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
凉山州区域发展分析

凉山州区域发展分析姓名:sf学号:df 专业fsdf一、区域基本概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2009年全州总人口473.04万,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藏、回、蒙古等民族占3.47%。
凉山州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因海拔较高,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二、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地形条件。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捉供了优越条件。
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
木里西部与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为5958米,为全州最高点。
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仅为325水,是全州最低点。
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
2、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
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简述凉山州区域概况之欧阳美创编

凉山州区域概况简述201212140327王兰凉山州,全名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少数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占地面积 6.04万km²,其下辖17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截至2011年有户籍人口487.3万,常住人口454.10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0%。
因气候、地形、民族特色等因素,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伴随着各景区的扩建、修缮、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雅西高速的通车运行,凉山州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讲不再是个谜团。
关于这个地区的概况,这里将简单的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发展现状(以2012年数据为例)和未来趋势阐述我对该区域的认识。
一、凉山州目前区域概况:(一)凉山州自然概况:1.自然环境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
处在100°15′E~103°53′E和26°03′N~29°27′N之间。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因地势地貌的原因,境内每年夏季是泥石流、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高发期,凉山州境内多地还是地震多发区,安宁河谷断裂带几乎纵贯南北。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份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7℃,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幅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
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30~306天。
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塑料大棚”。
凉山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5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美丽经济 西昌迈上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

美丽经济西昌迈上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作者:黄世涛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第03期有这样一座城市,环保成绩捷报频传,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她近几年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还入选2023年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同时,她连续三年在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全国百强县榜单中争先晋位,2023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5位,居全省榜首。
她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
西昌何以实现生态越好经济越强?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市”发展路径,明确“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双向转化,推动生态保护向美丽经济进阶。
数年耕耘,西昌,这颗祖国西南的高原明珠,迈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互促共赢的道路。
水清景美,城市更添魅力碧波浩渺,山色入镜。
漫步在邛海边,冬日和煦的阳光披洒身上,微风穿过疏林轻拂脸颊,此时此景心旷神怡。
游客三五成群伫立岸边,静静浸润在绿水青山之间。
“到西昌,必到邛海”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共识。
2024年1月上旬,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一行到西昌市调研“美丽四川”建设情况,虽然不少专家也是这里的常客,但他们无不真切感受到,邛海越来越美,重见总有惊喜。
邛海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既调节西昌区域气候,又是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被称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
水清景美的邛海不仅入选了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西昌市一张靓丽名片,而且为西昌新时代发展生态文旅,做强美丽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邛海之滨,保存完好的建昌古城是西昌又一名片,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昌市历史悠久,曾是古南丝绸之路上对外交流的重要节点,汉置邛都,后名建昌,再改为西昌。
2021年下半年,西昌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古城一经重现天日便惊艷世人。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

凉山彝 族饮 食调 配 比较独 特 , 自成体 系 。主食 主要 有养 麦 、马
彝族 自治 州 的文化 产业 应该 从文 化创 意 的核 心 出发 ,逐渐 形成 大 的 铃 薯 、玉 米 ;蔬菜 以圆根 、青 菜 、 白菜 等 为主 ,多产于 夏秋 两季 。
文化产 品制作 业 和服务 业 ,又不 失 时机地 向旅 游 、宾馆 、餐饮 等产 他 们 把粮 食与 肉食相 对搭 配起 来 ,认 为这样 最合 E味 ,形成 沿袭 已 l 业扩散 ,通 过层层 扩散 使独 特 的文化 创意 变成 大量 生产 和销售 的文 久 的传统 食谱 。汉 人贵在 茶 ,彝 人贵在 酒 。酒在 彝人 的饮食 中 占有 化商 品 ,即把文 化价值 转换 成 为商业 价值 。又 以商 业价值 的 实现过 十 分重 要 的 地 位 ,婚 丧 嫁 娶 、节 R喜 庆 、招 待 宾 客 、磋 商议 事 、 程促 进文 化 的传播 。
