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C4分析
组织行为学复习(考试)专用试题

1.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_________。
2.由于知觉含有一定的意义,使知觉带有_________,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的行为.3.气质类型是有_________的基本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4.信息沟通的传达工具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_________和行为.5.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冲突的来源.一些人的_________或者知觉方式可能导致与他人的冲突。
6。
在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图中,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_________ 的关心程度。
7。
利克特经过长期研究, 1961 年将企业管理的领导方式归结为四种体制,其中他认为理想体系的体制是_________。
8.决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_________的活动.9.决策的_________,科学化和群体化,是提高领导决策水平的必由之路.10.期望理论有时亦被称为"VIE 理论".其中 V 是指_________。
11.组织体制普通有首长制,委员会制,_________和职能制,集权制和分权制等形式.12.霍莱特认为,所谓相适应的环境,也就是能适应个人的_________而又能取得事业成功的工作环境。
13。
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的基本内容有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协同性,________和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14.组织文化理论的运用标志着_________将真正成为一门软硬兼备的艺术。
1。
据统计,在全盘自动化的条件下,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比重为 ( )A.90:10B.60:40C.40:60D。
10:902.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
社会学B。
人类学C。
心理学D。
伦理学3.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属于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取得效果较好的是 ( )A.实验法B。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

组织⾏为学(⾃⼰整理知识点)第⼀章:何为组织⾏为学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为,如:员⼯⽇常⼯作,⼈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本⾝③研究群体和组织⾏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经历,直觉,权威,科学2.多学科性:⼼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为社会学:研究⼈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个领域是变⾰⼈类学:⼈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化环境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为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研究⼈格,能⼒,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为产⽣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是组织⽬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作单元。
③组织层⾯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作专业化与⽣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法”)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量的员⼯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③⾏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际关系运动)麦格雷⼽XY理论X理论:⼈性假设⼤多数⼈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作。
⼤多数⼈没有雄⼼壮志,宁愿接受别⼈领导,不愿负责任。
⼤多数⼈的个⼈⽬标与组织⽬标是⽭盾的。
⼤多数⼈缺乏理智,不能克制⾃⼰,容易受⼈影响。
⼤多数⼈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的事去做。
Y理论:⼀般⼈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作就会像娱乐、休息⼀样⾃然。
⼈们是能够⾃我管理、⾃我控制的。
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标并不⽭盾,条件适当,⼈们会将个⼈⽬标和组织⽬标统⼀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们会主动承担责任,⼒求有所成就。
⼤多数⼈都具有⾼度的想象⼒、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为学:内⼼,个体,⼈际五核⼼:⾃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5.组织⾏为学与管理: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有效协调与配置,从⽽促进组织⽬标实现。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研究组织行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由人构成,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
为了完成目标,组织中的活动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分工和协作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的成员也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即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2)组织和环境①组织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构成组织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科技、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
②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a.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
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b.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换实现。
c.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才能获得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四种模型

明确最高管理层的管理模型十分重要,因为总裁头脑中的潜在模型往往渗透于整个企业。
因此,组织行为学模型具有高度重要性。
组织几乎完全由一位总裁控制的例子很多,比如百事可乐(Pepsi Co)的总裁罗杰·恩里科(Roger Enrico)和康柏电脑(Compaq Computer)的总裁埃克哈德·普法伊弗6(Eckhard Pfeiffer)。
在本章中我们要着重介绍如下四个组织行为模型(理论范式):独裁模型、看护模型、支持模型和社团模型(更早的理论,例如封建模型和奴隶模型等,此处不再赘述)。
图2.5 是对这四种模型的概括。
按照所介绍的顺序,这四个模型大致反映了过去100 年甚至更长时期中管理实践的历史进化。
但是,虽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某一种模型倾向于占主导地位,其他模型也同时被某些组织所采纳。
正象组织之间有很大不同一样,一个组织中各部门、各分支的管理者。
图2.5 组织行为的四个模型资料来源:最早发表这四个模型的是:KeiZB Davis ,Human Relations at Work:ZBe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d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7,p.480。
也会有所不同。
生产部门可能采纳看护模型,而在研发部门采用的是支持模型。
当然,各个管理者因其个人的偏好或种自部门的条件不同,所从事的实践可能会不同于组织中的一般模型。
因此,没有哪一种组织行为学模型能足以描述一个组织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认同某一种模型有助于将一种组织生存方式与其他的方式区别开来。
一个管理者对组织行为模型的选择决定于许多因素。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管理者的主导哲学、理想、使命和目标都会影响他们的组织行为模型(并被其所影响)。
此外,环境条件有助于确定哪种模型最为有效。
例如,某些企业现时动荡的局面需要迅速的决策和灵活性,便可能驱使企业采取更为社团化的模型。
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知觉分析

