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兴衰

合集下载

河南大学兴衰

河南大学兴衰

河南大学兴衰梦想着河大,淡蓝色古色古香式的牌坊校门承载着百年河南的教育兴衰,河大的盛况因历史和地理而湮没。

和河大无缘的我在没有光彩信纸的白纸上缓缓地书写着着落魄的豪门的兴衰。

院系调整前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贡院之址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抗战和内战期间几经辗转搬迁,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

30.40年代,河大之所以能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实力可想而知,举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

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

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

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创办于1923年,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战办学中心之一,承担了培养抗日后备军事干部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及其价值。

一、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历程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1年底,河南大学仍然坚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尽管面临着战火和疫情的威胁,但仍在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时河南大学的校长为刘鸿业和杨照,学生人数达到了2000人。

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初开始,河南大学开始转变为抗日办学中心,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1月,河南大学迁至洛阳,组建了华中军政大学,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南大学又成为中原解放区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抗战教育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坚持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思想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时,为了应对战争,河南大学增设了一些课程,如军事、防空、医疗、野战等,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2.民族团结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河南大学还派出抗日志愿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充分发挥了高校应负的社会责任。

3.救亡组织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了各种救亡组织和活动,如光复会、救亡协会、抗敌文化协会等,为抗日工作赢得了声誉和荣誉。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1.弘扬爱国主义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今后的民族精神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推进教育发展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军事教育方面,河南大学推动了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日后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 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 的主要基础。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 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 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 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设置为 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 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2000年并入 郑州大学);
2014-7-8
2014-7-8
今天的河大再也不是以前 的国立河南大学了!!!
2014-7-8
作为世界知名大学,作为国民党 欲带往台湾的十所大学之一(途经 苏州被截留),作为上百位省部级 领导几十位院士的母校,作为唯一 没有进入211的民国国立大学,河 南大学已经、正在、还将遭受到 巨大的尴尬,屈辱,是什么造成了 河大今天的困顿?
2014-7-8
河南大学,1912年建于开封,始称河南: 河 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历经中州大学、国 大 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 概 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 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 况 河南大学校名。目前是一所拥有文、史 、哲、经、管、法、理、工、医、农、 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 学,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中西 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大学。
2014-7-8
1949-1977年
行政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7];水利系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水利系等合并成 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曾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 武汉大学工学部);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 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 (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 入湖南大学。

河南大学各时期建筑物资料

河南大学各时期建筑物资料

河南大学已近百年历史,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

是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3所即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美预备学校。

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

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这些近代建筑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有些至今还在继续使用。

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

是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3所即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美预备学校。

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

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

其建筑形制巧妙地融合了我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比如柱式,门窗等局部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祖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20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我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

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

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

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

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作者:马孝民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年第10期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钟摆,我们看到的是清晰的轨迹,看不到的是能量的改变。

正如回望河南大学百年历史,在时间的维度上,我们似乎很容易分出诸多阶段,但成就一所百年名校,这些显得很生硬。

过去的100年,中国历经变革,风云变幻,河南大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背后是一代代河大人面对变革时的坚守。

有这些,历史才能丰满。

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

这些变革,让河南大学与国家命运、中原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时间在变,梦想不变。

在变与不变之间,彰显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

风声,雨声,读书声河南大学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如今,河南大学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开封是一个坚韧不拔、豪放宽容的城市。

作为北方水城,其在历次战争和与水患有关的灾害中,建后毁灭,毁后重建,生生不息。

” “开封城市沿御街而形成的中轴线,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中,没有任何改变。

开封城的历代建设者,如此恪守旧规,实属罕见。

在建后遭毁、毁后再建的反复中,体现出开封城市性格中的坚毅与执著。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如此看待这座城市的性格。

河南大学诞生在这样的城市,其办学精神自然会烙上城市性格的印记,使河南大学在成长变化中保持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质。

也正是这种品质,让河大历经变革而屹立不倒。

河南大学学生的读书声并没有一直响彻在开封城。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第一: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十。

不过由于被分拆,竟落到了现在的一所地方院校!可悲啊!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成为河南医科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大学,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成立河南师范大学,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

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

第二: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一所大学,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就在此成立,不过1958年院系调整,学校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说没有分拆,但由于地理位置起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于1909年,本来是国立焦作工学院,后来该命名国立西北工学院。

不幸的是后来西北工学院被分拆,一部分成立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而留给焦作的只剩下一个空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所河南理工大学,至今是一所不起眼的三流学校!第四: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

校址在太原市侯家巷(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于1937年至1939年停办。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不过到了现在却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全国高校中排不上名的!第五:河北大学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办学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河南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成立既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对抗日反侵略的积极行动。

那个时候,学校的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为保卫祖国和救亡图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由于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河南大学迁往四川成都。

