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天然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药理研究以及合成改造等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方法揭示中药的化学基础和药效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将对中药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中草药:指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的药材。
2.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杂环状结构,有碱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胺、喜马拉雅雪莲素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镇痛、抗菌、抗肿瘤等。
3. 醇类:指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山茱萸醇等。
醇类在中草药中常作为有效成分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4. 酚类:指含有苯环和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酚类有儿茶酚、三七酚等。
酚类化合物在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凝血、解热等。
5. 多糖类:指由多个糖基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多糖类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
6. 黄酮类:是指有苷基化黄酮骨架基础结构的化合物,如黄酮、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化学在现代中药研究及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中药化学还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手段,判断中药的真伪、鉴别掺加物以及规范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等都需要中药化学的支持。
中药化学技术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技术名词解释: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中药化学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4、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4)其他方法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溶剂分配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2)凝胶过滤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3.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乙酰解反应易难顺序:1→6﹥ 1→4﹥ 1→3 ﹥ 1→2糖和苷类的检识(1)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2)菲林反应Fehling: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银镜→还原糖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一、分类与结构: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最新考博-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就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应注意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学自身的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它既不同于一般含义的植物化学研究,也不同于现代药学中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尽管他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相近或相同之处。
因此,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要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尊重中医临床用药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进行。
我国天然中草药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不同的中药可能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并且,每种类型成分的数目往往也是相当多的,即使同一种中药,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的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成分。
有些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无效成分,如普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叶绿素等。
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而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入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他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此外,一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作用,但是,它们受采收、加工、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次生产物,或口服后经人体胃肠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病治病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为有效成分。
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等方面。
中药化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含量测定等。
其中,提取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的核心,常用的方法有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质谱分析等;含量测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中药化学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推动中药现代化、促进中药国际化、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药化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药化学介绍范文

中药化学介绍范文中药化学,又称药物化学,是指研究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药物中的作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化学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化学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药物化学反应以及药物合成等。
首先,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
中药化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将中草药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分离方法包括传统的溶剂提取、柱层析、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分离出的单独成分可以通过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结构鉴定。
其次,中药化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只有准确地确定了中草药中各种成分的结构,才能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
结构鉴定通常包括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通过比对已知化合物的谱图和数据库,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
此外,中药化学研究还涉及到药物化学反应和药物合成。
药物化学反应是指在有机合成领域中特定条件下,对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进行改变或转化的反应。
药物合成是指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出类似或类似于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化合物,以达到提取和利用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效果。
中药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中药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可以了解中草药中哪些成分具有药理作用,从而指导中草药的配伍和使用。
同时,通过药物化学反应和药物合成,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以提高药效或减少副作用。
总之,中药化学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化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也对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国际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二)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差异。
①结晶的条件结晶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溶剂。
③溶剂的选择b.高温对结晶物质溶解度大,低温溶解度小。
c.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待重结晶物质析出时,杂质仍留在母液中)或者很小(待重结晶物质溶解在溶剂里,过滤除去杂质)。
⑤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a.结晶形态与色泽:结晶均匀、一致。
b.熔点与熔距:熔点明确、熔距敏锐(1~2℃)c.色谱法:三种以上展开剂展开,呈单一斑点。
d.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极性差异分离①水提醇沉法:多糖、蛋白质等沉淀②醇提水沉法: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
(3)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①酸提取碱沉淀:生物碱提取分离。
②碱提取酸沉淀: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09:针对本讲义提问]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5)液-液分配柱色谱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氰基(-CN)与氨基(-NH)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石蜡油、RP-2、RP-8及RP-18[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理吸附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应用最广。
①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②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程度,与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有关。
