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奈非那韦、甲磺酸沙喹那韦、 利托那韦、茚地那韦、阿扎那韦、达芦那韦、洛匹那韦/利 托那韦的复方制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逆转录酶抑制药:阿巴卡韦、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拉
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依曲韦林、依非韦伦、齐 多夫定/拉米夫定( 双汰芝) 片剂、阿巴卡韦双夫定( 三协唯) 片剂 HIV整合酶抑制药:拉替拉韦、司他夫定、扎西他滨、恩曲 他滨 HIV 受体细胞融合抑制药:恩夫韦肽注射用灭菌粉末
【适应证】:适用于HSV-Ⅰ、HSV-Ⅱ感染,VZV感染。对CMV感染效 果差。 【剂 量】:口服200~800mg,q4h~q6h; 静脉5~10mg/kg,q8h(日极量30mg/kg); 肾功不全需调整剂量。
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局部&静脉&口服):
【不良反应】: 1) 注射部位炎症或静脉炎,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皮疹; 2) 头痛,恶心、呕吐、腹泻; 3) 蛋白尿、肾功异常,肝功异常。 【警告】:阿昔洛韦会在肾小管内结晶沉积,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给药说明】: 1) 本药静脉制剂呈碱性,不宜与其它药物配伍;滴注时勿将药液漏至血管外, 以免引起局部皮肤疼痛及静脉炎。静脉制剂仅供静脉滴注,不宜肌内或皮下注 射。 2) 滴注宜缓慢;口服用药期间及静脉滴注后2小时应让患者补充足量的水。 3) 静滴药液浓度不超过7g/L(500mg/71ml),否则可引起静脉炎(10g/L) 。
抗疱疹病毒药物
膦甲酸钠( 局部&静脉):
【药理学】:为焦磷酸盐衍生物,可非竞争性地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盐结合部 位,防止焦磷酸盐从三膦酸去氧核苷中分离及病毒DNA链的延长。有体外 活性。也可非竞争性地抑制逆转录病毒。 【适应证】: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CMV视网膜炎、鼻炎及耐阿昔洛韦 的HSV性皮肤黏膜感染。 【剂 量】:初始剂量60mg/kg,q8h ,联用2~3周; 维持量每日90~120mg/kg· d(依肾功能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小于0.4ml/min· kg者禁用)、骨髓抑制。 【给药说明】: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水化,静脉入量2.5L/日,适当利尿。 恒速静滴,滴速<1mg/kg· min,药液浓度<12mg/ml; 避免与皮肤、眼接触。
抗疱疹病毒药物 伐/缬更昔洛韦(口服):
【药理学】:是更昔洛韦的左旋缬氨酰酯,口服后在小肠和肝内的酯酶 迅速水解成更昔洛韦。 【剂 量】:诱导治疗900mg,q12h;维持治疗900mg,qd。 肾功不全需调整剂量。 【给药说明】: 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
抗疱疹病毒药物 喷昔洛韦(局部):
【药理学】:抑制HSV的有效浓度与阿昔洛韦类似,但耐阿昔洛韦的 HSV对本药仍敏感(胸苷激酶突变HSV分离菌除外)。 【适应症】:用于口唇及面部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等。 【给药说明】: 1) 外用给药,耐受性良好; 2) 联合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全身用药,临床疗效明显增强; 3) 外用制剂不推荐用于粘膜、眼周及眼内,以免产生刺激。
抗疱疹病毒药物 伐昔洛韦(口服—分散片、胶囊、颗粒):
【药理学】: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口服后在敢内迅速被水解成 阿昔洛韦(和缬氨酸)而发挥作用。 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试验中,伐昔洛韦可减轻与带状疱疹相关的疼 痛,包括急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同时也可以缩短行程新病损的时 间。 【适应症】:主要用于带状疱疹(VCV引起)。 【剂量】:VCV:1000mg,tid;疗程7天。需依肾功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1) 确保摄入足量的水分; 2) 适合饭前空腹服;
药
物
碘苷、曲氟尿苷、阿糖腺苷、 膦甲酸钠、阿昔洛韦、更昔洛 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喷 昔洛韦、缬更昔洛韦
西多福韦
腺病毒
乳头瘤状病毒 米喹莫特、鬼臼毒素
抗病毒药分类
RNA病毒
药
物
流感病毒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奥司 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 阿比朵尔
呼吸道合胞病毒 帕利珠单抗
病毒概述
DNA病毒(6科)
BK病毒
JC病毒 腺病毒
巨细胞病毒CMV 单纯疱疹病毒 HSV 带状疱疹病毒 VZV
科名
乳头瘤状病毒 科 多瘤病毒科
腺病毒科
所致疾病
诱发免疫缺陷者肾病、膀胱 炎;疣;乳腺癌、宫颈癌 肿瘤
致命性肺炎、移植患者膀胱 炎 结肠炎、食管炎;脑炎和脑 室炎;肺炎;视网膜炎 (HIV)
【药理学】: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抑制病毒的复制有关。 【适应症】:可用于HSV脑炎、新生儿HSV感染和带状疱疹。 【剂 量】:HSV脑炎:15mg/kg· 日,疗程10日; VCV:10mg/kg· 日,疗程5日。 【不良反应】:毒性与计量呈正比。静脉剂量超过20mg/kg时,大多会出 现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给药说明】:溶解度低,吸收差,不宜口服; 不可静推或快速滴注,近可缓慢静脉滴注;静滴溶液浓度 小于700mg/L,静滴时间不少于12h。
抗疱疹病毒药物 泛昔洛韦(口服:片剂、胶囊、颗粒):