二 、 地域 文化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1地域 文化 塑造 出区域特 色经 济
调 和而 给人 以单 纯 明快之 感 ,彰 显 了对 比与调 和 、统 一与 变化 的魅
力。
在《 文化 多样 性宣 言 》中 曾写到 : “ 文化在 不 同时代 和不 同的 地 方具有 不 同的形 式 ,这种 多样 性具体 表现 是构 成人 类各群 体 和各
同民族 、区域 特色 。尊 重历 史 ,正视 自己民族文 化 的生态环 境 ,保 装 、手 表 ,甚至 家用 电器 行业 。凉 山彝族 对原 色 的喜 好直 接来源 于 护好 各 民族 文化 习俗 的宝贵 遗产 ,从 民族 文化 多样 性的历 史 出发 , 自然 。色彩 情感 单纯 、朴 实 ,充满 了生命 力 ,我们可 以通过对色 彩
以彝族民歌文化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以彝族民歌文化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作者:宋阿依姆刘海清来源:《民族学刊》2023年第06期[摘要]彝族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彝族民歌除旋律特征、演唱风格和歌词内容有着鲜明特点外,还饱含彝族人民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生产生活的独特审美与解读。
凉山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凉山彝族民歌是促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立足于凉山地区民众的生活,从彝族民歌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促进凉山彝族民歌文化振兴、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和整理凉山地区毕摩音乐和民歌传承人的音视频,运用频谱信息检索方式,对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内容等进行音乐分析,探究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传承保护凉山彝族音乐的策略,丰富当地民众精神生活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彝族民歌;文化振兴;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95-10一、凉山彝族民歌文化发展现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处于川西南,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凉山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传说、丰富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凉山彝族民歌是儿童时期天真无邪的游戏,是青年时期男婚女嫁的红绳,是老年时期歌声里的暮景桑榆。
作为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凉山彝族民歌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彝族精神家园,故而凉山彝族民歌作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而备受国内外的瞩目。
凉山彝族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活态文化,大致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现代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占地极广,呈现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存在问题和障碍,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且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由于区域性、文化因素等影响,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在同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的要求下,需要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明确,并提出优化和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对策研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域性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主要经济发展动力都是有所差别的,但总的来说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需要针对现阶段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经济的内涵分析所谓少数民族经济,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理论上分为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中,这部分理论分属于民族地区化研究的范畴。
这实际上也就是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研究向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转变[1]。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落后和贫困现象被掩盖和忽视,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发展来讲属于不利影响。
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包括了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两个部分,如果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出现落后或相对薄弱的现象,则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且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内蒙古地区的范围要比按照民族人口的分布所划定的范围更广。
但如果换作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这个民族的藏族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总地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可以参照单一的人口指标或者地区指标进行判断。
浅探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探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摘要】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本文从县域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特点,发展现状,政策支持,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对策。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地方贡献。
通过深入挖掘县域文化产业的潜力,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解决存在问题和挑战,可以进一步推动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地方形象和吸引力。
随着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现状、政策支持、问题、挑战、对策、未来发展、地方贡献1. 引言1.1 县域文化产业的定义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以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创意、设计、传媒、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