内因——承担责任;外因——不承担责任
判断行为是内因还是外因,主要取决于
区别性(distinctive),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
做出相同的反应。
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
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
执
行
有限理性
大多数决策主要是一个判断的过程,而不 是一个通过规范的模型进行界定的过程。 抽取问题的重要特点 标准不够详尽 有限的备选方案:隐含偏好 以熟悉和习惯的方式考察备选方案 第一个“足够好”的方案
聘用面试:克服知觉偏差 绩效评估:克服知觉偏差,正确的归因 领导:第一印象管理 激励:知觉定势——自我实现预言 日常管理:公平感知
人际知觉
•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 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和 礼节等进行感知。
影响人际知觉形成的因素
• •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 社会或组织中的地位、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 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
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观察
解释
归因
高 内部
外部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一贯性
低
高
个体行为 一致性 低 高 区别性 低
韦纳(B.Weiner):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 1972年 内部:能力、努力 外部:任务难度、运气 稳定: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管理学专业四川省考研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与案例解析

管理学专业四川省考研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与案例解析一、组织行为学简介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等。
它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组织中的个体,提升整体绩效。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进行解析。
二、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1. 工作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外在动机源于工资奖励等外部因素。
2. 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工作所抱持的情感态度,可通过福利、工作内容等方面来提升。
3. 职业倦怠:由长期处于重复、单调的工作环境中引起,可通过轮岗、培训等方式缓解。
4. 组织公民行为:指员工为组织利益主动做出的行为,如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等。
5. 决策行为:包括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前者注重分析和思考,后者注重行动和执行。
三、组织结构与设计1. 组织结构类型:可以分为职能型、分工型、部门型等,不同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和管理目标。
2. 组织设计原则:包括分工与协作、权责清晰、信息流通等,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响应能力。
3.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4. 组织变革:指组织结构和流程的重大调整,需要合理的变革策略和沟通机制。
四、人际关系与沟通1. 团队建设:包括形成阶段、归属感建立和维持等,通过培养团队凝聚力和相互信任,提升团队绩效。
2. 冲突管理:冲突不可避免,可以通过合作解决、妥协等方式产生“双赢”效果。
3. 领导与权力:有效的领导需要具备魅力、权力和说服力,能够有效激励员工并实现组织目标。
4. 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反馈等,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组织内部信息流动的效率。
五、案例解析以某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为案例进行解析。
该公司决定改变原有的职能型结构为分工型结构,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决策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适应性:员工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组织结构,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需要考虑员工的态度和能力。
组织行为学自考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考重点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员工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自考中,组织行为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需要对该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组织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学科,它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享的、稳定的、隐性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念体系。
它对组织的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渠道。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4.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内部调整和改革。
组织变革需要合理的管理和领导,以确保员工能够积极适应变革并提高绩效。
二、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1. 个人特征:员工的个人特征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它们对员工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组织环境:组织环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它们会直接影响员工行为和员工满意度。
3.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各种激励手段,包括薪酬、晋升、培训等。
员工对激励机制的反应将决定他们的行为和绩效。
三、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1.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绩效。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领导者和建立有效的领导力开发计划来提升组织绩效。
2.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解决冲突的方法来实现团队建设。
3.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实践应用,它涉及员工绩效的评估、反馈和奖励。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组织行为学L4-PERSONALITY,EMOTION_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方雯
8
孤独 迟钝 情绪激动 顺从 严肃 敷衍了事 胆怯 理智 信赖 现实 直率 自信 保守 合群 不拘小节 心平气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方雯
外向 聪慧 情绪稳定 支配 乐天 谨慎负责 冒险 敏感 怀疑 幻想 世故 忧虑 激进 自立 自律严谨 紧张困扰
9
1.2.7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方雯
11
• Thinking vs. Feeling — Thinking types use reason and logic to handle problems; — Feeling types rely on their personal values and emotions. • Perceiving vs. Judging — Perceiving types are flexible and spontaneous ; — Judging types want control and prefer their world to be ordered and structure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方雯
6
1.2.5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 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 差异; 低自我监控者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他们倾向于 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和态度。
这种人常处于焦虑状态,其个性的主要成分是强烈进取,容易 激起敌对情绪,有紧迫感,力求取得成功。 1. 2. 3. 4. 5. A型人格表现为: 运动、走路和吃饭时通常节奏很快; 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 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无法打发休闲时光; 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情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三、气质差异与管理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的人 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2.气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二)气质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与工作的匹配 2.组织结构内的气质互补 3.气质特征与思想工作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他根据 人体内四种体液哪一种占优势,把气质 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 质、抑郁质。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胆汁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快、 情绪兴奋性高而不均衡;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是精力 旺盛、动作敏捷、热情直率、易于冲动,心境变化激 烈,难以克制自己,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 多血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 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有较大的可塑性,心理活 动倾向于外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精力充沛、活泼好 动、善于交际,给人一种亲切感,但失于轻浮,热衷 于表现自己,难有深交;机智灵活,工作效率高,但 持久性稍差;兴趣爱好广泛,但容易转移。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主要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特点。 1.感知方面。有人主动观察,仔细、精 确、独立判断;有人被动感知,粗糙、 模糊,易受人暗示等。 2.记忆方面。有人善于形象记忆,有人 善于抽象记忆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1.兴奋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有机 体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是一种容易 兴奋、不受约束的类型。 