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苹果调研报告

甘肃苹果调研报告甘肃苹果调研报告在甘肃省,苹果栽培是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
在这一调研报告中,我们将分析甘肃省苹果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现状分析1. 产量和面积:甘肃省是中国主要的苹果产区之一,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0%左右。
此外,甘肃的苹果种植面积也稳步增长。
2. 品种结构:甘肃省主要种植富士、红富士、国光等优质苹果品种,这些品种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产业链:甘肃苹果产业链相对完整,包括种苗培育、果园建设、果树管理、采摘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
同时,涉及的从业人员众多,对当地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发展趋势1. 技术升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甘肃苹果种植业也在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精细管理、无人机遥感等,以提高苹果品质和减少生产成本。
2. 市场需求:中国市场对优质苹果的需求不断增长,甘肃省作为国内主要供应地之一,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对苹果品质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在提高。
3. 品牌建设:甘肃苹果在市场上品牌知名度较低,缺乏独特的销售优势。
因此,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发布原产地证书,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等方式来提高品牌价值。
三、建议1. 加强科技支撑: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苹果品质和生产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提升他们的农业技能水平。
2. 建立区域性产业合作:甘肃省苹果种植区域众多,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和品牌推广。
通过建立区域性产业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可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 提高品牌化水平:甘肃苹果可以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苹果的品质和安全。
总结:甘肃苹果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建立区域性产业合作和提高品牌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甘肃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支持和引导,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推动甘肃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介绍

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当前,庆阳市被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区。
为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这一新形势,针对甘肃庆阳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及具体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优质基地建设、扩大产业链、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优化栽培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质量和优质率;强化产销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果品加工业,努力实现产后增值;发挥“一个典型示范一批、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
一.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历史及优势。
(一)发展历史苹果在庆阳市栽培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苹果树在庆阳地区被广泛种植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但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则是从20世纪60开始的。
到1959年底,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已到达1668亩,品种近30种,苹果产量6200公斤。
到1969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到7464亩,品种增加到7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2.5万公斤。
1978年栽培面积达到8.2万亩,品种达到9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71万公斤。
1978年以前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国营集体园艺场,其中规模较大、栽培品种丰富、从业人员较多的仅有十余家,所产果品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
由于管理技术落后、信息闭塞,苹果生产面积多年来基本趋于稳定,产量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苹果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栽培面积每年平均以5%的速度递增。
表1庆阳地区列年苹果面积产量统计表(1999-2008)时间面积(万亩)产量(吨)1999 52.45 151975.22000 22.37 127439.362001 26.6 116968.752002 30.57 386127.072003 36.61 1210632004 47.2 133727.192005 64.28 154680.452006 89.16 164447.15数据来源;甘肃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苹果栽培面积由1999年52.45万亩锐减为22.37万亩,2000—2001年由于受果市场价格跌落、苹果品质劣质、造成苹果产量下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康秀芬【摘要】Gansu is the second largest province of apple production in China. Gansu's apple is popular with consumers for good quality and has obvi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he apple industry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Gansu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ansu's apple industry,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ansu's apple industry finally.%甘肃是中国第二大苹果生产省。
甘肃生产的苹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苹果产业现已成为甘肃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甘肃【作者】康秀芬【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甘肃是我国第二大苹果生产省,苹果主产县达30个,其中有18个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生产优势区域重点县。
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静宁县是甘肃苹果栽培第一大县,全国著名优质苹果基地和重要苹果出口基地。
本文通过分析静宁苹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状况,指出影响静宁苹果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苹果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从而造成静宁的苹果价格不断波动。
受宏观政策及微观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使得产销信息不完善,产销又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是在做好果农自身生产技术完善的同时,结合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拓宽产品的销量.关键词:静宁苹果;产销形势;互联网;网络营销为全面掌握静宁县苹果产量产值、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及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等发展状况,进一步科学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专家指导下,经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式进行了调查。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一)自然环境。
静宁县属黄土高原暖湿带半湿润气候区,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着色期日照率等气候条件均与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家的著名苹果产区相近。
尤其是海拔、光照、昼夜温差等是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海拔1340~2245米;年平均气温7.4℃,≥10℃的有效积温2539~3320℃,年均日照时数2252小时,无霜期159天,年均降雨量423.6毫米;日均温差12。
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着色和糖分积累;空气和土壤无污染,湿度适中,是北方果树的最适栽培区,所产的苹果果形端正,高桩,色泽鲜艳,果面光洁,无污染,肉质细,果汁多,酸甜可口,极耐贮藏运输%经农业部果品+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单果重259.8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
2%,Vc含量7。
1mg/100g,硬度8kg/cm2,各项理化、卫生及安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绿色苹果标准。
(二)苹果生产现状考察1、规模不断扩大静宁果树产业从1986 年起步,经过20 余年发展壮大,已建成苹果园75 万亩,挂果面积38 万亩,户均面积8.14 亩,人均1.83 亩,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静宁苹果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静宁苹果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我是甘肃省静宁县人,静宁苹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1、劳力问题。
我们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年轻人要么外流了到外地上班或打工去了,要么到镇上或者县城陪孩子读书去了。
家里只有老人在家劳作着,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
2、树品问题。
我们静宁苹果主要是富士和秦冠。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品种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种树的主要特点是:(1)树冠太大,整树高度都在四米左右,在修剪、套袋、取袋、摘果过程中都要用2米以上的三脚爬梯,这对于老龄化的劳动力着实压力不小。
(2)抗病性差,抗药性强。
现在农药的使用量每年大概在三次以上,在30多年的农药选择过程中,树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那么只能用高浓度多成分的高效农药,这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是个巨大的挑战。
(3)果型果面目前市场要求很高。
人们不仅仅要吃还要当做艺术品一样欣赏。
所以我们只能用非常麻烦而且要求一定技术的选果工艺,套袋工艺。
现在我们农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过程。
果子在母指那么大时就要套袋。
如果对一个十万套袋的果农来说,要靠几个老人完成这样浩繁的工程,是很难的。
所以只能叫人,但现在人工价很高,而且人工难找,每年的这个时候想想心头都长了蒿草了。
口感上我认为我们静宁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甜度合适,含水量足。
3、机械化问题。
几乎为零。
4、销售问题。
目前苹果对我们这里的农民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经济收入。
现在的问题是,各地效仿,大面积种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农民缺少市场话语权,价格太低,目前的投资成本大概在30%以上,农民的工作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每年要工作330天以上,丰年低收入的情况时时发生。
现在的问题是高投入低回报,又辛苦,而且工序非常复杂,强度又大,所以现在只能脱贫不能也不可能致富。
5,深加工问题。
当前苹果作为直接的食用水果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利用很少,市场上能见到的只有苹果酱、苹果醋、苹果酒、苹果饮料等。
天水苹果调研报告

