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

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

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

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③2、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2)利托那韦软胶囊(雅培,1999),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3) trivizir含有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和齐多夫定300mg的复方制剂(葛兰素史克,2000)④;(4)司他夫定缓释片100mg(百时美施贵宝,2002),一日给药一次;(5)依非韦伦口服液及胶囊(默克,2002)。3、国外统计年报未作为新药统计的新活性物(1)干扰素复合物(先灵葆雅,2000),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干扰素复合物(2001),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单用或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⑤4、新上市的生物制品1998~2002年有18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首次上市,如基因工程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旅行者及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等⑥。

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1)1998~2002年,我国首次生产的原料药及制剂,共8个品种:膦甲酸钠及其注射剂和3%软膏(1998);泛昔洛韦及其片剂和胶囊(1998);喷昔洛韦及其1%乳膏(2000);盐酸金刚乙胺及其片剂和口服液(2001)⑦;齐多夫定及其片剂和胶囊(2002);司他夫定及其胶囊(2002);奈韦拉平及其片剂(2002);去羟肌苷及其胶囊、分散片和散剂(2002);⑧(2)1962~2002年我国首次批准生产的原料药总数共20种,按类别统计:抗疱疹病毒药11种;广谱抗病毒药1种;抗流感病毒药2种⑨;截止2008年12月,共25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被FDA批准投放市场。⑩(3)1998~2002年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新制剂:阿昔洛韦分散片(1998)、凝胶剂(1999)、氯化钠输液(2000)、咀嚼片(2002)○11;利巴韦林葡萄糖输液(1998)、氯化钠输液(2000)和冻干

粉针注射剂(2002);更昔洛韦氯化钠输液(2002)。

2009年3月,甲型H1NI流感疫情在墨西哥爆发并迅速在全球蔓延,各国着手对此疫苗的研制,其中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引来部分争议○12。如今各类抗病毒药物仍在发展中,并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巨浪。

5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采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LAD方案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及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peg-IFNct-2a(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67.5 g/周+利巴韦林6O0mg/a,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IFN(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0万u,隔日一次肌内注射,加利巴韦林600mg/d,逐渐增加剂量。若化验及患者症状允许,peg —IFN(x-2a及IFNot每2~4周增加一次剂量,peg—IFNa-2a由90 g/周增加至135 g/周,IFNa增加至300万U。利巴韦林每2周增加200mg/d至有效剂量。结果 44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38例完成了疗程,治疗后12周ALT、AST、TBIL、HCVR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元明显差异。治疗后24周ALT、AST、TBIL、HCVR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24周HA、LN、PC—llI、C.IV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有8例完成了IFNct+利巴韦林疗程,治疗后12周ALT、AST、TBIL、胆碱酯酶 (CHE)、HCVR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ALT、AST、CHE、HCVR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12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llI型前胶原(PC.II)、Ⅳ型胶原(C.Ⅳ)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周HA、LN、PC—m、c-iv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LADR方案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抑制病毒复制,且效果安全可靠。O13

新的病毒靶向方法使抗病毒药更有效: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改变病毒存活和复制所需条件的方法,这种方法并非攻击病毒本身,而是通过使感染部位变得不适合病毒存活与复制,使病毒不容易变异和建立耐药性。这种方法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病毒。这项对调节相关蛋白质合成的microRNA进行分析的研究,发表于今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科学家们通过操纵microRNA水平,调节蛋白质网络阻止病毒生长。很多现有的抗病毒疗法只针对一种病毒。然而,通过调节病毒宿主环境,研究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毒。这项研究有望用于受到不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爱丁堡大学免疫、感染与进化中心的艾米巴克博士表示,“现有的一种疗法只针对一种病毒的抗病毒疗法,面临的一问题是病毒产生变异和抗性,由于新的毒株不断出现,使得很多感染难以诊断和治疗。知道针对感染的新方法非常重要,希望能够使用宿主导向疗法支持自然免疫反应,消除病毒存活所需条件从而消除病毒。”研究人员研究了多种疱疹病毒,包括可以引起癌症的Epstein—Barr病毒和主要由蚊子传播的西门里克森林病毒。两种病毒具有不同的特点,疱疹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而西门里克森林病毒在细胞核外复制。利用这种方法针对流感病毒的进一步研究也已经开始。○14

