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孙九林院士,男,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盐城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兼任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主任,国际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资源信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资源科学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

孙九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兼职教授,为学校培养了多位中青年学者。他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工程研究,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并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取得的15项重大成果中,有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和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9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主持完成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初步框架等,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出版专著11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信息化农业总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系列专著(5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能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土高原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出版社,1999;Dynamic Monitoring & Yield Estimation of Crops by Mainly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 China,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S, May 2000;资源信息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资源科学,1999,21(6);广泛开发资源信息科学研究与应用,自然资源学报,2000(1);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及解决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7(4);农业信息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00(3)等。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

土地学会理事。1993年1月被评定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6年8月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发曾教授:男,汉族,1947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市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副校长,河南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访学者、客座教授(1987--1988年),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数学模型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地理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生态学。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56篇学术论文,独著、主编或参编并正式出版15部学术专(译)著,主持或参加完成16项国家级、省级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获得18项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在以下研究领域里取得了较突出成绩并做出创造性贡献:(1)城市(镇)体系调空与发展;(2)城市可持续发展;(3)城市规划与设计;(4)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建设;(5)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

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如下:(1)皖南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国家综合考察委员会项目);(2)伏牛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河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项目);(3)发展中国家城市住宅市场研究(国际合作项目);(4)开封市阳光街区分区规划与设计(河南省建设厅项目);(5)人类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河南省教育厅项目);(6)河南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机理与调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河南省新设城市预测与规划(国家民政部项目);(8)河南省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河南省土地局项目);(9)河南人口·资源·环境直辖市发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0)我国城市人工物质环境的空间设计及其环境质量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河南省城市体系规划(河南省建设厅项目);(12)河南省城市职能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项目研究);(13)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河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获得的奖励有:河南省优秀教师奖,开封市优秀教师奖,河南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论著二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共河南省?quot;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

李小建教授:男,博士。1993.11被破格评为教授。1994.4被任命为河南大学地理系主任。1994.10-1995.1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资助,赴港进行专题研究。1995.5-7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河南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TA 2042),为实地调查组组长。1995.5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所研究员。1995.8被聘为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并于1995.8-1997.2赴美讲授4门课程。期间兼在堪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6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研究员,1997.6-1998.2赴港研究。1998.6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1998.9被聘为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8.11被聘为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99.9-1999.12被聘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研究员。2000.3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00.10被聘为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2001.3被聘为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2001.9被任命为河南大学副校长。2005.12-2006.6年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牛津大学环境中心进行学术研究。

先后出版专著15部(包括合著10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篇。获各种科研成果奖励12项。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关于公司地理的研究成果。90年以来,提出了我国公司地理的研究框架,并结合中国实际先后从农村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以全新的思路推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家的国际学术地位。

先后主持16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性科研项目,参与5项国际合作项目。所主持完成的项目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效益显著。

作为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带头人,连续第4、5、6次获批省重点专业。并带领该专业于2000年获批博士学位点,成为全国近8年来该专业唯一获批的博士点。2003年获区域经济学博士授予权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05获地理学一级学科授予权。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1993年1月被评定为河南省优秀专家;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6年8月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秦耀辰,男,汉族,1959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事国土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1994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5月被确定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6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7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理模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预备参事,政协开封市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信息系统。

先后主持完成12项省部级以上的各类科研项目。1987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投入产出潜力理论及其在区域持续发展中的应用”。2001年主持完成河南省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省属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研究”。2003年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流域分中心建设”。2006年主持河南省政府项目“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模拟系统的设计和研发”等。

近20年来,先后出版著作16部,代表性著作有:《区域系统模型原理与应用》,独著,科学出版社,2004;《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200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黄土高原地区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

究》(合著),科学出版社,1991。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地理学报,1998(2);“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Expert System In GI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1997(4);Advances in applied studies of fractal theory in geography in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6;The Features and Discrimin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The 29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Seoul, 2000.8;河南省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7)等。

1995年,《区域系统模型及其应用》(独立完成)一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中国大学版协优秀著作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青年奖。2005年,“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另获有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马建华教授:男,汉族,1958年9月出生,河南省清丰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现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自然埂学硕士兵研究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被评为开封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1994年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

先后承担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自然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土地质量监测技术、环境质量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主讲的自然地理课程于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主持完成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建设"项目和"《现代自然地理学》教材"项目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长期从事土壤形成与分类、城市土壤、土壤遥感制图、自然地理边际效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先后参加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在《地理科学》、《山地学报》、《土壤通报》、《地理科学进展》、《河南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和河南大学出版社主编、副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6部。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名)1项,1998年和2001年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各1项。

覃成林教授:男,土家族,1962年7月12日生,湖北来凤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现旅游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现环境与规划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任教于河南大学。

现任职于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区域经济学专业、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系主任,院党总支委员,河南大学区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校

系统青年骨干教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聘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所执行的联合国UNDP项目"中国人力资源、区域与待业持续发展研究"的中方专家。1999年被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聘为高级访问研究员。

