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表)

合集下载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案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案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设计【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设计课程标准1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一教与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总结谦让的重要性、做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分析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标画并背诵此要点。

2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总结分享的含义、做法;帮助他人的做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做的。

3学生认真分析提供的情境,总结我为社会做贡献的做法。

通过阅读记住这个知识点。

4 学生通过练习思考总结如何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对此知识点加以背诵。

二教与学重点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三教与学难点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与学过程课堂序曲:时政播报学生对搜集的时政大事进行播报,并对此时政大事谈出个人看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生思考并回答:上面两幅图分别体现了什么美德?老师: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所需的营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所应当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那我们究竟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学生先读课本正文部分,解决三个问题:本节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标画答案。

说出自己感觉困难的是哪些?困难在哪里?看完后尝试填写网络填空。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以下情境材料的设计以“初二一班发生的故事”展开。

学习任务一【谦让的作用、做法】情境(一)“三好学生”风波期末考试完后,班里要评选3名三好学生,经同学们投票选举张丽、赵祥、李梦雯、张菲菲同时当选。

但让人郁闷的是张丽和李梦雯的票数一样,并列第三名,必须得有一个退出,面对这种窘境他们该怎么办呢?思考:1预测可能的后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教案设计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教案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理性对待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当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通过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的思路进行探究,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热情高涨。除了课本安排的亲社会行为,像合作、同情、安慰等也是基本的亲社会行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也做出了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便于学生养成很好的亲社会的习惯。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思想品德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搜集相关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例
二、帮助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体验助人的快乐
二、教学课题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初步感悟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环节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
(二)、课内探究:
探究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一、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意义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 让学生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内容: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学生能够理解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为了维护他人利益,满足他人需要,而做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2.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学生能够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亲社会行为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意义。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有关亲社会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4.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亲社会行为。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2. 学生能够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七、教学资源:1. 亲社会行为的案例。

2.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亲社会行为。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的亲社会行为知识。

2. 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至少表现出一项亲社会行为。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际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实践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良好习惯。

八、教学内容:1. 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学生能够列举出亲社会行为的各种表现,如帮助他人、分享、合作等。

八年级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课题:《养成亲社会行为》科目:思想品德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提供者:魏海丽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二个项目。

热爱集体,亲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是本单元的教育主题。

而本课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能力目标: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会谦让、分享、助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课前我们队学生进行了亲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受到长辈的过分保护,社会教育极度匮乏,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严重缺陷。

但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尤为重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再采用了猜词游戏、课堂辩论、情景再现、参与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再加上“六环节”导学案。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主要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为社会做贡献教学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教师点拨: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教学设计1: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1: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2.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学会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教学难点:感悟谦让、分享、助人教学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爱心感悟:出示四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行为?教师总结:图片中的行为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关系,他们做出的行为都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

(出示学习目标)环节二:活动引领,合作探究板块一:感悟谦让、分享、助人活动一:畅所欲言提出问题:谈谈你所了解的关于谦让的典故或者名句总结:谦让突出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方便留给别人。

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宽容。

活动二:讨论交流提出问题:1.自己有过与他人分享的经历吗?2.你在与人分享时的感受如何?收获到了什么?总结: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你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欢乐;会得到信任和友情;会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有新的提高和收获。

活动三:合作探究提出问题:郭明义真的是“郭傻子”吗,为什么?总结:助人是愉快的,当看到自己的努力消除了他人的痛苦时我们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

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收获的是双份快乐。

板块二:我为社会做贡献活动八:谈一谈提出问题:谈一谈你所知道的社会公益活动总结:示意几组图片作为例子活动九:考一考,议一议(1) 我们国家今年发生过哪些大事?(2) 威海创文明城,你认为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总结:1.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2.还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寄语:我为社会做贡献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环节三:拓展运用,总结提升播放《爱的奉献》总结:我们的社会的和谐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就像歌曲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案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案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能力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明确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教学重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分析】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从两个层次展开说明,第一层次从谦让、分享和助人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层次从我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上来。

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帮助学生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被社会接纳,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因而成为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重点。

在本课、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

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做问卷调查。

收集事例,介绍事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讲授法教学。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播放20XX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

