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对一道高考模拟题的看法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01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审题指导】这道题目需要学会由实转虚的思维模式,并且要根据“本色”的内涵及作用,把“底色”的所指具体下来。
明确所指之后,就可以以递进的方式构思文章了。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同样,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绘事后素”:“先有……才能”油画:……会影响……人生:底色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底色与……”的关系论述中,要对“底色的作用”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分析。
不要用并列式结构,写出多个底色。
一篇文章中中心一定要明确,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底色应该是唯一的,或者说是多人生发展最为重要的。
【优秀范文】谈底色(一类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溪水之所以清澈见底,离不开源头澄澈的活水。
这就好比绘画作品成功与否,离不开先上的一层底色。
底色,是画之源,更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国家前进的根本。
孔子所言“绘事后素”,人亦如此。
只有选对了正确的人格底色,人生的画卷才会绚烂多彩。
有的人选择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拿起纯白的染料绘底。
战火纷飞中,特蕾莎修女不顾伤者的蓬头垢面、蛆虫满身,依然悉心照料伤员,仔细为其清理伤口;温州的“兰小草”15年坚持匿名捐款,为了帮助天下可怜的孤儿,无家可归之士……在人生画板上,他们用善心将白色做底,其人格所携带的缤纷色彩则如同彩虹般映照人世,温暖人间。
然而,社会中亦不乏有人为自己挑选了墨黑的底色。
早些年的“皮革月饼”“大头娃娃”“苏丹红事件”,再到如今“3·15”打假晚会上所揭发的种种欺诈事件。
黑心厂家的背后暴露的则是人们良心的泯灭。
观高考,再谈一题多变——由一道作业题变式的心路历程想到

观高考,再谈一题多变——由一道作业题变式的心路历程想到陈英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一题多变的考题,即在本质解题思路或数学解题思想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变化背景环境等非本质属性,从而构建出一道新的考题,对一题多变的数学问题正确总结、归类,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总页数】2页(P89-89,91)
【作者】陈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6
【相关文献】
1.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由一个高考模拟题想到的 [J], 刘占科;
2.一道平抛运动高考试题的一题多变 [J], 杜占英
3.一题多解,变式探究,提质增效——一道高考“数列不等式”题的变式探究 [J], 白福宗;赵祥枝
4.一题多解,变式探究,提质增效——一道高考“数列不等式”题的变式探究 [J], 白福宗;赵祥枝
5.一题多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究——鉴赏一道可以临场操作的中考题 [J], 王钰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拟高考作文范文立意专家解析与高考作文范文素材积累

模拟高考作文范文立意专家解析与高考作文范文素材积累【写作技巧】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
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专家解析】1.自然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2.历史名城。
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的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3.繁华都市。
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奋斗与拼搏,感受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
4.异国情调。
开阔眼界;国际化的视野;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增进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借鉴吸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2.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管子正世》)3.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寬《盐铁论地广》)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颧雀楼》)5.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陆九渊)6.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鲁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专家解析】这是一道仿照2022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命制的新材料作文题目,任务性强,文化味浓。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1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人在高铁车厢里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还在休息的时间大声播放音乐跳起广场舞。
甚至有人公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烧烤店醉酒打人、地铁性骚扰等。
对此,有些人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人尽管事已关己但因为有顾虑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一些人敢于理性发声并且果断亮剑,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生活中……骚扰等”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甚至恶性事件的举例,而“对此”后面的部分则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面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袖手旁观、忍气吞声和挺身而出。
而审题与写作的重心,其实就在于材料后半部分对于三类“看客”的审视与思考。
所以,这篇作文并非让我们写自身要“顾及他人感受”“遵纪守法”,而是让我们以旁观者的立场去审视事件漩涡,让我们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旁观者”的问题。