该同志致力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组织、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青年学者。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独著)。该书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2、"论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纵横,1998、1独著)和"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纵横,1996.11独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专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第二作者)。覃成林同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是其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工作延续和深化,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学术观点.3、《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一作者)经过鉴定为"区域经济同类研究邻先水平"该书在1997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上被列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之一.4、"经济转轨时期西部开发政策体系构想"(中国软科学,2000.6独著),"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经济问题,1996.9独著),"知识经济兴起与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经济问题,1998.9独著).这些论文较早地从经济体制转轨,知识经济兴起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建议,特别是较早地提出了经济转轨时期国家西部开发政策体系框架,受到有关专家和政府的重视。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机理研究"的工作,这是他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工作的继续,是从另一种新的理论视野研究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沿性工作。还在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投资环境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学科建设方面,覃成林同志也进行了积极的、有一定创意的探索,参与出版的《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1999),《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均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覃成林同志共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0项国家和省级科研开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独立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12部,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奖励6项。此外还主持、参与了9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和积极的贡献。

苗长虹教授:男,汉族,1965年12月生,河南省鄢陵县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2月考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攻读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2月博士毕业后回校工作。现为河南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环境与规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有: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研究和课程的讲授,本科生课程《经济学基础》的讲授及毕业论文、野外实习的指导等。

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中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研究》(批准号40071029,2001.1-2003.12)、《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模式研究》(批准号49501007,1996.1-1998.12);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RS与GIS支持下农业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01.11-2004.1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乡下--城市转型的过程与类型研究》(1998.1-1999.12)、《地方化与全球化相互作用下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研究》(2000.1-2002.1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河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997.1-1998.8)。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成果有:(1)《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独著。(2)《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主编。(3)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地理学报,1998年第3期,独著。(4)Miao Changhong, New Rural Spaces:the Impac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n Rural-urban Trasition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0, Vol.10,No.2;(5)Miao Changhong, Globalization, Reforms and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9th IGC,14-18 August, Seoul:Kroea.(6)中国城乡工业联系与协调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年第2期,独著。(7)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地理科学,1998年第5期,独著。(8)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4期,独著。(9)组织活动、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1998年第3期,独著。(10)企业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独著。(11)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地理,1996年第4期,独著。(12)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地理,1997年第1期,独著。

近年获得的主要奖励和荣誉称号有:(1)《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1998年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发展大农业经济,探索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现代化道路》,1999年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1999年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4)"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与区域型式",1998年获河南省第三届青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5)1999年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6)1998年被河南省人事厅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1998年被河南省教委评为"河南省第三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8)1999年被中共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委、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

获得的奖励有:河南省优秀教师奖,开封市优秀教师奖,河南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论著二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共河南省?quot;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专业 世界历史专业 历史学类(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史学类培养方案 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课共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共学分

二、专业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 、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历史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国家机关、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外交外贸、国际交流、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专业要求 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