它是地方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体,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还能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心。
在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人才培养。
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四川省各县域文化产业在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实现了现代文化的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县域文化产业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现代产业和创新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的县域文化产业正在迈向新时代,各地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2 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现状一是多元化发展。
四川省各地的县域文化产业涵盖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作者:邓小姝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7期[摘要]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并以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西昌为例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一、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从混沌中走来,从生命之初的那天起就在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成长,接受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熏陶,滋生出本土文化原有的面貌。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但却无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的多元性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各种文化存在的权利。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系东北缘,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自古以来在汉藏文化的包围圈内,形成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地域文化塑造出区域特色经济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曾写到:“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在于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利用手工痕迹造就的不同民族、区域特色。
尊重历史,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宝贵遗产,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出发,以平等的文化尊重产生交流、互动,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塑造特色经济,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
2.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文化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经营活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运作的文化产业形态,才能向外辐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文化内涵,它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消费中被磨损,但是文化内涵却可以得到丰富和发展,获得更大的生命和潜在价值。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文化产业应该从文化创意的核心出发,逐渐形成大的文化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又不失时机地向旅游、宾馆、餐饮等产业扩散,通过层层扩散使独特的文化创意变成大量生产和销售的文化商品,即把文化价值转换成为商业价值,又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促进文化的传播。
3.文化创新促进区域创新深圳市龙港区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这里的村民为了满足一定规模的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以油画艺术为突破点,向多方延伸,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大芬村油画产业创新的思考点并不在于油画艺术本身的创新,而在于以油画为媒介,进行文化产业化的创新思考。
我们应该对凉山地区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并以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创新。
三、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彝族是伟大祖国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有效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凉山经济发展,打造特色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服饰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形成民族服饰的独特性。
凉山彝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其民族性格凝重、宽厚而朴实。
他们自称“诺苏”(意为“黑族”),崇尚黑色,以黑为贵,黑为美。
服饰中大多以黑为底,其上装饰丰富多样,图案色彩一般以红、黄为主,红色热烈而富于刺激性,原始先民对红色赋予了“血”与“火”的意义,因此它被看作是生命之色;而黄色是光明的象征,有阳光、火光的含义。
服饰色彩对比强烈,但因黑底的调和而给人以单纯明快之感,彰显了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的魅力。
英国先锋时装设计师维维恩•韦斯特伍德说:“在我的设计当中,我真正信赖的唯一的东西就是文化。
”日本传统色彩在设计上的应用也推陈出新,将能体现大和民族特征的色彩广泛应用于服装、手表,甚至家用电器行业。
凉山彝族对原色的喜好直接来源于自然,色彩情感单纯、朴实,充满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大胆创新开发新产品,拓宽应用领域。
(1)在设计中通过黑、红、黄三色所占比例的不同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搭配形式和视觉效果。
(2)彝族服饰中常用“火镰纹”“蕨基芽草纹”等装饰纹样,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挖掘,有效取舍,将之应用于服饰、包袋、产品包装、饰品等领域,拓宽市场,促进发展。
2.饮食凉山彝族饮食调配比较独特,自成体系。
主食主要有荞麦、马铃薯、玉米;蔬菜以圆根、青菜、白菜等为主,多产于夏秋两季。
他们把粮食与肉食相对搭配起来,认为这样最合口味,形成沿袭已久的传统食谱。
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酒在彝人的饮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招待宾客、磋商议事、调解纠纷处处以酒为首,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杆杆酒。