【药理学】:是喷昔洛韦的二乙酰基-6-去氧类似物,在体内转化为喷昔 洛韦。通常耐阿昔洛韦的HSV及VCV,对泛昔洛韦同样耐受。 【适应症】: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剂 量】:250mg,q8h。疗程:带状疱疹7日、原发性生殖器疱疹5日。 【给药说明】: 1) 肾功能不全需调整给药剂量; 2) 常见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 子状态存在,保持其侵染活力。
病毒概述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根据病毒的核酸型及大小、衣壳对称 性等,将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反转录病毒。 DNA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核内,类似细胞的DNA半
保留复制形式。RNA病毒——细胞质内复制。
RNA病毒无需校正(proof-reading)过程,故RNA病毒较 DNA病毒变异率高(3*10-5) 。 反转录病毒——基因组可为RNA或DNA,但病毒复制过程 中均有反转录阶段。
“+” —— 三线治疗(临床有些活性);“++” —— 二线治疗(临床活性弱);“+++” ——一线治疗(临床常有效)
疱疹病毒耐药机制:病毒胸苷激酶(TK)基因的突变,病毒DNA聚合酶的特 异性改变。
95%ACV耐药株为TK缺失表型,此类耐ACV病毒可静脉注射膦甲酸钠来 治疗。
抗腺病毒药物
【不良反应】:中毒性肾损害(53%)、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外周神经病。 【给药说明】:肌酐清除率≤55ml/min患者不可使用本药; 单次给药前后,应静滴大量生理盐水(>1L)。
流感病毒
1. 流感病毒——正粘病毒科
RNA病毒; 2. 流感病毒颗粒有双层类脂 包膜,膜上有两种具有抗 原性的糖蛋白突起;类脂 膜下为基质(M)蛋白形 成的球形蛋白壳,壳内有 核蛋白(NP); 3. 根据NP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流感病毒可被区分为甲(A)、 乙(B)、丙(C)三型。
艾滋病病毒
曲韦林、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双汰芝) 片剂、阿巴卡韦双夫定( 三协唯) 片剂 HIV整合酶抑制药:拉替拉韦、司他夫定、扎西他滨、恩曲他滨
HIV 受体细胞融合抑制药:恩夫韦肽注射用灭菌粉末
HIV CCR5 辅助受体抑制药:马拉韦罗
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糖腺苷(局部&静脉):
乙型肝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乙型肝炎病毒 嗜肝DNA病毒科 HBV 人类免疫缺陷 嗜肝DNA病毒科 病毒 HIV
抗病毒药分类
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 抑制病毒的繁殖,使 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 毒侵袭,修复破坏的 组织,或者缓和病情 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 抗病毒药物品种较少, 截至2011 年4月底, 全世界累计批准63种 抗病毒药物。
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局部&静脉&口服):
【药理学】:为2’-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类抗病 毒药。进入被HSV感染的细胞后,在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及其 他酶的诱导下,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 HSV 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由于对病毒的特殊亲和 力,本药对宿主细胞毒性低。
(HA)
(NA)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腹泻、食欲减退、 呕吐。 【警告】: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0.5*109/L)或严重血小板减少(<25*109/L) 患者禁用。
抗疱疹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静脉&口服):
【给药说明】: 1) 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每2周进行血清肌 酐测定; 2) 有报道称,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同用时,患者可能出现无显著特点 的癫痫发作,故一般二药不可同时使用; 3) 口服制剂应于进餐后服用,以增加吸收; 4) 本品不可肌内注射; 5) 溶液呈强碱性,避免与皮肤、粘膜接触,避免渗漏到血管外组织; 6) 静脉滴注单次最大剂量为6mg/kg,充分溶解后,缓慢静滴,每次至 少1h; 7) 本药有骨髓抑制,易引起出血和感染,故用药期间应注意口腔卫生。 8) 用药期间如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及严重血小板减少,应暂停给 药。
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喷昔洛韦
核苷类
更昔 洛韦
泛昔洛韦
缬更昔洛韦
抗疱疹病毒药物病毒谱比较
病毒
腺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
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
〒
泛昔洛韦 ﹣
〒
更昔洛韦
〒
膦甲酸钠 ﹣ ﹢﹢﹢ ﹢﹢
﹣
〒
﹢﹢﹢ ﹢﹢
﹢﹢﹢
﹢﹢﹢
﹢﹢﹢
﹢
﹢﹢﹢
﹢﹢
﹢
﹢﹢
“-” ——无活性;“〒” —— 可能有活性;
西多福韦(注射用):
【药理学】:是无环核苷磷酸衍生物,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并掺入病毒 DNA,抑制病毒复制。本药在体内由细胞激酶诱导成活性形式,故不易产生耐 药性,对某些耐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的病毒株也有活性。疗效显著、持久。 【适应症】:AIDS患者的CMV视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