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运用英语阅读历史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制与学位 ()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年,学生可在年完成学业。 ()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毕业总学分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学分);选修课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学分)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献学、课程安排参考表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河南大学导师介绍 孙九林院士,男,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盐城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兼任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主任,国际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资源信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资源科学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 孙九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原地理系)兼职教授,为学校培养了多位中青年学者。他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工程研究,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并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取得的15项重大成果中,有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和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9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主持完成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初步框架等,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出版专著11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信息化农业总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系列专著(5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能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199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土高原综合开发治理模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出版社,1999;Dynamic Monitoring & Yield Estimation of Crops by Mainly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 China,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S, May 2000;资源信息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资源科学,1999,21(6);广泛开发资源信息科学研究与应用,自然资源学报,2000(1);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及解决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7(4);农业信息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中国工程科学,2000(3)等。 李小建教授现在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经济地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人文地理》等4家核期刊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探讨_楚纯洁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楚纯洁1 ,钱宏胜1 ,马建华 2*  (1.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河南平顶山467000;2.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 通过对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园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校园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原则与总体构思。在对校园绿地做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功能区进行绿地建设,并选取两个典型绿地斑块进行详细规划,在绿化植被的配置上也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关键词 绿地现状;绿地系统规划;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中图分类号 S6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09-03632-04Green space s ystem planning in Minglun cam pus of Hena n University C HU C hun -jie et al (graph y ,Pingdin gshan Univers it y ,Pingdin gsh an ,Henan 467000) A bstract In t his paper ,the author made a full investigation ab out t he status of green s pace in Minglun cam pus of H en an University at first ,then ,pro -p osesd t he principle an d overall ideas of green sp ace system plann ing an d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overall plann ing ,the author analyzed green space con struction for different function al green space districts ,includin g detailed plan ning for two t ypical green p atches and a relative detailed an alysis for the al -location of green vegetation . Key w ords Status of green space ;Green s pace system plann ing ;Min glu n campus of Henan University 基金项目 河南大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X KZ0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心项目(YR CSD -A -02);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2007)。 作者简介 楚纯洁(1978-),男,河南叶县人,硕士,讲师,从事自然地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通讯作者,博士生导师,教授。 收稿日期 2008-02-21 校园环境建设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绿地,通过绿地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粉尘,降低噪音,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质量;通过绿地可以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色空间,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地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美化校园环境;通过绿地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扩大知识面等。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历史悠久,地处开封市城区,对校园绿地来说,不仅应使其具有较高的绿化功能,而且还应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功能。因此,对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绿地建设进行探讨具有典型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1],对河南大学校园绿地建设的探讨尚显不足,而且时隔数年,校园绿地系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园绿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与系统规划,以期对其他高校校园绿地建设提供借鉴。1 河南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 1.1 绿地植被构成 河南大学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其他植物区系植物。目前查明校园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77科、194属、265种,其中常绿灌乔木45种,占总种数的17.3%,落叶灌乔木75种,占总种数的28.9%,以草本为主的科102种,占总种数的39.2%。河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的特点之一是单属种科最多,占科种数的37.7%。而1~4个种的科占总科数的80.5%,多于10个种的科有蔷薇科、菊科、豆科、禾本科、百合科5个科,占总科数的6.2%,共计58属83种,占总种数的31.9%。特点之二是植物区系主要为人工栽培为主。除一些杂草外,其他几乎没有自然生长,完全是根据校区绿化的需要而进行人工栽培,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以草本为主的科有蓼科、藜科、茉莉科、十字花科、景天科、 虎耳草科、酢浆草科、旱金莲科、大戟科、马兜铃科、苋科、仙人掌科、千屈菜科、报春花科、柳叶菜科、车前科、菊科、禾本科、莎 草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百合科、石蒜科、罂粟科、芭蕉科、鸢尾科、美人蕉科共28科102种,占总种数的39.2%。 以乔灌木为主的科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南洋杉科、柏科、罗汉松科、杨柳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海桐科、杜仲科、悬铃木科、芸香科、苦木科、楝科、黄杨科、漆树科、卫茅科、槭树科、无患子科、胡桃科、腊梅科、梧桐科、柽柳科、石榴科、五加科、杜鹃花科、木樨科、马鞭草科、紫薇科、忍冬科、棕榈科共34科、120种,其中常绿灌乔木45种,占总种数的17.3%,落叶灌乔木75种,占总种数的28.9%,常绿和落叶灌乔木相比,落叶灌乔木种数占优势。 从校园绿地植物的适应性来考虑,校园植物资源适宜程度分为4类,即最适应、一般适应、不太适应、不适应。据最新统计,校园植物最适应者占60%,一般适应者占24.74%,而不太适应或不适应者占15.26%。 实地测量,校园总面积为5.05×105m 2,绿地面积为1.22×105m 2,绿地覆盖率为2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1m 2,较国外先进城市的绿地指标平均值[2](绿地覆盖率33.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36.35m 2/人)存在着较大差距。1.2 绿地分布不均匀 河南大学校园绿地主要集中于大礼堂广场周围,呈大面积成片连续分布;学生活动区、教职工生活区绿地相对较少,多呈小型斑块状不连续分布。由于河南大学校园土壤存在着严重的盐碱化问题[3],受盐碱的侵害,部分草坪出现斑秃现象,许多植物表现出生长不良、树梢干枯,甚至存在前期暂活、后期死亡的现象,致使校园新栽或移植树木成活率低。由于校园土壤的重金属污染[4],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进行迁移转化,也影响到校园植被生态功能的健康。从管理上来看,大礼堂作为河南大学的标志,其广场周围绿地定期进行抚育管理等,绿地植被生长良好;而校内部分绿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致使绿地植被生长不良,绿化、美化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此外一些重要的空间节点缺乏景观设计,绿地的景观效应也不明显,因此在河南大学绿地规划中景观重组应作为绿地规划设计的一个重点。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l of An hui Agri .Sci .2008,36(9):3632-3635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国立河南大学1948—1949纪实》连载(四):南迁北返

《国立河南大学1948—1949纪实》连载(四):南迁北返上篇:南迁苏州篇 第一章颠沛流离弦歌不辍——在苏州三个月复课 五、医学院学习掠影(1946-1949年) 作者:郭素筠 我于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圆了我读大学的梦。我们学习和住宿均在河大分校——繁塔。当时的院长是张静吾教授,他在德国学习神经科。由于学校从陕西迁回不久,所以教学设备还比较简陋,几乎无教具。解剖学无完整的骨架,只有几张挂图或几个四肢骨,让学生比着自己画图,标明解剖名称,幸好当时国立学校有公费,将每月伙食费节余的钱购买解剖书和其他科的教材。在我们住宿院子的后面有