对于材料中的第一类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疑问是应当被批判的,它不符合人道主义理念,不利于构建一个团结型社会。
他们正如鲁迅所讲的,是麻木而冷漠的“看客”群体。
但是,我们不漠视他人的不幸,以观望的态度去“同情”他人就能化解危机吗?不然。
“当你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你在选择冷漠无情的同时也终将遭到反噬。
对于第二种态度“忍气吞声”:与第一种不同,这一种是自己作为受害一方,以“当局者”的角色去选择“沉默”,当然也不值得提倡。
首先,这是一种短视,这种行为或许是怕引起报复,或许是怕别人议论,亦或是想要为报复他人而蓄力。
无论如何,这样的选择只能带来短暂的和平,当事人内心始终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的。
因此,从长远来看,忍气吞声只会逐渐激化矛盾,由此陷入永无停息的“报复循环”。
高考模拟作文题审题参考立意及范文点评网络与围观

高考模拟作文题审题参考立意及范文点评:网络与围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网络传播着真相,利于正义的抵达。
有人说,网络沟通着你我他,传递着温馨温暖。
有人却说,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围观没有改变中国。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写作内容限制。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引导语要求考生围绕“以上几种观点”做深度思考,离开所给言论材料行文则视为偏离题意。
前两种言论观点强调网络在舆情监督、信息沟通中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第三种言论反思网络围观现象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三则材料表面上是围绕网络这一大概念话题表达看法,实则写作范围限制性较强,不能扩大化地就网络带来的利弊泛泛而谈。
2.思维限制。
命题人设置的任务是要求考生回答对于“以上几种观点”的看法和思考,题目给出的是一个矛盾性的真实情境,考生要能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在多维度的比较中权衡斟酌,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或“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在选取一方进行阐述时,其他的两方也应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3.文体限制。
“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看法”,即写作者的见解、观点,“思考”侧重理性思维,文体指向议论文。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前两种观点是正面肯定,第三种观点含有反面否定意味。
考生可从三种观点中任意选择一则或两则作为审题立意的基础,形成可阐述的看法。
可肯定网络在舆情监督上的正面作用,亦可反思网络围观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进而寻找对策,指明方向,着眼成长。
但行文中应该将正反两种观点结合来思考,就像是投身一场论坛,论事说理,以理服人。
2.联想思考自由。
考生在论证过程中联想运用时事新闻素材或历史事件是自由的,对材料的深度思考是自由的。
解题这是一道多则言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科学理性思维,并检验考生的社会关注、社会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青年们逐渐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想读什么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邀请你参加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请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准备一篇推介稿,结合材料的启示,阐述推介的理由,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则关于“阅读”的材料,当前的中国青年们可选择的阅读资料越来越多,但是选什么,如何选还需要有人引导,这则材料提示我们,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优秀青年,以当下的积累为攒足养分未来。
分析任务要求,你作为“青年领读者”,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推介稿,参加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
好书推介稿,要明确你推介的是哪本书,然后分条列举你的推介理由,注意你是从有利于青年成长的角度进行推介,这本书应当是对青年有精神上的引领作用,如推介《平凡的世界》,可以从孙少平入手:孙少平身上昂扬着精神的高傲,蕴含着灵魂的矜持。
孙少平有着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
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
以这样的推介方式吸引青年读者。
同时注意应是一本“经典”书籍,最好是名著,或者是影响大的作品。
介绍完推介理由后,还应从阅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对青年的影响角度来谈自己的认识,把主题中的“经典与未来”落实到位。
参考立意:1.阅读经典,收获未来。
2.用经典照亮未来。
3.以经典涵养底气,用文化传承未来。
【作文材料解读】材料第一段两个短语的理解。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模拟高考作文题“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等5则立意解析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高考作文题“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等5则立意解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阮元评价黄易(清代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时说:“尝谓刻印之法当以汉人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结构,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又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味……”小心落墨是指在写引稿(刻章前用细毛笔在石章上书写所刻文学的底稿)时要精心设计,小心落笔,力求字形和章法布局的完美;大胆奏刀是指在开始落刀篆刻时大胆沉稳,不拖泥带水、谨小慎微,在干净利落的刀法中完成篆刻艺术的创作过程。
小心落墨体现了周密规划,大胆奏刀体现了果断执行,两者兼顾,方可成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的核心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既为刻印的精义,同样也可为我们做事或学习提供一种通往成功的模式。
