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①必修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国政关大家最权系高都:具权地力有方于独集权断一于身性中,和央随从,决意中策性央;到集权行于使皇军帝政财
中央集权:指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 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 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 切受制于中央。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巩固
武帝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趋势: 中央权
完 唐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 设通判;中央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新元

行省制

削弱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1)积极意义: ①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 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③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推 动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今天人才选拔和考试制度的 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评价科举制:
•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 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 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 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 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 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 创造精神的人。
地面积甚至超过
汉 高
了中央直辖的土

地面积。结果他
刘 邦
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
叛乱。
问题: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
朝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 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叛乱: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解决:
西 汉
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景 帝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提醒:不要理解为汉景帝时期)

兵,则天下自安矣。”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时代文官出行的情况
阅读左边两幅 图请回答:
唐朝中后期地 方节度使权力 很大,形成藩 镇割据的局面. 宋代加强中央 集权,为防止 武人割据,重 视文臣.
元 朝 的 疆 域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 呈现怎样的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设置刺史
→监察地方
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郡,各置 刺史一人,刺史 位卑权重,代表 中央监察地方。
“推恩令” ——瓦解王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 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 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侯大 不国 过不 十过 余十 里余 。城 , 小 弟于 毕是 候藩 矣国 !始 分 , 而 子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7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76人教PPT课件
(商人)
5、海外贸易发达,宁波、广 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交:子《是宋货史币·经食济货落志后》的记产载物: “(宋宋)代真产宗生时了,世张界咏上镇最蜀早,的患纸蜀 人币铁—钱—重交,子不,便这贸既易是,商设品质经剂济之发法展, 一的交结一果缗,,也以是三货年币为经一济界落而后换的产物。 之子《蜀…的文人…产献以谓生通铁之考钱交·重子钱,。币私”二为由》券此:,可“谓知[之宋,交]交初子,, A以.便便利贸了易国,家富征人收十商六业户税主之。”当
• (1)突破性创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 纸币——交子;商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的地位开始 改变(得2分)
• 渐进式创新: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 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 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 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水转翻车。(6分)
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 C为.此具,有中“国格科物技致史知家”们的认理为性,精宋神明
思辩化;强化封建的伦理道德。 D儒.学提“出追了求探理索性自的然精“神天和理创”新的的主精张
神,无疑有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4、宋明理学的评价
宋明科学高峰期的出现,这是一个
因素”。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2-宋元
理对外贸易。 (商路)
例题:(2015·江苏模拟)《中 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 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 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 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 代商业革命……”下列说法符合第 一“商业革命”的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3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32张PPT)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刘邦分封同姓王,以 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后来 封国势力严重的威胁 到了中央集权。出现 了七国乱。
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1、汉朝: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瓦解王国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
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创立皇帝制
主 义
中央

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集 权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阶段
措施
特点

中、外朝
相权
从魏晋
不断
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 削弱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中书省代替三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时期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2.完善--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时期,进士科成为主要的考试科目;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5.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1、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 文化素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
地”。
------《元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唐朝实行节度使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北宋过分集权 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又有何影响?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酎( zhòu )金夺爵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
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
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清代公布殿试结 果的金榜
秀才看 榜图
宋代科举考试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汉代;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的选官 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世官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 给中央。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 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 落于明清。
◎ 课堂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表明:中央的权力 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 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 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 消极的影响。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 继续膨胀。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科举制 隋唐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宋初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宋初,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①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 ②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 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 帝得以总揽大权。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 官的制度 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 隅者。”《汉书· 武帝纪》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趋势: 巩固 武帝 中央权 加强 力不断 完 唐 节度使,发展 削弱 善 加强; 为藩镇割据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加强 宋 力不断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削弱 新 元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相权一分为三)
(财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后期宰相 权利越来越大。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了解)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唐朝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节 度 使

割 据 势 力
镇 割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朝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以(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 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陈涉起义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汉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 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权力,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西汉
“推恩令” 内容: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如何评价科举制
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 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 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课标要求: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制度演变的特点。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外朝
3、结
阁”,皇帝总揽大权 果: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 变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 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了解)
元 朝 加 强 皇 权 的 新 举 措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措 施 影 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 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总揽大权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隋唐 北宋
三省六部制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 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西周) 封建时代
和中央政府关系 不同
中央政府下属 侯国相对独立, 行政机构,郡 权力地位世袭 守县令皇帝任 免
是中央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 行政长官直接 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
一定时期产生过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 积极作用;但长期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以来其残余势力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破坏国家的统一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和社会安定
A. (3) (4)
C. (2) (3)
B. (1) (4)
D.(1) (2)
9、 (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 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奴隶社会 盛行的时代不同 几乎整个 元朝 不 同 点
发 展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汉初
加强 削弱
中外朝与尚书台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
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 执行 组成。 执行
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外朝:以
三公
九卿 汉武帝 中朝:皇帝侍从、 尚书令 秘书任尚书令、侍 2、过程 决策 中朝 中,参与军国大事 侍中 决策。尚书令权力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 日显。 光武帝 尚书台 中枢
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 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6.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 演变成为( )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 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 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 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中 汉 央集权得到加强。 武 帝 刘 彻
2.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 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渐渐发 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严 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宰相赵普
3.北宋初年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 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元朝行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