一个农场,有一台联合收割机供农学院使用,我们在早上或晚饭后可在农场看书散步。 在1947年5月28日的上午,校园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包围了。即不能学习,也不让外出,有便衣及武装人员搜查每一个宿舍,查看学生证及书籍,在我们医学院的学生中没查到他们需要的对象,据说其它院有学生被逮捕了。由此可见在专制独裁的政权下,青年已失去学习的自由权利。 后来,我们医学院的学生迁回校本部。学习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正规的教室、解剖室、图书馆。医学院的院长换为张汇泉教授,他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是学组织胚胎的。我们的组胚课就是由他教授。有一次,在教室外面的院子里给我班学生讲话,大意是现在做人要像圆球那样不能有棱角。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后来领悟因当时学运较多,怕我们出事,遭国民党抓捕,特提醒注意。解放后,他任山东医学院院长。 1948年夏初解放军攻打开封。学校为保护学生的安全,迁出

校园躲避战火。开封攻下后,国民党反动派跑了,共产党也未建立政权,国民党的飞机天天轰炸扫射,校部已有一位老师中弹身亡(他是我班同学辛奇云的姐夫)。学校通知学生可暂离开开封,何时开学待通知。 我只好向徐州老家走,于是和几位医学院的徐州同乡,冒着国民党飞机扫射轰炸跑出城外。当时通徐州的铁路已断,我们只好雇一马车拉大家的行李,沿陇海铁路线步行赴徐,不料中途遇到了火车,即改乘火车至徐州。下车后发现河南大学的通知,学校已迁至苏州,学生可到苏州集合。由于我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房屋财产全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中,外祖父母死于鬼子的刺刀之下,父亲处于半失业状态,全家人口众多,生活十分拮据。我无法在家久留,只能跟着学校走,既可读书还有公费,所以回家不久即赴苏州了。 到苏州报到后,医学院的女同学住在沧浪亭对面的学校里,后又迁到公园路一个资本家的家里,资本家全家住楼上,我们学生住楼下。安定后,经学校联系,曾在东吴大学、博习医院上过课,虽然这些课不完整不系统,但取百家之长,我们还是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发布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发 布 各位考生,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考研调剂信息发布,有意向调剂至该校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提醒大家,忙与调剂的同时别忘了准备复试!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始创于1923年的河南大学生物系。由于历史原因,生物系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6年,经当时国家教委批准重建新的生物学系,重新开始生物学科建设,发展至今。 目前,学科点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4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1人。 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博士流动站,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学专业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3个优秀学术群体,3个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和2个生态学科研基地,并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特色的研究设备和技术力量,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并具备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000人,各类教学及科研实验室20余个,设备总价值近6000万元。 学院科研工作扎实,全院目前拥有的在研项目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等共6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余30项;科研经费近1亿元;近3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70余篇。 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植物逆境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针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并结合国家需求与黄淮海区域特点,开展与旱地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在The Plant Cell、PNAS、Plant Physiology 等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气孔调节机制研究”,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所培养的博士生学位论文,有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各实验室有接收调剂生名额,欢迎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优秀考

河南大学知名校友名单

《河南日报》百年校庆专栏录选校友名单 公示 为迎接百年校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计划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南日报》开设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专栏,每周刊登两期人物介绍,共100期,主要介绍百年来曾经在我校工作、学习过的知名校友。录选标准如下: 1、在学校发展各重要时期有突出贡献的组织者、领导者; 2、在河南大学各个时期学习与工作的造诣突出、成绩显著 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3、院系调整时期部分调出学者及合并学校部分知名校友; 4、收录以过世校友为主,个别德高望重在世校友除外。 为广泛听取意见,现将录选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反馈至党委宣传部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2011年11月24日

附件: 录选名单 一、校长(20人) (一)本校校长(13人) 1、林伯襄:首任校长,教育家,奠定了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 实”的校风。 2、李敬斋:1918——1919年预校时期校长,1931年1月——5月河 南大学校长。他与许心武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 了调整和补充,奠定了明伦校区主题建筑的整体格局。去 台后,潜心研究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等。著有《中华 字源》、《八朝诗选》、《文字源流》等。 3、张鸿烈:1919——1922年预校校长,1922——1927年中州大学校 长,1927年6月——1927年12月中山大学校长。斋房、 七号楼等是任期所建。 4、许心武:建筑学家。1931年5月——1933年8月任河南大学校长。 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的整体规划作了调整和补 充。提出建筑大礼堂的动议并付诸实施。筹建土木工程系, 并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3门课。延揽 名师,使河南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5、刘季洪:南大门的修建者,“七七”事变后积极支持师生抗日,并 组织河南大学南迁,接受东北大学师生来校借读。 6、王广庆: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流亡办学时期