总结:抗病毒药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进展较快、最为引人瞩目的药物,20世纪末掀起了一浪高潮,1998年~2003年国外新上市了3个抗疱疹病毒药物——福米韦生、多可沙诺、缬更昔洛韦,占了抗病毒新药的25%。虽然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并未停顿,但是更侧重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抗乙肝病毒的开发。非典、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使得对病毒的研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争取为人类抗病毒的药物发展做出贡献,相信这条路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①杜磊益艾康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AIDS患者47例临床观察河南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1008-0805(2008)11-2954-01 ②姚立新新的病毒靶向方法广东

药学院学报③伊藤盛彦抗病毒候选药生物产业技术 2010 02 ④刘煜婷制药领域中的抗病毒药物医药与保健 2008 ⑤罗端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03)⑥段佩若抗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的研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8(04)⑦冯霞泛昔洛韦胶囊和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995(05)⑧周平去羟肌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2(05)⑨李建华原料药的生产中国药学科技杂志 2003(02)⑩王丽已上市的抗艾滋病药物齐鲁药事 2009 VOL.28,NO.7 ○11刘向荣原料药的生产中国处方药 2003(09)○12蒋荣蒙、徐艳丽、李兴旺,甲型H1N1流感研究进展,传染病信息VOL.23NO.7 ○13曹艳雪 5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短片论著 2010年8月第四卷第八期○14姚立新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0(10)

抗病毒类药物

抗病毒类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 拉米夫定(贺普丁)优点:上市时间最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进入医保;缺点:持久应答率低、病毒耐药率高(14%,38%,49%,66%)。 阿德福韦(贺维力、名正、代丁等)优点:耐药变异率低(0、3%、11%、18%、29%),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恩替卡韦(博路定)优点:作用强,耐药率低(5年累计耐药率1.2%);缺点: 价格较贵。 替比夫定(素比伏)优点:作用强,HBeAg转换率高(22%);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优先选择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不推荐交替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换用高剂量的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可改用或联合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核苷类似物耐药患者改用干扰素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替诺福韦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 姓名:华欣 学号:1147125 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快,流行广,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病毒结构较简单,易发生基因变异,产生新的突变病毒株,能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截至2011年4月底,全世界批准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有63个品种,而这些药物只能预防和治疗少数几种病毒所致的疾病。国内外正在积极研制新型抗病毒药物,并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字:病毒;抗病毒药物发展历程 一、病毒 (一)病毒概念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11年第9次报告,将ICTV所公认的6000多个病毒归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9个属,2284个种。“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1](二)病毒的结构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算作为其遗传物质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能保护遗传物质并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有些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脂蛋白双层膜结构,称为包膜,能保护外壳,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也具有抗原性。 (三)病毒的生理特点 1.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 2.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3.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2] 4.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抗病毒药机理和分类

前言 概述 人类致病病毒是一种核酸颗粒,结构极为简单,多数缺乏酶系统, 酸的复制和蛋白表达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殖。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 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全世界己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 七份报告收录了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不能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但是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出现,对抗病毒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医生和患者对抗病毒药的要求越来越越高,因此抗病毒药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 之一,且显示出良好的市场仃景。 以抗艾滋病药物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抗爱滋病药物市场一直保持13%~15%的年增长率,1999年全球抗艾滋病药物的总销售额约

为48.2亿美元,2000年估计为54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95~100亿美元。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这世界七大抗艾滋病药销售总额到2010年预计将增至71亿美元。 抗病毒药物分类: 按照抗病毒药物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抑制病毒复制初期的药物;2)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3)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1)抑制病毒复制初期的药物 金刚烷胺类,阻断病毒基因的脱壳即阻断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到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疾病的目的。 干扰素类,由病毒或其它诱导剂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抑制病毒生长、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的活性。可使其它未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抵御病毒的侵袭,对所有病毒(包括DNA和RNA)的增殖,几乎都有抑制作用。 2)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NA中所含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作用传递到mRNA中,然后经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结构中去。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阻断了在细胞核糖体上将mRNA的遗传信息翻译到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减少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病毒DNA照样产生,宿主细胞也会被破坏,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 此类药物有缩氨硫腺类化合物,美替沙膝、酞丁安等。 3)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当前全世界SARS累计病例数超过7000例,我国SARS病例数超过5000例。各地医疗机构的SARS治疗方案中都考虑到了抗病毒疗法。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SARS的病原体主要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而冠状病毒是RNA病毒。但是我们注意到有的医院在SARS治疗方案中,列入了像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这样只对DNA病毒有效的药物。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还可能出现不应有的毒性或副作用,而且也会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部分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供选择SARS抗病毒治疗药物时参考。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