在生活中,“小心落墨”可以指做事前仔细而审慎的做好规划,不草率,不盲动,不打无准备之仗;“大胆奏刀”可以指在作好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后勇敢无畏的执行计划,不顾虑重重,不瞻前顾后。
围绕此句可作类似“谋定而后动”的立意。
谋定是行动的前提,是成功的第一步,它的重点在于仔细而周密;行动是谋定的落实,是成功的第二步,它的重点在于勇敢不犹豫。
凡成事,二者缺一不可。
在立意中,只要能围绕诸如“计划”“行动”等类似关键词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的思考,并谈及二者的关系,即为扣题作文。
若只偏重一方面写,视为偏题。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谋定对行动的意义,谋定对行动的指引和促进作用,谋定可以来自社会实践、切身行动,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也可以写行动对谋定的重要作用,谈谋定和行动的关系;还可以反向立意,谈脱离行动的谋定对个人成长的危害,强调从行动中汇聚思想,用思想指导实践……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行文,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指导自己健康成长,助力国家发展即可。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就能避免随波逐流?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就能避免随波逐流?作文材料: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就能避免随波逐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展示真正的特立独行刻意地特立独行源于人们对同质化的恐惧,对群体心理的叛逆。
然而,以极端的方式缓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只能获得虚幻的满足,却无法避免随波逐流。
刻意特立独行是一种扭曲的外在模仿,另一个层面上的“求媚”。
由于缺乏独特见解,在表面模仿一种行为模式,自以为看到大众审美情趣的低沉,实际上只是想要表现不同以引起关注。
不仅没有真正脱离大众低俗趣味的“波”,反而以大众的标准刻意异化自身。
这种病态心理,前提是承认社会潮流的影响。
叛逆是另一种服从,是为了反叛而反抗。
刻意特立独行不仅不能避免随波逐流,反而是真正的“随波”。
真正的特立独行,绝非刻意伪装的离经叛道,而是对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成熟反思,对自己坚守向往之物的深刻认识,在个人与时代价值的微小碰撞中,迸发自我主宰的伟力。
想要摆脱平庸,不是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而是拥有对于世界和外在的睿智思考,并能够勇敢地将它表达出来。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真正做到从心所发,在灵魂深处找寻自我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完成自我的展现。
刻意特立独行只会让社会所需的泛化欲演欲烈,让特色与真知蒙上一层阴影。
一味反对恰恰异化着“趋同”之中的可贵品质。
这背离了追求崇高品质的初衷,反而为了求异制造反叛。
在这种思维错乱中,正与反被倒置,美丽与丑陋被颠倒。
当刻意行为逐渐内化为主观反应,过去的积淀也会不堪一击,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又带上了大众的色彩。
看似所谓的特立独行,实则在为“随波逐流”铺设后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脱离社会,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时代浪潮中明确道义与方向。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下,矫枉过正的特立独行只会造成社会公德的混乱与社会法则基石的动摇。
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不知道作 者所 引用的图4 从何而来?查阅有关
地理专业著作 ,没有发现类似图4 那样的太阳视运动图 像。 由于太阳始终在黄道上运 行 ,黄道平面与地球赤 道平面的夹角是相对 固定的 。对于北 回归线 以北和南
60
虚 线 为 过 该 点 的 地 面 垂 直
Hale Waihona Puke 线 ,B A点 某 日某 时刻 的 太 是
二 、分析
对 此 题 的 根 本 分 岐就 在 于 “ 线是 不 是 可 以看 成 纬
阳光 线 ,且 纬 线 、虚 线 和 太
阳 光 线 位 于 同 一 平 面 上 。 完
成 1题 。 1
是一条直线”。如果先假设 “ 纬线是一条直线”这一结 论是正确的 ,那么笔者以为从 “ 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
一
回线以南地区来讲 ,正午
太 阳永 远 在一 个方 向 ,南
或北 ;只有在南北回归线
之 间 的热 带地 区 ,正午 太
阳才可能 出现南和北的情 况, 但太 阳的视运动轨迹 不是像图4 所示那样 ,而应是相互平行的。原因是 :太 阳在天球上运行的轨迹是平行的圆周。
、
题 目原型
读 图1 ,某 纬 线 上 点A,
则A点所 处 的 国家和 此
1 . 若 0角 的 度 数 为 3  ̄ 1 0
时 的 地 方 时组 合 , 正 确 的 为 A. 美 国 C 8 时
,
直线”可知 ,这条直线代表的应是 “ 地面”这种观 点 并没有错 ,但是从题干 “ 是A B 点某 日某时刻的太阳光 线 ,且纬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出发 , 不难得出 “ 太阳光线从该地的东方射来”这一结论 ,因 而该地面所指示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因此笔者以为是
, 。
, 。
耄 0 年第1 期 21 2 4
问讨 题 论
再谈
笔 者在 《 理教学 》2 1 年第 1 期发表 了一篇 地 01 0 《 完善原创命题的环节 ,提高原创命题的科学性 》的文 章 ( 以下简称 《 》文 ),以质疑的态度解读了一道浙 完 江省2 1年3 0 1 月某地区的模拟地理试题 ,深刻剖析了该 试题存在的科学性问题 。
《 》文 ) 强 用三个正确 “ 正确解读地理信息、正确理解 地理概念 、正确运用地理原理”对笔者的观点进行了深 刻的批判。 《 强》文主要观点笔者简要概述如下 ,如有 不到位的地方 ,敬请作者谅解 。 1 .作者因没有真正读懂题意 ,获得了错误的地理 信息 ,而导致了其解答的方向性错误。
2 .纬线 不可 以是 直线 。
成是一条直线”这一关键结论上 。 《 》文引经据典, 强
对什 么是 纬线作 出 了科学 的判 断 。对 此笔 者对 关于 纬线 的 定 义 当然 也 没 有 任何 疑议 。但 作 者 认 为 “ 我 们 应 在
用的地图上,纬线和经线常常可 以用直线来表示 ,那是 经纬线的地图投影 ,不是经纬线本身。在不同的投影图 上 ,经纬线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状。我们不能把地图的 表示形式与事物的真实形态混为一谈”。这里面 ,笔者 值得需要提醒的是 “ 经线与纬线本身只有质的规定 ,而 没有量的规定 ,也就是它根本是不存在的 ,是人们为了 需要而设定的特定事物” ,因而笔者以为 “ 经线与纬线
可 以判 断 “ l 图 中的 水平直 线是 当地 纬线 ”这 一结 论 。 由此 可 见 问题 的根 本 就 出 在 “ 线是 不 是 可 以看 纬
B 中国 .
1 时 8
巴 西 1 时 6
D. 新 西 兰 6 - N
针对此文 《 地理教学 》2 1 年第l期发表了一篇 0 1 6
《 强化解题的科学性 ,提高解答的正确率 》 ( 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