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各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李新功 副教授
孙复兴 副教授
王相山 副教授
席春迎 教授
杨凤娟 副教授
杨宏恩 博士
赵 涛 副教授
赵德友 博士 020202区域经济学 耿明斋 教授
郭兴方 副教授
李小建 教授
乔家君 副教授
宋丙涛 副教授
孙建国 副教授
覃成林 教授
(注:以专业代码升序和导师姓名汉语拼音升序排列)
学科、专业代码及名称 导师姓名及职称(学位)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志生 博士
戈士国 博士
吕世荣 教授
王德军 副教授
徐宗华 教授
姚顺良 教授
原威则 博士
周 宏 教授 010102中国哲学 陈广胜 副教授
高秀昌 研究员
张德宗 教授
赵玉玲 博士
朱丽霞 博士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郭 桥 副教授
刘高岑 教授
宋 伟 副教授
徐仪明 教授
张纯成 教授
张耀兰 副教授
郑慧子 教授
朱荣英 副教授 020121政治经济学 剧乂文 教授
李保民 副教授
刘东勋 副教授
许兴亚 教授
夏家夫 副教授
于怀钦 教授
赵红亚 副教授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高凤山 教授
曲天敏 副教授
王新平 副教授
殷 红 副教授
赵建强 副教授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柳爱莲 副教授
牛英鹏 副教授
苏 静 副教授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英俊 教授
冯守东 副教授
李长明 副教授
李新现 副教授
刘 宏 教授
河南大学王宝童教授访谈

怡然自乐金域行——河南大学王宝童教授访谈王宝童教授学术小传1940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歌翻译研究专家,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
1959年考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多年来坚持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
曾为本科生三年级下期讲授《英国文学选读》、四年级上期讲授《英诗赏读》,为硕士生讲授《英诗》,为博士生讲授《普通诗学》、《诗论》、《诗歌翻译》等课程。
王宝童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诗歌、诗歌翻译、声韵学。
主要著作有:《金域行——英诗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金域音——英诗声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金域荣——英诗运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合译,湖南出版社,1997年),《中国十大创世神话(英译本)》(合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维诗百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吴均陶诗和译诗评析》(河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试谈英汉诗歌的节奏及其翻译》(《外国语》,1993年),《也谈英诗汉译的方向》(《外国语》,1995年),《用歌谣体译介中国的创世神话》(《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关于英语诗用韵的思考》(《外国语》,2002年),《以诗译诗说互文》(《诗网络》,2003年),《也谈诗歌翻译——兼论黄杲炘先生的“三兼顾”译诗法》(《中国翻译》,2005年)。
其中,《金域音——英诗教程》获河南省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十大创世神话》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关于英诗用韵的思考》获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此外,王宝童教授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1995年),河南省资深翻译家(2005)。
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003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河南大学知名校友名单

《河南日报》百年校庆专栏录选校友名单公示为迎接百年校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计划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南日报》开设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专栏,每周刊登两期人物介绍,共100期,主要介绍百年来曾经在我校工作、学习过的知名校友。
录选标准如下:1、在学校发展各重要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组织者、领导者;2、在河南大学各个时期学习与工作的造诣突出、成绩显著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3、院系调整时期部分调出学者及合并学校部分知名校友;4、收录以过世校友为主,个别德高望重在世校友除外。
为广泛听取意见,现将录选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反馈至党委宣传部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2011年11月24日附件:录选名单一、校长(20人)(一)本校校长(13人)1、林伯襄:首任校长,教育家,奠定了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
2、李敬斋:1918——1919年预校时期校长,1931年1月——5月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许心武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奠定了明伦校区主题建筑的整体格局。
去台后,潜心研究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等。
著有《中华字源》、《八朝诗选》、《文字源流》等。
3、张鸿烈:1919——1922年预校校长,1922——1927年中州大学校长,1927年6月——1927年12月中山大学校长。
斋房、七号楼等是任期所建。
4、许心武:建筑学家。
1931年5月——1933年8月任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
提出建筑大礼堂的动议并付诸实施。
筹建土木工程系,并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3门课。
延揽名师,使河南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5、刘季洪:南大门的修建者,“七七”事变后积极支持师生抗日,并组织河南大学南迁,接受东北大学师生来校借读。
6、王广庆: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流亡办学时期的艰苦岁月任校长六年,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取得优异成绩,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中国著名学者名单及介绍

7.六六
简介:从1999年起,以六六这个笔名开始在网上撰文。2003年以小说《王 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网坛,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 裔女作家的代表。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8W
8.周思源
简介:浙江杭州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著名红学家。现从事小说创作、《红 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6W
13.姚淦铭
简介: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 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自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 栏目邀请其讲学,他作了有关王国维、老子文化的系列学术讲演,收视率高,反响好。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7W
14.余明阳
简介:1979年起先后攻读并荣获浙江大学哲学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复旦大学经 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 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品牌战略委员会主任。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3W
11.余秋雨
简介:著名学者、作家。[1]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 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2006年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40W
12.毕淑敏
简介:山东省文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 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 处方》。2007年,毕淑敏以364W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东方之星优势邀约:7W
获博士学位,师从陈景润先生。河南大学基础