杆杆酒又称泡水酒,是彝人逢年过节敬奉祖灵或婚嫁喜庆招待宾客的饮料,主要原料为高粱,甘醇清冽,营养价值高且饮用方法别致。
饮用前将坛盖揭开加冷水,两三个小时后将一根或几根弓形的竹管插入坛底,竹管上系一条手绢,以便人们轮流吸饮后擦拭管嘴。
在了解彝族饮食文化的基礎上,笔者建议:(1)在凉山州境内重点的旅游城市建立大型饮食广场或特色食品一条街,制作出售凉山彝族特色饮食,如彝族砣砣肉、杆杆酒、苦荞粉、圆根、燕麦炒面等,制作过程公开可见,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体验制作过程,增强吸引力。
(2)除了彝族特色饮食之外,民间百姓流传的德昌板鸭、高草坝牛肉、沙坝板栗、会理石榴等也可成为特色食品的一员。
另外,凉山出产的蚁菌(俗称鸡棕)、松茸、牛肝菌、马湖莼菜等山珍可以作为凉山特产制作销售。
(3)建立杆杆酒生产基地,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档次,作为凉山的特产,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3.居住环境凉山地区的地域性产生居住环境的独特性,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此地区彝族住房大都是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瓦板盖,瓦板用无节疤杉木劈成,分底、盖两板交错铺盖,长2米左右,盖好后横放一些木条,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俗称“瓦板屋”。
居住环境、城市景观是民族文化的发射台,凝聚着先人的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反映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以思想启迪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在凉山州旅游城市的规划中要重点把握相关居住环境、景点、景区的形象塑造,传达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1)在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建立相应的展厅具体展现彝族社会形态、生活文化、宗教艺术、民风民俗,让大家对彝族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民族风情园和火把广场是最近几年新建的旅游景区,可以考虑设立群组彝族文化主题雕塑,加上民族舞蹈、音乐的展示,形成强烈的视听感受。
(2)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条件,西昌市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有“不是昆明而胜似昆明”之说。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树木品种繁多,彝族同胞也大多居住在山上,我们可以建立森林公园,避暑度假村,让客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实地考察、感受彝族的生活。
(3)在民族风情园的民族文化村建立彝族寨的建筑群,房屋以石条、木板、草为主建成,充分体现彝族传统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放大器,包括民族风情、社会风尚、传统节庆、特种工艺等内容,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凉山的彝族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毕摩文化,形成了难得的全国惟一的毕摩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并于1996年成立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毕摩文化的研究。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彝语音中,“毕”是举行宗教活动、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
彝族毕摩一般是男性,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他在彝族传统社会的主要职责可分为四类:一是主持祭祀;二是占卜;三是采药治病;四为主持盟誓和神明裁判。
根据毕摩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充分利用毕摩经典著述、毕摩书法艺术和美术作品等进行高品位的文化包装,进行展览。
(2)聘请著名毕摩进行商业性的毕摩仪式的展示和绝技表演。
(3)聘请民间能工巧匠仿制毕摩法具及其经书中极具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艺品,如毕摩木刻艺术、竹雕艺术、泥塑、草塑等。
5.传统手工艺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沉积了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它以多种形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等级观念、道德修养、世界观和审美情趣。
从全国漆艺文化的层面看,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色彩及用料等方面独具特色,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从彝族文化的层面看,它不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工艺文化,而且在大小凉山地区历史悠久,使用普遍,凝集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传统漆器种类主要有酒具、餐具、兵器、马具等,共二十多个品种。
酒具主要有圆形酒壶、扁圆形酒壶、鸟形酒壶、鹰爪杯、高脚杯。
食具有盘、盆、钵、碗、勺、餐桌。
现代的漆器种类和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兵器和马具基本停产,只有酒具和餐具仍在生产,现在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对其的振兴也势在必行。
鉴于彝族传统漆器的艺术价值和现在的发展状况,笔者建议:(1)将漆器生产规范化,建立各级不同层次的市场。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漆器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很少有脱离农事的漆匠,他们可分为三类:一是少数全凉山有名的漆匠,二是在局部地区小有名气的漆匠,三是会一点简单漆艺,偶尔做漆器的农民。
这三类人做的漆器良莠不齐,导致市场的混乱,所以应该将作品进行层级划分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市场。
(2)彝族漆器产业是凉山地区的特色产业,在旅游产品设计中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自然与人文密切融合的文化等因素都必不可少,而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因素则是设计的关键,色彩设计以及工艺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以特定景点或地域的文学艺术创作、神话传说、趣闻轶事、历史典故作为设计主题。
例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有工艺品厂商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世贸大楼的水晶纪念品,这一举措起了人们的回忆,该商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这就是题材多元化的一个经典范例。
(3)漆器图案的意义直接表现在餐具上,酒壶上的图案包括充满神秘色彩的天地、日月、山川,聰明吉利的蛙、避邪驱灾且勇猛无比的鹰和“鸡冠牙”纹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纹样用于相关产品的开发,如:花瓶、果盘、糖果盒、首饰盒、手镯、笔筒、茶筒等,漆绘上彝族传统的图案,形成了一种复合文化的漆器。
(4)建设彝族民俗文化一条街,以旅游休闲街区为定位,可以学习借鉴杭州荷坊街、成都锦里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情况,在以彝族民俗产品为主体的前提下,可适当穿插藏族、回族的民俗产品,丰富市场,使人们能够置身于丰富的民族产品之中,关注它们,被它们吸引,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