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

合集下载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文档资料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文档资料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1]。

已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通过特定的学习经验,尤其是通过社会化经验来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2]。

价值取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与一定的客观生活条件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

它具有动力性特征,一经形成便引导人们按一定的方向有选择地进行活动[3]。

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价值取向可预期产生不同的亲社会行为[4]。

本研究设想,通过一定的干预训练,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而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一方面可以通过教授亲社会技能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塑造学生亲社会价值观的目的。

班级作为初中生最为密切的学校生态系统单位,其间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因素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要通过班级变量才能发挥作用。

班主任管理工作由于其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的程度,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本研究以班级管理为途径并借助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干预措施,探索培养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学校教育方法,以服务于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同时为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探索一个新的突破口。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某中等城市一所初中学校初二年级四个教学班中,选取其中两个重点班(1班和2班)为试验对象。

两班成绩均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备不同,并分别处于教学楼不同层次。

使用江光荣的《我的班级》问卷[5]对两个班的班级环境进行测验,1班66人,回收有效问卷61份,2班65人,回收有效问卷60份。

结果发现,除学习负担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外,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均是1班低于2班(P?0.001)。

然后将1班(男生27 人,女生39人)作为实验班,2班(男生30 人,女生35人)作为控制班。

亲社会行为观察方案

亲社会行为观察方案

亲社会行为观察方案第1篇亲社会行为观察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合作等。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特制定本观察方案。

二、观察目标1. 获取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数据。

2. 分析亲社会行为与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的关系。

3. 探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提升策略。

三、观察对象与范围1. 观察对象:年龄在6-18岁之间的儿童和青少年。

2. 观察范围: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景。

四、观察内容1.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和频率。

2.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和背景。

3. 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性格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 环境因素(如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五、观察方法1. 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员在不干预观察对象的前提下,记录其亲社会行为。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观察对象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等信息。

3. 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观察对象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六、观察程序1. 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时间、地点、对象等。

2. 对观察员进行培训,确保观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数据。

4. 整理和分析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5. 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提升的建议。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对观察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编码。

2. 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和频率;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个体特征、环境因素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八、观察伦理与合规性1. 在观察过程中,确保观察对象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2. 获取观察对象或监护人的同意,确保观察活动的合法性。

3. 观察员需遵循伦理规范,尊重观察对象,不得干预其正常生活。

九、预期成果1. 形成一份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观察报告。

2. 提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人认同的需求逐渐变得强烈,认同感的建立成为社会整体稳定和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也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初步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认同感建立起来,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对于初中生的那份亲社会行为表现进行的初步调查中,发现有78.2%的学生会参与到卫生劳动方面,如清扫教室、拾捡垃
圾等。

此外,还有70%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如公益义卖、义演等。

而在家庭服务方面,则有52.8%的学生
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从初步调查可以看出,初中生认同感的提高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参与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初中生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积极参与班级卫生等行为,来获得他人认同和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融入感。

采访了几位初中生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参与到各种协助他人的行动中,是因为他们非常享受被他人所赞许的感受,被认可的感觉对于他们的精神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虽然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增强,但在实践中,还是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壁垒。

例如,有一些学生会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而一些家庭条件特殊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生活经济负担重,而无法主动参与到亲社会的行动中去。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认同感建立与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参与是息息相关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必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亲社会的环境,为初中生认同感的建立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亲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初中

亲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初中

亲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初中
在初中时,我们积极参加了许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活动。

其中一
项活动是为社区里的老人们提供帮助和陪伴。

我们组织了一次“关爱
老人”活动,和老人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活动当天,我们提前联系了社区中心,确认了老人们的时间和地点。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如水果、花朵和贺卡,用来表达我们对老人们的关心和祝福。

到达社区中心后,我们迎接了许多期待已久的老人们。

我们亲切
地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走动和坐下。

我们还为他们倒茶、切水果,
展示了我们的细心和关怀。

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一些老人
需要帮助购买日常用品,我们主动表示愿意去超市为他们购买。

还有
一些老人感到孤独,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社区中心的活动,结交更多的
朋友。