河南大学2006年优秀应届毕业生候选名单

河南大学2006年优秀应届毕业生候选名单 文学院(69人) 杨凌玲伏小莉马小丽苗青青冯超强周丽 鲍丽培任志福尚颖肖婷陈翔韦丽梅周丹张彦彪张亮田玉洁张文明王跃娜苏静王鹏刘文李丹王艳萍陈其华于俊玉王琳琳徐进展高鹏郭芳金杨康李红李雪赵发存靳冠杰郑金莉高洁冯蕊韩爽李静胡丽娜徐文敏王润亮田瑞敏方振兴刘深营张帆徐静一宁伟伟金莹党啸林孙伟伟王文亮刘海山赵亚亮康雯张媛张一航王玺雒荷花黄银凤杨莉莉蒋莹莹徐慧琳黄晓娜郭文强孙俊峰苏伟刘治锋尹党值 护理学院(32人) 李玉乐郭晶晶刘晓晖李泽浩杨柳刘萍 宋林章姚兴梅马无瑕程风华熊文昊关锐邵寒梅张志楠朱晓威孙东丽王丽军周俊霞湛惠萍周向科王珍李晖王玉峰刘学琴张丹丹齐洁齐瑞香李丽李利利李丽莎田喜梅杨会平 经济学院(107人) 宋琳李宾仝红亮王晓兰吴苏安云龙 王清波于竞宇邓海莉李胜男马宁蔡彦勃宋欢杨忠堂孙志娜张雪梅杨修娜焦丹丹闫丽郭恬王志强王凯符真王爽孙亚楠丁伟华须东冉王博陶璋李卫芹刘慧陆保俐何元元郭好丽郑金道郑婷元马志鹏李晓静王慧徐凯孟凡涛刘高张伟王薇王金伟于亚恩陈阳杨林林刘冰朱凌燕谷娜米李静周凌峰秦亚冰陈军孟月皎孙友霞刘晓军崔萌婷凌海燕李风梅王立中侯天竹王振强谢志超牛青陈继华周哲田娟娟李德锋崔峥乔艳辉邱景姚立涛陈建波白周颖杜超李赵迁杨琦李明运刘娜娜安静李涛(金融2)赵晓峰崔世雄陈艳芳刘英张莉王旭蔡文静陈凤云高晋卿张桂丽关振雷李涛(金融1)方玉红董钒杨艳萍郭海洋王春艳

李旖王黎王鑫王昕郭海龙苏丽敏李美丽 外语学院(92人) 杨露萍杜爱萍朱茜路丹丹张磊刘珊 吕冰贾利波朱子倩裴慧利潘红芹张晓彭冲李敏李胡晓宋海霞孙凌杨铭赵学敏王丽娟张方丽杨延玲苗春蕾葛利娟杨磊全雁霞宋歌袁冰洁赵卫科丁慧赵方肖丹陈磊赵文娟田海军周亚楠邸永梅王荣花宋华云马会丽李茜周军平张艳艳张丹丹王敏洋梁倩倩谢俊史方方张秋萍郭会艳杨永丹李苗苗秦清华赵金花张丽晓张翠翠李晓曼杨丽君李文弟杨柳蒋刘丽李利孙欣欣杨婧张娟熊培栋朱丽霞王丽霞李娜韩杉王晓莉刘玉丹朱颖刘文潮鱼文娟杜卓裴王旭郜凌溪李程陈云方郭月金玉静马媛丽张利鹏李少娟靳远李亮李丽峰张倩谢新曼孟醒周亚玲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6人) 陈剑祎张南豫翟丹润赵红改周良全 张宏昌王彦敏庞卫丽张近元赵鑫宇张奉安宋莹王绍帅范雪玲蔡佳杨小亚王明振刘继才田瑞敬陈瑞松杨志星于文珠赵紫辉王方田得润黄颖召张君君罗淅伟吕婷婷侯晓菊焦学璐李杰张小丽杨辉刘洛宁廖涛阳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84人) 朱志品程慧慧韩志锋陈伟刘宏伟 魏华祎马悦申德方任静黄芳陈红如梁晓王伟娜卢宾宾管坡坡唐红霞孙珊王俊芳张玄王浩李军伟宋志贤徐哓娜杨定国张加加刘鹏刘亚蕾刘晓静孔春景董培培王丽君王玲赵向东朱林李天罡韩志锋李占红宋海燕杨记华陶永军杜会锋张红丽张二丽王强侯俊琦韩红立李国鹏罗守胜常利利陈巍卢丽妍李敏吕静黄振荣何远顺赵倩倩杨敏卢颖余吉昌和志鹏陈鹏程白杨张振峰石小建孙明彦连帅彬刘静李庆伟张小路姚莎宋华芬袁会杰刘磊刘宁乐鲁会永王冲冲赵文宣何沧平陈磊朱媛姚刚强李卫强李慧敏鲁秀梅 法学院(57人)

史金生简介

史金生简介 史金生,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教学指导组组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委。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兼职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虚词的语法化机制”(05BYY005),国家汉办“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汉语虚词的语篇功能及习得研究”(HBK01-05/043),军队2110工程军事学项目“军事汉语新体验”(0807003),第45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和同现研究”。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现代汉语用法研究”(2002-2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二十年来结合语义表达进行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和方法”(98BYY0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的语义功能语法研究”(02BYY034)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北京话的语法演变”、总参军训部规划项目“基础汉语教材建设”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军事汉语语料库建设”的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的连用顺序和同现研究》《汉语书面语表达概论》,主编系列军事汉语教材。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等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2010),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8)。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的连用顺序和同现研究》获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并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12)。