(4)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分离的注意事项②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④酸性物质用硅胶,碱性物质用氧化铝;⑤TLC组分Rf达到0.2~0.3时溶剂可用于柱色谱。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14:针对本讲义提问](5)聚酰胺柱层析吸附原理:聚酰胺不溶于水及常用有机溶剂,对碱稳定,对酸(尤其无机酸)稳定性较差。
原理为“氢键吸附”。
吸附规律:A.酚羟基数目: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B.酚羟基位置: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15:针对本讲义提问]C.分子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D.洗脱溶剂的影响:水<甲醇<丙酮<稀氢氧化钠<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聚酰胺对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故特别适合于该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脱鞣处理。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16:针对本讲义提问](6)大孔吸附树脂法吸附原理: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利用分子筛原理分离物质,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大分子化合物被排阻在外部难以进入,因此大分子物质首先被洗出。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21:针对本讲义提问]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原理: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不同而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为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6.根据物质沸点进行分离利用混合组分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
四、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二)结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1.分子式确定(3)高分辨率质谱法(HR-MS)2.质谱(MS)测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推断结构信息。
3.红外光谱(IR)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可据此进行鉴别。
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真伪鉴别。
[ 讲义编号NODE70206400030100000126:针对本讲义提问]4.紫外光谱(UV)分子结构中具有共轭体系化合物才能在紫外光区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应用: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5.核磁共振(NMR)1H-NMR:提供不同氢原子情况。
主要为化学位移(δ),偶合常数(J)及质子数(积分面积)。
第03讲生物碱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第二节生物碱一、基本内容(一)定义: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生物碱的分布和存在多集中在某一器官。
生物碱在不同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其他尚有以生物碱苷及N-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三)生物碱的结构和分类1.吡啶类生物碱(1)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烟碱等(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莨菪烷莨菪碱3.异喹啉类生物碱②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乙素蝙蝠葛碱.(3)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多为季铵碱,如小檗碱(黄连)原小檗碱类:多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乙素(延胡索)(4)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罂粟)5.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如麻黄碱、秋水仙碱。
二、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一)性状少数呈液态(烟碱、槟榔碱、毒芹碱);少数液态及小分子生物碱有挥发性—麻黄碱、烟碱;个别生物碱有升华性——咖啡因。
少数有颜色(小檗碱、蛇根碱黄色,药根碱红色);有的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
多苦,少数辛辣味,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二)旋光性生物碱大多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性(旋光度受手性碳构型、测定溶液、PH、浓度等影响)。
生理活性:多数:L > d ——莨菪碱散瞳作用少数:d > L ——古柯碱局麻作用(三)溶解性1.生物碱(1)亲脂性生物碱尤其易溶于三氯甲烷中。
(2)亲水性生物碱季铵碱(小檗碱)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少数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3)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①两性生物碱含酚羟基(吗啡)或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前者溶于NaOH,后者溶于NaHCO3。
②内酯型(喜树碱)或内酰胺(苦参碱)生物碱:溶解性类似亲脂性生物碱,但强碱溶液中,内酯或内酰胺开环形成羧酸盐,酸化后环合析出。
2.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注意:某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
(四)碱性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接受质子而显碱性。
1.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碱性大小用pKa表示。
pKa越大,碱性越强。
2.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 >SP2 > SP(2)电性效应①诱导效应供电诱导效应(烷基):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
并非所有双键和羟基都使生物碱碱性减小,一些环叔胺碱的氮原子附近具有α、β-双键或α羟基,可使叔胺碱异构成季铵碱显强碱性。
有些生物碱的叔胺氮原子处于稠环的桥头,由于分子刚性结构不能发生转位变成季铵型,双键或者羟基只能起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减弱。
如阿马林、新士的宁碱性小于士的宁。
②共轭效应苯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形成极弱碱。
胍基型:胍基接受质子形成季铵离子,体系高度共振稳定,碱性增强。
(3)空间效应生物碱碱性降低。
(4)氢键效应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有羟基、羰基处于有利于成稳定分子内氢键,碱性增强。
(五)沉淀反应在酸水或稀醇中进行:碘化铋钾(橘红色沉淀)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碘-碘化钾(棕色沉淀)硅钨酸(灰白色或淡黄色沉淀)饱和苦味酸(中性条件下,黄色沉淀)雷氏铵盐与季铵碱生成红色沉淀注意:少数生物碱不与一般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如麻黄碱、吗啡、咖啡碱等。
而酸水提取液中常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鞣质等一些非生物碱类成分,它们也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作用产生沉淀。
(一)苦参1.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主要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中国药典》以其为指标成分。
此外还有羟基苦参碱、去氢苦参碱等,都属于双稠哌啶类生物碱,是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
(1)性状苦参碱有α- 、β- 、γ- ,δ-四种,除γ-苦参碱为液体其他均为结晶,常见α-苦参碱。
(2)碱性苦参类生物碱含两个氮原子,一个为叔胺氮,另一个为酰胺氮,几乎不显碱性。
叔胺氮处于骈合环之间,立体效应较小,所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较强。
(3)溶解性苦参碱可溶于水和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氧化苦参碱具配位键,亲水性更强,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可利用二者溶解性差异将其分离。
极性: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3.生物活性苦参总生物碱具有利尿消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苦参碱可导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产生倦怠、乏力等不良反应;苦参栓可致外阴过敏;苦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恶心、呕吐等。
(二)山豆根1.山豆根主要生物碱及化学结构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属于喹喏里西啶类。
《中国药典》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2.山豆根主要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山豆根有抗癌、抗溃疡、抗菌作用;此外,山豆根还有升高白细胞、抗心律失常、抗炎及保肝作用。
3.山豆根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剂量用药(大于10g)。
因此,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一般以3~6g为宜。
中毒成分可能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以及槐果碱。
(三)麻黄1.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麻黄所含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中国药典》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为指标成分进行测定。
此外还含有少量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
麻黄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均在侧链上,为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属仲胺衍生物,互为立体异构体。
2.理化性质(1)性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为无色结晶,有旋光性和挥发性。
(2)碱性氮原子在侧链上,碱性较强(有机胺类)。
伪麻黄碱的共轭酸形成分子内氢键稳定性大于麻黄碱,所以伪麻黄碱的碱性(pKa9.74)稍强于麻黄碱(pKa9.58)。
(3)溶解性游离麻黄生物碱可溶于水,伪麻黄碱在水中溶解度较麻黄碱小;二者也可溶于三氯甲烷。
草酸麻黄碱难溶于水,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
3.鉴别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不能和多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
(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4.生物活性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兴奋大脑和呼吸,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伪麻黄碱有升压、利尿作用;甲基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5.应用注意用量过大可引起头痛、心悸、大汗不止、体温及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及排尿困难,心肌梗死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