天水苹果调研报告天水苹果调研报告一、背景及目的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
苹果是天水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天水市苹果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天水市苹果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和政策支持等。
2. 随机抽样调研:选择天水市不同区域的苹果种植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3. 实地考察:参观天水市苹果产业园区和企业,了解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具体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苹果种植规模与品种:天水市苹果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
主要品种有富士苹果、红星苹果、秦冠苹果等。
种植户普遍采用高密度栽培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2. 产业链完善:天水市苹果产业链较为完善,涵盖了苹果种植、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苹果产业园区起到了集中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重要作用。
3. 品质和安全问题:调研结果显示,部分苹果品质不稳定,存在病虫害问题。
同时,对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担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4. 市场营销策略:部分农民种植户仍然采用传统销售方式,缺乏统一的品牌和营销策略。
天水市苹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5. 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天水市苹果的主要销售市场仍然集中在省内,对外出口比例较低。
另外,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增加,有机苹果和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上升。
四、建议1. 提高品质和安全: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无公害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残留。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苹果的品质和形象。
2. 加强市场营销:建立苹果产业协会,整合资源,制定统一品牌和市场策略。
通过网络销售、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发展绿色食品:加快有机苹果和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适应市场的健康需求。
4. 政府支持与引导:加大政府对苹果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甘肃苹果调研报告

甘肃苹果调研报告根据对甘肃苹果市场进行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市场概况:甘肃作为苹果的重要生产省份,拥有广阔的种植基地和丰富的果园资源。
甘肃苹果主要集中在天水、平凉、定西、庆阳等地,种植规模较大,品种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富士苹果、红富士苹果、青苹果等。
二、供需情况:甘肃苹果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但由于苹果品质和包装等方面的问题,部分苹果难以销售出去。
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苹果价格下滑,农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三、消费市场:甘肃苹果主要销往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对苹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人们对苹果的需求比较强烈,但苹果价格也相对较高,导致一些消费者转向其他水果种类。
四、销售渠道:甘肃苹果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和电商平台。
农贸市场是消费者购买苹果的主要渠道,但消费者对于苹果的品质和价格有较高的要求。
超市和电商平台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多样化的购买渠道。
五、产品品质:甘肃苹果的品质相对较好,但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对农药使用不规范,导致果皮有残留物。
此外,包装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苹果包装不严密,易于损坏,降低了消费者对苹果的购买欲望。
六、销售策略:为了提升甘肃苹果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提高品质管理水平: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确保苹果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加大对苹果包装的力度,提高包装质量,减少果实损坏率。
2. 开发新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合作,将甘肃苹果推向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
同时,可以在一些重点城市设立直营店或代理商,扩大销售网络。
3. 做好品牌宣传: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甘肃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媒体宣传、参加果蔬展览和举办产品推广活动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甘肃苹果的认知度。
综上所述,甘肃苹果市场存在一定的供需问题和品质管理不足等方面的挑战。
通过提高品质管理水平、开发新销售渠道和做好品牌宣传等措施,可以提升甘肃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甘肃省苹果生产加工现状-2021

