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咬文嚼字(大全5篇)

咬文嚼字(大全5篇)第一篇: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论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严精神。
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的例子,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相信大家上个暑假都知道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人质事件吧,假如你对匪徒说: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两句话意思有什么差别呢?再如,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这两个事例可知,增一字减一字,含义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 的原因。
今天我们一起来来跟着朱光潜先生学习如何“咬文嚼字”。
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家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基础积累倒涎(xián)援例(yuán)中石没镞(zú)剥啄(bō zhuó)蕴藉(yùnjiè)岑寂(cén)月晕、晕车(yùn)清沁肺腑(qìn)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倚靠(yǐ)【补充注释】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七讲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七讲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知识精讲】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鉴赏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根本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
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
从各省市高考卷命题的切入点来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有的题目题干中直接有“描写”字眼,有的虽有“赏析”字眼,但其句、段仍是描写性的。
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对描写性句、段的赏析往往可从多角度切入,当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从最有把握的角度作答;还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一、知识储备(一)鉴赏表达方式1.熟悉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1)记叙①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②记叙顺序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补叙的好处是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①描写技巧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语言描写。
②描写角度感觉角度(形、声、色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
(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一、要点梳理(一)记叙文语言特点总体来讲,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概括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又可以分类如下:1.叙述性语言:体现客观化,简洁凝练,准确严密。
2.对话性语言:体现个性化,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
3.抒情性语言:体现情感化,自然真实,运用修辞手法。
4.描写性语言:体现细节化,运用描绘性的词语、新颖的词语搭配。
5.议论性语言:体现深刻化,精辟且富有哲理。
(二)语言鉴赏类考点1.推敲用字、用词(1)动词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
恰当运用动词能突出展现形象的动态、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
例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中,“周围死一般的沉寂。
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
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
狂风怒1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
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
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
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
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
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答:在前面三句景物描写中,作者使用了“骚动”、“颤抖”、“刮”、“摇晃”等动词。
形象深入地描绘出了大自然向小海伦黑暗的世界展示的残暴的一面,渲染出紧张、不安的氛围,衬托接下来小海伦的心情。
在大雨即将来临、大雨之时、老师来之前,作者写小海伦的动作——“跳”、“动弹不得”、“留在”、“感到”、“坐”、“倒下”,这一系列的动词充分描写出了小海伦因受到极度的惊吓而感到陌生、无助、恐惧和孤独的心理。
老师来之后,“搂住”这个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小海伦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激动心情,“踏”这个动词抒发了小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作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第一篇: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
最近一期(2007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
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
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
其源出于地府耶。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
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
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然后作者说: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
“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散文的表达特色(上)

(1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 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暗示。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中心更突出。
鉴赏文中表达特色 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 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半坡的声音
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半坡的激动和兴奋不
分青红皂白,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少,那 是相隔六千年的一次亲人相认。一位懒得梳洗的 “祖母”抬起六千年弓着的腰身,泥土般的笑容, 花白的苍发,手持陶罐汲水的姿势,这一切,像 种子一样,撒在人类黄泥一般古朴的心灵里。
11.第②段画线文字叙写人们和相隔六千年的亲人相认 的情景,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5分)
(3)象征: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 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 章的表现力,
(4)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 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5)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 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 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 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 受。
又见雁门关,是一个盛夏的下午。轻风吹拂,小 草欢快地跳动着,阳光慢慢扫过土黄色的城门,抚摩 着沧桑剥露出的深深裂纹。
赏析段中画线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参考:运用拟人手法(修辞手法)渲染了祥和、 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不同于前两次游历雁 门关的安宁、愉悦之情。(手法1分,效果2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艺术》教案鲁教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艺术》教案鲁教版第一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艺术》教案鲁教版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中学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艺术》教案鲁教版【把脉高考】一、2013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和效果。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或单独考查语言赏析,或以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为主,或综合考查等,灵活多样。
【复习目标】找准鉴赏角度,明确赏析思路。
【备考集锦】一、常见句式①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
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整散结合会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富于变化,丰富多彩。
②长句:字数多,容量大,层层修饰,结构比较复杂,故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④变式句: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了惯常的结构形式或句子顺序。
常式句:按照汉语惯常的结构规律来组合的。
⑤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
⑥另有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
二、常用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双关、反语、顶针、呼告等。
表现作手法,对比、烘托、衬托、白描、渲染、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三、常见语言风格1.准确周密:用词精确、科学、合乎逻辑。
2.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用最少词语表达丰富的意义。
3.生动形象:语言个性化、描写逼真、修辞活泼新鲜、句式灵活多变。
4.朴素自然:白描、口语、真切平实、通俗易懂。
5.含蓄蕴藉:象征、双关、暗示,富有言外意,深沉厚重。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即兴讲演。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公朴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作坚决的斗争。
全文措辞慷慨激昂,讲演语言短促犀利,贯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
(2)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2.难点:理解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读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澳门》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发出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他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卑劣..(bēiliè)屠.杀(tú)捶.击(chuí)毁.灭(huǐ)卑鄙.(bǐ)蛮横..(mánhèng)赋.予(fù)挑拨离间.(jià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第 5 时
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一、案例背景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
作家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四篇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文中还有多处用反语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介于本单元的语言特色,所以我们四年级组全体老师决定把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探究,仔细琢磨,用心体会,亲自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反语这种表达方法有深刻体会,并在自己的说话和作文运用反语表达自己情感。
二、案例实录
导学目标:
1.体会单元课文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
2.学习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导学重点:
体会单元课文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
导学难点:
学习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导学准备:
课件、趣学单。
导学流程
附:趣学单学习流程
三、案例反思
本单元我们四年级全体教师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了学生把文本学得更实、更好的效果。
教学中通过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案例研究,学生对文本中作者哪些地方运用反语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与直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运用反语表达喜爱之情的语言的积累,以及在课堂中练习用反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文本中彰显的语言特色——用反语表达喜爱之情。
本案例的实施,不仅是更加高效的使用教材,落实课标要求,还是我们四年级老师第一次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全体老师智慧的结晶。
本堂课例,充分体现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
通过学习指南,趣学单的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自己找出作者用反语的地方,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反语表达效果,自己生活中对反语的收集整理,以及在课堂中运用反语的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对反语这种表达方法体会深,掌握得牢。
整堂课例老师只是引导点拨,小结提升,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单元我们还做了同一作家对不同动物的描写,不同作家对同一动物的不同描写的案例研究,还进行不同作家对动物描写的群文阅读。
本单元案例,我们对单元课文进行有效整合,我们尝试创造性使用教材,事实证明教材只是一个蓝本,我们完全可以加以有效地整合,并创造性地使用,这样会把课标落实得更实、更有效。
当然,这个研究过程是辛苦的,需要所有教师认真解读教材,精心设计学习指南,趣学单,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是以前一课一课教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