河南大学校训

The motto of a university serves to encourage its students and faculty to strive for perfection. For more than ninety years since its founding, Henan University, adhering to its motto of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has educated nearly 400,000 gradua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motto comes from the very first sentence of a Chinese classic The Great Learning which begins with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Though a short sentence, it makes clear the nature of universities as promoting moral spirit, educating the public and driving to perfection."明明德" means to invigorate morality, encourages students and faculty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morality through study and practices. "亲民" or"新民",means to enlighten and renew the public with modern thinking, stress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university to disseminate lofty morality and to tirelessly push for progression. As for "止于至善",Zhu Xi, an eminent scholar in Song Dynasty(960-1279 AD), once made an explanation in his book Sentences from the Great Learning that "to rest means not to waver when it is appropriate; perfection is the ultimate truth of things. Invigor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must not stop until reaching perfection ." As to a university, it must unswervingly struggle for the ultimate perfection, both for self-cultiv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The school gate has been built in 1936 and on the back of it hanged three plaques with school motto painted on them. The plaque on which "止于至善(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were painted was placed in the middle with the "明德(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plaque on its left side and the "新民(to renovate the people)" plaque

河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河南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2 河南大学文件 校发〔2010〕79号 河南大学 关于印发《河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 教师条例》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河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八日

河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导教师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和提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我校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是一种工作岗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在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接受两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其中一名为我校在岗导师(以下简称“学业导师”),负责专业理论教学与研究等;另一名为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社会兼职导师(以下简称“职业导师”),负责职业设计、技能培训和专业调查研究、论文指导等。 第三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身体健康。 2.明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熟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能较好地履行指

导教师的职责。 3.学业导师应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职业导师应具有相关行业领域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或相当)职务或行业执业资格的教研人员、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并有较充足的时间。 4.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相关职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或实践成果,具有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少能承担一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能指导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5.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业绩突出。 第四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 1.把好入学质量关。在确定研究生复试和初录名单时,不仅要在业务上严格审查,还要注意择优录取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品质好的考生。 2.教书育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引导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遵纪守法、科学严谨、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3.教育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指导教师应当在思想情操、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等方面为研究生做出表率。 4.根据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河南大学文件

河南大学文件 校发…2010?105号 河南大学 关于表彰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的决定 今年我校有8601名本专科毕业生。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先进个人。为了鼓励先进,弘扬优良学风,激励他们努力进取,全面成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河南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奖励办法(试行)》(校发…2008?172号)精神,学校开展了评选表彰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工作。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学生评选、学院推荐、学校审核、全校公示”等工作程序,共评选出王玉林等1748名学生为本专科优秀毕业生,现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同学继续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珍惜荣誉,再创佳绩,为母校争光,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号召在校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顽强拼搏,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附件:河南大学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名单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七日

附件 河南大学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名单文学院(58人) 王玉林王宁沈倩张瑞杰蔡亚旭路莉莉刘洪王超张利杰司金初吕曼李影张晓慧董艺伟张萌许田田赵军亮胡玲玲皇甫琨琨买媛媛成玉丽马骞梁小静孙杰聂楠楠郭燕春郑民令吴梦佳宋颖李伟伟曹建明赵妍刘洋曾连张颖周开玉刘锋洪光齐心苑邱露张聪燕芳李俊香郝书康刘辉朱晓亚吕露燕魏桢张梨董强刘杨刘琳范倩陈露张步高王允妆陈薇林志敏 历史文化学院(54人) 陶丹丹李瑾张聪赵晶张雅钟立微罗芳谢丹毕莉莉尚文文吴钧君王道歆汤莉赵林叶凤艳刘梓佳付琳娜郭阳军周子扬方晓燕李瑾雷萱李豫姜姗姗代莎莎耿宁杜娟王星照刘建领伍伟江培燕刘宇勋张杰杜芳陈阳阳高瑞瑞徐新星杨雪李占胜蔡珍珍张明明江美娜章水根李连娣常玉洁杜宝赵万武寸永芳洪华英杨建伟赵孟甫曾里许好协石玉含教育科学学院(44人) 王永旗李东河巫江丽朱瑞锐闫升林薛瑾范亮王珍程莉莉赵荣王磊杨洋周丹丹陈香茹崔小迪李旭秦霖范富霞王程程刘欢欢柴照利王允杨彦晓张誉维许惠媛张怡李永勤申佳佳李欢欢崔财艳杨晓竹汪翠翠徐乐魏艺铭王菲菲苗静宇孙昌权张瑜胡生婧杨芳芳缪胜龙贺万霞陈文达杨雪 新闻与传播学院(58人) 王萌张梦杨小玲钟宜娟张茜申星徐莉君郭金英孙建芳王娇马莉扈菲马娟娟姬晨李珍袁乐李天姣韩丛珊丁厚盛张志冲蔡冲田孟月黄琳蒋波沅杨林曾文波李晓露