王天泽,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
199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陈景润先生。
河南大学基础数学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河南省特聘教授”。
河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数学季刊》编辑部主任,2001年被同济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四次到香港大学访问,历时两年。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奇数情形Goldbach猜想、Baker问题以及Linnik问题等方面。
个人简历1984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1988年6月,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导师:陈景润1991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导师:陈景润--------------------------------------------------------------------------------主讲主要课程1、本科生课程:数学分析2、研究生课程:模形式选讲、李群与李代数选讲、代数数论选讲--------------------------------------------------------------------------------荣誉称号、学术兼职及获奖等情况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02年,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河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199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5年,河南省优秀专家1994年,河南省青年科技奖1998年6月-今,《数学季刊》副主编1994年5月起任河南大学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11月起任河南大学数学系主任2002年4月起任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任河南省特聘教授2007年1月起任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4月起任河南大学校长助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2008年11月起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分管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并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林园求学记_记我的导师_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

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8.7CHINATRIAL林园求学记———记我的导师、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文/陈景良作者简介陈景良,法学博士。
1983年在吉林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7年、1996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7—2000年间先后担任河南大学法律系法律史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
现为河南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
他的论文曾先后获河南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
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晋藩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我开始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硕士学位至今,与张先生结识已经二十多年了。
记得跟随张先生读书时,他还住在中国人民大学林园内。
那里有一片翠绿的冬青和树林,在树影婆娑的晨光中,人们常可看到一位两鬓斑白,但却精神奕然的智者在一招一式地练着太极拳。
安详的神态在晨霞的映照下,透脱出一个学者历尽沧桑后的宁静心情,那舒缓而优美的动作仿佛又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仁者的胸怀,他就是饮誉学界的中国法律史专家———张晋藩教授。
先生对我的教诲,我至今感受至深。
张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认为“德”是为人为学之根本,强调把诚、信、智、勤四个字与德结合起来,作为培养学生的几个要素。
还记得我迈入中国政法大学读硕士学位时,时任研究生院院长的张先生给我们讲的第一节课就是“为学之道”,我印象依然如故的是先生转述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警言。
他认为,诚作为德的一个主要之义,表现在为人处事上,应该是“不自欺,不欺人”,坚持操守,表里如一;表现在治学上,一个人欲学真知,当不慕虚名。
如今多年过去,回想起教学科研中的成败得失,怎能不感慨系之。
记得我撰写《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意义》(与张中秋合作)一文时,对文中所引用的《管子·任法篇》的一条资料没有查对原文,当编辑发回校对稿核实时,竟然在《管子》一书的各种版本中查无出处。
河南大学知名校友名单