在那里,学校继续坚持着教育的使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动荡的年代里,河南大学不仅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又一次回到了郑州,继续维护着教育事业的进行。

那段时间的河南大学,坚持了学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河南大学,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更是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一个有力见证。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

它是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保护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河南大学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它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年代,河南大学顽强地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

它是对当今高校学子的一种榜样与鞭策。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像当年的河南大学师生一样,坚守初心,继续努力,不忘国家、不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它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教育与引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以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为榜样,传承和发扬那段伟大的精神,坚持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大的没落

河大的没落

河大的没落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1896年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之一。

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 以上见百度百科河南大学字条当时的河南大学虽然学术地位不如北大、清华、中央大学、浙大等名校,但是也聚集着一大批的学术巨擘,如范文澜、冯友兰、冯景兰、董作宾、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嵇文甫、罗章龙、毛礼锐等著名学者,培养出了高济宇、尹达、邓拓、杨廷宝、白寿彝、姚雪垠等一批未来中国的学术新秀和名人,因而河大卓卓然有成为一方学术重镇的气象。

直至1949年7月河南大学回归校园时,以教务长郝象吾(留美)为首的一批院系负责人80%以上是留学生,其中博士、硕士不乏其人,还不失为一流综合大学的编制。

以下为解放前河南大学校长名录以及学术背景:林伯襄:河南商城人,上海中国公学毕业,曾任河南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民国时期)省教育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丁德合:河南新乡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早逝李敬斋:河南汝南人,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学士,曾任南京政府地政部部长张鸿烈:河南固始人,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哲学硕士,曾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徐谦:安徽歙县人,清朝进士,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凌冰:河南固始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国驻古巴公使查良钊:浙江海宁人,金庸之兄,曾任台湾“司法部”部长邓萃英:福建林森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黄际遇:广东澄海人,东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早逝张仲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密苏里矿务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商科硕士,曾任煤炭总局副局长许心武:江苏仪征人,艾奥瓦大学水利硕士,曾任黄委会委员长杜俊: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代理校长,曾任河南省银行行长杨震文:河南南阳人,柏林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著名翻译家刘季洪:江苏丰县人,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王广庆:河南新安人,日本私立法政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田培林:河南襄城人,柏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可以看出,解放前的河大校长要么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要么曾经是或者以后是国民党要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兴衰
梦想着河大,淡蓝色古色古香式的牌坊校门承载着百年河南的教育兴衰,河大的盛况因历史和地理而湮没。

和河大无缘的我在没有光彩信纸的白纸上缓缓地书写着着落魄的豪门的兴衰。

院系调整前
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贡院之址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抗战和内战期间几经辗转搬迁,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

30.40年代,河大之所以能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实力可想而知,举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

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

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

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

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

从二十年代投身殷墟发掘开始,河大师生一直是殷墟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董作宾、石璋如、尹达、孙海波、郭
宝钧、朱芳圃等著名学者。

经济系学生邓拓在校写成《中国救荒史》,填补了空白。

化学系学生马可床头作曲,终成一代大家。

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贡献巨大,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星河灿烂。

很多后来的名人如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求学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频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

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

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

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

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

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

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回开封
建国后院系调整
建国后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分科、专业化,压缩大学,加强工学院、师范学院。

这与民国时按英美模式注重综合性是不同的。

于是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河南大学仅剩文、理科,但随后没有像山东大学那样保留综合性大学身份,而是变成了师范学院,全国后来仅有北师、华东、东北三所师范院校是重点。

河大的衰落关键点在省内的两次决策失误,一是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在开封集中力量办文科。

很有积累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只换来新建的平原师范学院文科三专业,同样拥有南京、苏州两所师范学院的江苏就没有互调专业集中建文理。

以河南之大,本应分别建设河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而不是只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文科、新乡理科两个分部。

接着两个分部又各自一条腿走路。

省里的小气使仅剩文科的开封河大后来不能入选历次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此出现了大省河南长期无全国重点院校的局面。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名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调整后:
1)农学院组建河南农学院
2)医学院组建河南医学院
3)行政学院组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4)信阳分院成立信阳师范学院
5)理科他迁新乡,名河南师范学院二院
6)水利并入武汉大学,
7)财经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化工并入郑州工业大学
9)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业大学
10)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业大学
11)生物并入河南师范大学
调整后,保留文、法两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岁月无情,始建于1912年河南大学由原来的三大留学中心高校之一--------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河南大学在开封,由于种种原因(和被拆的原因一样)无法迁到郑州,交通不便也是一大痛处。

面对重重困境,河大苦苦的挣扎,尽管自身不乏痼疾,但曾经沧海、不甘沉沦的贵族骨血依然生生不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大的数理化已经发展起来,生物、土木也先后重建,经济、法律有所起色,医学、药学从无到有。

河南大学又开始了它新的崛起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