为了丰富活动的内容,我们准备了一场小型的文艺表演。

我们精
心排练了一些歌曲和舞蹈,为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活动结束时,我们送给每位老人一个精心制作的贺卡,并亲自为
他们送行。

虽然活动时间不长,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关爱和陪伴给了老
人们安慰和温暖,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通过这次亲社会行为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还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未来,我们会继续参与更多
的亲社会行为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
[ 3] [ 2]
参照李丹的研
, 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 , 自编涉及帮助、

利他、调节、公正、控制、包容、分享等初中生认同 的亲社会行为的故事。故事共 10 个, 其中利他、包 容、分享故事各两个 , 其余故事各一个。每个故事后 面列出四种想法 : 无私利他取向、规则为中 心的取 向、移情取向和利己取向 , 分别用 4 、3 、2 、 1 代表 四种选择, 要求被试选出最同意的想法。在所有 10 个故事的取向中 5 个或 5个以上取向是一致的 , 则某 人最终的价值取向便是这一种 ; 相同取向总和均未超 过 5 个 , 则该被试的价值取向为难以判断。本研究对 初测所得有效问卷进行情境故事及其与价值取向之间 的相关分析表明 , 10 个故事及其与最终取向之间存 在不同程度相关 ( 0 499- 0 049 , P < 0 05) , 说明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正式使用前在某校初二 年级中抽一个班作了预测 , 得到内部一致性 a 系数为 0 7812 。 1 2 3 自编亲社会行为自我评定量表
[ 6]
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 , 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 着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价值取向可预期产生不同的亲 [ 4] 社会行 为 。本 研究 设想 , 通过 一定 的干 预训 练, 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而促进学生的亲社 会行为的养成, 一方面可以通过教授亲社会技能而有 效地提升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并在这一过程中达 到塑造学生亲社会价值观的目的。 班级作为初中生最为密切的学校生态系统单位, 其间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因素必然会对学生的成 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要通过 班级变量才能发挥作用。班主任管理工作由于其介入 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的程度, 可以成为培养学生 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班级管理为途径并 借助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干预措施 , 探索培养初中 生亲社会行为的学校教育方法 , 以服务于为青少年亲 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 , 同时为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 工作探索一个新的突破口。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在某中等城市一所初中学校初二年级四个教学班 中 , 选取其中两 个重点班 ( 1 班和 2 班 ) 为试 验对 象。两班成绩均衡,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备不同, 并 分别处于教学楼不同层次。使用江光荣 的 %我的班 级 & 问卷 对两个班的班级环 境进行测验 , 1 班 66 人 , 回收有效问卷 61 份, 2 班 65 人, 回收有效问卷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

Esn eg I7 ) i b r(9 9 认为亲 社会行 为可囊括任 何有助 于社会 、 e 有助 于 的亲社会 行为产生 重要的影响 , 因此家庭成 员也要发挥好 榜样示
他人 的行 为, 不管行 为者 的动机如 何, 自 做 出的行为 。 是 愿
中国人 对亲社 会行 为的理解 则与 国外有 所不 同。寇或 认为
众 儿童的亲社 会行为 书 中亲社会行 为( rse l e a i ) 指对他人和 社会有利 的行 的还 没进行过 相关 的研究 , 多学者 对幼儿 、 poo i h v r是 ab o
为, 如帮助 、 谦让 、 合作 、 与人共享 、 利他主 义等行 为。 Musn和 se
的朋友研 究中得 出的结论 : 家长 甚至是 家庭 成员的行 为会对个体
的学者提 出的 , 但还没进 行更进 一步 的深入研 究和探讨 。因此 ,
果 都是 “ 的 , 歪” 也就是理 论上 的利他行 为, 实是属 于亲社会 行 通过 设置一 定情境 , 立一 定的亲社 会行为 榜样 , 其 树 使进 行模 仿和 为 当中助 人行 为的概 念。 时蓉华认 为只要 是客观 上有利 于他 人 学 习, 将对初 中生的亲社会 行为具有 明显的促进作 用和导向作 这 或整 个社 会的行 为都 可 以称之 为亲社 会 行为。俞 国 良认 为符 合 用 。 社会 期望 并对行 为者本身 并无明 显好处 , 行为者却 自 自愿给 而 觉 行为 的受体带 来利益 的一类 行为 。 三、 移情 训练策 略研 究综 述 霍 尔曼指 出移情 是诸如助 人 、 慰 、 抚 关心 、 合作 、 分享等 亲社
因此 可 以认 为亲社会 行为 是个体在 共 同的社会 生活 中表现 会行为 的动机基 础 。它 激发 、 促进 人们 的亲社会 行为, 是青 少年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我们将首先界定亲子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亲子依恋如何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并识别其中可能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进一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亲子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也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和关系质量,它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研究中,亲子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亲子依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是指初中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是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关于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即亲子依恋质量越高,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越积极。