《河南日报》百年校庆专栏录选校友名单公示为迎接百年校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计划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南日报》开设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专栏,每周刊登两期人物介绍,共100期,主要介绍百年来曾经在我校工作、学习过的知名校友。
录选标准如下:1、在学校发展各重要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组织者、领导者;2、在河南大学各个时期学习与工作的造诣突出、成绩显著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3、院系调整时期部分调出学者及合并学校部分知名校友;4、收录以过世校友为主,个别德高望重在世校友除外。
为广泛听取意见,现将录选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反馈至党委宣传部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2011年11月24日附件:录选名单一、校长(20人)(一)本校校长(13人)1、林伯襄:首任校长,教育家,奠定了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
2、李敬斋:1918——1919年预校时期校长,1931年1月——5月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许心武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奠定了明伦校区主题建筑的整体格局。
去台后,潜心研究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等。
著有《中华字源》、《八朝诗选》、《文字源流》等。
3、张鸿烈:1919——1922年预校校长,1922——1927年中州大学校长,1927年6月——1927年12月中山大学校长。
斋房、七号楼等是任期所建。
4、许心武:建筑学家。
1931年5月——1933年8月任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充。
提出建筑大礼堂的动议并付诸实施。
筹建土木工程系,并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3门课。
延揽名师,使河南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5、刘季洪:南大门的修建者,“七七”事变后积极支持师生抗日,并组织河南大学南迁,接受东北大学师生来校借读。
6、王广庆: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流亡办学时期的艰苦岁月任校长六年,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取得优异成绩,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发展与应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3,16(3):204-215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发展与应用张曼婷梁伟廷王玮李永鑫(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475004)摘要付出-回报失衡模型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工作压力模型之一。
该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讨付出-回报失衡对压力性后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历经两次调整后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工作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学者们基于该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并引入了新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而将其适用范围从工商业和医疗健康相关领域逐渐推广到相对广泛的职业和社会生活领域。
未来的研究在强调付出-回报失衡的基础上,应当关注付出、回报和过度投入对压力性后果的直接影响作用;考察过度投入与其他表征个体间差异的心理变量在概念上的重叠与区分,进而引入更多的调节变量,以丰富模型的理论体系;细分付出与回报的不同维度,考察不同的付出-回报失衡组合类型对压力性后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付出-回报失衡;过度投入;工作压力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3.03.0021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性质的变化、企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导致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和感知到的与工作有关的压力水平大幅度增加(Siegrist,2002)。
工作压力不仅会对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Akbari et al,2014;Mensah,2021),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Hon&Chan,2013;Yi et al,2021)。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说明工作压力的产生机制,并进而开展科学有效的预防工作,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其中,由德国生理学家Siegrist于1996年提出,并历经三个阶段得以完善的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ERI)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Hintsa et al, 20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孙九林院士,男,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盐城县人。
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
兼任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主任,国际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资源信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资源科学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
孙九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兼职教授,为学校培养了多位中青年学者。
他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工程研究,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并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取得的15项重大成果中,有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和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9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主持完成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初步框架等,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出版专著11部,论文80余篇。
代表性论著有:《信息化农业总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系列专著(5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能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土高原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出版社,1999;Dynamic Monitoring & Yield Estimation of Crops by Mainly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 China,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S, May 2000;资源信息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资源科学,1999,21(6);广泛开发资源信息科学研究与应用,自然资源学报,2000(1);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及解决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7(4);农业信息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00(3)等。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
1993年1月被评定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6年8月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发曾教授:男,汉族,1947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市人,中共党员。
河南大学副校长,河南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访学者、客座教授(1987--1988年),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数学模型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地理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生态学。
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56篇学术论文,独著、主编或参编并正式出版15部学术专(译)著,主持或参加完成16项国家级、省级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获得18项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
在以下研究领域里取得了较突出成绩并做出创造性贡献:(1)城市(镇)体系调空与发展;(2)城市可持续发展;(3)城市规划与设计;(4)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建设;(5)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
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如下:(1)皖南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国家综合考察委员会项目);(2)伏牛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河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项目);(3)发展中国家城市住宅市场研究(国际合作项目);(4)开封市阳光街区分区规划与设计(河南省建设厅项目);(5)人类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河南省教育厅项目);(6)河南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机理与调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河南省新设城市预测与规划(国家民政部项目);(8)河南省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河南省土地局项目);(9)河南人口·资源·环境直辖市发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0)我国城市人工物质环境的空间设计及其环境质量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河南省城市体系规划(河南省建设厅项目);(12)河南省城市职能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项目研究);(13)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获得的奖励有:河南省优秀教师奖,开封市优秀教师奖,河南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论著二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共河南省?quot;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
李小建教授:男,博士。
1993.11被破格评为教授。
1994.4被任命为河南大学地理系主任。
1994.10-1995.1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资助,赴港进行专题研究。
1995.5-7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河南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TA 2042),为实地调查组组长。
1995.5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1995.8被聘为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并于1995.8-1997.2赴美讲授4门课程。
期间兼在堪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7.6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研究员,1997.6-1998.2赴港研究。
1998.6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
1998.9被聘为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8.11被聘为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9.9-1999.12被聘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0.3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000.10被聘为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2001.3被聘为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1.9被任命为河南大学副校长。
2005.12-2006.6年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牛津大学环境中心进行学术研究。
先后出版专著15部(包括合著10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篇。
获各种科研成果奖励12项。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关于公司地理的研究成果。
90年以来,提出了我国公司地理的研究框架,并结合中国实际先后从农村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以全新的思路推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家的国际学术地位。
先后主持16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性科研项目,参与5项国际合作项目。
所主持完成的项目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效益显著。
作为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带头人,连续第4、5、6次获批省重点专业。
并带领该专业于2000年获批博士学位点,成为全国近8年来该专业唯一获批的博士点。
2003年获区域经济学博士授予权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05获地理学一级学科授予权。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
1993年1月被评定为河南省优秀专家;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6年8月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秦耀辰,男,汉族,1959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留校任教至今。
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事国土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
1994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年5月被确定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6年6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2007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现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理模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预备参事,政协开封市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信息系统。
先后主持完成12项省部级以上的各类科研项目。
1987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投入产出潜力理论及其在区域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001年主持完成河南省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省属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2003年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流域分中心建设”。
2006年主持河南省政府项目“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模拟系统的设计和研发”等。
近20年来,先后出版著作16部,代表性著作有:《区域系统模型原理与应用》,独著,科学出版社,2004;《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200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黄土高原地区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究》(合著),科学出版社,1991。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
代表性论文有:“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地理学报,1998(2);“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Expert System In GI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997(4);Advances in applied studies of fractal theory in geography in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6;The Features and Discrimin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The 29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Seoul, 2000.8;河南省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