2.活泼型(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 有机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较强, 并且二者容易转化。以反应灵敏、活泼、 能很快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为特征。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3.持久性特征。表现为情绪对人的身心和生 活活动影响的持久程度。如:有的人情绪活动 持续的时间长,早上生了气,晚上还拉着脸; 有的人情绪活动时间短,刚才还在生气,一会 儿就变得谈笑风生。 4.主导心境特征。表现为不同的主导心境在 一个人身上的稳定程度。由于情绪活动的持续 影响,常常使人们形成某种心境。如:有人整 天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是快乐的心境;有 人整天心烦意乱,犹豫不安,这是忧伤的心境。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粘液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而稳定, 有明显的内倾性。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情绪稳定、心境平静、不 易波动;情感含蓄不外露,发生较缓慢,但一旦形成则较为稳固 深刻;安静稳重,不善交际;灵活性较低,动作缓慢;工作踏踏 实实,任劳任怨,但易因循守旧,创新精神差;注意和兴趣持久 而难以转移。 抑郁质的特点是: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速度缓慢而不灵活, 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具有极鲜明的内倾性。日常生活中表现为 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但很少外露;不善交际, 不善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比较孤僻,易受伤害;行动迟缓,动 作刻板,处事小心谨慎;思考问题往往比较全面、深刻、细致, 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一)选人、用人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 理性 (二)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三)培养个体良好性格,促进个性的 自我完善 (四)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运用不同的 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3
能力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 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 践活动的本领。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二)血液说 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相对应于 血型,也有四种气质类型。 A型: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依赖 性强、 B型: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欢社交、 好管闲事。 AB型:A型与B型的混合型。 O型:意志坚强、好胜、霸道、有胆识、控制 欲强、不愿吃亏。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四、性格差异与管理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社 会本质的集中体现。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与气质 相比,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气质更多的反应个 体的自然属性,形成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气质无 好坏之分,无论哪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取得显著成 就。而性格则不同,性格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性 格的形成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可塑性也比气质 大,而且性格有好坏之分,对事业有显著影响。性格 贯穿于人的全部行为之中,既表现出一个人对人、对 事、对己的态度,又反映着他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直 接影响着人际关系、活动效果,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3
能力
(三)知识和技能 知识是人脑中的经验系统,它是以思想 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具体动 作的操作技术,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 人所掌握。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3
能力
(四)社会实践 在人的能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 素是社会实践,能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 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3.是否能在紧张和困难状态下镇定自如, 不屈不挠。如:是勇敢大胆,还是畏缩 胆怯;是沉着冷静,还是惊慌失措;是 机智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 4.是否能坚持长期性的工作。如:是持 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是坚定不移, 还是摇摆不定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1.强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 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 有的人情绪强烈、稍加刺激便难以控制;有的 则情绪微弱,即使较大的刺激也难以产生情绪 反应。 2.稳定特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 动的程度。如:有的人喜怒哀乐变化无常,情 绪波动大;有的人则情绪深沉、稳定、情绪波 动小。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三)机能类型说 机能类型说是根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 者各自在性格结构中所占优势的不同来 确定性格类型的学说。它是由英国心理 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提出来的。 由于这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何种心理机 制能占优势,所以被称为机能类型学说。 机能类型学说主要把人分为以下类型: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二、性格的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根据人们对现实事物的不同 态度所作的划分,主要可分为: 1.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所构成的性 格特征。如:是热情、正直、善良、同情,还 是冷淡、虚伪、狡诈、无情等。 2.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所构成的性 格特征。如:是勤奋、认真、责任心强,还是 懒惰、马虎、不负责任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3
能力
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 理的特征,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神经系统等。这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 不具备基本的素质前提,就失去了能力 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3
能力
(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性条件。社 会环境作为外在条件,能刺激和推动、压抑和 扼杀能力的发展。教育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它不仅使儿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而 且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儿童心理能力 的发展,这种心理能力成为他们长大成人、在 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施展才能的基础。
组
织行为学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学习目的:
掌握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 素 了解人格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明确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及其在管理中的 应用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体 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积极性和选 择性的诱因系统,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 趣、态度和价值观等。 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心理活动特点,它主 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来支配 自己的行动。 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谈举止受情绪所左 右,处理问题喜欢感情用事。 意志型:有明确的活动目的,行动坚定,具有 主动性、积极型和持续性。 除了上述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介于三种类型之 间的中间型,如情绪——理智型,意志——理 智型等。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1 气质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 解释气质。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 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巴甫洛夫根据这三种特征的不同组合,将气质 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 型和抑制型,
4.1 气质
3.安静型(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有 机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较强,但二者不 易转化。以较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易改造, 坚忍而行动迟缓为特征。 4.抑制型(弱型)。有机体的兴奋过程和抑 制过程都很弱,条件反射形成很慢。以在困难 工作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容易受破坏而产 生神经症为特征。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精神面貌 .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习惯的 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 特征,即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 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 个体心理特征
4.2
性格
1.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较稳定的态 度和行为方式 2.性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在个体心理 特征中起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