这一关系的存在,为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促进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仅仅了解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是不够的。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这一关系。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假设某些心理过程或社会因素可能在亲子依恋和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或调节的作用。

例如,个体的自尊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社会认知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变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其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在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亲社会行为是学生个体进行社会化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对学生自我成长有促进作用,也对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有推动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和重视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关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公共活动,有效为社会服务。

对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引导和培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所以,亲社会行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中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和意义亲社会是社会心理学范畴,要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符合,与反社会相对,与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相对。

所以,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和社会期望及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行为,包括相互帮助、分享交流、合作共进、谦让多礼等各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很多表现形式,结合心理学家的分析和研究,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调节、帮助、分享、利他、礼貌、包容、公正、控制等八种类型行为。

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社会中逐步形成的。

如今的初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教育教学中会发现这些学生因为父母、长辈过分关爱和呵护,做事和思考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他人和社会考虑很少。

同时学校和家长因应试教育影响而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以成绩对学生进行衡量,进而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也就更不重视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属于道德行为,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其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社会观,以及能形成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也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有效教育和培养,亲社会行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教育的内容,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实施教育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重要标志之一
[ 1]
负担 5 个维度, 从 ∋ 完全不符合 ( 到 ∋ 完全符合 ( 5 点计分 ( 1 - 5) 。各维度的 a 系数在 0 79- 0 93 之 间 , 以班级为分析单位时则在 0 92- 0 98 之间。正 式使用前在某校初二年级中抽一个班作了预测 , 得到 内部一致性 a 系数为 0 83 。 1 2 2 自编亲社会价值取向量表 究方法
[ 4]
。已有研究表 明, 亲社会 行为具
有极大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学习经验, 尤其是通过 社会化经验来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完全可能 的 。价值取向是个体在社会化 过程中, 价 值观与 一定的客观生活条件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它具有动力性特征 , 一经 形成便引导人们按一定的方向有选择地
第 9期
669
学校心理卫生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
左宏梅 ∀摘 韦小满 ! 要 # 目的 : 探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内容及方法。 方 法 : 用自编 量表对实验 班和控制班 的亲
社会价值取向和亲社会行为进行前测 , 以班级管理为途径 , 通过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干预形式 , 借 助榜 样示范、移情训练、价值澄清、行为训练等具体方法 , 对实验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训练 , 对控 制班 学生不施加任何专门的干预。三个月后用自编量表对两班进行实验后测。 结果 : 干预前实验班学生的价 值取 向在三种类别上的人数分布与控制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 P = 0 005 ), 表现为 利他取向者 少于控制 班 , 而难 以判断者多于控制班 , 但干预后两班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 干 预后实验 班组内 价值取 向人数 分布亦 发生 显著变化 ( P = 0 027 ), 表 现为利 他取 向者人 数增 加 , 难以 判断者 人数 减少 , 而 控制 班前后 测差 异不显 著 (P > 0 05); 干预前实验班学生 的亲社会行为总分及调节、利他、习俗、公正和 控制维度得 分均低于控 制班 学生 ( 如 , 总 分 : 28 8 ∃ 6 5 /34 5 ∃ 6 3, P ﹤ 0 001 ), 干预 后实 验班 的分享 得分 高于控 制班 ( 4 7 ∃ 1 0 / 4 1 ∃ 1 4, P = 0 005) ; 实验班除公正外 , 其余得分 均是干 预后高于 干预前 ( 如 , 总分 : 会行为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干预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关键词 # 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价值取向 ; 干预训练 ; 初中生 文章编号 : 1000- 6729 ( 2008) 009- 0669- 06 35 6 ∃ 5 5 / 28 8 ∃ 6 5, P ﹤ 0 001 ), 而控制班干预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 P > 0 05) 。结论 : 以班级为 单位对初中生的亲社
