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文献学 提要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 提要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提要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文献的收集、整理、鉴定、传播和利用等方面。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术研究、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献学关注的是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获取到全面准确的文献资料。

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收集文献,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渠道更加便捷地获取文献资料。

但同时,互联网的信息泛滥也给文献的收集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文献学强调的是文献的整理与鉴定。

文献的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分类、编目等操作,使之更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

而文献的鉴定则是对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估。

文献学家通过分析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对其进行鉴别和评价,以确保所收集到的文献能够真实可靠地支持学术研究。

第三,文献学探讨的是文献的传播与利用。

文献的传播是指将文献资料向社会进行广泛传递和推广。

在过去,文献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出版社、期刊等传统媒体渠道,而如今随着电子出版、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文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献学家研究和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将文献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同时,文献的利用则是指将文献资料运用到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社会决策等各个领域。

文献学家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文献,推动学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总之,文献学作为一门对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从收集、整理、鉴定到传播和利用等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文献的作用和价值。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献学的研究越发重要,它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献学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学术素养,更是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相信文献学在未来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各种类型的文献的
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档案、电子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对各种类型的文
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目录、索引和数据库,便于人
们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文献学也研究如何鉴别和鉴定文献的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和
编目,可以使文献资源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文献学研究不同的分
类体系和编目规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文献分类
和编目。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
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探讨
文献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保护和保存。

由于文献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献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保存,
以防止文献的丢失和损坏。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保存技术和方法,包
括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的应用。

总之,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 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 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类书名词解释文献学

类书名词解释文献学

类书,是古代的一种工具书,多为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资料。

类书将各类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以便查阅和征引。

文献学则是研究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与利用的学科,涉及文献的分类、编目、鉴定、保管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文献学旨在揭示文献的本质和规律,帮助人们有效地利用文献,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类书是古代文献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和研究对象,而文献学则是对包括类书在内的所有文献进行研究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百度解释】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5.丛书【老师笔记】丛书指把各种不同的书,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然后冠以总名。

【百度解释】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6.目录【老师笔记是目录学】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学科叫“目录学”。

【书本概念】目,就是篇目、条目的意思;录,就是著录、记载的意思。

把书名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成了书籍的目录。

【百度解释】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7.敦煌学【笔记】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1902年,叶昌炽做莫高窟藏经洞的报告;敦煌文献记载隋唐到清朝的内容,王维国第一人研究敦煌学。

【百度解释】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8.版本【笔记】以写本、勘本、抄本、印本、批校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叫“版本学”。

【百度解释】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

书称“本”。

【百度详细解释】1.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2.印本。

与写本相对。

3.同一类东西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样子。

9.战国文字【无笔记】【百度解释】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10.籀文【无笔记】【百度解释】汉字的书体名称。

籀文或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叫籀书,又称大篆。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书》。

【简答题】1.类书与辞书有什么区别: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辞书:字典、词典和各类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书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解决字词的读写、理解和运用问题。

(1)特征不同:类书:①内容上广采博收、包罗宏富②编排上主要以类相从③具有汇编性。

辞书:①汇集词语②以单个词或单个语分别处理③按照执简御繁、便于寻检的原则④按形序、音序、义序等方式编排(2)产生和发展不同:类书:《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宋代——类书空前发展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辞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周代的《史籀》是见于著录的最早一部字书。

(3)分类不同: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辞书:1、以义为系的字、词典《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2、以形体结构为主的字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它是公认的第一部字典。

3、以音韵为系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

(4)作用和类型不同:①类书的作用:封建社会——为帝王熟悉封建文化,作为治乱兴国,君臣得失的借鉴,以及供读书人作诗文查取典故辞藻之用和士人科举考试之用。

当今——第一,提供各种原始、系统的资料。

第二,校勘古籍和辑录佚文。

②类书的类型按采集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

③辞书的类型字典按功用特点分:综合性和专门性。

词典分为语文性词典和知识性词典两大类。

语文性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知识性词典可分为百科性和专科性词典。

2.甲骨文如何断代、分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6例》中,董作宾将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这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殷墟甲骨文,分为下述五个不同时期。

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丁、文丁(二世二王);第五期:帝亡、帝辛(二世二王);这五个不同时期,是用下述十项标准研究甲骨文得出的。

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

3.类书与丛书有什么异同?类书: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丛书:把各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再给它编一个总名。

相同: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文原貌呈现,没有臆改篡乱的情形。

相异: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则是由各书中选择摘抄材料,分类编次。

4.古本《竹书纪年》的含义是?①《竹书纪年》凡十三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②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③《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5.类书的功能有哪些?①便于查找史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②帮助今人校勘和考订古书。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有助于校订异文。

③有利于今人的辑佚。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而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6.古代文献流布方式有:①讲唱:文献通过民间口头传唱出来②镌刻:把文献用某种文字刻在甲骨、龟背、石头或青铜器等上③抄写:将文献传抄在竹简、棉帛、丝绸或纸上④印刷:印刷术的发明使文献得以刊印发行⑤摄影:(自己发挥)7.商周时期铜器铭文种类有:酒器,如爵、觚、尊、壶等食器,如鼎水器,如盘等乐器,如钟、等8. 《竹书纪年》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影响?(1)《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成为校对古书必须具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2)纠正了现存史书的谬误,补足历史史实的不足。

如《史记》中关于战国年表中的混乱错误,后世史学家通过《竹书纪年》重定年表,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不可或缺的主要依据(3)《竹书纪年》的出土和整理,还刺激了晋代史学的发展,促使了中国史学的独立。

这种学术分类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意义深远。

(4)《竹书纪年》的发现,是对以儒家历史观为根基的春秋——左传——国语系统和后世的《史记》——《汉书》系统的一次重大颠覆【论述题】1.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的关系。

①“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

“出土文献”指的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献(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文献形成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传承下来,此后被重新发掘出来;二,该文献仍然存留于世,呗发掘出来的是它较早时代的一个版本。

)②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可以互补互证。

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真。

出土文献长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

出土文献本身也不一定十全十美,所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本质上应该是互补互证,不能绝对地分高下优劣。

③出土文献的研究可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证明传世文献的可靠性,对传世文献有所增益。

④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倡在古史研究中应用“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检验补充“纸上之新材料”。

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的古籍整理中,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源流,包括成书的时代、篇章的分合以及资料的来源等问题。

⑤三重证据法是建立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运用三重或多重证据研究历史的考据方法。

在近代之前,传统史家常常只是运用文献记载作为唯一的研究历史的证据材料。

另参考: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应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需要古典文学研究的支持、协助;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研究需要出土文献不断为其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论据以及新的课题。

出土文献是埋藏于地下的文字材料,由于时代和自然侵蚀等原因,今天直接阅读存在相当的困难,必须首先进行辨识和整理。

因为出土文献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学或与文学相关的文献,故没有相应的古典文学知识难以进行整理,需要有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参与、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