抗病毒药目录简介.DOC【共8页】

抗病毒药目录简介.DOC 抗病毒药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微生物,它严格寄生在细胞内,只能在特殊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组成病毒的基因组,外面受到衣壳(蛋白质外壳)的保护。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力,它们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也没有能够进行独立生长和繁殖的其他机构,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 动物病毒的增殖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①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上;②病毒穿入或经胞饮作用而进入细胞内,脱去衣壳;③病毒繁殖和合成新病毒成分;④新病毒的装配组合和成熟、⑤新病毒从细胞释放出来。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中占有很大比重,常造成巨大损失,有的如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等一经蔓延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对待动物的病毒病主要在于免疫预防,由于采用疫苗接种与检疫隔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我国已先后成功地消灭了天花、牛瘟等危害人畜的传染病,并能基本控制口蹄疫、猪瘟等疫病的流行。但在病毒的治疗上,由于病毒具有不同于细菌的某些特征,使之对化学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化学药物必须选择性地破坏或抑制细胞内(外)病毒的代谢,但对细胞,至少对未感染细胞不产生致死性损伤。但在目前已知的抗病毒药中能对病

毒起选择性抑制作用(也就是对宿主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微毒害作用)的药物不多,多数对宿主细胞有毒,抗病毒谱较窄,临床应用有限。而且一旦病畜呈现病毒感染的症状时,机体内病毒增殖大多已达到相当程度。在某些病毒感染(例如流感和乙型脑炎)中大量病毒已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和释放,组织损伤已经造成,机体已处于病毒血症阶段,甚至是病毒血症后期,此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尽管还可抑制病毒进一步增殖和扩散,但也往往起不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因此特异性治疗只有对病程较长的病毒性疾病如痘病毒和某些持续性病毒感染才有价值。此外,使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提高免疫功能也是有效的抗病毒手段。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有的只抑制DNA病毒,如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有的则对RNA病毒也有作用,如利巴韦林。它们主要在病毒增殖的各个阶段分别呈现作用,如金刚烷胺等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利福霉素类药物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干扰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一种扰病毒蛋白,而抑制多种病毒繁殖;而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则通过与病毒结合而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抗病毒作用。许多中草药如穿心莲、板兰根、大青叶、黄芩等对某些病毒病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但抗病毒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的抗菌药物如抗生素等对病毒没有作用,虽在病毒感染中能防治细菌性继发感染,但不宜盲目滥用。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陈本川陈历胜 (抗病毒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病毒的基因组发生变异和新病毒株的出现,频频引发世界范围或局部区域的大流行,如2003年的冠状病毒变异引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5年的H5NI高致病性禽流感和2009年始发于墨西哥的猪流感(后经世卫组织正名为H1N1变种)等,都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1.病毒感染的危害性与治疗药物的匮缺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动物、植物以及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酶存活和复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966年成立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于1971年发表第一份报告,将当时确认的500多种病毒分成43个病毒属(组)。197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05年7月发表了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将ICTV所确认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个属、1950多个种。“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国际公认的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2010年6月ICTV在巴黎召开第42届执委会,将2005年以来,经ICTV第40和41届执委会讨论确认的215种新病毒分类建议,用E-mail提交ICTV全体委员表决通过,已列入ICTV正式病毒分类名录。此届执委会提议于2011年9月在日本札幌召开ICTV全体会议,将表决通过42届执委会建议编制的第九次病毒分类报告,此份报告将包含6000多个病毒,分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8个属、2285多个种。 在上述的病毒分类报告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若包括病毒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总数接近1万多株。而人类能通过药物能干预的病毒性疾病,只有少数几种病毒:⑴.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有HIV-Ⅰ和HIV-Ⅱ两种亚型,是导致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原凶,其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属难治性的病毒性疾病;⑵.乙肝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全世界有近3.5亿病毒携带者,中国有9300万,约占26.6%,感染后极易慢性化,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⑶.丙肝病毒(HCV),属黄病毒科,全世界有1.7亿病毒携带者,中国的感染率为3~4%,约有5000万感染者,受病毒感染后,患者长期转氨酶升高,极易慢性化,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每年全世界有近100万患者死于HBV和HCV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⑷.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表面抗原极易发生变异,经常引起区域或全球性的大流行;⑸.疱疹病毒科使人体致病的有8种病毒,是常见多发病,其中,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的主要病原体,巨细胞病毒(CMV)对免疫缺陷病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的患者是致命性的病原体; ⑹.