中图分类号 : B844 2、 C913 5 文献 标识码 : A
Th e Interven tion E xper i m en ts on the Prosocial B ehaviors of Jun ior M idd le School Studen ts ZUO H ong M e 1 i , W EI X iao M an2 1 Changzhi Q inghua M iddle Schoo l, Shanx i 046012 2 Schoo l of Educa tion , Be ijing N or m a lU niversity , Be ijing 100875 ∀Ab stract# O b jective : T o d iscuss the interven ing contents and m ethods of prosoc ia l behav iors o f junior m iddle schoo l students M ethods : B efore the exper i m ent , the prosoc ial values o rienta tion and behav io rs o f the students in ex per i m enta l c lass and contro l c lass we re tested by a self m ade scale and the results we re reco rded Dur ing the experi m ent the prosoc ial behav io rs o f the students in expe ri m en tal c lass w ere intervened in the way of c lass m anag e m ent , such as psy cholog ica l courses and c lassm eetings , and the specific m ethods included m ode l learn ing , e m pathy tra in ing , value clar ification, behav ior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contro l c lass w ere no t intervened a t a ll A fter three m onths the prosoc ial va lue o rienta tion and behav ior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w o classes were tested aga in by a se lf m ade sca le Re su lts : Be fo re intervention, the pro soc ia l va lue or ientation of students in experi m ent class w as significant d ifferent fro m that in contro l c lass in three categor ies ( P = 0 005) Exper i m enta l c lass had fe w er students in the a ltruism oriented and m ore students in the hard to judge A fter interven tion , the sign ificant changes in each category cou ld be found in exper i m enta l class ( P = 0 027) w ith increased num be r o f studen ts in " a ltru ism or iented" and decreased num ber o f student in " hard to judge", w hereas there w as no sign ifican t chang e in contro l c lass ( P > 0 05) Be fo re the experi m ent , students in exper i m enta l class go t lower to tal scores ( 28 8 ∃ 6 5 /34 5 ∃ 6 3, P ﹤ 0 001) in prosoc ia l behav ior test and lo w er scores in sub ite m s o f adaptation, altruism, custom, justice and contro , l compared to control class A 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har ing of expe ri m en tal c las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 lass ( 4 7 ∃ 1 0 /4 1 ∃ 1 4, P = 0 005) ( P > 0 05) In exper i m enta l class , students got h igher sco res in all ite m s ( tota l sco res : 35 6 ∃ 5 5 /28 8 ∃ 6 5, P ﹤ 0 001) except justice after intervention In contro l class there w as no sign ificant change afte r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 Co m prehensiv e and positive inte rvention on pro socia l behav io rs of junior m iddle schoo l students m ay be feasib le and e ffective
[ 3] [ 2]
参照李丹的研
, 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 , 自编涉及帮助、

利他、调节、公正、控制、包容、分享等初中生认同 的亲社会行为的故事。故事共 10 个, 其中利他、包 容、分享故事各两个 , 其余故事各一个。每个故事后 面列出四种想法 : 无私利他取向、规则为中 心的取 向、移情取向和利己取向 , 分别用 4 、3 、2 、 1 代表 四种选择, 要求被试选出最同意的想法。在所有 10 个故事的取向中 5 个或 5个以上取向是一致的 , 则某 人最终的价值取向便是这一种 ; 相同取向总和均未超 过 5 个 , 则该被试的价值取向为难以判断。本研究对 初测所得有效问卷进行情境故事及其与价值取向之间 的相关分析表明 , 10 个故事及其与最终取向之间存 在不同程度相关 ( 0 499- 0 049 , P < 0 05) , 说明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正式使用前在某校初二 年级中抽一个班作了预测 , 得到内部一致性 a 系数为 0 7812 。 1 2 3 自编亲社会行为自我评定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