第三章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一、甘肃省苹果产业生产现状---------------------------------------------------------------------------------------------------------------------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一)面积与产量甘肃省 14 个市(州),约 50 多个县(市、区)都有苹果种植,其中甘肃省苹果得主要生产区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地区得天水市、平凉市、陇南市得庆阳市、礼县和西和县,这些地区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而且苹果种植正从次适宜区向最适宜地区集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止 2014 年年底,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高达480 万亩,在全国排名第二,比 2013 年新增加了 45 万亩,产量为 320 万吨,比 2013年增加了 50 万吨,产值是 160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 40 亿元,苹果产业现已成为甘肃省富民强县得名副其实得支柱产业。
综合分析,甘肃省苹果产业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高峰:第一阶段指得是 2001 年之前,此时种植苹果只是农民得一种副业,种植面积一直处于较低得发展水平。
但在1984 年召开得中共中央农村会议上提出,在稳定、完善生产责任制得基础上,提高生产水平,发展商品生产,并于1985 年首先开放水果、水产品得价格。
苹果种植面积在1997 年达到 317 万亩,在这之后,由于过剩性得苹果消费结构和阶段性得饱和,导致甘肃省对苹果种植得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以及对低劣品得种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与此同时扩大了种植苹果得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种植面积,增加新优品种得种植面积,主要以富士系和元帅系种植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找准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以便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加快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等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重点产区开展调研。
通过现场查看规模化生产基地、果品交易批发市场、苗木繁育基地,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市县领导、业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果农协会(果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代表广泛座谈交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对我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等有了全面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形成了初步意见。
现报告如下:一、苹果产业发展成效(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苹果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
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见附图1、附图2)。
其中,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注:4市地方果业等业务部门统计面积为431.78万亩,其中,平凉117.30万亩、庆阳137.60万亩、天水119.72万亩、陇南57.16万亩,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见附表1、附图3)。
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见附表2、附图4),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
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我省苹果主产区。
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
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
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全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重点产区。
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 %,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
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
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仅静宁、庆城两县,2008年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有18个县进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
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
由此可见,我省苹果产业在全国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1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
从农民收入来看,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苹果收入为139.7元。
其中,天水、平凉两市为445元和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和30.2%。
据业务部门统计,天水市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928户,平凉市达2150户,庆阳市达1530户。
主产县静宁县2008年苹果产值达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其中,苹果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突破8000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13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户,苹果面积、产值分别占全县农作物面积、产值的35.1%和60.7%。
我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
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见附表3、附表4),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
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种植苹果园1800亩,占总耕地的76.7%,2008年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653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6%;秦安县莲花镇冯沟村种植苹果4000亩,占总耕地的75.9%,人均苹果收入49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4%;静宁县仁大乡高沟村种植苹果面积3443亩,占总耕地的78.5%,2007、2008年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种植苹果1362亩,占总耕地的92.6%,2008年人均苹果收入4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种植苹果3700亩,占总耕地的81%,人均苹果收入4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7%。
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陈芳明家有0.9亩果园连续5年产量均稳定在3.5吨以上,收入每年在2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2.8万元,折合亩收入高达3.1万元;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家的1.5亩苹果园,连续多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3.5万元。
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
静宁县已建成贮藏营销企业15家,500吨级以上气调库26座,果品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全县苹果产量的70%。
其中,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苹果主产区治平乡建设了贮藏能力达1.8万吨的气调库,2008年10月份以4元/公斤价格收购的苹果,贮藏至2009年5月份出售,每公斤价格上涨至10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
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
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
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
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
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我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
“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我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
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1项。
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
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
天水市围绕“花牛苹果”由省上发布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在麦积区城郊南山建立起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5.1万亩,水、路、林配套,其中3800亩连片山地果园配备滴灌设施,统一技术、标准化管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起点高、发展态势好。
2008年天水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已列入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平凉市率先探索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创建与认证、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工作,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5034亩,建成标准化基地32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60.4万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几年我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500~3600万株。
而我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
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需求。
新建园所需苗木多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
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
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