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属乳头瘤病毒科,是引起人体生殖器和肛周疣的病原体,也是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致癌病毒。 抗病毒药物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能抵御病毒的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应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较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能够危害人体健康。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并综 合所查文献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部分观点,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1962年碘苷局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病毒及其特性 病毒包括DNA及RNA病毒,病毒吸附并穿入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后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 统进行增殖复制[1],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按照病毒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进行,待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病毒具有严重的胞内寄生特性,而且在复制时需要依赖宿主 细胞的许多功能,以及在其不断的复制过程中会因出现的错误而形成新的变异体,病毒的这 些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使得理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速度变得相对缓慢[2]。直到今天,全世界 发现的病毒已有3000余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对病毒吸附进行阻止。 2、阻碍病毒穿入和脱壳。 3、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4、增强宿主抗病能力,抑制蛋白合成、翻译和装配。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1、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病毒生长繁殖进行抑制,主要有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物和生物制剂类药物。 利巴韦林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包括甲 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3]。也有抗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4]。 干扰素 被感染的肌体细胞受其他刺激后,产生有抗性的糖蛋白物质。在病毒感染时起作用。 转移因子 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5]。可治疗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 菌感染等。 胸腺肽α1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的免疫活性肽,可调节功能。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 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 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 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③2、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2)利托那韦软胶囊(雅培,1999),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3) trivizir含有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和齐多夫定300mg的复方制剂(葛兰素史克,2000)④;(4)司他夫定缓释片100mg(百时美施贵宝,2002),一日给药一次;(5)依非韦伦口服液及胶囊(默克,2002)。3、国外统计年报未作为新药统计的新活性物(1)干扰素复合物(先灵葆雅,2000),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干扰素复合物(2001),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单用或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⑤4、新上市的生物制品1998~2002年有18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首次上市,如基因工程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旅行者及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等⑥。 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1)1998~2002年,我国首次生产的原料药及制剂,共8个品种:膦甲酸钠及其注射剂和3%软膏(1998);泛昔洛韦及其片剂和胶囊(1998);喷昔洛韦及其1%乳膏(2000);盐酸金刚乙胺及其片剂和口服液(2001)⑦;齐多夫定及其片剂和胶囊(2002);司他夫定及其胶囊(2002);奈韦拉平及其片剂(2002);去羟肌苷及其胶囊、分散片和散剂(2002);⑧(2)1962~2002年我国首次批准生产的原料药总数共20种,按类别统计:抗疱疹病毒药11种;广谱抗病毒药1种;抗流感病毒药2种⑨;截止2008年12月,共25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被FDA批准投放市场。⑩(3)1998~2002年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新制剂:阿昔洛韦分散片(1998)、凝胶剂(1999)、氯化钠输液(2000)、咀嚼片(2002)○11;利巴韦林葡萄糖输液(1998)、氯化钠输液(2000)和冻干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作者:高志良来源:家庭医生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 病毒是最小的生物病原体,许多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病症也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可随感染机体条件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麻疹病毒一般情况下引起麻疹,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在神经系统持续感染后可引起亚急性硬化全脑类。另如流感病毒在一般人身上会引起感冒,而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同时会引起心肌炎而威胁生命,现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已成为全人类药物工作者重点攻关的目标,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药物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对各种不同抗病毒药物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面就各大类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