河南大学2020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

一、河南大学成人高考简介: 河南大学是中国成立很早的大学之一。1912年,在河南贡院的旧址 上创上创建,已有近百年的光辉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河南 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理、工、医、农、教育 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现设有34个学院(部),79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一级学科、17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专业硕士点、1个博士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 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河南大学成人高考从1955年开始创办高校函授教育,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全国较早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并通过每年十月河南成人高考面向社会招收高起专、专升本、高起本各级学员,毕业 证学历国家认可,并与统招生享有同等待遇,每年都有大批学员慕名前来报读学习。二、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发展历程: 河南大学成人高考树立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条件下成人高等 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培养规格的职业适应性、专业设置的产业性、课程体系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 程的实践性、队伍建设的双师性、培养途径的产学结合性、规模效益 的注重性、对外合作交流的拓展性、服务面向地方性、科技研究的先 导性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河南大学成人高考事业经历坎坷、开拓前

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函授、业余、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短期培训等教育形式,高中起点本、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成人教育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等办学层次的成人教育本学体系。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8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合格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成人高考50年来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获得1996年度全国函授、夜大学评估“双优”单位、200***6年度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估优秀单位、2002年和2006年度“全国成教招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河南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中等学校在校生以为的在职、从 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或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 5、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 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河南省成人高考专科应届毕业生也可报考。

wgz河南大学校园网客户端使用说明ehb

认证客户端 安装使用说明 D-LINK友讯网络 2007-07 1使用技巧 1.1 日常使用错误 ●请参见第4节说明; 1.2 设置 ●帐号中的“认证服务器IP”、“认证服务”您不必输入或者刷新。上述内容如为空,在 认证过程中,客户端将自动获取。 ●您可以使用“客户端设置”功能,来方便您的日常使用。请详细查看2.3 说明,该章节 说明对您的日常使用非常有帮助; ●如果您的系统存在多网卡,请勿必选择正确的网卡进行认证。 ●网卡的MAC地址和IP地址,以“帐号状态”窗口中“网卡信息”页面显示的信息为准。 1.3 操作 (图一) ●上线 在未通过认证状态下,点击【上线】按钮,客户端既开始认证。 ●下线 在认证通过状态下,点击【下线】按钮,客户端既可下线。 ●取消认证 如客户端正在认证中,点击【取消】按钮,客户端既可取消本次认证操作。 ●您也可以点击【更多功能】按钮,让客户端显示扩展工具条(见图二)。并点击【上线】 按钮来开始认证。 注意:使用认证功能前,您必须建立您的帐号。

1.4 如何使用客户端其他功能 您可点击【更多功能】按钮,让客户端显示扩展工具条(见图二)。 扩展工具条中,您可以使用更多的功能。 ●客户端设置 这里您能设置客户端是否保存认证返回消息和即时消息。 设置客户端使用流量提醒、使用时长提醒。 设置客户端是否开机启动。 ●历史消息 这里,您能查看客户端为您保存的认证返回消息、即时消息。 ●自助服务 点击该按钮,客户端将为您打开自助服务页面。 ●搜索服务器 对于二次认证的用户,该功能是辅助的。 如您的服务或服务器IP为空,在认证时,客户端将自动获取上述信息。 您也可以通过该功能手动更新您的服务器IP和服务; (图二) 2功能说明 2.1 帐号设置 提示: ●免费帐号 免费帐号是一个特殊的帐号,您可以使用该帐号认证。但,该帐号认证通过后,只能访问被管理系统指定的“自助服务”地址,其他的地址将不能访问。 注意: ●如果您的网卡的网线处于断开状态,该网卡将不会出现在网卡选择列表中。 ●PPPOE ,VPN类的虚拟网卡将不会出现在网卡选择列表中。 功能描述 ●认证设置 ?认证服务器IP 对于使用二次认证或外网认证的用户来说,该IP是非常重要的。 该IP您可以不填写,客户端认证过程中,将自动获取该认证服务器IP。 您也可手动输入或搜寻服务器IP。 ?认证方式 外网认证:基于BAS 接入设备的认证方式。 内网认证:基于802.1X 接入设备的认证方式。 二次认证:该认证方式,将在使用内网认证成功后,使用外网进行认证。主要目的是进行区分内外网进行计费。 ?网卡选择

河南大学文件

河南大学文件 校发〔2013〕98号 河南大学 关于表彰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及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的决定 近年来,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大研究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业务素养,涌现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奋发向上,学校决定对徐营飞等1183名优秀研究生、臧龙飞等197名优秀研究生干部、张露等527名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获得

者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同学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同时,号召全体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附件:受表彰先进个人名单 二〇一三年六月三日