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

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深入情境,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学生介绍事迹)1、身边的老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等亲社会行为。

3.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例子2.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3. 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4. 亲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主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

3. 实践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实际操作,培养亲社会行为。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亲社会行为定义、例子、重要性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实践演练环节。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亲社会行为的经历?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教师总结并引入亲社会行为的主题。

二、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例子(10分钟)1. 教师讲解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即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2. 举例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如帮助他人、分享物品、关心他人等。

3.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例子。

三、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10分钟)1. 教师介绍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如培养同理心、鼓励合作与分享、培养责任感等。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课程标准】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能力:养成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学会谦让、分享、助人,懂得要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难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教学方法】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新闻案例分析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我国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资料。

2、教师准备: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

【教学过程】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思考、回答:视频中哪些人物的哪些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司机:乘客:这些人物美不美? 这些美丽行为拥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有利于()()的二、【图片赏析】交流搜集的最美人物事迹。

请欣赏下列图片迅速抢答他们拥有那些美丽的行为?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板块一:学会谦让、分享、助人(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77页)(1)意义:谦让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形成和谐的_________、文明的________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2)要求:谦让要求人们谦逊礼让。

①要做到_________、礼貌待人,不惟我独尊、盛气凌人。

②突出地表现为在__________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

③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___________。

(1)含义:分享就是把自己_______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把“我的”当成“我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点拨: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学生听音乐、看图片。

谈谈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
点?最后总结亲社会行为
的含义。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
事实,帮助学生感受亲
社会行为的特点,引导
学生体会亲社会行为
的共同特点,并导入新
课。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教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适当进行指导。

学生认真自学,独立
思考问题,将答案在课本
上标出,疑问用问号标出。

让学生学会学习,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三)智慧碰撞解决疑问:
教师提出要求:通过自学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自学中,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小组为单位合作学
习,组内交流你的收获,
共同解决你的疑问。

小组
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
决。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
识,学会合作学习,提
升与人合作能力及解
决问题能力。

(四)合作探究精心点拨:
1、活动一:猜词游戏学会谦让
教师依次展示三张幻灯: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猜猜看—这是什么地方?猜猜看—这是什么行为?引导学生进行猜词游戏。

教师提问:猜词游戏中所提到的内容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2、活动二:唇枪舌战学会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激烈的辩论中,我们知道分享对个人、对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3、活动三:情境再现学会助人
1、学生进行猜词游戏
后,在老师引导下知道在
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谦让,
并谈谈谦让的意义及主要
表现。

2、学生课前搜集有
关资料并分组,以“分享
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主题
进行课堂辩论。

3、学生思考后回答:
1、设计猜词游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古今
事例结合,让学生体会
到谦让的意义,并从中
体会谦让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谦
让。

2、展开课堂辩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让他们明白
分享对个人和社会的
发展都非常重要。

3、设计不同的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帮助他人。

4、活动四:参与比赛贡献社会
教师展示:“最美妈妈”吴菊萍;“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女孩”何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图片。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
样去帮助他人。

4、学生结合实际谈
谈:自己奉献社会的具体
表现。

明确奉献具有不同
的表现和层次,舍己为人
是奉献,大公无私是奉献,
做好分内的事也是奉献。

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的助人技能。

4、让学生学习典
型人物,并结合自身实
际谈谈怎样为社会做
贡献,目的在于让学生
明白,要从小树立为社
会做贡献的志向,积极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
心社会发展,把服务社
会、奉献社会落实到具
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
的人。

(五)收获平台困惑反思:
教师多媒体展示: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启迪?
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
自己的收获。

激发学生思考,提
升总结能力。

(六)归纳小结提升认知:
多媒体展示知识树:教师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总
结。

构建知识树,简单
明了,即巩固了知识又
点明了主题。

(七)达标测评显我身手:
测试题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疑问。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
测试题,并对自己及他人
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互
相解决疑难。

把课堂延伸到生
活,理论联系实际,即
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
实践性,又是思想品德
课的落脚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目光鼓励、口头表扬等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要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

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化发展。

2、终结性评价。

通过达标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