市场前景作简要分析。 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起步较晚,在临床上能有效地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十分匮乏,在世界药物销售市场所占比例仅为1%-2%。近10年来,随着AIDS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及销售市场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抗病毒药已扩大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商业养殖、水产业等,使抗病毒药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令人关注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抗病毒药世界销售总额为19.6亿美元,1994年为21.6亿美元,1996年为32.2亿美元,1997年为45.6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超过60亿美元,至2005年其销售市场仍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1 第一个上市的抗病毒药——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别名三环癸胺,Amantanamine,symmetret,virofral等)是由Setter公司于1959年合成,1964年Daris等首先发现其有抗病毒作用,1996年上市。金刚烷胺是美国批准的第1种抗病毒药,具有多巴胺能(dopaminergic)和抗病毒作用,口服给药可治疗和预防流感、甲型病毒和治疗帕金森病引起的神经障碍,也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金刚烷胺能有效扼制亚甲型流感病毒生长繁殖。 其作用机制是:阻止流感病毒穿入或脱去外膜,低浓度药物与病毒的血细胞凝聚相互作用。抑制病毒装配,高浓度则抑制早期感染,包括抑制病毒被膜与次级溶酶体膜融合。 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包括思考困难、精神混乱、眩晕、幻觉、焦虑和失眠。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精神抑郁和精神病。 因本品可透过血脑屏障,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耐受性较低的老年人和脑血管硬化病人慎用。 我国首先研制开发该药物的是东北制药厂,近几年市场上含有该成分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1311班姓名:张坤煌学号:201321042023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已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可提取分离到具有各种药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分别进行概述,概括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种类、研究方法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菌、抗病毒。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marine organis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medicines. Medicinal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new medicines.The environment of sea is changeable and complex,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In recent years,many uniqu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s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studied,which provide new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to of new medicines and the c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Several kinds of important bio activity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such as anti-tumor,antibacterial,enzyme and enzyme inhibitor activity.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kinds,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were briefly expounded,and foreground of marine organism in near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Active material;Anti-bacteria;Anti-virus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和无光照等条件,从而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及许多具有新颖、特异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及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新颖并具有多样性:有枯类、聚醚类、当醇类、皂昔类、生物碱、多糖、小分子肤、核酸及蛋白质等,并具有丰富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中开发结构明确,疗效肯定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以用于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其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1 国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研究海洋生物抗菌肽物质的国家之一。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与污染、化学致癌物等的关系。天然产物的化学分离与化学分析的长足进步,使现在能以从前根本不可实现的速度进行分子的提取与鉴定。 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经费为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酸酯,在口服后几乎完全转变为阿昔洛韦。阿昔洛韦的高度选择性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它首先被磷酸化为阿昔洛韦单磷酸酯。这种磷酸化在受HSV感染的细胞中,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而高效率地进行。而在未受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几乎不发生磷酸化。因此,该药被集中在受HSV感染细胞内。阿昔洛韦单磷酸酯其后受细胞内激酶的作用而变为三磷酸酯,它对病毒DNA聚合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相对小。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也可结合到病毒DNA中,使病毒DNA链过早终止。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是阿昔洛韦的类似物,对HSV和VZV感染有效,但对CMV感染显著地比阿昔洛韦更有效。更昔洛韦进入体内后经磷酸化,成为其单磷酸酯、二磷酸酯,最终成为三磷酸酯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三磷酸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抑制CMVDNA的合成:1)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结合到CMVDNA中,最终使其延伸终止。该药被广泛用于其他CMV相关的综合征,包括肺炎、食管胃肠感染、肝炎和“消耗性”疾病。但尚未见用于RNA病毒感染治疗的报告。 泛昔洛韦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77%,通过去乙酰和氧化作用,被迅速转化为penciclovir。此药的抗病毒谱和作用机制与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动。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 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 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 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 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 [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5. [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 [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 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 [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 [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3.242-244. [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121-122. [收稿日期]2009-01-21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赵凤柱1,韩小敏 2 (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 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 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 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 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