附件 受表彰先进个人名单 一、优秀研究生名单 1.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徐营飞马文洛刘啸张露卢誉符喜迎郭文艺曹源源张方洁陈明媛马彦银赵晓阳高远邢雪王娟兰苏海芳张自立郭媛园赵康杜晓东李曼曼兰丰蕊郭小琼刘旭阳陈豪郑丹丹刘宇阳屈晓远张琳琳郭娟杨珂陈美旭刘元崔子龙贺惠许可高晓倩刘培培张玲李颍华唐芳利李炎炎郭佳洪家敏鲁莹莹赵媛李浩帅赵彦军方耀张卫云沈言丁晓锋王浩余仁峰王艺婷张璋谷钰郭浩王红刘彬贾子娴范玉王赛白乾坤李婵娟刘远洋聂海杰罗汉群李晓炜李波李国顺张文静姜萌郑甜胡秋实孟蝶孙巳尧贾姗姗杨鹏鹏夏相贤常单单任洁张建建张扬唐田薛利梅李蕊蕊汪璐蒙李楠盛士蔚厉萍范子娜尚超韩丹路高学闫晗李利王超何刚肖静 2.经济学院 姚腊华袁林张蕊张军伟邹双陈蕾宇潘美薇石琳琳丁军浩陈鑫孙静冬刘海森刘栋孙建飞张国骁汪艳娟曹青高爽

姜皓马利园李芊池刘颖王娟王延姿印娟娟杨希张佳佳张少茹张玺周洋博高磊吕利红刘艳萍郑婕江菲焦梦瑶牛乔丽杨艳艳王一鸣刘瑶唐婧牛志勇刘兴宇王梦云张小芳李霖吉祥王君君胡艳萍高鹏举史晓婷王欢金薇李笑笑许焱焰 3.环境与规划学院 朱纪广丁志伟海贝贝李旭张改素李栋科王吉祥邱琳杨水川陈浩张晶高三强陈聪史焱文赵会雪宋健崔祥吕晓龙陈星刘林喻超黄钟张晓阳王丽娜郭珂连倩倩陆静杨家伟董文君温阳阳王运菲郑力绪任星李玉平王阳苗睿马雪娇刘志阳王淳杨旭陈思熊峰朱文哲赵萌杨康刘亚男余萱樊晏利韩峰郭磊 4.法学院 张茂芳陈文霞李丽张珂珂孟岚王远栋黄凯彦张传奇牛艳娜陈凯旋王艳芳胡晋升陶海英钱堃王媛媛张钧胤马海玲陈鹏陈静杨军杰张太罡刘婷王孟嘉秦学利张瑞红董亚丽古戴王璞张全宇郏铭臻王艳张良靳姗姗谢复玲莫凡段轲张博赵云云郭永盼陈晨孙旭伟张家轩牛宸张关中张利杰曹巍孙梦娇牛宁马银杰王瑞郑永川樊鸽佳王慧慧姜河舟

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河南大学》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卢前散曲研究 雍正伟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散曲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元明清散曲作家作品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晚清民国时期的散曲创作虽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至今对此时期散曲作家、作品、风格研究仍然不多。本文以卢前散曲为研究对象,以作者生平活动为背景,分析卢前散曲作品的独特内蕴和艺术特色。论文有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学术界对卢前的研究现状,即:卢前某类文体研究、卢前贡献的研究、卢前交往的研究。概括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卢前的生平和著述。卢前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与散曲创作,但在解放后却未能走上讲台,创作也逐渐减少,经受几十年的遮蔽后,到目前为止其作品仍鲜为人知,对他的研究尤其更少,在二十世纪末期,才陆续有人对卢前的作品进行研究。但总体研究几乎没有。本章分两节。第一节将卢前的生平事迹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介绍了他在少年、中年时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卢前的生平资料。第二节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介绍卢前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如卢前写的新诗集《春雨》和《绿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本诗集在当时很受欢迎,其诗有浓厚的音乐性。第二章论述卢前散曲的独特内蕴。卢前创作的主要年代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并存。卢前身为大学教授亦无立足之地,辗转奔走于各地。从二十余岁到四十余岁时的散曲,反映出作者一生的思想变化。本章分为四节:鲜明的忧患意识、浓厚的思乡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乐观向上的精神。卢前一生历经战乱,诗人颠簸流离,常年在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沧桑和苦难。他将这些所见所想写进散曲,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在抒发思乡意识的背后有着更深的对军阀、地主和腐败的国民党统治阶层的批判意识。然而,卢前性格中不仅仅是嫉恶如仇,还有乐观向上、永不服输、幽默风趣的内涵;这种性格也影响到其散曲创作,形成别样风格。第三章论述卢前散曲的艺术特色。中国散曲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变化,其风格也有不同的变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此期散曲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于以往。一是灵活多变的语言,如:直白明了的口语,丰富典雅的书面语,将口号写入散曲等。二是拓展了散曲的文体。如用书信体的形式创作散曲,用以进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还曾将军歌、民歌等歌曲改写进散曲。三是扩大了散曲的实用性。如用散曲记日记和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散曲的实用性,延缓了散曲衰亡的速度,还形成了用散曲记史的特色,大大增加了散曲的实用性,提升了散曲的价值。结语部分是对卢前在中国散曲史上所做贡献的总结,他的努力使散曲在行将消亡之际,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他对散曲所做的调整和改变,在散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卢前散曲历史现状思想内蕴艺术成就晚清民国 ?第一章卢前的生平和著述12-22 ?第一节卢前生平12-17 ?一少年求学(1905—1926)1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